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求安慰:今天才发现我小三以前是外F女……#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p*g
1 楼
这一年的阅读凌乱不堪。计划中的书目,许多都未完成。而一些旧书却以一种新鲜
的方式再次卷土重来,让我惊诧,让我猝不及防。或许,这也是阅读的美好。除了学校
的课堂和学者的书房,它应该不喜欢被刻意规划,更不满意被仪式化、神圣化。阅读应
该是闲散的,它不追求数量,更不追求速度,它坚持自己的节奏和理由。随时打开一本
书,有感觉读下去,没有感觉,干脆放下,这是一种理想的阅读状态。所以,遇见让自
己心荡神驰的文字,那是一种缘分。当然,这种状态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时候,我们阅
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必修的功课。而功课,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是必不可
少的。
2017年,《开发区文学》的小说栏目始终坚持自己的视野与品味,在各种题材、各
种风格上多有涉猎,有生存的现场,有生命的追问,可谓丰富多彩。但是,正如前面所
说,我读小说,追求的是一种缘分。不管它的主题如何,不管它的技巧如何,我始终都
坚持那最初的感受。打动我或震撼我,冒犯我或颠覆我,都可以成为我评价或喜欢一部
作品的标准和尺度。很高兴,在这一年中,我读到了两篇一见倾心的作品。
第一篇是发表于第一期的《嫌隙》。这是秦皇岛本土作家的作品。李文斌我没见过
,但这篇小说让我认识了她的写作才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颇具喜感。一个农村老太
太为了让儿子回来,自己给二儿子发了“母亲病危速归”的电报,没想到引发了一系列
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村支书看到老太太的儿子哭着回来,出于好心让人给这家的亲戚
报丧,于是,久不往来的妹妹哭着来了。而这一来不要紧,在两个老太太充满火药味儿
的争吵中,两个姐妹之间的爱恨情仇也随之被揭开。更让两个儿子难堪的是,老太太竟
然假戏真做,“贼喊做贼”,闹得一个村子鸡犬不宁、人心惶惶。然而,正在闹得不可
开交的时候,邮局的人给老太太送来了她发电报时丢在邮局的雨衣,真相大白。
读完这篇小说,我的内心极不平静。老太太的做法是荒唐的,她蛮横、自私、不讲
理的个性也是十足的,最后的结局也是充满反讽的。这是所有读者都会读出来的意思。
然而,当我们抛开这些略显荒诞的情节,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时候,却发现了人性的阴
暗与冰冷。老太太的两个儿子不是不孝,两个儿媳也并非尖酸刻薄,甚至,儿子、儿媳
在老太太面前都有一些畏惧。但老太太依然不满足,她不断地折腾,其实是一种极端的
自私,是一种把儿女当成自己私有财产的占有欲。她颠覆了传统意义上老人慈祥的生命
伦理,以喜剧形式表现了人性中幽暗不明的另一面,发人深思。小说取名“嫌隙”也别
有深意。老太太与儿女之间有嫌隙,老太太与妹妹之间有嫌隙,老太太与村民之间有嫌
隙,嫌隙是小说的线索,也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但更深层的寓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
心境则可以读出不同的主旨与走向。
第二篇是雨萍的《魂兮归来》,发表在第三期。不知为什么,读这篇小说,让我想
到了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样的苦难,一样的旅程,一样的隐忍
,就连那种节制的写法都是一样的。这是一篇好小说,好就好在它的节制与隐忍,好就
好在它没有刻意营造悲剧的氛围,没有刻意渲染人物的悲伤,没有刻意展示底层人的人
生悲剧。小说的语调是缓慢的、低声细语的,似乎只是在写一件极为普通的远行。一老
一少,一个残疾青年女子和她的公爹,背着沉重的行李,从大山里出来,一路走,一路
歇,终于上了火车,终于安全地抵达了城市,终于来到了工地上。直到此时,作者才道
出了他们此行的目的——不是讨债,不是控诉,只是为了按照山里的风俗,以他们理解
的方式,把客死他乡的人的灵魂接回家。整个过程,没有顿足捶胸的抱怨,没有苦涩的
泪水,只有沉默的疼痛和动人心魄的倔强。然而,作者越是克制,那种苦难的力量就愈
加震撼。从那种近乎白描的叙述中,我读出了人物内心的翻江倒海与五味俱全,读出了
底层人宽厚而又苍凉的生命状态。
这篇小说是成功的。字里行间弥漫的是作家的慈悲,但并没有任其泛滥,让情绪淹
没人物和故事。正因如此,小说虽然没有大开大合的冲突,但人物却异常丰满。一路上
,两代人之间几乎没有话语,但相互关心、相互惦念的情感却是饱满的。老人为了照顾
