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dentified_title# Returnee - 海归
u*r
1 楼
发信人: xiaoanan(), 信区: Returnee
标题: 那些离开纽约回国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Thu Aug 10 09:45:29 2017,GMT)
两年前搬来纽约,从大康村搬进大城市的兴奋和新鲜感让我幸福得有点眩晕,天南海北
的美食都好好吃!五湖四海的朋友都好有趣!这片花花世界好精彩 (๑˃
769;ꇴ˂̀๑)
后来才发现,纽约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不知不觉就深陷其中,看到的是如万花筒般
的绚烂,踩在脚下的是如刀刃般的惊险。但,每一个生活在纽约的人,似乎都是心甘情
愿地体验人生起伏,冷眼旁观世事无常。
离开,是一个沉重的词,想要从这个漩涡里挣脱出来谈何容易,有太多美好不愿放手,
有太多故事还没讲完,难过的是,两年间闯进我生活,带给我无数回忆的人,都匆匆离
开了。
这一次我邀请了五个好朋友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也曾是穿梭在钢筋水泥森林的纽约
客,他们也曾跟我一样赤手空拳在这里打拼,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离开。
五顿散伙饭,我像一个空巢老人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后来他们去了哪儿,现在过得怎
么样,我很想念他们,看到他们的文字眼眶就湿了。
真是,字字戳心。
纽约读书这几年,我这个来自内陆山区的姑娘如同“陈奂生”首次进城,马不停蹄地在
顶尖人才汇聚的都市中寻求机会。然而深入就业大军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非常不幸地
归入了“其他专业”。(有种说法是,美国留学只有两个专业,“CS相关”和“非CS”)
对家境普通的留学生而言,成功从顶尖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意味着光速脱离屌丝阶层
。因此,我一度纠结是否要再读一个Data Science的硕士, 摆脱“其他专业”的宿命。
然而到毕业那一天,我不好意思再厚着脸皮坑家里了。一边打工,一边找可以sponsor
的雇主,先是辗转到与好友同租一间房,最后沦落到罗岛的客厅角落里,拉一张帘,刚
好摆下一张床,一张书桌。
纽约是个ready to go的城市,男多女少,“酒池肉林”,稳定的恋爱婚姻关系较难建
立。来参加毕业典礼的老爸老妈旁敲侧击的中心思想是,速速结束单身狗生活,然后随
你漂在哪儿。
站在岔路口上,我顿时有些慌了神儿,患难与共的闺蜜携着男朋友离开了纽约,这成为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倘若在同等收入的情形下,回国不再做“少数民族”,会有
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何不择条新路呢。于是,果断收起行囊,挥别扭腰。
其实,两年后回首,才发现这个围城跳得有些草率、心急,当年太怂,如能咬牙留下,
或许也会收获不错的发展与爱情。
回国的第一站,我去了北京,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京城,恰是我这“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人所钟爱之地,更因那里有家人和朋友。在京城拿着不错的薪资,暂且不用租房,
时常和闺蜜小聚,还会有热心的小伙伴张罗着介绍对象,感觉踏实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从此不再孤身一人跨着12小时时差,漂泊异国。
然而,还没来得及尽情享受帝都带来的便利,勇敢攀爬到1000左右的PM2.5指数把对空
气敏感的我呛得眼泪直流,高烧了一周。权衡之下,从来胆小要命的我,只能放弃京城
的大好机会,卷起被子连滚带爬地逃回南方。
回到家乡休养了半年,在母校的国际部任教。每日往返校园,仿佛一夕间回到了高中时
代,熟悉的道路,那些埋头攻书的日子,那些激情拼搏的岁月,那些懵懂未解的情愫,
十年往昔重现。
生活似乎回原点,纽约的一切仿佛幻化作了一场梦。然而,内心的小火苗隐隐窜动着,
心中仿佛有只小猫,百爪挠心,促使我去迎接更艰难更精彩的人生。于是,为了向家中
表明决心,在万事未备之下,只身一人来到了天蓝海碧的高房价“渔村”——深圳。
初到深圳之时,囊中羞涩,也不如在京城或家乡,这一年自是少不了一地鸡毛之事,然
而仍心怀感恩,感恩父母对我任性折腾的纵容,朋友对我低谷之中的援手。
在回国的围城里,许多人遥望着大洋彼岸,每当被国内强加于人的价值观所“胁迫”,
都想着重新出国,冲出城门杀回一条血路。在城外的海漂们呢,却陆续回了国,直言在
外作为“少数民族”的艰辛和不易。
这个围城,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回来。孰好孰坏,不过如鱼饮水罢了。其实,
