方舟子: 傅苹的“美国传奇” 2013-2-17 (转载)# Returnee - 海归
d*u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dade (leno),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方舟子: 傅苹的“美国传奇” 2013-2-17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17 00:51:33 2013, 美东)
方舟子揭露骗子傅苹的第七篇文章,终于从国内部分揭露到美国部分,佩服方的坚韧。
对此事件不大了解的朋友,可以浏览一下我的总结性贴子
傅苹造假事件总结: http://www.mitbbs.com/article0/Military/39121991_0.html
方舟子: 傅苹的“美国传奇” [原创 2013-2-17 8:57:15]
http://fangzhouzi.blog.hexun.com/83198109_d.html
傅苹回忆录不仅讲了她在中国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人生传奇,也讲了她在美国的
人生传奇,但是后者和前者一样,都是离奇得经不起推敲,是一个事无巨细都要撒谎的
习惯性说谎者的信口开河。
我们先来看看她刚到美国的情形。其回忆录一开头就说,1984年1月14日,她从上
海飞往旧金山,飞了14个小时(2005年她接受《公司》采访说是12个小时),也就是说
,她坐的是上海飞往旧金山的直达航班。飞机上是金发碧眼的美国人当空姐,她因为只
会说3个英语单词,连吃喝都不敢要,只靠打手势要了一叠餐巾纸来写东西。也就是说
,她坐的是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公司》采访更明确说是坐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班
机)。
但是在80年代美国航空公司没有中国到美国的直飞航班,需要在东京转机。第一个
由美国航空公司运营的中美直达航班是1996年5月1日西北航空从北京到底特律的航班,
第一个上海到旧金山的美国航空公司直达航班则迟至2000年4月才由联合航空公司开通
。(http://en.wikipedia.org/wiki/Air_route_authority_between_the_United_States_and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 )
所以傅苹应该和当时的留学生一样,坐的是国航的直达航班。国航是中国人当空姐
,不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她为了捏造其不懂英语的窘迫,给改成了美国航空公司的航
班。
傅苹接着说,她抵达旧金山后,去柜台购买飞往目的地Albuquerque的机票(她要
去那里的新墨西哥大学上学)。她身上带着一张80美元的旅行支票,那是她在上海查到
的从旧金山到Albuquerque的票价。但是柜台工作人员不卖给她票,经过一个懂汉语的
工作人员的翻译,她才知道票价涨了5美元,而她身上没有带多余的钱。这时排在她身
后的一个陌生美国人替她交了5美元让她买票,也让她首次感受到美国人民的温暖。
这个讨好美国人的小故事漏洞百出。
第一,她既然能够在上海查到去Albuquerque的票价,为什么不直接买联票,而要
在转机时再补买?那样票价更贵,而且冒着买不到票的风险,完全不合情理。
第二,美国机票票价的确是浮动的,买得越晚越贵,如果是当天现买最贵,而且
1984年1月14日是星期六,票价比平时更贵。按我在90年代初的经验,像她这样一张机
票(从旧金山到Albuquerque要飞两个半小时),在星期六现买的话要花几百美元,
1984年的情况不会差别太大(80年代出国的老留学生确认了这一点),怎么可能85美元