行动不便的儿媳,走一会儿回头看看,然后等儿媳赶上来,把水留下再继续赶路;去车
站时让儿媳打摩的,自己却步行。而女人对自己的公爹,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是
温暖的关切。这样的表达是可信的,这样的人物是可敬的。因为,作者忠实于底层人的
淳朴与灵魂诉求,始终保持了一种恰切的分寸与贴心贴肺的眉眼,有细节之美,节奏之
美,以及气息之美。
除了这两篇切合我阅读的心境之外,这一年也有许多作品可圈可点。比如,邢淑燕
《爱的碰撞》(第二期)写了中俄之恋,但主人公终究还是因为文化差异而各奔东西,
这是一种人生的错位。许锋《十一点整》(第一期)则写出了异乡者的精神苦闷与心灵
挣扎,写得细致入微。安宁的《职称秀》(第四期)写高校里职称评定的暗箱操作,写
象牙塔里的龌龊不堪,写得摇曳多姿。李爱玲《大人物》(第三期)写小人物在生存与
尊严之间的挣扎与选择,写得一波三折,但女主人公对成功的追求与现实的尴尬却让人
唏嘘不已。荣光友的《拆迁》(第四期)和川流的《表哥来电》(第二期)都写到了拆
迁和违建行为,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对亲情的审视与思考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在《拆
迁》中,为了利益,兄弟阋墙;在《表哥来电》中,为了办事,亲人猜忌。这些关注现
实与生命内心风云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可读性,也在某个层面上表现了短篇小说的写作章
法与艺术魅力。
当然,必须承认,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还是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有些作者
太追求小说的故事性了,从而忽略了对故事背后丰富度内涵的挖掘。人物过于夸张,冲
突过于频繁,情节过于突兀,是这些作品的通病。好像写小说就是讲故事,只要这个故
事讲得完整,讲得有所谓的高潮,就是成功。在我看来,这种观念应该是小说创作的一
个误区。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绝不是小说的终极目的。说到底,一篇优秀作品
,除了有一个好故事作为框架之外,必须要有对生命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的揭示与追
问,必须有对自然与社会伦理的关注与思考,必须有对灵魂可能与语言可能的实验与开
拓。2017年11月10日
的方式再次卷土重来,让我惊诧,让我猝不及防。或许,这也是阅读的美好。除了学校
的课堂和学者的书房,它应该不喜欢被刻意规划,更不满意被仪式化、神圣化。阅读应
该是闲散的,它不追求数量,更不追求速度,它坚持自己的节奏和理由。随时打开一本
书,有感觉读下去,没有感觉,干脆放下,这是一种理想的阅读状态。所以,遇见让自
己心荡神驰的文字,那是一种缘分。当然,这种状态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时候,我们阅
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必修的功课。而功课,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是必不可
少的。
2017年,《开发区文学》的小说栏目始终坚持自己的视野与品味,在各种题材、各
种风格上多有涉猎,有生存的现场,有生命的追问,可谓丰富多彩。但是,正如前面所
说,我读小说,追求的是一种缘分。不管它的主题如何,不管它的技巧如何,我始终都
坚持那最初的感受。打动我或震撼我,冒犯我或颠覆我,都可以成为我评价或喜欢一部
作品的标准和尺度。很高兴,在这一年中,我读到了两篇一见倾心的作品。
第一篇是发表于第一期的《嫌隙》。这是秦皇岛本土作家的作品。李文斌我没见过
,但这篇小说让我认识了她的写作才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颇具喜感。一个农村老太
太为了让儿子回来,自己给二儿子发了“母亲病危速归”的电报,没想到引发了一系列
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村支书看到老太太的儿子哭着回来,出于好心让人给这家的亲戚
报丧,于是,久不往来的妹妹哭着来了。而这一来不要紧,在两个老太太充满火药味儿
的争吵中,两个姐妹之间的爱恨情仇也随之被揭开。更让两个儿子难堪的是,老太太竟
然假戏真做,“贼喊做贼”,闹得一个村子鸡犬不宁、人心惶惶。然而,正在闹得不可
开交的时候,邮局的人给老太太送来了她发电报时丢在邮局的雨衣,真相大白。
读完这篇小说,我的内心极不平静。老太太的做法是荒唐的,她蛮横、自私、不讲
理的个性也是十足的,最后的结局也是充满反讽的。这是所有读者都会读出来的意思。
