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想了解美国的历史和文化,读什么书?
avatar
想了解美国的历史和文化,读什么书?#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S*n
1
中老年理工科WSN。读了不少教科书。现在稍微有点时间读些课外书了。想了解美国的
历史,文化和社会,应该读什么英语的经典书籍?刚刚读完了Ethnic America by
Thomas Sowell. 谢谢了!
avatar
T*X
2
看电影不挺好的
avatar
n*8
3
圣经
独立宣言
宪法及休正案
avatar
m*2
4
We the people
Glory and dream
avatar
l*3
5
圣经
avatar
I*t
6
托马斯潘恩的理性时代 Age of reason,其泛神论思想直接挑战传统基督教思想,美国
早期重要文件都能看到泛神论的影响。可惜后来基督教势力歪曲了他们的本意,连独立
宣言里的自然之神都被说成是基督教的上帝了。
avatar
e*r
7
如果只是想了解的美国的历史话,听一下VOA的History,从美国建国到现在的都有,省
了读了,而且已经有了别人的观点和分析,如果是搞研究还是找个专业人士指点吧.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中老年理工科WSN。读了不少教科书。现在稍微有点时间读些课外书了。想了解美国的
: 历史,文化和社会,应该读什么英语的经典书籍?刚刚读完了Ethnic America by
: Thomas Sowell. 谢谢了!

avatar
b*k
8
The Americans
美国人三部曲,丹尼尔·布尔斯廷
avatar
l*n
9
看电视剧 America:the story of us
avatar
S*6
10
Bible
The House of Morgan
Simple Justice
Now It Can Be Told: The Story Of The Manhattan Project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中老年理工科WSN。读了不少教科书。现在稍微有点时间读些课外书了。想了解美国的
: 历史,文化和社会,应该读什么英语的经典书籍?刚刚读完了Ethnic America by
: Thomas Sowell. 谢谢了!

avatar
r*e
11
罗永浩
《美国种族简史》这本书是我当年在海淀图书城附近等人的时候,在中国书店的旧书堆
里捡的,花了我十块钱,这可能是我这辈子花的最值的十块钱了。作者是托马 斯.索威
尔(Thomas Sowell),译者是沈宗美(这两位老师都是我的偶像,沈老师的译文非常
牛逼,所以你看不懂原文也不会有多大的遗憾),1993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 版。
好像这本书只印了5000册并且没有再版,有时候想到在这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里,只有
几千人和我一样走狗运,我就觉得生命还是很邪门儿的。
这本书几乎解决了我年轻时对种族问题有过的全部困惑,我过去教书的时候,考虑到大
部分的当代中国人(至少是大陆的中国人)其实都是隐性的种族主义者,所以 经常借
着一道涉及了人种问题的考试题目加以发挥,把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东西兜售给我的学生
(他们都是要去美国读书的大学生),希望他们在赴美之前就能确立一 种科学健康的
种族观。我想我的努力效果还不错:后来我收到很多去了美国的学生的感谢信,说他们
在美国和其它族裔共同学习工作相处的时候,由于早早地想清楚 了一些问题,所以在
种族问题上比较容易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最近,由于众所周知的事件,宣扬民族仇恨的言论在国内泛滥成灾,有鉴于此,我决定
把这本书中的部分章节(大概是十一个章节中的五个)在这里陆续贴出来供大家学习交
流或是批判参考。如果大家想看全书,请到这里买英文正版,或是到你所在城市的图书
馆里碰碰运气。
avatar
z*c
12
说老中比较劣等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己什么都还不是,就歧视这个歧视那个,真是非常
搞笑。

【在 r*****e 的大作中提到】
: 罗永浩
: 《美国种族简史》这本书是我当年在海淀图书城附近等人的时候,在中国书店的旧书堆
: 里捡的,花了我十块钱,这可能是我这辈子花的最值的十块钱了。作者是托马 斯.索威
: 尔(Thomas Sowell),译者是沈宗美(这两位老师都是我的偶像,沈老师的译文非常
: 牛逼,所以你看不懂原文也不会有多大的遗憾),1993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 版。
: 好像这本书只印了5000册并且没有再版,有时候想到在这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里,只有
: 几千人和我一样走狗运,我就觉得生命还是很邪门儿的。
: 这本书几乎解决了我年轻时对种族问题有过的全部困惑,我过去教书的时候,考虑到大
: 部分的当代中国人(至少是大陆的中国人)其实都是隐性的种族主义者,所以 经常借
: 着一道涉及了人种问题的考试题目加以发挥,把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东西兜售给我的学生

avatar
z*c
13
其实了解美国哪需要那么费劲? 随手把孩子的课本拿过来看看就完了,印刷得异常精
美,通俗易懂,然后去参加各种Fairs, Gun Show, Dog Show, Air Show,Blabla
show。。。
avatar
w*g
14
人猿星球
avatar
z*a
15
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也行
avatar
y*u
16
Holly Bible 圣经
avatar
v*n
18
既然已读过Tom Sowell的书,奥派的历史解读应当也挺容易理解。
http://mises.org/Literature/Subject/121/History
上有几十本免费的电子书
要我的话会从Conceived in Liberty by Murray N. Rothbard开始
avatar
d*h
19
If you try to learn everything People in this country experienced, it will
take forever, and it is never winning race.