就搞定了呢?而且美国票价和中国票价不一样,一般不会是整数,她怎么会在上海打听
到票价刚好是80美元?即使编个79美元也更合理。
第三,她为什么带的是旅行支票?旅行支票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而且旅行支票
是为了避免携带大宗现金才会去换的(银行通常也有一个最低金额要求,比如至少换
200美元),比现金安全(需要签名,可以挂失),但不方便使用。她只有80美元,完
全可以像其他留学生那样带现金,为什么特地去换成旅行支票?《公司》的采访说,她
被中国政府驱逐出境,政府官员给了她一张去旧金山的机票和80美元的旅行支票让她去
Albuquerque留学——如果旅行支票是政府送给她的,还说得过去,但是她现在不好意
思再胡说是政府把她驱逐出境的,而之前旅行支票的说法却延用下来,显得莫名其妙。
第四,一个人出国,怎么可能只带正好的票钱,却不带任何零花钱?难道她或她的
家人不会考虑到她途中可能要花钱吃饭、打电话、乘坐公共交通?当时的留学生虽然穷
,美元兑换也控制得很严,但是最惨的也会身上带几十美元的零花钱。当时出国留学可
以在银行以极低的官方汇率兑换几十美元的零花钱,还有黑市可兑换。像她这样身上除
了票钱一分钱不带从而要靠陌生人救济的,闻所未闻,也不合生活常识。如果像《公司
》报道说的那样,她是被塞进飞机驱逐出境的,政府官员没给她零花钱,那还说得过去
。但是她现在不敢再那么说了,这个谎就圆不了了。
傅苹接着说,她抵达Albuquerque后,在机场给盛先生打对方付费电话,但是盛先
生没有接电话。盛先生是傅苹父亲的学生,是他安排傅苹到新墨西哥大学留学的。后来
傅苹知道当时盛先生已毕业,外出旅游了。
当时在美国打对方付费电话要这么打:拿起公共电话拨0,这时会有接线员问你要
干什么,你说要打对方付费电话,告诉接线员对方号码、姓名和自己的姓名,再由接线
员拨通对方电话。傅苹自称只会三个单词“Hello, Thank you, Help”,而且也听不懂
英语,怎么跟接线员交谈?难道她是用汉语拨的电话,而且碰巧碰上了一个会讲汉语的
接线员?如果是这样的巧合,岂不更该在书里大书特书?
傅苹接着说,她拿了一大箱行李坐在机场外面不知所措,这时来了一辆车,一个越
南华人用口音很重的汉语问她是否需要帮忙,她说要去新墨西哥大学,越南华人就提出
送她过去。途中越南华人说要在家门口停一下看看自己的孩子,让傅苹进去花一分钟跟
孩子们打声招呼。傅苹一点都不怀疑地下车跟他进门。一进门,越南华人给她一盒饼干
,结结巴巴地说:“我老婆离开我了。我要去上班,你帮我照看小孩几个小时。”然后
他冲到屋外,用挂锁反锁住门跑了。屋里有两个三、四岁的男孩和一个女婴,一起对着
傅苹叫“妈妈”。这是一座美国政府给难民建的公寓,里面没有电话,窗户很高而且有
铁栏杆,从里面爬不出去,让傅苹想起中国的监狱。孩子他爸一直没有再出现。第二天
,他们吃完了饼干,只在空空的屋内找到一盒通心粉和奶酪,吃了以后就开始饿肚子了
。于是傅苹和孩子们对着窗户大喊“Help!”没人听到。第二天继续喊,还没人听到。
第三天再喊,有邻居听到了报警,警察把他们带到市中心的警察局,警察想让傅苹起诉
那个越南华人绑架罪,傅苹不愿意,警察就把她送去了新墨西哥大学。傅苹人生的最后
一场苦难就此结束,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这个故事的漏洞更是多得像筛子了:
第一,越南华人老婆跑了,上班前就去机场绑架一个陌生女人来给小孩当保姆,他
可真有创意,真放心啊,就不怕陌生人拿小孩出气?如果这个越南华人不顾自己小孩死
活,又何必去绑架一个保姆?
第二,越南华人走前留了一盒饼干,可见还考虑到吃饭问题,不想把他们饿死。但
是一盒饼干和一盒通心粉也不够四个人吃一顿啊(就算他没料到会一去不回),他真不
想饿死自己的小孩,总该多留点食物吧。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是不是穷得揭不开锅啊?