然而,当我们抛开这些略显荒诞的情节,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时候,却发现了人性的阴
暗与冰冷。老太太的两个儿子不是不孝,两个儿媳也并非尖酸刻薄,甚至,儿子、儿媳
在老太太面前都有一些畏惧。但老太太依然不满足,她不断地折腾,其实是一种极端的
自私,是一种把儿女当成自己私有财产的占有欲。她颠覆了传统意义上老人慈祥的生命
伦理,以喜剧形式表现了人性中幽暗不明的另一面,发人深思。小说取名“嫌隙”也别
有深意。老太太与儿女之间有嫌隙,老太太与妹妹之间有嫌隙,老太太与村民之间有嫌
隙,嫌隙是小说的线索,也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但更深层的寓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
心境则可以读出不同的主旨与走向。
第二篇是雨萍的《魂兮归来》,发表在第三期。不知为什么,读这篇小说,让我想
到了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样的苦难,一样的旅程,一样的隐忍
,就连那种节制的写法都是一样的。这是一篇好小说,好就好在它的节制与隐忍,好就
好在它没有刻意营造悲剧的氛围,没有刻意渲染人物的悲伤,没有刻意展示底层人的人
生悲剧。小说的语调是缓慢的、低声细语的,似乎只是在写一件极为普通的远行。一老
一少,一个残疾青年女子和她的公爹,背着沉重的行李,从大山里出来,一路走,一路
歇,终于上了火车,终于安全地抵达了城市,终于来到了工地上。直到此时,作者才道
出了他们此行的目的——不是讨债,不是控诉,只是为了按照山里的风俗,以他们理解
的方式,把客死他乡的人的灵魂接回家。整个过程,没有顿足捶胸的抱怨,没有苦涩的
泪水,只有沉默的疼痛和动人心魄的倔强。然而,作者越是克制,那种苦难的力量就愈
加震撼。从那种近乎白描的叙述中,我读出了人物内心的翻江倒海与五味俱全,读出了
底层人宽厚而又苍凉的生命状态。
这篇小说是成功的。字里行间弥漫的是作家的慈悲,但并没有任其泛滥,让情绪淹
没人物和故事。正因如此,小说虽然没有大开大合的冲突,但人物却异常丰满。一路上
,两代人之间几乎没有话语,但相互关心、相互惦念的情感却是饱满的。老人为了照顾
行动不便的儿媳,走一会儿回头看看,然后等儿媳赶上来,把水留下再继续赶路;去车
站时让儿媳打摩的,自己却步行。而女人对自己的公爹,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是
温暖的关切。这样的表达是可信的,这样的人物是可敬的。因为,作者忠实于底层人的
淳朴与灵魂诉求,始终保持了一种恰切的分寸与贴心贴肺的眉眼,有细节之美,节奏之
美,以及气息之美。
除了这两篇切合我阅读的心境之外,这一年也有许多作品可圈可点。比如,邢淑燕
《爱的碰撞》(第二期)写了中俄之恋,但主人公终究还是因为文化差异而各奔东西,
这是一种人生的错位。许锋《十一点整》(第一期)则写出了异乡者的精神苦闷与心灵
挣扎,写得细致入微。安宁的《职称秀》(第四期)写高校里职称评定的暗箱操作,写
象牙塔里的龌龊不堪,写得摇曳多姿。李爱玲《大人物》(第三期)写小人物在生存与
尊严之间的挣扎与选择,写得一波三折,但女主人公对成功的追求与现实的尴尬却让人
唏嘘不已。荣光友的《拆迁》(第四期)和川流的《表哥来电》(第二期)都写到了拆
迁和违建行为,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对亲情的审视与思考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在《拆
迁》中,为了利益,兄弟阋墙;在《表哥来电》中,为了办事,亲人猜忌。这些关注现
实与生命内心风云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可读性,也在某个层面上表现了短篇小说的写作章
法与艺术魅力。
当然,必须承认,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还是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有些作者
太追求小说的故事性了,从而忽略了对故事背后丰富度内涵的挖掘。人物过于夸张,冲
突过于频繁,情节过于突兀,是这些作品的通病。好像写小说就是讲故事,只要这个故
事讲得完整,讲得有所谓的高潮,就是成功。在我看来,这种观念应该是小说创作的一
个误区。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绝不是小说的终极目的。说到底,一篇优秀作品
,除了有一个好故事作为框架之外,必须要有对生命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的揭示与追
问,必须有对自然与社会伦理的关注与思考,必须有对灵魂可能与语言可能的实验与开
拓。2017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