If you have money, they will try everything they could to learn more about
you.
Which way is better? Easier?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中老年理工科WSN。读了不少教科书。现在稍微有点时间读些课外书了。想了解美国的
: 历史,文化和社会,应该读什么英语的经典书籍?刚刚读完了Ethnic America by
: Thomas Sowell. 谢谢了!

avatar
m*x
20
因为被别人歧视,所以要歧视别人。

【在 z**c 的大作中提到】
: 说老中比较劣等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己什么都还不是,就歧视这个歧视那个,真是非常
: 搞笑。

avatar
z*c
21
这个要同意一次 :) 就跟阿Q歧视王胡,调戏小尼姑一样,真是非常搞笑。

【在 m**x 的大作中提到】
: 因为被别人歧视,所以要歧视别人。
avatar
m*6
22
移民米国,最实际亲身体验,甚么书的不用看.
avatar
m*6
23

昭昭天命 Manifest Destiny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8%AD%E6%98%AD%E5%A4%A9%E5%91
昭昭天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这幅图画(约在1872年)由约翰·贾斯特(John Gast)绘制,名为《美利坚向前行》
(American Progress),为昭昭天命的一种寓言式表现手法。在图中,一个天使般的
女人(有时被视为哥伦比亚,美国19世纪时的拟人化象征)带着‘文明’之光与拓荒者
一同西行,在路程中串起电报线。印地安人以及野生动物窜逃入前方的黑暗中。昭昭天
命(英语:Manifest Destiny[1]),为惯用措词,表达美国凭借天命,对外扩张侵略
,散播民主自由的信念。昭昭天命的拥护者们认为美国在领土和影响力上的扩张不仅明
显(Manifest),且本诸不可违逆之天数(Destiny)。昭昭天命最初为十九世纪时的
政治警句(catch phrase),后来成为标准的历史名辞,意义通常等于美国横贯北美洲
,直达太平洋的领土扩张。
昭昭天命一直是笼统的观念而非特定政策。若另加领土扩张主义,此词也包含美国卓异
主义、罗马式国家主义、与所谓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优越性等信念。许多白人在论说昭昭
天命时专注于最初的美式扩张主义;另有人认为该词所表达之概念为,拓展疆域为美国
对这个世界的“使命”。其使命的内容在不同的年代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恩斯特
·李·图弗森(Ernest Lee Tuveson)总结这些各式各样的可能意义,写道:“‘昭昭
天命’一词涵括广阔繁复的观念、政策、与作法。彼此间既无预期般的相容,出处也各
自不同。”[2]
“昭昭天命”一词最初由1840年代杰克森式民主的信徒所使用,用以宣传兼并今日的美
西地区(奥勒冈属地、兼并德州、与墨西哥割让)。该词于1890年代复由共和党支持者
用以在理论上作为美国介入北美洲以外事务的理由。昭昭天命曾是政治人物的惯用语,
但许多评论员相信,其观念在廿世纪持续影响了美国政治观。[3]
本条目并非美国领土扩充史,或拓荒者西向垦殖美国边疆的故事。昭昭天命是对西向扩
充运动的一种辩解或理由;又或者是一种促发其进程的意识型态或学说。本条目为昭昭
天命此一观念之沿革,及其对美国对外扩张之影响。
目录 [隱藏]
1 词语的起源
2 主题与影响
3 对洲内扩张的影响
3.1 大陆主义
3.2 英属北美
3.2.1 1815年之前
3.2.2 进入加拿大的义勇兵
3.2.3 奥勒冈国
3.3 墨西哥与得克萨斯
3.3.1 “全墨西哥”
3.4 印地安人
4 北美洲之外
4.1 美西战争与菲律宾
4.2 其后之惯用法
5 参见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链接
[編輯] 词语的起源
约翰·欧苏利文于1874年的素描像,其时他是一位年轻且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不过现
