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xx为躲避道德谴责,最终...#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l*y
1 楼
zz from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636028/answer/22094039
Q:
为何在 1980 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 Ivo Pogorelich 的演奏使评审团内部产生极大分
歧?
1980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Pogorelich 的演奏使评审团内产生极大分歧 。且因未能成功
进入第四轮比赛,导致阿格里其退出评审团 。他当年演奏的哪些方面如此具有争议性
?是在他演奏中普遍存在的,还是只是个别曲目 Interpretation 问题?请具体举例说
明 。
A:
Lawrence Li,她誰也不瞧一眼,因爲人人都在看着她。
大才、周子星、长安客 等人赞同
爭議性是一個相對概念。它能存在的前提是有一個「正統」和「期待」擺在那裏。
Stravinsky 的《春之祭》當年之所以有爭議性,是因爲觀衆都是富裕的上流人士,更
關鍵的是,他們對演出有一種高眉(high-brow)、洋氣(在巴黎聽俄國作曲家的音樂
,看俄國編舞家的舞蹈)、典雅(芭蕾舞)期待,當這種期待被野蠻的舞蹈和音樂打破
的時候,就會產生爭議。沒有期待,就沒有爭議。
所以,要瞭解 Pogorelich 彈的肖邦爲什麼有爭議性,必須先瞭解當年其他人是怎麼彈
肖邦的。這個「其他人」可以是任何戰後彈肖邦著稱的鋼琴家:Rubinstein, Horowitz
, Ashkenazy, Argerich……隨便。對於以下的每首曲目,最好都能先聽聽上面幾人的
版本,再進行比較。否則再怎麼說明,你也很難對爭議性有直觀的感受。
Pogorelich 在肖邦鋼琴比賽上的演奏固然是特殊的,但和他中期和晚期(也就是現在
)的風格相比,已經是非常正常的演繹了。他從中期開始變得任性(例如那張《圖畫展
覽會》),近年來的現場幾乎讓人無法忍耐。
Horowitz 曾經說要用彈肖邦的方式彈莫扎特,用彈莫扎特的方式彈肖邦。早期的
Pogorelich 則是用彈 Prokofiev 的方式彈肖邦。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踏板用得少。
在 1997 年第一期《愛樂》雜誌裡,曹利群先生寫了一篇 Pogorelich 1996 北京獨奏
會的評論,其中提到他在中央音樂學院給學生們講課的情形:
……只記得他主動告誡了鋼琴系同學們要記住兩個要點:一是練琴時要左、右手分開練
習,二是要掌握好踏板的運用。
乍聽覺得他在湊合事,但最簡單的事情是最難的,從來如此。如果仔細聽過他的錄音,
一定能聽出來他自己不知花了多少時間去打磨踏板的功夫。
來看看 Pogorelich 當年怎麼彈肖邦《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L_I1z5OHe4
引子(0'40" 之前的部分)一切正常,從 0'40" 開始,台下一定知道出事了。幾乎沒
有用踏板,右手刀削一般鋒利的音色。肖邦是這麼彈的嗎?「鋼琴詩人」肖邦?
少了踏板就少了混響和泛音,整體聲音會更「乾」。我覺得這種過於乾的聲音可能是他
的演奏中最容易讓人覺得「錯了」的元素,尤其是應用在肖邦身上,會讓傳統聽衆不適
應,嫌不夠潤澤,或者覺得「乾淨利落」不是肖邦應有的面貌。其實這真是很蠢的成見
。誰誰誰的作品一定要怎麼怎麼彈,就像某些行業的 dress code 一樣無聊。而且
Pogorelich 只是踏板用得少而已,雖然乾,但一點不澀。相反,他的音色像寶石一樣
剔透。
關於 Pogorelich 有很多可談的,但對於那場比賽上的演奏爲什麼引起評委爭議,除了
周字提到的陰謀論外,我覺得可說的也不太多了。簡而言之就是保守勢力不喜歡離經叛
道的東西,很老套的故事。他在 1980 年肖邦鋼琴比賽上的現場視頻大部分都可以在
YouTube 看到,這倒是一個寶藏。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636028/answer/22094039
Q:
为何在 1980 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 Ivo Pogorelich 的演奏使评审团内部产生极大分
歧?