实际上,美国穷人什么都缺,就不会缺吃的,因为政府会给穷人食物券,尤其是家有小
孩的,食物券多得怎么吃也吃不完的。可见编这个故事的人根本就不了解美国穷人的生
活,是按中国穷人思路来编的。
第三,哪有三、四岁的小孩见了陌生女人就叫“妈妈”的?
第四,美国住宅的窗户通常不会有防盗栏杆,即使个别有防盗栏杆的,也很容易从
里面打开,这是为了火灾时逃生的需要。像那种监狱式的铁栏杆窗口虽然在中国住宅很
常见,在美国住宅是不可能有的,在政府建的公寓更不可能有,因为那是违反消防条例
的。这又是按中国的思路来编。
第五,四个人一起对着窗户高喊“救命”,连续喊了三天才有邻居听到,这政府建
的公寓的隔音效果也太好了吧?实际上美国房子的隔音都是非常差的。
第六、越南华人说要送傅苹去学校,她那一大箱行李应该被带上车了。傅苹跟着越
南华人进屋时,行李应该还留在车上,因为越南华人只说进去一分钟打声招呼,如果拿
行李就会让傅苹起疑。傅苹一进屋,越南华人就反锁门开车跑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傅
苹的行李一直在越南华人的车上。这个越南华人后来消失了,故事讲完时都没有再出现
,那么傅苹后来是怎么拿回她的行李的?编故事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漏洞吧?
第七,这个越南华人绑架和虐待儿童的罪行很明显,警方不需要傅苹的配合也可以
通缉、起诉他。如果去当地调查应该可以找到诉讼记录,即使因为抓不到人而没有进入
诉讼程序,那么也应该有当时出警、审讯傅苹的记录。不过我敢肯定是找不到任何记录
的,因为本来就是胡编的一个故事。
如果说傅苹的中国传奇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知识才能看穿,美国人受
骗上当不足为奇的话,那么傅苹的美国传奇却是根据美国生活常识就可以看穿的,却也
把美国读者骗得团团转,好评如潮,这一怪现象,的确够“传奇”的。
2013.2.17.
和讯博客首发
发信人: dade (leno),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方舟子: 傅苹的“美国传奇” 2013-2-17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17 00:51:33 2013, 美东)
方舟子揭露骗子傅苹的第七篇文章,终于从国内部分揭露到美国部分,佩服方的坚韧。
对此事件不大了解的朋友,可以浏览一下我的总结性贴子
傅苹造假事件总结: http://www.mitbbs.com/article0/Military/39121991_0.html
方舟子: 傅苹的“美国传奇” [原创 2013-2-17 8:57:15]
http://fangzhouzi.blog.hexun.com/83198109_d.html
傅苹回忆录不仅讲了她在中国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人生传奇,也讲了她在美国的
人生传奇,但是后者和前者一样,都是离奇得经不起推敲,是一个事无巨细都要撒谎的
习惯性说谎者的信口开河。
我们先来看看她刚到美国的情形。其回忆录一开头就说,1984年1月14日,她从上
海飞往旧金山,飞了14个小时(2005年她接受《公司》采访说是12个小时),也就是说
,她坐的是上海飞往旧金山的直达航班。飞机上是金发碧眼的美国人当空姐,她因为只
会说3个英语单词,连吃喝都不敢要,只靠打手势要了一叠餐巾纸来写东西。也就是说
,她坐的是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公司》采访更明确说是坐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班
机)。
但是在80年代美国航空公司没有中国到美国的直飞航班,需要在东京转机。第一个