在大家只记得他所用来提倡兼并得克萨斯州及俄勒冈州的警句"昭昭天命"。这个用以表
彰显而易见(或无可否认)的命运之词句由纽约市记者约翰·欧苏利文(John L. O'
Sullivan)于其《民主评论》(Democratic Review)杂志1845年七─八月号刊杜撰而
出。在一篇名为《兼并》(Annexation)的文章中,欧苏利文呼吁美国将得克萨斯共和
国并入联邦,他写道:“吾等尽取神赐之洲以纳年年倍增之万民自由发展之昭昭天命。
”[4]论战之后不久,兼并德州成真,但欧苏利文首次写出的“昭昭天命”一词并未引
人注意。[5]
欧苏利文之第二次使用此词则变得极富影响力。他于1845年12月27日在其《纽约晨报》
论及与大英帝国在奥勒冈州持续不断的边界纠纷。欧苏利文论断美国有权主张索求“奥
勒冈全境”:
而该主张乃据吾等昭昭天命之义,尽取并支配神赐之洲以大行托付于我之自由权利与
联邦自治。[6]
也就是说,欧苏利文相信上帝的旨意(Divine Providence)赋予美国广布共和民主遍
及北美洲之使命(大行自由权利,"the great experiment of liberty")。对欧苏利
文来说,既然大英帝国不知利用奥勒冈以广布民主,不列颠对这块土地的权利主张可以
忽视。欧苏利文认为昭昭天命为道德观念(天条,"higher law"),足以盖过一切顾虑
,包含国际法与国际协定。[7]
欧苏利文原来对昭昭天命的构想并非强取豪夺以扩充领土。他相信美式民主的拓展势不
可当,会随着白人(或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迁移各处而出现而无需涉及军事行为。欧苏
利文不赞同于1846年爆发的美墨战争,然而他相信战争的结果将惠及双方。[8]
欧苏利文并未始创昭昭天命的概念;其措词虽为此一于1840年代颇得人心的情怀提供有
力的称号,其概念自身并非新创。且欧苏利文虽为鼓吹此种思想的先锋之一,其他另有
多名作者曾使用不同的词句来描述同一概念。美国报业于1840年代的成长,尤其是煽动
性的八卦报刊(penny press),是昭昭天命等概念广为散播的重要因素。
当时欧苏利文自己并不晓得自己创造出了新的警句。此词由辉格党引用以反对执政的詹
姆斯·诺克斯·波尔克总统后,广为流传。1846年1月3日,罗伯·查尔斯·温梭普(
Robert Charles Winthrop)众议员于众议院内嘲弄这个观念,他说道:“我想,除了
全洋基国以外的任何国家,都不会容许散播昭昭天命之义。”对于昭昭天命的拥护者们
引用“神赐之洲”来为基于俗世利益辩护的作法,在众多批评者中,温梭普是首位发难
者。
民主党不顾这些批评而接受该警句。它迅速流行,其出于欧苏利文杜撰一事终为人所遗
忘。欧苏利文于1895年默默无闻地撒手人寰,约当其警句为人复用之时。直至1927年,
方有历史学家确定此一警句出自欧苏利文之手。[9]
[編輯] 主题与影响
史学家威廉威克斯(William E. Weeks)注意到,拥护昭昭天命者们通常依附在三条关
键主题之上:
优越性:美国人民与其体制的长处;
使命:广布其体制,从而以美国的观点解救并重建世界;以及
天意:依天命贯彻。[10]
这三条主题,又称美国卓异主义,通常可回溯至美国的清教徒传统,约翰·温索普1630
年广为人知的布道词《岭上之都》(City upon a Hill)的部分内容。他在这次证道中
呼吁建立对旧世界大放异彩的道德社会。汤姆斯·潘恩在其1776年具影响力的小册《常
识》(Common Sense)中回应此见解,论说美国革命提供机会以创建更好的新社会:
我们有能力让世界从头来过。与目前相仿佛的情况,自挪亚在世以来亘古未有。新世
界的诞生在指顾之间……[11]
许多美国人赞同潘恩,相信美国已然试行自由与民主——并摒弃旧世界的君主制——这
是世界史上的大事。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对美国的形容:“全球最后的、最佳的寄托”
就是这种观念的著名表述。林肯在《盖茨堡演说》中奋力诠释带有美式理想的国家是否
得以存续。史家罗伯·乔汉森(Robert Johannsen)称之为:“对美国昭昭天命论与使
命感最恒久的声明。” [12]
美国身具使命,以扩张领土来广布其体制与理想的信念——安德鲁·杰克森于1843年之
著名表述为“延展自由之域”——为昭昭天命论的基本观点。许多人相信美式民主毋需
合众国政府之力便得以散播。美国的拓荒者们心怀信念横越北美大陆,其纲领为北美与
世界其他国家会尽力与美式体制相仿。托马斯·杰斐逊最初并不认为美国必须向外扩张
,他相信北美洲将成立其他类似于合众国之共和政体,形成他所说的“自由帝国”。然
