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消极比赛”的争论源于立场不同 (转载)#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e*s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Olympics 讨论区 】
发信人: electrons (sanguine), 信区: Olympics
标 题: 有关“消极比赛”的争论源于立场不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3 15:48:09 2012, 美东)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目的是获得尽可能好的名次,而观众去看比赛的目的是
欣赏高水平的较量。如果规则的制定完美无缺,那么运动员的利益和观众的利益可以达
到高度统一,即运动员在争取最好名次的同时也让观众获得最大程度的享受。但问题是
,如果规则的制定出现了问题,让运动员的利益和观众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冲突
,究竟谁的利益会成为主导呢?
对于这次女双的“消极比赛”事件,如果站在运动员(和中国羽毛球队)的立场上,我
们肯定会认为于洋/王晓理的做法无可厚非。但若是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情况肯定会有
所不同。也许有人会问,在事情发生后,不是也有很多中国球迷对她们的做法表示认可
吗?事实上,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在观众中有一个“子集”,就是这些球员的“铁杆
支持者”。对于这些铁杆支持者来说,只要他们支持的球员和球队能获得最终的好名次
,他们就会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而过程是否精彩并不是最重要的。关于这次事件,
绝大多数的中国观众都处在了这个“子集”中,所以在立场上更接近于运动员而不是普
通观众。
不言而喻,一项运动如果想有健康的发展,是不可能只依靠这些和运动员有着某种“天
然联系”的“铁杆支持者”的。试想,如果只有瑞士人支持费德勒,西班牙人支持纳达
尔,网球是否还能风靡世界?如果只有加泰罗尼亚人关注巴萨,曼彻斯特人关注曼联,
足球还能否成为世界第一运动?所以说,大多数普通观众的利益才是这项运动的根本所
在。而这次女双选手们的表现显然越过了这些观众的底线,伦敦羽毛球馆6000多观众的
嘘声最终决定了对这八位选手的“判决”。
不过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运动员和观众的利益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规则出现了漏洞
。而作为规则制定者的世界羽联难辞其咎。这一点上,无论是站在运动员或观众的立场
上,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羽联似乎也意识到一旦规则出现漏洞
,运动员有可能会“消极比赛”,所以在他们的运动员行为条例第4.5款规定了“未尽
全力去赢得比赛”可取消比赛资格。现在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他们就用这条规定作为
“尚方宝剑”对运动员“斩立决”,而自己成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卫道士,其“狡猾
”和“老辣”可见一斑。
从结果上看,损失最大的显然是我们的运动员。那么,我们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呢?那就
是无论如何,作为运动员不能挑战大多数观众的底线。至于这个底线是什么,的确因情
况而异。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对与错”,而对“尺度”的掌握确
实是门艺术。试想,如果相同的事情发生在北京奥运会上,当大多数中国观众了解到小
组出线形势后,恐怕只会对她们的“表演”报以嬉笑的掌声,而不会逼迫世界羽联“痛
下杀手”。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和很多人观点一样,于洋/王晓理这么做一定是受人指使。因为她
俩实力超群,剑指冠军,根本没有必要在半决赛回避队友。如果她们真的和队友在半决
赛相遇,论实力她们胜面很大,即使队里安排打“默契球”,也肯定是要让于洋她们进
决赛。在这里,如果说我们这些普通球迷对于这件事情还有什么期待的话,那就是背后
的“主使者”遭到应有的严惩,也算是对得起运动员(于洋/王晓理和另外三对外国选
手)这么多年的努力和汗水!
发信人: electrons (sanguine), 信区: Olympics
标 题: 有关“消极比赛”的争论源于立场不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3 15:48:09 2012, 美东)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目的是获得尽可能好的名次,而观众去看比赛的目的是
欣赏高水平的较量。如果规则的制定完美无缺,那么运动员的利益和观众的利益可以达
到高度统一,即运动员在争取最好名次的同时也让观众获得最大程度的享受。但问题是
,如果规则的制定出现了问题,让运动员的利益和观众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冲突
,究竟谁的利益会成为主导呢?
对于这次女双的“消极比赛”事件,如果站在运动员(和中国羽毛球队)的立场上,我
们肯定会认为于洋/王晓理的做法无可厚非。但若是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情况肯定会有
所不同。也许有人会问,在事情发生后,不是也有很多中国球迷对她们的做法表示认可
吗?事实上,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在观众中有一个“子集”,就是这些球员的“铁杆
支持者”。对于这些铁杆支持者来说,只要他们支持的球员和球队能获得最终的好名次
,他们就会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而过程是否精彩并不是最重要的。关于这次事件,
绝大多数的中国观众都处在了这个“子集”中,所以在立场上更接近于运动员而不是普
通观众。
不言而喻,一项运动如果想有健康的发展,是不可能只依靠这些和运动员有着某种“天
然联系”的“铁杆支持者”的。试想,如果只有瑞士人支持费德勒,西班牙人支持纳达
尔,网球是否还能风靡世界?如果只有加泰罗尼亚人关注巴萨,曼彻斯特人关注曼联,
足球还能否成为世界第一运动?所以说,大多数普通观众的利益才是这项运动的根本所
在。而这次女双选手们的表现显然越过了这些观众的底线,伦敦羽毛球馆6000多观众的
嘘声最终决定了对这八位选手的“判决”。
不过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运动员和观众的利益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规则出现了漏洞
。而作为规则制定者的世界羽联难辞其咎。这一点上,无论是站在运动员或观众的立场
上,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羽联似乎也意识到一旦规则出现漏洞
,运动员有可能会“消极比赛”,所以在他们的运动员行为条例第4.5款规定了“未尽
全力去赢得比赛”可取消比赛资格。现在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他们就用这条规定作为
“尚方宝剑”对运动员“斩立决”,而自己成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卫道士,其“狡猾
”和“老辣”可见一斑。
从结果上看,损失最大的显然是我们的运动员。那么,我们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呢?那就
是无论如何,作为运动员不能挑战大多数观众的底线。至于这个底线是什么,的确因情
况而异。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绝对的“黑与白”,“对与错”,而对“尺度”的掌握确
实是门艺术。试想,如果相同的事情发生在北京奥运会上,当大多数中国观众了解到小
组出线形势后,恐怕只会对她们的“表演”报以嬉笑的掌声,而不会逼迫世界羽联“痛
下杀手”。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和很多人观点一样,于洋/王晓理这么做一定是受人指使。因为她
俩实力超群,剑指冠军,根本没有必要在半决赛回避队友。如果她们真的和队友在半决
赛相遇,论实力她们胜面很大,即使队里安排打“默契球”,也肯定是要让于洋她们进
决赛。在这里,如果说我们这些普通球迷对于这件事情还有什么期待的话,那就是背后
的“主使者”遭到应有的严惩,也算是对得起运动员(于洋/王晓理和另外三对外国选
手)这么多年的努力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