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四两拔干片,韩抄抄就此功号一贯,韩粉掩面而泣
avatar
四两拔干片,韩抄抄就此功号一贯,韩粉掩面而泣#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t*v
1
【证据照片在二楼】
《磊落》里展示的手稿是原创稿,还是抄写稿?
都知道韩寒用拼音打字,韩仁均用五笔打字。《儿子韩寒》中韩仁均称《求医》参
赛稿是他帮韩寒打印,由韩寒从学校寄出的。@中财尚超也曾论证韩寒所谓创作稿是根
据打印稿抄写的。那么,《磊落》里手稿上的涂改是创作痕迹吗?不是!这些涂改痕迹
可以分为三类:
1.错字修改:如43页的“四两拔干片”,“片”改成“斤”,但“拔干”漏改。再
比如,54页的“转声奔奔跳跳”把“声”改成了“身”,但“蹦蹦”误为“奔奔”也漏
改了。
2.推敲修改:96页“老得咬都咬不动”把“咬”改成“啃”。
3.掩饰涂改:稿纸上的字都是硬笔书写,但有几处,比如209页中间的四行文字,
用软笔蘸浓墨完全覆盖掉。一篇手稿,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须要如此掩盖?以至稿
页都沾上了墨印的指纹。
三类涂改当中,前两类属于稿件编辑,第三类属于防止泄密。就这样,还好意思号
称“光明与磊落”?如果“光明”是指上册把“白”纸当成书来卖(坑人,明骗),那
么请问磊落在哪里?
1999年,出版社已普遍使用电子排版。《三重门》出版前,韩寒参赛新概念大赛的
投稿也是打印稿(据《儿子韩寒》),所以,即使《三重门》是手写创作,韩家也一定
有《三重门》电子版本。那么,《磊落》一书中展示的《三重门》手稿,要么是韩寒的
原创手稿(韩寒亦声称如此),要么是抄稿(质疑派都坚持此观点)。通过对《磊落》
的研究,我发现了165页至191页手稿不是韩寒书写的铁证。(是韩仁均所写,将另文详
细论证)
所以,我的结论是,《磊落》展示的《三重门》手稿,不是原创稿,而是根据电脑
打印稿抄写的。理由一:手稿只有编辑痕迹;理由二:在手稿中有很多像“转声奔奔跳
跳”这类错误,更像是拼音打字出来的错误;理由三:手稿中除了拼音打字错误,还有
五笔打字错误。五笔打字错误,对于抄稿论证来说,是强有力的证据。
本人从1993年拥有长城个人电脑,CEGA显示器,40M硬盘,从那时起到现在,使用
五笔打字近20年,并且专事文字编辑和写作10多年。所以,对打字文本中的五笔错误非
常敏感。五笔打字错误,可以分成六类:
1.拆字错误:五笔的原理是把汉字的结构也当成“字母”式的拼凑,拆字需要的就
是熟记规则和实际经验。
2.键位错误:大脑拆字没错,但小脑操作时,错按相邻键位。这在大脑思考、快速
盲打和初学者来说,容易出这类错。
3.笔序错误:这类错误,无论是英文打字还是中文打字都会发生,把打字的按键顺
序前后颠倒。
4.左右错误:五笔打字比英文和拼音打字的区别和难度在于,英文和拼音打字只需
要记26个位置,而五笔打字每个键位通常对应5个甚至更多的字根,因此,五笔打字错
误有时发生“左右对称”错误,比如本来是左手食指的动作,被误操作为右手相应的动
作。
5.冗键错误:就是在正确的拼写键位中,错误地加入了多余的按键。
6.漏键错误:就是在正确的拼写键位中,漏打了某个按键。
《磊落》展示的《三重门》抄稿中,能确定五笔打字错误的并不很多,因为很多形
近字的错误,有可能是五笔打字错误,也有可能是抄写笔误。下面列举一些较能确定是
五笔打字错误的例子:
一.【粗(oeg)打成精(oge)】(3.笔序错误)
在王码95、98和2011三个版本的五笔输入法当中,都没有“粗野”这个词组,oej
开头的只有“粗暴(oeja)”这一个词组。而且“粗”和“精”字形差异大,读音也不同
,所以,“精野无礼”应当是原打印稿的五笔打字错误。而且,这段秀英文的段落,最
有可能是由韩仁均打字录入。
二.【淮(iwy)打成准(uwy)】(2.键位错误)
《淮南子》变成了“准南子”,1.要么是韩寒根本不知道《淮南子》,以为是“准
南子”,因而《三重门》不是韩寒独立写作。因为找遍手稿也看不到把“氵”误写成“
冫”的笔误,却在313页和315页两次写“准南子”(请看同页的“深”和“浮”,韩寒
写“氵”和“冫”的写法差别很大,不可能写混);2.要么是抄写的原稿上就是打印的
“准南子”,而如果是打字错误,不可能是拼音打错,只能是五笔打错。
另外,组稿(xety)在王码86版里是词组,韩寒抄成“姐X”不可思议。还有,“市
南三中”在高中里就实行“学分制”了?还是说是韩仁均写的他当年中文系的学分制呢?
三.【撕(rad)打成撒(rae)】(2.键位错误)
“撒”和“撕”读音不同,拼音打错可能性小,字形差异也较大。e和d都归左手中
指管辖,很可能是原稿五笔打字错误。(P116)
四.【恨(nv)打成限(bv)】(4.左右错误)
“恨”和“限”读音不同,拼音打错可能性小。而五笔打字,b为左手食指一位,n
为右手食指一位,可能是原稿五笔打字错误。(第84页)
五.【读(yfn)打成记(yn)】(6.漏键错误)
第50页,这首《卧春》的诗是刻在桌子上被林雨翔读到的。本不解其意的林雨翔只
能是“默读”而不是“默记”。而“记”和“读”发音不同,字形不同,拼音打错和笔
误可能性小,可能是原稿五笔打字错误。
六.【嫩(vgk)打成懒(ngkm)】(4.左右错误 5.冗键错误)
第15页,“嫩”和“懒”发音不同,除了中间的“束”,偏旁左边和右边都不同,
拼音打错和笔误可能性小,可能是原稿五笔打字错误。v归左手食指,n归右手食指,可
发生左右错误,打最后的k时,可能误碰相邻的m键,从而把“嫩”打成“懒”。
最后,请看在379页,韩寒是如何手脚笨“掘”、功“号”一“贯”的。面对上图
如此密集的错误,你是依然相信这是一个文学天才的原创手稿?还是断定它是一个“无
才之靠”心猿意马的抄稿呢?
avatar
c*g
3
你吃的春药是什么牌子,反反复复这么亢奋?

