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转载 古代中国尊师与敬孔是两种礼
avatar
转载 古代中国尊师与敬孔是两种礼#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n*s
1
古代中国尊师与敬孔是两种礼
http://www.yuandao.com/thread-54233-1-1.html
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教育,他们认为,一个社会是不可能仅仅依赖利诱和惩罚来维持长
久稳定的,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社会,需要向人民提供良好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
的善良本性,从而愿意遵从这种本性来生活。《中庸》上说:“上天使我们不得不拥有
的,叫做‘性’,遵从这种‘性’来生活,叫做‘道’,寻找这条‘道’,叫做‘教’
”。
《礼记·学记》上说:“君子的教育方式,是引导而不是牵引,是促其自强而不是压
抑,是开启而不是送达。”[1]
《礼记·学记》又说:“今天的教学者,把自己都不理解的内容念给学生听,要求学生
不断回答问题,把同样的内容反复灌输,完全不顾及学生内心的不满,让他们从小就学
会放弃真诚并且言不由衷。这些教师不打算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用悖乱的方式教
学,却希望学生们能达到他们所要求的‘效果’。结果,学生们都不愿意提及自己所学
的东西,讨厌他们的老师,觉得学习是一个苦差事,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益处。即使勉强
完成学业,一旦离开教师,很快就会放弃所学的内容。教学之道之不行,就是这些原因
造成的吧。”[2]
《礼记·学记》上说:“兴学之道,以尊师为最难。”那么如何实现“尊师”呢?我们
的祖先认为,这需要统治者做出表率。《礼记·学记》上说:“大学之礼,教师即使面
见天子,也无需北面称臣,这是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古代的朝堂,每个方位都有其含
义,君主在北面,大臣在南面,这表示权力上的尊卑秩序,但是,如果君主邀请教师来
讲学,则要避免南北相向,以示不敢以其为臣。
实际上,自汉代以来,对教师表示尊敬与祭奠孔子,是两种礼仪。前者叫做“养老”
或者“孝养”、“亲养”,这是统治者行的“礼”,地点一般在太学,表达尊重的对象
是当前被认为德高望重的太师、太傅。后者叫做“释奠”,这是学校中或者孔庙中行的
“礼”,一般是学生和教师参加,表示对“先师”的尊重,也就是对祖师爷的尊重,统
治者可以参与。
“养老”之“礼”,一般是在太学举行,首先选出最有德行的师傅,称为“三老”,次
一级的,叫做“五更”,所谓“养老”,就是天子亲自对“三老”、“五更”表示尊重
,这叫“亲养”,相当于儿子行对父亲的“礼”。
据《后汉书·礼仪上》,汉明帝二年三月,始在辟雍(太学)行“养老”之礼,三老
、五更从当时的“太傅”、“讲师”、“三公”中选出,天子遣使以“安车”迎三老、
五更,“天子迎于门屏”,三老升宾客位,“天子揖如礼”,然后,天子亲自割祭肉,
给三老呈肉、祝酒,并祝他们“吃好喝好”。汉代对于“养老”的礼有一定的争论,有
人认为,天子拜三老,而三老却不答拜,这恐怕是不合适的。一位叫董钧的校尉反驳说
:“养三老,这是教导天下人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如果三老答拜,这不成了教天下人
如何拜自己的儿子。”皇帝认可了董钧的说法。不过,皇帝毕竟是皇帝,三老受了皇帝
的拜,第二天还是要去朝堂“谢恩”的。
唐代的“养老”礼与汉代略有不同,据《新唐书·礼乐九》,皇帝向三老拜两次,三
老回拜一次。
这些礼仪的古老渊源,我们已经很难确切了解。在遥远的古代社会,人的一生可能相
当短暂,善待老年人、利用他们的经验,大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师”、“教”、“
孝”这些观念,可能都从那个时代而来。按照我们的历史,周文王非常善于“养老”,
因此,很多老人投奔到这里,包括有名的伯夷、叔齐,以及更有名的“姜太公”。在传
说中,周武王就称姜太公为“师尚父”,这或许就是“以师为父”的时代。这个善于“
养老”的部族,开创了中国后世三千年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文明。这或许是我们的
祖先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文化观念之一。
