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术压力巨大的根本原因还是资源紧张# Returnee - 海归
T*r
1 楼
编制是教育部人事局下放给每个学校的
根据学校的学生,经费之类计算出来的
所以直接导致了编制这个资源极度紧张
和美国靠同行评议的tenure review不同
在中国往往是不同行之间的PK
一个系的不同方向争取一个编制
不同的二级学科之间
比如
做数论的要和做几何的,甚至搞计算数学的一起PK
什么粒子物理,凝聚态,光学,统计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生物物理。。。一起PK
什么有机的人要和物化,材料,生化,计算化学的人一起PK
甚至是一个学院(学部)几个不同系的完全不同方向争几个编制
我们去年理学部一共五个系,数学物理化学地科。。。一起争三个正高编制
为什么搞了这么多数字,头衔什么的,不就是因为这个不同方向没法比较吗
发文章多少,杂志的IF,引用等等都是鸡同鸭讲的情况
所以能搞到优青杰青这样的头衔,才能和外行竞争,至少说明你已经在自己同行那得到
一些认可
各系自己也会搞出很多基本规定,就是为了限制申报总人数
根据学校的学生,经费之类计算出来的
所以直接导致了编制这个资源极度紧张
和美国靠同行评议的tenure review不同
在中国往往是不同行之间的PK
一个系的不同方向争取一个编制
不同的二级学科之间
比如
做数论的要和做几何的,甚至搞计算数学的一起PK
什么粒子物理,凝聚态,光学,统计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生物物理。。。一起PK
什么有机的人要和物化,材料,生化,计算化学的人一起PK
甚至是一个学院(学部)几个不同系的完全不同方向争几个编制
我们去年理学部一共五个系,数学物理化学地科。。。一起争三个正高编制
为什么搞了这么多数字,头衔什么的,不就是因为这个不同方向没法比较吗
发文章多少,杂志的IF,引用等等都是鸡同鸭讲的情况
所以能搞到优青杰青这样的头衔,才能和外行竞争,至少说明你已经在自己同行那得到
一些认可
各系自己也会搞出很多基本规定,就是为了限制申报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