【在 t****v 的大作中提到】
: 【证据照片在二楼】
: 《磊落》里展示的手稿是原创稿,还是抄写稿?
: 都知道韩寒用拼音打字,韩仁均用五笔打字。《儿子韩寒》中韩仁均称《求医》参
: 赛稿是他帮韩寒打印,由韩寒从学校寄出的。@中财尚超也曾论证韩寒所谓创作稿是根
: 据打印稿抄写的。那么,《磊落》里手稿上的涂改是创作痕迹吗?不是!这些涂改痕迹
: 可以分为三类:
: 1.错字修改:如43页的“四两拔干片”,“片”改成“斤”,但“拔干”漏改。再
: 比如,54页的“转声奔奔跳跳”把“声”改成了“身”,但“蹦蹦”误为“奔奔”也漏
: 改了。
: 2.推敲修改:96页“老得咬都咬不动”把“咬”改成“啃”。

avatar
a*e
5
斑竹好像说过炒方韩冷饭的帖子必删,但是面对走地鸡大肆翻炒几个月前冷饭的行为就
突然失明了

【在 c*******g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吃的春药是什么牌子,反反复复这么亢奋?
avatar
t*v
6
韩粉痛不欲生

【在 s*******t 的大作中提到】
: SB, 还在给教主丢脸。
:
: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 中文网站浏览器

avatar
t*v
7
靠,人6月的文章,
咋成了几个月前的冷饭了
偶今天才读到
好文章
再说了
炒冷饭是指翻旧帖
我怎么翻炒了
我怎么大肆了

【在 a*******e 的大作中提到】
: 斑竹好像说过炒方韩冷饭的帖子必删,但是面对走地鸡大肆翻炒几个月前冷饭的行为就
: 突然失明了

avatar
b*5
8
小时候手写经常把”毛主席“写成”毛主度“,现在打字也经常把”than“打成”then
“的含泪飘过。当然搞写作的跟不搞写作的也许有区别。
avatar
w*i
9
re
avatar
M*2
10
re
avatar
q*3
11
韩粉你好,无间道好玩吗?