而,在1803年的路易西安娜购地之后,他接受了版图膨胀。其后数十年间,随着合众国
领土不断外扩,“延展自由之域”是否意指延展蓄奴之域,因对美国的“使命”有不同
解释,对立逐渐升高,而成为议题核心。
[編輯] 对洲内扩张的影响
“昭昭天命”一词最经常为人所联想者为美国自1815年至1860年间的领土扩张。此一时
期,自1812年战争结束起至美国内战爆发为止,人称“昭昭天命之世”(Age of
Manifest Destiny)。美国版图在这段期间扩展至太平洋——自海至光辉之海("from
sea to shining sea")——基本确立今日美国本土的边界。昭昭天命论在合众国与其
北方的英属北美(后称加拿大)之间的关系上有其作用;但在其考量墨西哥问题与引发
美墨战争上更具因果关系。昭昭天命论中,蔓延各处的种族主义对美国印地安人而言后
果严重。[13]
[編輯] 大陆主义
十九世纪中,美国终将吞并北美洲全境的信念,世称“大陆主义”(continentalism)
。此一构想的先期提倡者为约翰·昆西·亚当斯,他是自1803年路易西安那购地案至
1840年代詹姆斯·波克执政期间,美国版图扩张的领导人物。1811年,他在给父亲约翰
·亚当斯的信中写道:
天意注定,北美全境所生养的子民应为同一“民族”,口说相同语言,信奉相同宗教
与政治信仰下的全面体系,袭用相同的社会风俗习惯下的全般宗旨。为其全体共同之幸
福愉悦,为其和平安宁与繁荣昌盛,我相信,将他们结合于一个联邦共同体之下势不可
免。[14]
亚当斯为推展其理念着力甚深。他起草了1818年条约(Treaty of 1818),奠定西至洛
矶山脉的美加国界,并约定奥勒冈国共管。他磋商出1819年的亚当斯─欧尼斯条约(
Adams-Onís Treaty)——又称贯洲条约(Transcontinental Treaty),自西班牙手
中买下佛罗里达并将与西属墨西哥的边界延伸至太平洋。他并且有系统的陈述了1823年
的门罗主义,该说警示欧洲,西半球不再开放欧洲成立殖民地。
门罗主义与昭昭天命论密切相关。沃尔特·麦克道古(Walter McDougall)称昭昭天命
论为门罗主义的自然结果,既然门罗主义并未明指扩张幅度,不断扩张便为行使该主义
之所必需。美国内部当时考量到,欧洲强权(尤其是大英帝国)正寻求提升对北美洲的
影响力,于是引发以对外扩张以资预防的呼声。1935年,艾尔伯特·温伯格(Albert
Weinberg)于其深具影响的对昭昭天命论的论文中写道:“1840年代勃兴的扩张主义为
防御性作为,以在欧洲侵犯北美之前抢先一步。”[15]
[編輯] 英属北美
[編輯] 1815年之前
美国独立革命爆发之前,美国革命家们原本希望法裔加拿大人能够加入殖民地十三州以
共同推翻大英帝国的统治。加拿大省受邀举派代表参加大陆议会,且大陆会议已预先允
许加拿大加入合众国。1775年,当美国在企图将英国逐出北美的战争中,攻入加拿大时
,也希望法属加拿大能共襄盛举。这些拉拢加拿大靠向十三州的策略,无一达成。在巴
黎和平协商中,班哲明·富兰克林企图说服不列颠外交官将加拿大割让给合众国,亦未
成功。由于大英帝国始终存在于合众国北界,导致美国于1812年战争期间,第二次北侵
英属北美,但未成其功。
这些将大英帝国逐出北美的企图,时受引据为昭昭天命论付诸行动之先例。然而,加拿
大史学家瑞嘉诺德·史都华(Reginald Stuart)论断,这些与“昭昭天命时期”("
Era of Manifest Destiny")中的行动,性质不同。史都华于1815年之前写道:“所有
看来有如领土扩张主义之举措,其实是来自守成的想法,而非来自征服与兼并的雄才大
略。”此种观点认为,昭昭天命论并非引发1812年战争之因素,而是在战后才出现,并
成为公众信念。
[編輯] 进入加拿大的义勇兵
尽管仇英心理继续于合众国内散布,美国人于1812年战争后逐渐接受英属殖民地于北界
接壤的现实。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美加边界沿线居民,原本希望1837年起义可以结束大
英帝国在北美的统治,并于加拿大建立民主政府。对这些事件,约翰·欧苏利文写道:
“若自由为一国之最佳福祉,若自治为一国之首要权利,…我们对加拿大人发难之缘由
感同身受。”许多美国人,如欧苏利文一般,视这几场叛乱为美国革命再现;而且——
与当时多数加拿大人的观点不同——以为加拿大人生活于外来统治者的压迫之下。[16]
尽管感同身受,昭昭天命的信念并未随着美国人对这场叛乱的反应而广布开来,部分是
因为这几次叛乱结束得太快。欧苏利文个人建议抵制美国调停。若干美国义勇兵─未经
