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zz】中国留学精英尽入美国怀抱
avatar
【zz】中国留学精英尽入美国怀抱#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o*m
1
我只能说,这是祖国的悲哀!!
http://news.163.com/13/0619/01/91MR1GCC00014JHT.html?f=resysBva
尽管由于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崛起和政府的人才吸引政策等原因,回国留学生人数在不断
上升。但绝大多数高端人才还是留在了美国。
导语:近日,有报道指出,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遥遥领先,
每年创造了大量的机会。但即便如此,绝大多数高端的中国留学生,依然是一去不归。
教育部透露,30年间,我国公费、自费等各类出国留学生总数达139万人,其中仍然留
在海外的有近100万人,只有39万人归国,回国率仅为28%。
中国海外留学人数剧增,目的地多为美国
中国海外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到2009年已达到450000人,较之2004年增长了65%
现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目的地多以发达国家为主的经合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为主。截至2009年,
有大约250万的国际学生在经合组织国家内留学。其中,大约40%的学生来自亚洲,另
有大约30%的学生来自经合组织国家内部。而在亚洲留学生群体中,以中国学生的人数
为尤:2004年,中国的留学生总数为291000人,而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达到450000人
,增长了65%。紧随其后的是印度的180000人和韩国的119000人。而与以上这些发展中
国家相反,日本的海外留学生呈经年下降的趋势,人数从2004年的57000人下降到了
2009年的43000人。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倾向于选择移民国家,人数以美国为最
事实上,很多学生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最终移民。2009年,450000的中国留学生多
集中在美国(124000人),日本(79000人),澳大利亚(70000人),英国(47000)
人。除了日本有所限制以外,其它的国家都是政策宽松的移民接收国。而现在,许多发
达国家的政府、组织和学校向中国或其它亚洲国家的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在2009年,超
过10000名的在日国际学生接受了日本政府的奖学金资助。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
的经济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也开始竞相争取最优秀的亚洲
学生。多年以来,中国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努力,试图吸引人才回流。2002年到2003年
间中共中央组织部将其人员任用标准从“组织型干部”扩展为“组织型人才”。2008年
以降,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主导下,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推行一个新的“千人计划”(海
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试图以积极的手段将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回国,旨在“建设新
型国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纸面上的效果。但“吸引人才回流”的宏愿似乎仍然遥
不可及。
高考状元也多定居美国
据曾经对1952-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状况展开追踪调查的中
国校友会网保守估计,高考状元中出国留学的比例高达60%
曾经对1952-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状况展开追踪调查的中国
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表示,中国校友会网总共追踪调查到1952-2012年全国各地区高考
状元近2000人;其中,1977年以前的高考状元有18人,2000-2012年高考状元共1000多
人。1977-1999年高考状元有900多人,当中能调查到职业状况的有370多人,仅占此时
段状元总数的28.12%;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
业的比较少,大多数高考状元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
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状元人数远高于文科状元,美国、新
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状元的留学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状元人数远高于文科
状元,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状元的留学首选首选。
在山西省1996年前的19位文理状元之中,出国留学的占到了10位,比例超过52%,除1
人去法国外,其余九9人皆前往美国工作并永居
在山西省1996年前的19位文理状元之中,出国留学的占到了10位,比例超过52%,而
且多数都选择了美国。1978年理科状元吴滢现在就在美国一家知名企业,已经在美国定
居。1982年理工类高考状元赵惠林也定居美国。在老师印象中比较内向的1983年文史类
高考状元宋晓红也选择了留在美国。1985年理工类状元葛允斌毕业后先是分配到青岛工
作,后来也选择了在美国深造。1988年理工类高考状元杨今强,2001年赴美国留学攻读
博士学位,现在已经在美国南加州的一家网络公司工作。1991年的理科状元杨景农清华
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武宏伟是1992年理工类高考状元,现在也在美国工作。“不
做淑女做个博士”的张新颖,是1993年理工类高考状元,毕业后,先是在美国读博,随
后,定居美国。李杰力是1996年山西理工类高考状元,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在美
国留学。在10名飞出国门发展的高考状元中,只有1981年文史类高考状元李晓英,大学
毕业后,被公派到法国留学,此后一直留在法国。
清华北大向美国输送人才最多
2006年,清华和北大分别以571名与507名博士输送量,超过美国本土的加州大学伯克利
分校,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
北大、清华是内地最著名、能入世界百强的两所大学,也是最早获得教育部建设“世界
一流大学”拨款各18亿的两所高校。然而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
%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则为76%。2006年,清华和北大还分别以571名与507名
博士输送量,超过美国本土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
院校。因此,2008年7月美国《科学杂志》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
基地”。以2006年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数量计算,最多的十所中国高校依次
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除了台大之外,台湾没有一所大学的数量超过
50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总数仅为39人。
2000年出国留学的毕业生中78%去了美国,而清华的这一比例接近87%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
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2001
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
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
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
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
出国留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其
中975人去了美国,比例达到87%;2001年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而且每年都是持续增
长的势头。
绝大多数的博士生不会回国
中国博士生选择留在美国的人数雄冠各国之首。但多数学生都倾向于长期留在美国工作
生活,短期回国探访
根据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 201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
示,在2002年毕业于美国各大学的获得科学或工程博士学位的2139名中国留学生,2003
年回国的比例仅为6%,2004年留在美国的比例为73%, 2005年至2007年,留在美国的比
例均为92%。也远远高于印度的81%,加拿大的55%,台湾的43%,韩国的41%,日本的33%
,墨西哥的32%,泰国的7%。就是说,2002年中国赴美攻读科学或工程博士学位的学生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5年之中,仅有8% (171人)的学生回国,余下的92%(1967人)则
留在美国。这些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倾向于短期地回到中国(例如探亲),
而长期地在美国工作和生活。
中国博士生选择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从1992年的65%增加到2007年的92%呈逐年递增的
趋势。而在2001年,这个比例达到了96%,几乎所有博士生都留在了美国
在1987年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中,到 1992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65%,
也就是说1987年在美国毕业的理工科博士生到1992年最多只有35%回到了中国。1990年
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到1995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88%,1992年获得理
工科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到1997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92%,1994年获得理工科博
士学位中国留学生到1999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91%,1996年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
中国留学生到2001 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96%,1998年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中国留
学生到2003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90%,2000年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中国留学生到
2005到2007年年仍留在美国的人数比例是92%。 可见,毕业后愿意留在美国的中国博士
生的人数在逐年上升。
结语:尽管由于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崛起和政府的人才吸引政策等原因,回国留学生人数
在不断上升。但绝大多数高端人才还是留在了美国。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