【在 t****v 的大作中提到】
: 靠,人6月的文章,
: 咋成了几个月前的冷饭了
: 偶今天才读到
: 好文章
: 再说了
: 炒冷饭是指翻旧帖
: 我怎么翻炒了
: 我怎么大肆了

avatar
w*o
12
如果是小学生我觉得挺有可能。不过如果是高中生,可能性真的很小。

then

【在 b******5 的大作中提到】
: 小时候手写经常把”毛主席“写成”毛主度“,现在打字也经常把”than“打成”then
: “的含泪飘过。当然搞写作的跟不搞写作的也许有区别。

avatar
m*9
13
四两拔干片, haha, 韩USB! 韩USB!
avatar
t*u
14
真无聊
avatar
t*u
15
真无聊
avatar
r*c
16
这个有点意思。作为旁观者,这是我看到的唯一一个不利韩寒的有力证据,方粉给驳一
下?

【在 t****v 的大作中提到】
: 靠,人6月的文章,
: 咋成了几个月前的冷饭了
: 偶今天才读到
: 好文章
: 再说了
: 炒冷饭是指翻旧帖
: 我怎么翻炒了
: 我怎么大肆了

avatar
f*s
17
我看所谓“人造韩寒”的闹剧(一)
Posted by 芦笛 in Uncategorized
我看所谓“人造韩寒”的闹剧(一)
芦笛
这闹剧闹得似乎也有些日子了,虽断断续续看过点两造的说词,但一直没上心。殊不料
越闹越凶,不仅《猫眼》上连篇累牍尽是这无聊争辩,现在居然还蔓延到《芦笛自治区
》上来了。既然已有本区公民发言,小王甚至还说他相信了有关指控,对韩寒的崇敬就
此轰毁,那么,本人似已责无旁贷,也该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供诸位参详。
一、所谓“质疑”其实是诽谤
坦率地说,我对此纠纷毫无好感,因为始作俑者麦田从一开头就有凭空污人清白之嫌。
他毫无证据便指控韩寒是一个写作团队。此乃最下作的诬陷,盖它还不光是无证指控,
而且指控的罪名是对方无法证伪的,等于剥夺了对方自辩的可能。
我在旧作中反复指出过,文明人对他人的批判与指责,不但必须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
,而且其指控必须让对方有证伪可能,否则即应视为诬陷。可惜由于毛共党文化的熏陶
,许多国人(包括海内外所谓“民主派”在内,alas)却毫无此种文明常识,动辄指控
论敌居心叵测,是“五毛”,是“带路党”,是写作团队,等等。芦某本人就是受害长
达十多年的受害人,对这正宗的毛共冤狱功夫实在是深恶痛绝。
早在2000年在《大家论坛》时,我就被人指为“美蒋特务”。同年转到《说东道西》,
又先后被指为“写作班子”、“台湾特务”与“美帝特务”。2002年转移到《海纳百川
》网站后,我又变成了“共特”,最后又升级为“共特集团”。有位网人“幽灵”坚信
我是一个集团到了这种地步:他不但写出了名篇《芦笛是一个,是几个?》,还逐一审
问同坛网友,要他们就此问题表态。有位与我通过电话的小丫头委婉地告诉他,老芦是
一个人,不是他猜想的一伙人,幽灵还冲冲大怒,当即扬言与对方绝交(其实双方本来
也就毫无来往,他的“单向绝交”宣言不知何所见而云然),令我啼笑皆非。
此类指控非常下流,只是提出者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而已。其实这是明摆着的:
被指控者该怎么才能证明自己不是特务,不是集团?根本就没有可能。自己再怎么辩解
,别人都只会认为那是一面之词,不足取信,可又上哪儿去找旁证?请中、美、台的特
务机构开出证明?那不是搞笑么?请他人证明自己不是集团?那不反倒成了“欲盖弥彰
”?因此,此类下作指控,与当年积极分子们指控右派分子奉旨给中共提意见是“妄图
推翻党的领导”一样,令受害人百口莫辩。
当然,作此类猜想的人,也未必都出于恶意。有人猜测老芦是个“写作班子”,无非是
见老芦文史哲自然科学什么都谈,而且写作速度极快,在上网头八九年内,每天平均上
贴四五千字(后期油干灯灭,不复当年勇矣),一个有正经职业的人怎么可能做到这一
