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归海”的那个话题# Returnee - 海归
t*e
1 楼
一不小心上未名的十大了。谢谢各位老师、前辈们中肯的意见,真是受益匪浅!其实,
在回国前后,我已经看到了很多海归们的来来往往,他们多是我的朋友、同事,以40-
50岁左右的居多。当时,我就想,如果继续待在美国,我有可能会重复他们的轨迹,所
以就趁早回来了(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35岁是多数高校引进青年教师的界限,40岁前
才有资格申请青千、冲击优青,45岁前才能冲击杰青、长江,50岁前才能在未来的十年
保证自己丰厚的退休金、以及拿到学校的产权房),但是,有些问题仍然无法回避——
除了这些“名”、“利”,国内却缺乏适合学术生存的“气”(氧气),而高启的房价
、生活成本,又让人感觉生活失去了“义“(意义)。有朋友和我说过这个世界永远是
属于年轻人的,但是我怎么感觉,在这个尴尬的阶段、年代,“名”和“利”与自己根
本不沾边,“气”与“义”也渐行渐远了呢?!
再说说我的这些朋友、同事:有N年前的北大博士,海归1年,国内top10“985”正教授
,由于没有人脉,不习惯国内学术界的作风,课题又搞不定,再次回美,自己开公司,
勉强度日;有美副教授,全职归国任某校某院院长,家人在美,忍受分居之苦,好在国
内开价算高,仍供得起美国的房贷,且掌握一些资源,还算滋润;有技术型“千老”,
归2-3流院校,得正教授,分百平小产权房一套,但由于尚未得到学校合同中要求的面
上项目,因此仅得基本工资,而且还得常常自己做实验,亦遭受与家人分离之苦;有人
精,常年穿梭中美之间,替美国公司牵线搭桥,据说已经换了N家公司,给人的感觉他
总是在忙碌着,但不知道他到底在做什么,今后怎么办;有头脑灵活型“千老”,回国
与人合作,在某地级市“高科技开发区”建立公司,摇身一变成为董事会成员,油水不
少,不过最近听说他美国那边的妻子嚷嚷着要离婚,估计是被国内的大染缸染了色……
不管怎样,他们在美国都有房子、车子、妻子、孩子,过腻了美式生活,想在中国高速
发展的大潮中开始另一段旅程,但是总感觉多数人是身体已经海归,灵魂却还在他处游
荡。可能我是带着灵魂回来的,所以才受困惑之苦吧!
在回国前后,我已经看到了很多海归们的来来往往,他们多是我的朋友、同事,以40-
50岁左右的居多。当时,我就想,如果继续待在美国,我有可能会重复他们的轨迹,所
以就趁早回来了(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35岁是多数高校引进青年教师的界限,40岁前
才有资格申请青千、冲击优青,45岁前才能冲击杰青、长江,50岁前才能在未来的十年
保证自己丰厚的退休金、以及拿到学校的产权房),但是,有些问题仍然无法回避——
除了这些“名”、“利”,国内却缺乏适合学术生存的“气”(氧气),而高启的房价
、生活成本,又让人感觉生活失去了“义“(意义)。有朋友和我说过这个世界永远是
属于年轻人的,但是我怎么感觉,在这个尴尬的阶段、年代,“名”和“利”与自己根
本不沾边,“气”与“义”也渐行渐远了呢?!
再说说我的这些朋友、同事:有N年前的北大博士,海归1年,国内top10“985”正教授
,由于没有人脉,不习惯国内学术界的作风,课题又搞不定,再次回美,自己开公司,
勉强度日;有美副教授,全职归国任某校某院院长,家人在美,忍受分居之苦,好在国
内开价算高,仍供得起美国的房贷,且掌握一些资源,还算滋润;有技术型“千老”,
归2-3流院校,得正教授,分百平小产权房一套,但由于尚未得到学校合同中要求的面
上项目,因此仅得基本工资,而且还得常常自己做实验,亦遭受与家人分离之苦;有人
精,常年穿梭中美之间,替美国公司牵线搭桥,据说已经换了N家公司,给人的感觉他
总是在忙碌着,但不知道他到底在做什么,今后怎么办;有头脑灵活型“千老”,回国
与人合作,在某地级市“高科技开发区”建立公司,摇身一变成为董事会成员,油水不
少,不过最近听说他美国那边的妻子嚷嚷着要离婚,估计是被国内的大染缸染了色……
不管怎样,他们在美国都有房子、车子、妻子、孩子,过腻了美式生活,想在中国高速
发展的大潮中开始另一段旅程,但是总感觉多数人是身体已经海归,灵魂却还在他处游
荡。可能我是带着灵魂回来的,所以才受困惑之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