政府授权,自愿参战的军人,通常是受昭昭天命的信念所激励─前去加拿大以助一臂之
力,但马丁·范布伦总统派遣温菲尔德·史考特(Winfield Scott)将军逮捕这群义勇
兵并保持边界平静。若干义勇兵残存于人称猎人草屋(Hunters' Lodges)的秘密集团
中,尝试鼓动战争以“解放”加拿大─其中的一次即所谓的爱国者战争─但美国的观点
与政府官方政策反对这些行动。美国内战后的芬尼安会暴动(Fenian raids,芬尼安为
十九世纪中叶爱尔兰争取民族独立的反英运动)与猎人草屋的行为有相似性,但与昭昭
天命的观念或美国的领土扩张政策并无关联。[17]
[編輯] 奥勒冈国
在合众国北界,昭昭天命论在奥勒冈国与大英帝国的边界纷争中发挥其最重要的作用。
1818年英美会议(Anglo-American Convention of 1818)约定奥勒冈国共管,而数以
千计的美国移民于1840年代经由奥勒冈小径(Oregon Trail)移居该处。英国人回绝约
翰·泰勒总统依约翰·昆西·亚当斯之前议,将该区沿北纬49度线一分为二的提案,而
坚持将边界南移至哥伦比亚河,此举将今日华盛顿州的所在地划归英属北美。昭昭天命
的拥护者们誓死反对,并呼吁兼并奥勒冈国全境。总统候选人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
运用汹涌的民气自利,民主党并于184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呼吁兼并“全奥勒冈”。
成为总统后,波尔克重提沿北纬49度线将该区一分为二之议,使昭昭天命论最激切的拥
护者们心灰意冷。当英国回绝该议后,美国的扩张主义者回以口号不达54-40就打仗!
(Fifty-Four Forty or Fight,北纬54度40分为奥勒冈北界。该口号经常被错误地引
述为1844年大选中的口号)。当波尔克转而中止共管协议,英国终于同意沿北纬49度线
将该区一分为二,争端于1846年两国签订奥勒冈条约后落幕。
虽然早先为了‘全奥勒冈’而群情汹涌,该条约于美国颇孚民望,并迅即获参议院认可
,部份原因是由于合众国当时正与墨西哥交战。许多美国人相信加拿大诸省迟早会并入
合众国,而这场战争对达成命运之付托并无必要,尚且产生不良后果。据瑞嘉诺德·史
都华的说法,昭昭天命论最激切的拥护者们之所以未在北方边界问题上占上风,“是由
于尽管称之为‘大陆主义’,昭昭天命的适用范围仅达美国西部与西南,而不及于北方
。”[18]
[編輯] 墨西哥与得克萨斯
1836年,得克萨斯共和国宣告自墨西哥独立。在得克萨斯革命之后,更寻求加入合众国
成为新的一州。这正是自杰斐逊以来,至欧苏利文时代,所提倡的理想扩张程序:可能
的新州要求归属于合众国,而非合众国扩充其治权以凌驾于无此意愿的人民头上。然而
,兼并得克萨斯实属矛盾,因其使联邦多增一蓄奴州。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与马丁·范
布伦总统因为奴隶制度的争议威胁到民主党的整体性,拒绝得克萨斯加入并成为合众国
的一部分。
1844年大选之前,辉格党候选人亨利·克雷与据推定应为民主党候选人的前总统马丁·
范布伦双方都宣称反对兼并得克萨斯,都希望别让此一棘手的话题成为选战议题。因此
意外地使民主党放弃范布伦,转推支持兼并的波尔克。波尔克将兼并得克萨斯的难题与
奥勒冈的边界纷争相连系,而提出一连串与兼并相关的地区性协议。(北方的扩张主义
者较倾向于占有奥勒冈;而南方的扩张主义者主张兼并得克萨斯。)波尔克虽仅以极小
差距胜出,却将自己的胜选当成选民对版图扩张的付托。
[編輯] “全墨西哥”
美国国会于波尔克就职前,通过美国兼并得克萨斯法案。波尔克更进一步占领墨西哥主
张所有权的得克萨斯领土,是为于1846年4月24日爆发的美墨战争之前奏。由于美方告
捷,1847年夏出现了兼并“全墨西哥”的呼声,部分来自东部的民主党人,他们主张将
墨西哥纳入联邦为确保该地区永久和平的最佳手段。
这项主张因两个理由而自我矛盾。首先,约翰·欧苏利文等理想化的昭昭天命提倡者不
断提及,合众国的律法不应强加于无此意愿的人民头上,而兼并“全墨西哥”侵犯此一
原则。其次,兼并墨西哥意指将合众国公民权扩及千千万万名墨西哥人。支持兼并得克
萨斯的南卡罗来纳州联邦参议员约翰·考宏,因着昭昭天命之“使命”,以种族上的理
由反对兼并墨西哥。他于1848年1月4日在国会中的演说中阐明其观点:
我们连梦都未曾梦过吸纳高加索人─自由的白人─以外任何种族进入联邦。吸纳墨西
哥会成为混入印地安人的先例,因为墨西哥人有一半以上是印地安人,而其他主要为混