点?
这些同志不知道,芦某在高中毕业后失学12年间,一直在自学,不但看完了中文系与历
史系的教科书,还自学了两个理工科专业的教材,等于上了四个大学,当然在网上可以
瞎聊一气,还能令他人猜不出我上大学后真正的专业是什么。而老芦写作速度快,不但
是因为我居留海外多年,练出了英文打字速度,对汉语拼音又特别熟,因此打起中文来
也很快,更是因为我从小就习惯于与积极分子们争辩,练出了迅捷的思维反应,所以才
能独自一人在智力难民营与群氓打斗还丝毫不落下风,要骂到所有的人都住嘴才意兴阑
珊地离去。他们自己未经这种训练,当然无此能力,便以为这只可能是集体劳动。这无
非是以己度人,贻笑于大方之家。
有人猜我不是一个人的原因则与此不同。上次我去度假,见到了一位非常善良仁厚的网
友。他也猜测我的文章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理由是风格与水平太不一致了。有的文字
开朗活泼幽默,而有的却非常阴郁消沉压抑。我知道这位朋友毫无恶意,但我能做的,
也就只能是向他保证:海外网上署名“芦笛”(包括其他我用过的网名“韵谷”、“信
天翁”等)的文章,除了早期曾有人冒名顶替外(在博 讯与万维都有人这么干过,害
得我只能用“by芦笛”名字上贴,后来还是网站主持人为我改了过来,并封杀了李鬼们
),每一个字都是我本人写出来的,无一字出自他人代庖、授意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帮助。
诚然,没有证伪可能的指控,并不一定就不成立。但根据无罪推定的文明原则,指控者
有责任证明自己的指控,否则即是诽谤。但问题恰恰在于,此类指控,根本也就是不可
证明的(国家反间机关证明间谍罪除外),迄今我见到的“质疑”,无一不是疑人偷斧
,捕风捉影,根本算不上什么证据。
或许就是为此,麦田后来收回了指控并向韩寒道歉。然而刀笔小吏方舟子却在此际杀了
出来,使出了他的拿手好戏,就是专作对方无从证伪的指控,只是把指控从“团队制作
”改为“韩父捉刀”。
可惜指控虽然改了,本质却没有改变,仍然具备上属两特性:被控方没有证伪可能,控
方没有证明可能。可笑的是,“质韩”方似乎只有小安子安魂曲隐隐意识到,所有的质
疑都不是直接证据(direct evidence),因而提出,北美某刑事案件的判决案例表明
,靠circumstantial evidence(通译“间接证据”,安译为“环境证据”)也能定罪
,而据说对韩寒的种种质疑,就是circumstantial evidence。(安魂曲:《关于少年
韩寒不可能写出《书店》系列的三重证!》,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068071
小安子此论,只暴露了他是个完全彻底的法盲,所以既不知道中国实行的是大陆法系,
并不搞英美法系的案例法,又分不清刑事与民事案件的区别,竟然用刑事案例来作为处
理民事案件的指南。就连什么是circumstantial evidence,他也丝毫不懂。
下面是英文维基百科对circumstantial evidence的解释,请小安子这就去学习学习:
http://en.wikipedia.org/wiki/Circumstantial_evidence
为照顾不懂鬼话的读者,勉力将头两段译为人话。不当之处,还请安魂曲那自封的“英
语大拿”不吝赐教:
“间接证据是需要一个推论将它与事实结论联系在一起的证据,例如在犯罪现场留下的
指纹。相比之下,直接证据直接支持某个认定的真相,亦即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证据或作
为中介的推论。
间接证据本身的实质,是不止一个解释仍有可能存在。从一个间接证据作出的推断可能
无法保证正确性。(因此,)间接证据通常只有累积起来加以综合运用,才能成为确凿
的证据。当这些证据被综合在一起时,它们可能会比别的推论更有力地支持某个特定的
推论。在排除了其他解释后,一个用了间接证据的解释作为事实证明就变得更加有效。”
