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感 zt
avatar
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感 zt#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b*n
1
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感
这是去年给《新知客》写的一篇文章。看到果壳也在讨论deja vu,发出来晒晒。:)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突然觉得一切都很熟悉。虽然可以
确定从来没有到过这里,但内心中却感觉曾经来过。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初次见到林黛
玉,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种认为当前发生的事件曾经发生过的熟悉感被称
为déjà vu,也叫即视感。
Déjà vu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曾经经历过déjà vu体验。由于
déjà vu体验经常让人感觉神秘和困惑,因此产生了许多神秘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它,
比如梦境、神谕和轮回转世。甚至量子力学的平行宇宙理论和时空扭曲也被用来解释d
éjà vu。但在神经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看来,déjà vu只不过是大脑和认知加工短暂
功能失调的产物。
Déjà vu与大脑
早在1888年,英国神经病学家休林斯-杰克逊就发现颞叶癫痫病人在发病前经常出现dé
jà vu现象。这就让人怀疑,大脑颞叶的某些功能与déjà vu有关。而且当时的神经
病学家推测,正常人的déjà vu感觉也是由于颞叶的轻微癫痫造成的。加拿大神经外
科医生潘菲尔德用电刺激病人的大脑皮层,发现刺激大脑颞叶时偶尔会诱发病人的déj
à vu体验。
颞叶中的海马旁回与熟悉感的产生有关。同时,颞叶区域还接收来自视觉皮层与听觉皮
层的知觉信息。电刺颞叶产生的熟悉感与传入的知觉信息错误的结合在一起,就可能产
生déjà vu体验。
我们的记忆系统可以分成有意识的回忆系统和熟悉感系统。比如在街上碰到一个人,也
许可以回忆起他是小学同学,同时还包含了相关的细节,比如他的性格。或者,也许只
会觉得这个人很熟悉,但是却不能叫出他的名字,也无法想起何时何地认识他。这就是
熟悉感系统。有意识的回忆与熟悉感是独立的。负责回忆的脑区包括前额页皮层和海马
,而熟悉感系统则包含海马旁回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区域。奥地利精神病学家Josef
Spatt认为,当海马旁回活动,而前额页皮层和海马没有正常活动时,就会产生déjà
vu体验。即产生了强烈的熟悉感,却无法有意识的回忆具体内容。
另一种对déjà vu的解释是神经传导的延迟。大脑是高度并行加工的,传入的感觉信
息会通过不同通路到达高级加工中枢。比如,有负责加工低频和整体信息的快速通路,
以及负责加工高频和细节信息的主要加工通路。大脑的高级加工中枢要整合不同通路的
信息,从而形成统一的经验。快速通路的传递速度通常比常规通路快。但如果两个通路
的延迟相差太大,高级皮层就无法将两个通路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而是会感觉同样的事
情在之前发生过。神经延迟可能只有几毫秒,通常是由于神经递质瞬时耗尽造成的。人
们往往在疲倦时更容易产生déjà vu,这与神经传导延迟的理论是相符的。
另一种可能的神经延迟发生在大脑两个半球之间。大脑的两个半球分别相对独立的处理
信息,最后传递到优势半球的高级加工中枢。一部分信息直接传递到优势半球的加工中
枢,而另一部分信息先传递到非优势半球的加工中枢,再通过胼胝体传递到优势半球。
如果信息在左右半球之间传递时产生过多延迟,也可能出现déjà vu体验。
Déjà vu的心理学解释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déjà vu是无意识中的幻想。无意识的内容会被阻
挡在意识觉察范围之外,但是熟悉感会溢出,从而产生déjà vu体验。但像其它精神
分析理论一样,这个解释很难用科学的方法验证。
英国结构主义心理学家铁钦纳认为,déjà vu是由于知觉过程分裂为两部分而造成。
在进行完全的知觉加工之前,可能已经进行了一个快速的无意识加工。当前的知觉体验