杂的部落所组成。我强烈反对如此这般的联邦!我们的联邦-可敬的先生们-是一个白
人政府……我视其受敦促者为……这个国家的使命为广布文明与宗教自由遍及全世界,
尤其是这块大陆。兼并是个错误。
[19]

这场辩论带出了昭昭天命论的矛盾之一:一方面,昭昭天命论中的种族观念暗示,墨西
哥人由于非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不具成为美国人的资格;而昭昭天命论中“使命”的部
分暗示,墨西哥人将因被纳入美式民主而进化(或说重生,后来的说法)。种族观念曾
被用以推行昭昭天命论,但在考宏以及“全墨西哥”运动的例子中,种族观念亦被用以
反对昭昭天命论。
这场矛盾最终以墨西哥割让领土解决。两块人口较墨西哥其他地方稀少的属地加利福尼
亚与新墨西哥加入合众国。“全墨西哥”运动,一如“全奥勒冈”运动般,无疾而终。
[編輯] 印地安人
合众国的陆上扩展通常意为占据印地安人所有之地。合众国承袭欧洲人的作为,只有限
度的承认美洲土著的土地权利。依一项由战争部长亨利·纳克斯(Henry Knox)所大规
模擘划的政策,合众国政府寻求以合法的印地安土地交易为唯一扩展领土进入西部的管
道,鼓励印地安人售出部落土地并“开化”,意即(连同其他事项)放弃打猎,变成农
夫;并使印地安社会以家庭为单位,而非氏族或部落。“开化”计划的拥护者相信,这
样的程序会大大的降低印地安人所需的土地面积,于是有更多的土地可与美国白人交易
。托马斯·杰斐逊相信,既然印地安人的智力与白人不相上下,印地安人理应像白人一
样的生活,或无可避免地被白人推到一旁。杰斐逊根源于启蒙时期的想法,即印地安人
与白人一起创建新国家的理念,于其有生之年未曾实现。他于是开始认为印地安人应移
居到密西西比河的另一侧,维持社会分离。此一观念因1803年的路易西安那购地案而成
为可能。
此一观念,又名搬迁印地安人,于昭昭天命之世浮出台面。虽有若干拥护搬迁者基于人
道相信印地安人最好是搬离白人的地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印地安人只不过是挡在
美国西扩之路上的“野蛮人”。史家瑞吉纳德·郝斯曼于其深具影响力的论文“种族与
昭昭天命”论断,种族性修词于昭昭天命年代大量增加。美国人逐渐相信印地安人会随
着美国的扩张而凋零。这样的观点反应在美国首位伟大的史家佛兰西斯·帕克曼其1851
年印行的皇皇巨著庞帝克的阴谋中。帕克曼写道,印地安人“注定要在盎格鲁美国人其
所向无敌的西进力量之浪潮面前消失无踪”。
[編輯] 北美洲之外
随着美国内战于历史中淡去,“昭昭天命”一辞再度为人复用了一段短时间。美国共和
党在189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党纲宣告:“本党重申,赞成门罗主义,并概括性认可共
和政体昭昭天命之功。”由于共和党败选,宣言中的“昭昭天命”一辞并无确切定义。
然而,共和党于1896年美国总统大选后重回白宫,其后更连霸16年。昭昭天命一辞其时
用以推展美国的海外领土扩张。而昭昭天命的这种说法是否符合1840年代的大陆扩张主
义,在当时即引起争论,并延伸至后世,长久不衰。[20]
例如说,威廉·麦金莱总统于1898年提倡兼并夏威夷属地(Territory of Hawaii),
他说道:“我们需要取得夏威夷并好好经营,更甚于前此之于加利福尼亚,此乃昭昭天
命。”另一方面,曾于执政期间阻挡兼并夏威夷的民主党籍前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写
道,麦肯利的兼并为“歪曲我国之天命”。史学家亦持续两种观点之论战,一派将美国
在1890年代的海外扩张解读为昭昭天命论延伸远跨太平洋彼岸;另一派视其为昭昭天命
论之对立面。[21]
[編輯] 美西战争与菲律宾
1898年,在美军的缅因号战舰于古巴哈瓦那的港口爆炸沉没后,美国插手介入古巴反抗
军与西班牙帝国之间,是为美西战争之开端。虽说1840年代的昭昭天命论之拥护者曾吁
求兼并古巴,美国参议院于战前全体一致通过铁勒修正案(Teller Amendment),承认
古巴之“自由独立”,并放弃所有美国兼并该岛之意图。而战后通过的普拉特修正案(
Platt Amendment)则实质上承认古巴为美国的保护国。昭昭天命若意味公然兼并,则
自此对古巴不再适用。
与古巴情形不同的是,美国在美西战争后兼并关岛、波多黎各、以及菲律宾。攫取这些
岛屿为美国历史写下新页。过去,美国取得领土的目的在于建立新州,取得相同于已有
各州之立足点;而这些新取得之各岛屿为殖民地,而非预期建立的新州。此一程序经诸
