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归国潮:有人“水土不服” 顶尖人才流失严重 (ZZ)# Returnee - 海归
f*e
1 楼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留学人数一年比一年要多,但是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大部
分的留学生都选择留在国外,没有回过发展。
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对此,参考消息10月28日刊登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的文章,文章称,中国留学出现了三个趋势,留学从精英走向大众化,但是顶尖人才的
流失依然严重,另外,归国的留学生因为种种原因缺乏竞争力,这也折射出用人方式发
生了转变。
归国的留学博士与用人单位洽谈应聘@视觉中国
20年前回国,是中国需要留学生;20年后回国,是因为留学生需要祖国——近日,美国
《旧金山纪事报》在一则引发热议的报道中称,中国正再次迎来留学生“归国潮”。
的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
潮。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超过八
成的留学人员(82.23%)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客观而言,“归国潮”是出国留学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然现象。虽然不少舆论在解
读“归国潮”时,认为主因是国内就业吸引力增强,但除了国内发展形势对出国留学者
的吸引力之外,不能忽视我国出国留学的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留学结构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10年前,我国出国留学,基本上还可以界定为“精英留学”,大多数选择出国留学者,
主要是到国外攻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度
,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4.4万人,这已经是197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2007年
后,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井喷”:2008年达17.98万人,2009年为22.93万人,2010年达
28.47万人,三年间人数大幅增加。
从2007年到现在这10年间,出国留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即申请到国外名校读
本科、硕士、博士;又有到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在一些局部,确实
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混文凭”的现象。
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30%。
观察2007年以后的出国留学数据和结构,就不难解释为何会有“归国潮”现象了。2007
年后快速增加的出国留学学生,在2011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相较于陷于泥潭的
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争
力偏弱的人群,也提高了回国留学比例。
顶尖人才占少数现象仍待改善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国留学
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负
责人曾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
达到87%。”这说明,大规模“归国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
可以解释为何在“归国潮”之下,还有出国留学热。精英人才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他
们由于有理性的出国留学规划和优秀的学业表现,在国际就业市场有着很强的就业竞争
力。
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国际一流大学而言
,我国还需进一步提高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此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获得了不少成绩,但也仍存在有待提升的巨大空间。
“水土不服”折射用人方式转变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部分“海归”回国后,遭遇“水土不服”。这其中的
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其中相当一批人的原因在于,在出国留学时盲目选择,并未做
好长期和科学的出国留学规划。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是想“逃避
”国内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有的认为只要拿到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可混到一张文凭
;还有的在国外求学期间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导致毕业时缺
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国留学走向大众化,我国社会必将从原来的“学历社
会”走向“能力社会”,用人单位和社会不可能再完全按学历和留学与否的标准评价、
选拔人才,而会更加重视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将摆脱学历教育导向,重视
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而每个受教育者也应该基于个体能力、素质的提升来规划学业发
展、教育选择,而不能再仅仅追求学历或身份。
分的留学生都选择留在国外,没有回过发展。
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对此,参考消息10月28日刊登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的文章,文章称,中国留学出现了三个趋势,留学从精英走向大众化,但是顶尖人才的
流失依然严重,另外,归国的留学生因为种种原因缺乏竞争力,这也折射出用人方式发
生了转变。
归国的留学博士与用人单位洽谈应聘@视觉中国
20年前回国,是中国需要留学生;20年后回国,是因为留学生需要祖国——近日,美国
《旧金山纪事报》在一则引发热议的报道中称,中国正再次迎来留学生“归国潮”。
的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
潮。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超过八
成的留学人员(82.23%)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客观而言,“归国潮”是出国留学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然现象。虽然不少舆论在解
读“归国潮”时,认为主因是国内就业吸引力增强,但除了国内发展形势对出国留学者
的吸引力之外,不能忽视我国出国留学的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留学结构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10年前,我国出国留学,基本上还可以界定为“精英留学”,大多数选择出国留学者,
主要是到国外攻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度
,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4.4万人,这已经是197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2007年
后,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井喷”:2008年达17.98万人,2009年为22.93万人,2010年达
28.47万人,三年间人数大幅增加。
从2007年到现在这10年间,出国留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即申请到国外名校读
本科、硕士、博士;又有到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在一些局部,确实
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混文凭”的现象。
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30%。
观察2007年以后的出国留学数据和结构,就不难解释为何会有“归国潮”现象了。2007
年后快速增加的出国留学学生,在2011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相较于陷于泥潭的
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争
力偏弱的人群,也提高了回国留学比例。
顶尖人才占少数现象仍待改善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国留学
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负
责人曾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
达到87%。”这说明,大规模“归国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
可以解释为何在“归国潮”之下,还有出国留学热。精英人才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他
们由于有理性的出国留学规划和优秀的学业表现,在国际就业市场有着很强的就业竞争
力。
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国际一流大学而言
,我国还需进一步提高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此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获得了不少成绩,但也仍存在有待提升的巨大空间。
“水土不服”折射用人方式转变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部分“海归”回国后,遭遇“水土不服”。这其中的
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其中相当一批人的原因在于,在出国留学时盲目选择,并未做
好长期和科学的出国留学规划。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是想“逃避
”国内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有的认为只要拿到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可混到一张文凭
;还有的在国外求学期间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导致毕业时缺
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国留学走向大众化,我国社会必将从原来的“学历社
会”走向“能力社会”,用人单位和社会不可能再完全按学历和留学与否的标准评价、
选拔人才,而会更加重视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将摆脱学历教育导向,重视
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而每个受教育者也应该基于个体能力、素质的提升来规划学业发
展、教育选择,而不能再仅仅追求学历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