与较早的印象相匹配,就可能产生的熟悉感。这两个知觉过程的分离可能来自于外界环
境的干扰或者心理状态的变化。比如在过马路时,可能无意识的瞥了一下对面的商店,
当穿过了马路再看到商店时,就可能产生意外的熟悉感。大脑的初级视皮层会加工大量
信息,但只有少数会被注意进而进行完全的加工。在过马时虽然注意的是车流,但商店
的信息可能也被无意识的进行了少量加工。当第二次注视商店时,视觉系统的深入加工
会与第一次的无意识加工相联系,从而产生熟悉感。
心理学家在实验室中验证了这个理论。他们先给被试快速的呈现一个单词,然后再呈现
第二个单词。第一个单词是非常快速呈现的,被试无法看清是什么单词。但如果阈下呈
现的单词与第二个单词相同时,被试就容易判断第二个单词在之前的实验中出现过。这
种现象与déjà vu相似,当深入加工第二个单词时,第一次阈下的快速加工就可能产
生熟悉感。
另外一种理论认为,déjà vu是由于错误的熟悉感造成的。当当前的经验与记忆中经
验的某一部分匹配时,déjà vu就可能出现。这种熟悉性是真实的、内隐诱发的,无
法有意识的回忆熟悉感的来源。如何产生错误的熟悉感呢?如果对当前情景中某一具体
事物熟悉时,这种熟悉感可能就会扩散到整个场景,从而触发对整个场景的déjà vu
。比如,在一个新装修的客厅中,有一盏灯是你朋友家的灯是相同的,而你却无法回忆
起在哪里见过这盏灯。这时内隐的熟悉感可能就会扩展到整个情境中,产生你曾经来过
这个客厅的感觉。
另外,整体的相似性也可能诱发错误的熟悉感。这间客厅中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你以前
见过的,但也许整体的布局与你以前居住过的很相似,这也可能诱发déjà vu。在一
项研究中,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心理学家阿兰.布朗给被试看一系列的场景图片。一周
之后再让被试来判断被试是否去过这些照片所在的地点。这些图片都来自被试没有去过
的大学。对于那些独一无二的场景,比如图书馆大楼等,被试很难错误的认为曾经去过
。但对于一些日常场景,比如教室或图书馆的阅览架,被试就很容易判断曾经去过。这
是由于学校间日常场景的整体性比较相似的缘故,整体的相似性会诱发错误熟悉感。
总之,目前存在很多试图解释déjà vu的理论,但究竟哪个理论正确还远没有定论。
对于这个有趣的现象,还需要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By: Synge 时间: 13:56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BlogThis!共享给 Twitter共享给 Facebook
标签: deja vu, 大脑, 心理学
5 评论:
alreadydone 说...
是否叫既视感较为合理?法语原词就是already seen的意思。
PS:电子文档格式djvu应即得名于此。
3/26/2011 4:51 下午
Synge 说...
说既视感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啊。
而且deja vu也不一定只局限于视觉通道,我觉得。
3/27/2011 12:44 上午
alreadydone 说...
查了一下,百度百科有“即视现象”“既视感”词条,Wikipedia有“既视感”词
条,Wikitionary有“即视感”词条,互动百科仅有“既视感”词条。
从词义上讲,“既”对应deja,“视”对应vu,是literal translation。
3/27/2011 11:08 下午
何_何 说...
Yale的Marcia Johnson好像研究过这个
Paul Bloom在心理学的导论课上提到过http://v.163.com/movie/2007/1/H/5/M6HUJ9GBL_M6I4B0SH5.html
3/28/2011 12:02 上午
匿名说...
这篇文章怎么没有具体的任何参考文献?
11/04/2011 5:58 上午
发表评论
指向此帖子的链接
创建链接
较新的帖子 较早的帖子 主页
订阅: 帖子评论 (Atom)
About
本人科研民工一枚,主要研究人的大脑。
关注认知神经科学、脑成像、fMRI、web2.0等等。
远离文艺,力争做一名靠谱的科学青年。
本blog由blogger平台建立。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某些功能在大陆不能正常使用,比如留言,有些图片也可能看不
到。
如果影响了您的阅读,请在心中大骂GFW。
Friends Connect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