芦某不是英文大拿,因此译文总是比原文费解。还是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吧:法学上所谓
“直接证据”,是说不需要任何推导或是其他证据就能证明真相的证据,某人犯罪时被
拍下来的监控录像就是此类证据。而所谓“间接证据”,也就是需要推导才能成立的证
据,例如犯罪现场发现的指纹虽然被一般人视为直接证据,但要通过它们得出“某人犯
罪”的结论,还必须通过推理,因此其实是间接证据。只有在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后,它
才能被视为有效证据。例如在死者家里的杯子上留下指纹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凶手,完
全可能是到死者家作客的无辜者。此乃人类常识,毫不费解,是不是?
因此,要间接证据成立,最主要的一条,是其他的解释统统被排除了,只剩下它那唯一
能成立的合理解释,这才能视为有效证据。光有一个有效间接证据往往都还不够,还得
有其他类似证据加在一起,法庭才会将其视为有效指控,否则连案都不会立。正是因为
不懂这些常识,《聊斋•胭脂》里的昏官们才会把那无辜士子判为杀人凶手。
可惜昏官们实在太多,这才会看到控韩派的种种“质疑”便目迷五色,全然想不到其他
解释不但存在,而且根本就是无法排除的。至于方舟子到底是此类不懂法律、不会思维
的昏官,还是刻意诬陷人的刀笔吏,这个问题有诛心之嫌,老芦是文明人,不便深究。
我可以说的,就是方舟子的一贯作派,就是专作对方没有可能证伪的指控,先定下罪名
,再围绕那先入为主的罪状编织罗列“证据”,凭这些毫不成立的“间接证据”便作出
定谳,放肆侮辱受害人,像煞了文革专案组的酷吏。“质韩案”就是最新最鲜活的表演
,他放肆到这个地步,居然把韩家父子视为罪犯,连“串供”的侮辱话语都说出来了。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到后来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围观者,都疑人偷斧,杯弓蛇影,越看
韩寒就越像是“人造的”。
二、所谓“间接证据”根本无法成立
必须声明,我对此事原来毫无兴趣,看的帖子不全。不过就我看到的质疑而言,统统是
捕风捉影。
1)韩寒的中学语文不及格,怎么可能当作家?
方舟子此论,只说明他那“高考状元”丝毫不懂文学是怎么回事。我早在旧作中反复说
过,文学才能不是学校可以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只能培养出方舟子那种呆
板码字机(还是低效码字机),亦即文字通顺,有一定表达能力,但也就只是通顺与词
可达意而已,不仅毫无想象力与感染力,而且毫无才气,毫无文采,毫无个人风格(诸
如幽默感,生动感,激情,等等)。看遍他的所有文字,您也绝对记不住一句富有个人
特色的警句,或哪怕是一句生动、机智或诙谐的妙语,更别说什么洞幽察微、发人深省
的观察与剖析了。他最适合写作的,就是毫无文采与个人色彩的说明文或其他应用文。
这种人当然能高分通过考试,可惜毫无希望变成作家,哪怕是他最心仪并视为师表的鲁
迅的冷峻与恶毒讽刺,他也没能耐学到手,不得不以反潮流的“打假”stunt来作为文
学魅力的替代品。他最后以科普作家为归宿,确实是作出了唯一合适的选择。
实际上,方舟子与韩寒恰好成了黑白两极,彰显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不合理。它跟驾校一
般,只教会学生该怎么遵守交通规则,却并不教你开车。学生要想在各种路况下作出正
确应对,还得靠自己去实践中摸索。它是一种“规范教育”而不是“才能教育”,传授
的主要是作文规范,诸如“的地得”的正确应用,如何立意谋篇布局,外带阅读时如何