祭奠孔子,通常是“释奠”礼的内容,这是学校或者孔庙中的礼仪。根据记载,古代
的学校,在刚刚建立、新生入学,以及固定的时节,都要举行祭礼。学校刚建立,要举
行释奠礼,以祭祀“先师”,春、秋、冬季的适当时候,也举行释奠礼。新生入学,则
举行释菜礼。中国人所谓“庙”,就是祖先纪念堂,一般是家族性质,用于存放祖先牌
位。但也有其他性质的,比如,北京的孔庙,这是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各地的官办学
校,一般也内设孔庙,用于祭祀孔子。孔庙俗称“文庙”。
在过去一千多年中,除了官方学校中的孔庙,很多学堂以孔子为“先师”。有人可能
会问,是不是学堂都以孔子为“先师”?这个恐怕也未必,我估计,木匠师傅的“先师
”,应该是鲁班,警察的“先师”,是关公,搞黑社会的,“先师”是墨子。呵呵。你
看今天香港的电视连续剧,他们的警察是拜关老爷的。据说,海外华人黑社会都拜墨子
。因此,教四书五经的地方,自然以孔子为先师,因为这些“先王之道”据说都是孔子
传下来的。以前的中国是“独尊儒术”,因此,从太学到各级官办学校都教授“先王之
道”,因此都以孔子为先师,当然,实际的情况比这复杂,先师是谁也曾经有过变动。
大家可能都听过孔子的正式头衔:“大成至圣先师”或者“大成至圣文宣王”。
皇帝祭孔子,并不是与“独尊儒术”同时,是后来慢慢发展起来的,孔子有的时候被
称为“先圣”,有的时候被称为“先师”。皇帝们祭祀孔子的礼仪,也是多变的,甚至
一个朝代内部也不同,有些皇帝用大礼,而有些则稍轻。这些复杂的流变我没有能力一
一陈述,不过,过去一千多年的中国皇帝,他确实要去孔庙鞠几个躬,或者磕几个头,
他要让老百姓知道,他并不是最高的,他也有需要遵守的原则,比如孔子所传授的那些
“经”。
以前的中国没有“教师节”的概念,学校里的学生们各自祭祀自己的“先师”,皇帝
、各级官办学校以及教授圣贤书的民间学校,以孔子为先师。皇帝每年春天要搞个“养
老”秀,从他的老师——太师、太傅中选出几位年纪大且德高望重的,坐在那受他一拜
,再给上上菜、祝祝酒什么的,第二天,老头们去他朝堂上谢恩。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这都是远古时代留下的官名,那可能是个官
师一体的时代,君主的重臣,就是他的老师,地位相当于他的父亲,商代有伊尹、傅悦
,周代有姜太公,所谓“三王四代唯其师”,而过去的一千多年,大概只是借用了这些
名词。我们的时代官师分离,官方的“师”现在统一叫“专家”。
一代儒宗朱熹在一份著名的奏折里说:“今天的宰相、台省、师傅、宾友、谏诤之臣
,皆失其职。与陛下密谋的,不过一二近臣。这些人对上蛊惑陛下的心志,使陛下不信
先王的大道,他们用那些鄙俗的功利学说来影响您,使您不再愿意听那些庄重之士的直
率意见,而安于他们追求个人私利的鄙态。他们对下则召集天下士大夫中那些嗜利无耻
者,文官、武将,分门别类地加入他们的帮派。同一帮的人,就相互提携,帮派的敌人
,则秘密诋毁、公开排挤。他们相互输送财货、贿赂,所偷盗的,都是陛下的财产,他
们秘密决定谁来做卿将,所偷窃的,都是陛下的权柄。而陛下的那些所谓宰相、师傅、
宾友、谏诤之臣,很多人出入其门,探听他们的风向,一些能自立的,也不过是龊龊自
守,而未尝敢以一言斥之,有些畏惧公论的,敢于略微斥责他们的党徒,但也不敢深究
,更不敢正言以捣其巢穴所在。他们的庞大势力已经确立,中外不得不接受他们的权力
,使得陛下的政令不出于朝堂而出于这一二人之门,名为陛下独断,实此一二人私下把
持而已。”[3]
皇帝读了朱熹的奏折很生气,宰相劝到:士人好名,你越批评他,他名声越大,不如因
其所长,给他个官做,有没有能力就可以看出来了。于是,皇帝让朱熹去赈济灾民。结
果,朱熹一路赈灾,一路写这样的折子,越当官越愤。朱熹去世后,他的学说一度被定
为“伪学”,禁止讲授。后来,明清将近六百年,都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为正宗,
朱熹自己也成了孔庙中的祭祀对象。
我去过北京的孔庙,在雍和宫边上,人家那边香火很旺,这边则冷冷清清。这里大概
与所有宗教的教堂不同,除了一大堆雕像,就是一大堆乐器,这很出乎我的意料,或许
很多儒家人物是摇滚青年。门里有个小摊,所售物品中有不少是祈福的小物件,据说每
年高考前会有不少人来求富,呵呵。
[1].《礼记·学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
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
苦其难而 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3].《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