高岸深谷,世事多变,无常乃是有常,不论城内城外,只愿把握当下,但求无愧于心。
标题: 那些离开纽约回国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Thu Aug 10 09:45:29 2017,GMT)
两年前搬来纽约,从大康村搬进大城市的兴奋和新鲜感让我幸福得有点眩晕,天南海北
的美食都好好吃!五湖四海的朋友都好有趣!这片花花世界好精彩 (๑˃
769;ꇴ˂̀๑)
后来才发现,纽约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不知不觉就深陷其中,看到的是如万花筒般
的绚烂,踩在脚下的是如刀刃般的惊险。但,每一个生活在纽约的人,似乎都是心甘情
愿地体验人生起伏,冷眼旁观世事无常。
离开,是一个沉重的词,想要从这个漩涡里挣脱出来谈何容易,有太多美好不愿放手,
有太多故事还没讲完,难过的是,两年间闯进我生活,带给我无数回忆的人,都匆匆离
开了。
这一次我邀请了五个好朋友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也曾是穿梭在钢筋水泥森林的纽约
客,他们也曾跟我一样赤手空拳在这里打拼,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离开。
五顿散伙饭,我像一个空巢老人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后来他们去了哪儿,现在过得怎
么样,我很想念他们,看到他们的文字眼眶就湿了。
真是,字字戳心。
纽约读书这几年,我这个来自内陆山区的姑娘如同“陈奂生”首次进城,马不停蹄地在
顶尖人才汇聚的都市中寻求机会。然而深入就业大军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非常不幸地
归入了“其他专业”。(有种说法是,美国留学只有两个专业,“CS相关”和“非CS”)
对家境普通的留学生而言,成功从顶尖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意味着光速脱离屌丝阶层
。因此,我一度纠结是否要再读一个Data Science的硕士, 摆脱“其他专业”的宿命。
然而到毕业那一天,我不好意思再厚着脸皮坑家里了。一边打工,一边找可以sponsor
的雇主,先是辗转到与好友同租一间房,最后沦落到罗岛的客厅角落里,拉一张帘,刚
好摆下一张床,一张书桌。
纽约是个ready to go的城市,男多女少,“酒池肉林”,稳定的恋爱婚姻关系较难建
立。来参加毕业典礼的老爸老妈旁敲侧击的中心思想是,速速结束单身狗生活,然后随
你漂在哪儿。
站在岔路口上,我顿时有些慌了神儿,患难与共的闺蜜携着男朋友离开了纽约,这成为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倘若在同等收入的情形下,回国不再做“少数民族”,会有
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何不择条新路呢。于是,果断收起行囊,挥别扭腰。
其实,两年后回首,才发现这个围城跳得有些草率、心急,当年太怂,如能咬牙留下,
或许也会收获不错的发展与爱情。
回国的第一站,我去了北京,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京城,恰是我这“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人所钟爱之地,更因那里有家人和朋友。在京城拿着不错的薪资,暂且不用租房,
时常和闺蜜小聚,还会有热心的小伙伴张罗着介绍对象,感觉踏实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从此不再孤身一人跨着12小时时差,漂泊异国。
然而,还没来得及尽情享受帝都带来的便利,勇敢攀爬到1000左右的PM2.5指数把对空
气敏感的我呛得眼泪直流,高烧了一周。权衡之下,从来胆小要命的我,只能放弃京城
的大好机会,卷起被子连滚带爬地逃回南方。
回到家乡休养了半年,在母校的国际部任教。每日往返校园,仿佛一夕间回到了高中时
代,熟悉的道路,那些埋头攻书的日子,那些激情拼搏的岁月,那些懵懂未解的情愫,
十年往昔重现。
生活似乎回原点,纽约的一切仿佛幻化作了一场梦。然而,内心的小火苗隐隐窜动着,
心中仿佛有只小猫,百爪挠心,促使我去迎接更艰难更精彩的人生。于是,为了向家中
表明决心,在万事未备之下,只身一人来到了天蓝海碧的高房价“渔村”——深圳。
初到深圳之时,囊中羞涩,也不如在京城或家乡,这一年自是少不了一地鸡毛之事,然
而仍心怀感恩,感恩父母对我任性折腾的纵容,朋友对我低谷之中的援手。
在回国的围城里,许多人遥望着大洋彼岸,每当被国内强加于人的价值观所“胁迫”,
都想着重新出国,冲出城门杀回一条血路。在城外的海漂们呢,却陆续回了国,直言在
外作为“少数民族”的艰辛和不易。
这个围城,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回来。孰好孰坏,不过如鱼饮水罢了。其实,
高岸深谷,世事多变,无常乃是有常,不论城内城外,只愿把握当下,但求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