岛屿释宪案(Insular Cases)确认。美国最高法院于这一连串释宪案中裁决,美利坚
合众国辖下所有领地并非自动完全适用美国宪政权利。依此见解,兼并违反昭昭天命论
之传统义意。据弗雷德里克·默克(Frederick Merk)所言,“昭昭天命包含考宏与欧
苏利文所能同意的基础原则─不应并入无资格立州之人民。此一原则被1899年的帝国主
义甩到一边去。”[22]
另一方面,昭昭天命的概念中也包含着,“未开化”的人民可在接受美国基督教民主价
值之洗礼后进步。麦肯利总统于决定兼并菲律宾后,对此一主题思想评论道:“我们别
无可为,只有全盘接收,并教育菲律宾人,并且使他们发展、开化、信奉基督教…”鲁
德亚德·吉卜林之《白种人的负担》一诗,以“合众国与菲律宾群岛”(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hilippine Islands)为副标题,为当时这种公众情怀之著名表述。
然而,许多菲律宾人抗拒此一“发展与开化”,终于在1899年爆发美菲战争(
Philippine-American War)。美国海外扩张的反对者,威廉·詹宁斯·布莱恩于开战
后写道:“天命不若数星期前一般昭昭。”[23]
[編輯] 其后之惯用法
世纪交替之后,美国不再依靠“天命”推展领土扩张,“昭昭天命”一辞之使用率大减
。在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治下,美国在新世界中的角色,一如其于1904年对门罗主义的
罗斯福推论(Roosevelt Corollary),定义为“国际警力”,以确保美国在西半球之
利益为要务;罗斯福推论明确摒弃领土扩张。过去,昭昭天命被视为在西半球行使门罗
主义之所必需;而今,领土扩张主义已为干涉主义所取代,成为维护门罗主义之工具。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承续干涉主义政策,并尝试以全球为范围,重新定义昭昭天命与美
国之“使命”。威尔逊总统带着“这个世界为行民主政体必须稳健可靠”[24]的争议,
引领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其1920年对国会发表的咨文中,威尔逊声明:
…我认为,我等皆知民主政体面临最终考验之时日已至。民主原则遭逢肆无忌惮的糟
蹋,代之而起的专制信条欺世盗名,却未经民意授权认可,旧世界已然受损。民主政体
自证其纯粹崇高之优越能力,对所有人皆为千载难逢。引领谋求达成此一崇高精神,无
疑为合众国之昭昭天命。[25]
这是首次,也是唯一次,在任总统于年度演说中使用“昭昭天命”一辞。威尔逊总统对
昭昭天命的说法为,摒弃扩张主义,并为民族自决(作政策上的)背书,强调美利坚合
众国为著民主事业,有成为世界领袖之使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自视为自由世
界领袖之看法强力增长,却罕闻其如威尔逊总统之描述一般,称之为“昭昭天命”[26]
[27]
时至今日,在学术界的标准用法中,‘昭昭天命’所描述的是美国史上的一段时期,尤
其是1840年代。然而,该辞句有时用以描述美利坚合众国当代的政策与军事行动,这种
用法通常来自左派人士,也通常以之为负面观点。在这种事例上,昭昭天命论通常被视
为当代所意识到的美利坚帝国之潜在成因(或起源)。
[編輯] 参见
美国领土扩张
年轻美国运动(Young America movement)
昭昭天命论相关人物:
史帝芬·道格拉斯(Stephen A. Douglas)
托马斯·哈特·班顿(Thomas Hart Benton)
乔治·班克劳福(George Bancroft)
荷瑞斯·葛雷利(Horace Greeley)—“到西部去吧,年轻人。”
达夫·葛林(Duff Green)
[編輯] 注释
^ 又译:天命论、天命观、天命昭彰、昭彰天命、天定命运论、美国天命论、天赋使命
观、上帝所命、神授天命、命定扩张论、昭示的命运、天赋命运
^ Tuveson quote, p. 91.
^ Stephanson's Manifest Destiny: American Expansionism and the Empire of
Right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Manifest Destiny in the 20th century,
particularly as articulated by Woodrow Wilson and Ronald Reagan.
