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unidentified_title# Reunion - 探亲与陪读
u*r
1
发信人: MZL05(YAHO), 信区: Reunion
标题: 制造“神童”的背后是家长的急功近利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Mon Sep 25 10:45:36 2017,GMT)
量子力学、经典力学、航空与航天、科学哲学、《论语》导读……这些是五年级小学生
陈明明(化名)在复旦大学旁听的课程。除了旁听,陈明明还积极与任课教师互动,甚
至提出比较专业的问题。他告诉记者,自己更喜欢大学校园,可以听各种课程,对于未
来做什么职业,他还没具体规划,但希望能看更多的书。对于意外走红,陈明明有些害
羞,希望可以低调一些。陈明明的妈妈说:“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想当科学家,这要靠他
不断努力,并不是听听课看看书就能达到的。”“如果他有一天厌学了呢?”记者问。
“那也没关系,只要他健康成长就好了。”
一个小学生游走在名校教室间,积极旁听各种与其年龄不符的课程,甚至不时向教授们
提出比较专业的问题,可以想象,这样的表现要让多少正在大学就读,却一天三顿不下
床的年轻人汗颜。后者对天然拥有的东西不加珍惜,却不知这正是他人的奢望,从这一
点上讲,陈明明与此前被曝在清华北大旁听的老者并无二致。像陈明明这样的小学生自
然只是个案,但其“异想天开”与持之以恒还是让人看到,以兴趣为动力的学习能够勃
发出多大的力量,可以冲破年龄、身份的限制。从陈明明和其母亲的表述来看,目前他
正处在学习的最好状态,即充分享受旁听带来的知识增长的乐趣,而没有一丁点掩藏不
住的功利心,所以心态才颇为健康,“等有一天厌学了也没关系”。
更令人欣慰的是他所处的学习环境,展现出复旦作为名校的开放与包容。保安没有因为
陈明明并非在校生,就将其拒之门外,教授也没有因为他是小学生,就认为他啥都不懂
,纯属胡闹,反而欣然添加他的微信,并答复各种提问。这样一种态度给陈明明带来的
,我相信不只是一时的知识积累,而有着更深刻的引领作用,对于更广泛的求知若渴的
年轻人来说,他们也会从中感受到诚意和敬意。知识本身是蕴含着阶层观念的,而社会
阶层之间的壁垒也往往体现在知识,以及由此所承载的学习能力。不过按照“云计算之
父”马克·贝尼奥夫的说法,“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知识已具有社交性,流动且开放”
,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旦师生的作为也是对这种开放性的践行。
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很震撼的,是陈明明母亲所表现出的理智态度。她并不认可神童一说
,也不强求旁听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她只是从一个母亲的本能出发,认为小学就是
一个应该多听多看多读的阶段,正好上海有很好的教育平台,可以让孩子从教授、大学
课堂那里获得一些问题的答案,而那是身为父母无能为力的。相比之下,我们以往更多
看到的,是个别家长让孩子很小就退出义务教育,而在家里上学,又或者仅仅9岁左右
就被送去高考,目的要么是体现“虎爸虎妈”先进的育儿观念,要么是人为制造所谓的
神童。个中所展现出来的功利心,不仅让孩子成为牺牲品,更让知识变现成为一种急迫
的诉求。像“满足好奇心”这样的朴素愿望,早就被抛诸脑后。
知识浩瀚如宇宙,人能为之保持深入、持久的探索兴趣,是一件美妙的事。相比之下,
神童则如暗夜里的一点星光,并不常有,还是不要执着于这件事了吧。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