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等。但学会这一套,并不是当作家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
分条件。“高材生”的最好前途也就是当个“驾校教练”,也就是去作语文教师。
如所周知,历史上许多大文豪,根本也就没受过多少教育。高尔基不必说,就连巴尔扎
克又何尝不如此?巴尔扎克的小说中病句之多,连他自己都心知肚明,曾在某部小说中
拿自己这个缺陷开玩笑。因此,优良的语文成绩,根本就不是成为作家的必要条件。更
何况韩寒在校考分是否忠实反映了他语文素养,只有天知道。国内作文框框条条之多,
严重限制了、甚至不准学生发挥才能。我上高中时,俄文作文曾有一次不及格,那完全
是因为它“在政治上不正确”,突破了当时无比僵死的党八股写作范式。以韩寒飞扬跳
脱的个性,他要能如方舟子一样,当上“语文状元”,反倒不可思议。反过来,语文成
绩优异也不能保证该生可以当作家,方舟子本人就是行走着的证据。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方舟子倒像是个驾校的考官,专业就是告诉别人哪个动作不
符合交通规则,而韩寒则是赛车运动员,从来以吃罚单的速度开车。以方舟子僵化狭隘
的视野,看不惯甚至看不起韩寒是必然的。两人根本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
有趣的是,跟着方舟子质疑韩寒的人中,有的竟然列出韩寒得奖征文中的若干病句,并
指出“的地得”不分是韩寒作品的突出特点,却丝毫意识不到,这正好证明了作家韩寒
的所谓“语文基本功”不过关,恰是对方舟子的有力驳斥。
2)韩寒的写作速度与质量参差不一,悬殊太大。
这也是方舟子的指控之一。据他说,韩寒自称在短期内(记不得具体时间了,也懒得去
查)就写出了长达20万字(数字也不敢保证准确,同样懒得去查)的小说《三重门》,
然而却花了很长时间(好像是十多小时吧,请读者以正式指控为准)才写出了个答辩帖
子,而且文字水平极低,这像是那个超级才子干得出来的事么?
这种指控都好意思提出来,只能说明方舟子确实是隧道眼(tunnel vision)与聚焦脑
,不但视野极度狭窄,而且脑袋只会聚焦在一个兴奋点上,从来不会发散开去想想其他
可能。怪不得他科研搞不下去,要去当靠抄袭为生的科普作家。
这人也就能浑到竟然不懂:首先,文字有各种类型,能写小说的,未必能写政论;能写
政论的,未必会写散文;能写散文的,未必会写杂文,等等。就连小说也有各种风格流
派,能写迎合青少年胃口的小说的人,未必能写出让成年读者感兴趣的作品。作家一般
只能写他擅长的文体,在写他不习惯的文体时,当然速度与水平就不会具有通常的水准
。其次,活人不是方舟子的机械脑理解的那种匀速运动的机器人。作家尤其感情丰富,
甚至感情用事,其情绪常有大起大落,在恼怒甚至气急败坏之时,写出大失水准的文字
来几乎是必然的。最后,韩寒少年得志,一帆风顺,平时似乎也不曾与人在网上打相打
,在蒙受了巨大的冤屈后必然极度愤怒与激动。何况他又无网战经验,估计此前从未写
过自辩帖与反击帖,遇上的又是这种根本无法说清的严重指控,面临着身败名裂的巨大
危险,心烦意乱,不知如何回答几乎是必然的,哪怕是气结失语都可以理解。方舟子一
手给人带来巨大的困扰,非但不知自责,反而拿此做文章,完全是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在 t****v 的大作中提到】
: 靠,人6月的文章,
: 咋成了几个月前的冷饭了
: 偶今天才读到
: 好文章
: 再说了
: 炒冷饭是指翻旧帖
: 我怎么翻炒了
: 我怎么大肆了

avatar
z*4
18
微观方粉~

【在 t****v 的大作中提到】
: 靠,人6月的文章,
: 咋成了几个月前的冷饭了
: 偶今天才读到
: 好文章
: 再说了
: 炒冷饭是指翻旧帖
: 我怎么翻炒了
: 我怎么大肆了

avatar
n*u
19
有点意思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