^ 原文:"our manifest destiny to overspread the continent allotted by
Providence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our yearly multiplying millions."
^ Robert W. Johannsen, "The Meaning of Manifest Destiny", in Hayes, p. 9.
^ 原文:And that claim is by the right of our manifest destiny to overspread
and to possess the whole of the continent which Providence has given 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experiment of liberty and federated self-
government entrusted to us.)
^ Weinberg, p. 145; Johannsen p. 9.
^ Johannsen, p. 10.
^ Winthrop quote: Weingberg, p. 143; O'Sullivan's death, later discovery of
phrase's origin: Stephanson, p. xii.
^ Weeks, p. 61.
^ 原文:We have it in our power to begin the world over again. A situation,
similar to the present, hath not happened since the days of Noah until now.
The birthday of a new world is at hand....
^ Haynes, pp. 18–19.
^ Stuart and Weeks call this period the "Era of Manifest Destiny" and the "
Age of Manifest Destiny", respectively.
^ 原文:The whole continent of North America appears to be destined by
Divine Providence to be peopled by one nation, speaking one language,
professing one general system of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principles, and
accustomed to one general tenor of social usages and customs. For the common
happiness of them all, for their peace and prosperity, I believe it is
indispensable that they should be associated in one federal Union.
^ Adams quoted in McDougall, p. 78.
^ O'Sullivan and the U.S. view of the uprisings: Stuart, pp.128-46.
^ O'Sullivan against intervention: Stuart p. 86; Filibusters: Stuart, ch. 6;
Fenians unrelated: Stuart 249.
^ Treaty popular: Stuart, p. 104; compass quote p. 84.
^ 原文: [W]e have never dreamt of incorporating into our Union any but the
Caucasian race—the free white race. To incorporate Mexico, would be the
very first instance of the kind, of incorporating an Indian race;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Mexicans are Indians, and the other is composed chiefly of
mixed tribes. I protest against such a union as that! Ours, sir, is the
Government of a white race.... I see that it has been urged ... that it is
the mission of this country to spread civil and religious liberty over all
the world, and especially over this continent. It is a great mistake.
^ Republican Party platform; context not clearly defined, Merk p. 241.
^ McKinley quoted in McDougall, pp. 112–13; "anithesis" of Manifest Destiny
^ Merk quote, p. 257.
^ McKinley quoted in McDougall, p. 112; Bryan quoted in Weinberg, p. 283.
^ 原文:"The world must be made safe for democracy."
^ ...I think we all realize that the day has come when Democracy is being
put upon its final test. The Old World is just now suffering from a wanton
reje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cy and a substitu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autocracy as asserted in the name, but without the authority and sanction
, of the multitude. This is the time of all others when Democracy should
prove its purity and its spiritual power to prevail. It is surely the
manifest destiny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lead in the attempt to make this
spirit prevail.
^ "Safe for democracy";
^ 1920 message; Wilson's version of Manifest Destiny: Weinberg, p. 471.
[編輯] 参考文献
Hayes, Sam W. and Christopher Morris, eds. Manifest Destiny and Empire:
American Antebellum Expansionism. College Station,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89096-756-3.
Horsman, Reginald. Race and Manifest Destiny: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Racial
Anglo-Saxoni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McDougall, Walter A. Promised Land, Crusader State: The American Encounter
with the World Since 1776.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1997.
Merk, Frederick. Manifest Destiny and Mission in American History: A
Reinterpretation. New York, Knopf, 1963.
Stephanson, Anders. Manifest Destiny: American Expansionism and the Empire
of Righ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95. ISBN 0-8090-1584-6; ISBN 0-89096-
756-3.(review)
Stuart, Reginald C. United States Expansionism and British North America,
1775–1871.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8.
ISBN 0-8078-1767-8
Tuveson, Ernest Lee. Redeemer Nation: The Idea of America's Millennial Ro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Weeks, William Earl. Building the Continental Empire: American Expansion
from the Revolution to the Civil War. Chicago: Ivan R. Dee, 1996. ISBN 1-
56663-135-1.
Weinberg, Albert K. Manifest Destiny: A Study of Nationalist Expansionism in
American Histo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1935. Cited by many scholars as
still the best book on the topic.
[編輯] 外部链接
Entry from The Reader's Companion to American History
Several Manifest Destiny articles from the PBS website on the U.S.–Mexican
War
"Expansion, Continental and Overseas",article by 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
The March 1845 Inaugural Address of James K. Polk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昭昭天命&oldid=21511465」
3個分類:美国文化美国历史思想史2個隱藏分類:优良条目含有英语的条目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中老年理工科WSN。读了不少教科书。现在稍微有点时间读些课外书了。想了解美国的
: 历史,文化和社会,应该读什么英语的经典书籍?刚刚读完了Ethnic America by
: Thomas Sowell. 谢谢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