由美国航空公司运营的中美直达航班是1996年5月1日西北航空从北京到底特律的航班,
第一个上海到旧金山的美国航空公司直达航班则迟至2000年4月才由联合航空公司开通
。(http://en.wikipedia.org/wiki/Air_route_authority_between_the_United_States_and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 )
所以傅苹应该和当时的留学生一样,坐的是国航的直达航班。国航是中国人当空姐
,不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她为了捏造其不懂英语的窘迫,给改成了美国航空公司的航
班。
傅苹接着说,她抵达旧金山后,去柜台购买飞往目的地Albuquerque的机票(她要
去那里的新墨西哥大学上学)。她身上带着一张80美元的旅行支票,那是她在上海查到
的从旧金山到Albuquerque的票价。但是柜台工作人员不卖给她票,经过一个懂汉语的
工作人员的翻译,她才知道票价涨了5美元,而她身上没有带多余的钱。这时排在她身
后的一个陌生美国人替她交了5美元让她买票,也让她首次感受到美国人民的温暖。
这个讨好美国人的小故事漏洞百出。
第一,她既然能够在上海查到去Albuquerque的票价,为什么不直接买联票,而要
在转机时再补买?那样票价更贵,而且冒着买不到票的风险,完全不合情理。
第二,美国机票票价的确是浮动的,买得越晚越贵,如果是当天现买最贵,而且
1984年1月14日是星期六,票价比平时更贵。按我在90年代初的经验,像她这样一张机
票(从旧金山到Albuquerque要飞两个半小时),在星期六现买的话要花几百美元,
1984年的情况不会差别太大(80年代出国的老留学生确认了这一点),怎么可能85美元
就搞定了呢?而且美国票价和中国票价不一样,一般不会是整数,她怎么会在上海打听
到票价刚好是80美元?即使编个79美元也更合理。
第三,她为什么带的是旅行支票?旅行支票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而且旅行支票
是为了避免携带大宗现金才会去换的(银行通常也有一个最低金额要求,比如至少换
200美元),比现金安全(需要签名,可以挂失),但不方便使用。她只有80美元,完
全可以像其他留学生那样带现金,为什么特地去换成旅行支票?《公司》的采访说,她
被中国政府驱逐出境,政府官员给了她一张去旧金山的机票和80美元的旅行支票让她去
Albuquerque留学——如果旅行支票是政府送给她的,还说得过去,但是她现在不好意
思再胡说是政府把她驱逐出境的,而之前旅行支票的说法却延用下来,显得莫名其妙。
第四,一个人出国,怎么可能只带正好的票钱,却不带任何零花钱?难道她或她的
家人不会考虑到她途中可能要花钱吃饭、打电话、乘坐公共交通?当时的留学生虽然穷
,美元兑换也控制得很严,但是最惨的也会身上带几十美元的零花钱。当时出国留学可
以在银行以极低的官方汇率兑换几十美元的零花钱,还有黑市可兑换。像她这样身上除
了票钱一分钱不带从而要靠陌生人救济的,闻所未闻,也不合生活常识。如果像《公司
》报道说的那样,她是被塞进飞机驱逐出境的,政府官员没给她零花钱,那还说得过去
。但是她现在不敢再那么说了,这个谎就圆不了了。
傅苹接着说,她抵达Albuquerque后,在机场给盛先生打对方付费电话,但是盛先
生没有接电话。盛先生是傅苹父亲的学生,是他安排傅苹到新墨西哥大学留学的。后来
傅苹知道当时盛先生已毕业,外出旅游了。
当时在美国打对方付费电话要这么打:拿起公共电话拨0,这时会有接线员问你要
干什么,你说要打对方付费电话,告诉接线员对方号码、姓名和自己的姓名,再由接线
员拨通对方电话。傅苹自称只会三个单词“Hello, Thank you, Help”,而且也听不懂
英语,怎么跟接线员交谈?难道她是用汉语拨的电话,而且碰巧碰上了一个会讲汉语的
接线员?如果是这样的巧合,岂不更该在书里大书特书?