1980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Pogorelich 的演奏使评审团内产生极大分歧 。且因未能成功
进入第四轮比赛,导致阿格里其退出评审团 。他当年演奏的哪些方面如此具有争议性
?是在他演奏中普遍存在的,还是只是个别曲目 Interpretation 问题?请具体举例说
明 。
A:
Lawrence Li,她誰也不瞧一眼,因爲人人都在看着她。
大才、周子星、长安客 等人赞同
爭議性是一個相對概念。它能存在的前提是有一個「正統」和「期待」擺在那裏。
Stravinsky 的《春之祭》當年之所以有爭議性,是因爲觀衆都是富裕的上流人士,更
關鍵的是,他們對演出有一種高眉(high-brow)、洋氣(在巴黎聽俄國作曲家的音樂
,看俄國編舞家的舞蹈)、典雅(芭蕾舞)期待,當這種期待被野蠻的舞蹈和音樂打破
的時候,就會產生爭議。沒有期待,就沒有爭議。
所以,要瞭解 Pogorelich 彈的肖邦爲什麼有爭議性,必須先瞭解當年其他人是怎麼彈
肖邦的。這個「其他人」可以是任何戰後彈肖邦著稱的鋼琴家:Rubinstein, Horowitz
, Ashkenazy, Argerich……隨便。對於以下的每首曲目,最好都能先聽聽上面幾人的
版本,再進行比較。否則再怎麼說明,你也很難對爭議性有直觀的感受。
Pogorelich 在肖邦鋼琴比賽上的演奏固然是特殊的,但和他中期和晚期(也就是現在
)的風格相比,已經是非常正常的演繹了。他從中期開始變得任性(例如那張《圖畫展
覽會》),近年來的現場幾乎讓人無法忍耐。
Horowitz 曾經說要用彈肖邦的方式彈莫扎特,用彈莫扎特的方式彈肖邦。早期的
Pogorelich 則是用彈 Prokofiev 的方式彈肖邦。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踏板用得少。
在 1997 年第一期《愛樂》雜誌裡,曹利群先生寫了一篇 Pogorelich 1996 北京獨奏
會的評論,其中提到他在中央音樂學院給學生們講課的情形:
……只記得他主動告誡了鋼琴系同學們要記住兩個要點:一是練琴時要左、右手分開練
習,二是要掌握好踏板的運用。
乍聽覺得他在湊合事,但最簡單的事情是最難的,從來如此。如果仔細聽過他的錄音,
一定能聽出來他自己不知花了多少時間去打磨踏板的功夫。
來看看 Pogorelich 當年怎麼彈肖邦《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L_I1z5OHe4
引子(0'40" 之前的部分)一切正常,從 0'40" 開始,台下一定知道出事了。幾乎沒
有用踏板,右手刀削一般鋒利的音色。肖邦是這麼彈的嗎?「鋼琴詩人」肖邦?
少了踏板就少了混響和泛音,整體聲音會更「乾」。我覺得這種過於乾的聲音可能是他
的演奏中最容易讓人覺得「錯了」的元素,尤其是應用在肖邦身上,會讓傳統聽衆不適
應,嫌不夠潤澤,或者覺得「乾淨利落」不是肖邦應有的面貌。其實這真是很蠢的成見
。誰誰誰的作品一定要怎麼怎麼彈,就像某些行業的 dress code 一樣無聊。而且
Pogorelich 只是踏板用得少而已,雖然乾,但一點不澀。相反,他的音色像寶石一樣
剔透。
關於 Pogorelich 有很多可談的,但對於那場比賽上的演奏爲什麼引起評委爭議,除了
周字提到的陰謀論外,我覺得可說的也不太多了。簡而言之就是保守勢力不喜歡離經叛
道的東西,很老套的故事。他在 1980 年肖邦鋼琴比賽上的現場視頻大部分都可以在
YouTube 看到,這倒是一個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