傅苹接着说,她拿了一大箱行李坐在机场外面不知所措,这时来了一辆车,一个越
南华人用口音很重的汉语问她是否需要帮忙,她说要去新墨西哥大学,越南华人就提出
送她过去。途中越南华人说要在家门口停一下看看自己的孩子,让傅苹进去花一分钟跟
孩子们打声招呼。傅苹一点都不怀疑地下车跟他进门。一进门,越南华人给她一盒饼干
,结结巴巴地说:“我老婆离开我了。我要去上班,你帮我照看小孩几个小时。”然后
他冲到屋外,用挂锁反锁住门跑了。屋里有两个三、四岁的男孩和一个女婴,一起对着
傅苹叫“妈妈”。这是一座美国政府给难民建的公寓,里面没有电话,窗户很高而且有
铁栏杆,从里面爬不出去,让傅苹想起中国的监狱。孩子他爸一直没有再出现。第二天
,他们吃完了饼干,只在空空的屋内找到一盒通心粉和奶酪,吃了以后就开始饿肚子了
。于是傅苹和孩子们对着窗户大喊“Help!”没人听到。第二天继续喊,还没人听到。
第三天再喊,有邻居听到了报警,警察把他们带到市中心的警察局,警察想让傅苹起诉
那个越南华人绑架罪,傅苹不愿意,警察就把她送去了新墨西哥大学。傅苹人生的最后
一场苦难就此结束,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这个故事的漏洞更是多得像筛子了:
第一,越南华人老婆跑了,上班前就去机场绑架一个陌生女人来给小孩当保姆,他
可真有创意,真放心啊,就不怕陌生人拿小孩出气?如果这个越南华人不顾自己小孩死
活,又何必去绑架一个保姆?
第二,越南华人走前留了一盒饼干,可见还考虑到吃饭问题,不想把他们饿死。但
是一盒饼干和一盒通心粉也不够四个人吃一顿啊(就算他没料到会一去不回),他真不
想饿死自己的小孩,总该多留点食物吧。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是不是穷得揭不开锅啊?
实际上,美国穷人什么都缺,就不会缺吃的,因为政府会给穷人食物券,尤其是家有小
孩的,食物券多得怎么吃也吃不完的。可见编这个故事的人根本就不了解美国穷人的生
活,是按中国穷人思路来编的。
第三,哪有三、四岁的小孩见了陌生女人就叫“妈妈”的?
第四,美国住宅的窗户通常不会有防盗栏杆,即使个别有防盗栏杆的,也很容易从
里面打开,这是为了火灾时逃生的需要。像那种监狱式的铁栏杆窗口虽然在中国住宅很
常见,在美国住宅是不可能有的,在政府建的公寓更不可能有,因为那是违反消防条例
的。这又是按中国的思路来编。
第五,四个人一起对着窗户高喊“救命”,连续喊了三天才有邻居听到,这政府建
的公寓的隔音效果也太好了吧?实际上美国房子的隔音都是非常差的。
第六、越南华人说要送傅苹去学校,她那一大箱行李应该被带上车了。傅苹跟着越
南华人进屋时,行李应该还留在车上,因为越南华人只说进去一分钟打声招呼,如果拿
行李就会让傅苹起疑。傅苹一进屋,越南华人就反锁门开车跑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傅
苹的行李一直在越南华人的车上。这个越南华人后来消失了,故事讲完时都没有再出现
,那么傅苹后来是怎么拿回她的行李的?编故事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漏洞吧?
第七,这个越南华人绑架和虐待儿童的罪行很明显,警方不需要傅苹的配合也可以
通缉、起诉他。如果去当地调查应该可以找到诉讼记录,即使因为抓不到人而没有进入
诉讼程序,那么也应该有当时出警、审讯傅苹的记录。不过我敢肯定是找不到任何记录
的,因为本来就是胡编的一个故事。
如果说傅苹的中国传奇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知识才能看穿,美国人受
骗上当不足为奇的话,那么傅苹的美国传奇却是根据美国生活常识就可以看穿的,却也
把美国读者骗得团团转,好评如潮,这一怪现象,的确够“传奇”的。
2013.2.17.
和讯博客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