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背景下的温家宝买办余孽复辟 (转载)#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f*r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redteam (新泽西军医,参加过中子弹研制),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背景下的温家宝买办余孽复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20 02:41:07 2014, 美东)
在米犹经济彻底崩盘,公然发动站争,疯狂支持疆独恐怖分子,疯狂肢解中国的战争形
势下,温家宝突然抛出的反思文革,和米犹的反思纳粹,都是莫名奇妙,非常不符合国
家民族主要矛盾的,极其荒谬的。
美国人和纳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是反对米犹的黑暗统治,就是纳粹。
为什么宣扬“制度”的美国爹没有监管好最大的巨贪,文革漏网余孽?
对这200万怎么处理,发现只有杀光,才能有新生政权的稳定执政。看看下列狗粮汉奸
间谍猖狂到了何等地步!
这些除了官商勾结,没有任何管理和专业技能,公然加入独轮运成为敌国间谍的渣滓,
留下活口是遗患无穷。
-------------------------------------
中国需明确目前反腐与改革的关系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刘胜军
纵览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时局,有两条关键主轴:一是反腐,一是改革。这两者 对
中国下一个十年的经济社会格局都至关重要。截至目前,反腐战线成果丰硕,反腐范围
之广、触动层级之高,令观察家惊讶,凸显新一届领导层的反腐决心。与反 腐相比,
改革的推进就难言顺利了,而是阻力重重,明显例证就是李克强总理频频警告官员的“
不作为”。
笔者认为,正确把握反腐与改革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反腐是手段,改革是目 的
。目前中国的反腐行动应是为了促进改革而实行,而不宜为简单地为了反腐而反腐。从
法治和社会公平正义角度出发,当然应该有贪必反。但从改革大局出发,在 现阶段“
有贪必反”却未必是最优策略。相反,现阶段应该实行以促进改革为目的的,暂时性的
“选择性反腐”。
首先,中国目前的腐败主要是体制腐败,是体制缺陷所导致的。如果不通过改 革
来转变体制,反腐力度再大也是治标不治本。贪官靠抓是抓不完的。古有“朱元璋将贪
官剥皮反腐”的历史殷鉴,今有河南交通厅连续四任厅长前腐后继。阿克顿 勋爵有言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反观当下“半统治半市场的经济”,
官员掌握巨大的经济资源支配权、审批权,而又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 机制,时常出现
“一把手说了算”,正常的人性是难以阻挡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的。刘志军任内推动总
投资高达2万亿的高铁,而且在招标时可以“点招”,想不腐败都难。
邓小平曾说过: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由此推论的反腐 与
改革的逻辑应该是:改革才是消除腐败的釜底抽薪的根本之策。如果《关于全面深化改
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能真正落实,“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大幅度 削减官员
手中的权力,中国的腐败会自动减少一大半。所以,为改革护航应成为反腐的首要目标
。
其次,不少官员的腐败具有“被动”的性质,虽然按照法律规定已属违法,但 从
情理上有可原谅之处。一方面,官员的账面合法收入与手中的权力形成强烈的反差。正
部级官员孟学农坦承自己的年薪只有20万元这样的收入连大企业的中层职 位都不及,
而且也难以在一线城市体面的生存和生活(高级官员虽有医疗等方面的特权,但毕竟是
非货币化福利。因此薄熙来当年在记者会上就遭遇了薄瓜瓜高昂留 学费用从何而来的
尴尬质疑)。因此,灰色收入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官员收入的重要来源。王小鲁的研究发
现,2008年中国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相当于当年 GDP的17%。一个具体的例子是:目
前中国预付费卡市场已超过万亿元。其中的含义你懂的。官员为生存而贪腐,这是不得
不正视的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在体制性腐败不断蔓延的情况下,腐败的网络不断扩散形成密不透风的
网,最终导致对“不腐败官员”的排斥。也就是说,对很多官员而言,如果不腐败,不
仅难以铺就升迁之路,恐怕在体制内能否生存下去都是问题。
一个突出的例证就是“牵出现象”:但凡一个官员落马,背后时常有一个复杂 的
政商网络。以茂名市委书记罗荫国落马引发的广东茂名腐败窝案为例:2012年广东省纪
委官方通报,此窝案共涉及省管干部24人、县处级干部218人,波 及党政部门105个,
茂名市辖6个县(区)的主要领导全部涉案。但被立案查处的只有61人。不过,2014年中
央又“复查”茂名窝案,原茂名市政协主席冯 立梅被调查。可见这种官场腐败网络的
复杂性、不可抗拒性。
鉴于当前腐败的普遍性,以及一些腐败的“被动性”,“有贪必反”既无可能、也
不必要。
再次,反腐虽有“立威”之效,有助于树立中央权威,为推动改革创造有利条 件
。但是,“有贪必反”也会导致官员不知所措,出现消极心态、避险心态,加剧改革推
进中的“不作为”。新一届领导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之后,可谓“踏石 留印、抓
铁留痕”。十八大后“落马”的省部级官员总数已经超过30人,相当于前十年的一半。
2013年被处分的县处级以上干部也高达6400多人,比 2012年同期增长36.3%。在风声鹤
唳的肃贪风暴之下,连“吃喝”都可能成为官员落马的线索。在这样的情势下,“不作
为”就成为官员的最优策略。在中 国经济下滑趋势明显的情况之下,掌握资源和执行
路径的官员能否作为实则较以往更为重要,反腐力度的“技术调节”也就尤为必要。
因此,综合来看,当前的反腐策略在赢得民意支持、树立中央权威方面是有效 的
,但对目前形势下推进改革未必是最优的选择。从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已有半年多,但
改革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怒斥,“我在 基层调研时注意
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
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 事。说得难听点,这不
就是尸位素餐吗?”阻力不仅在基层,李克强也责问部长们:“在座的各部委,国务院
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了没有?你们各自的责任履行 了没有?各位,你们要‘守土有
责’啊!希望我们的一些同志,不要贪恋手里那点小小的权力,阻碍政府工作的大目标
。”
笔者认为,当前要加快改革,让反腐成为推动改革的“正能量”,应该从“有 贪
必反”转向以改革为导向的“选择性反腐”。当然,反腐也应尽量规避沦为政治斗争的
手段,因此“选择性”的标准应该是:对积极推动改革的官员应该降低反腐 力度,对
阻挠改革的官员应该加大反腐力度。这样的“反腐促改革”策略要想奏效,还必须让官
员能明确感知到这样的“选择性标准”,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取向。 为此,中央可以
考虑发出明确的信号:将推进改革的表现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标准;在反腐时优先“关
照”那些阻挠改革的官员;对落马的官员,要多宣传其拖延和 阻挠改革的具体表现。
不过我们必须谨记:选择性反腐,只是推动改革的“阶段性策略”。一旦改革得到
实质性推进,中国还是应该致力于消除“选择性执法、弹性执法”的痼疾,建立可信赖
的法治。
发信人: redteam (新泽西军医,参加过中子弹研制),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背景下的温家宝买办余孽复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20 02:41:07 2014, 美东)
在米犹经济彻底崩盘,公然发动站争,疯狂支持疆独恐怖分子,疯狂肢解中国的战争形
势下,温家宝突然抛出的反思文革,和米犹的反思纳粹,都是莫名奇妙,非常不符合国
家民族主要矛盾的,极其荒谬的。
美国人和纳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是反对米犹的黑暗统治,就是纳粹。
为什么宣扬“制度”的美国爹没有监管好最大的巨贪,文革漏网余孽?
对这200万怎么处理,发现只有杀光,才能有新生政权的稳定执政。看看下列狗粮汉奸
间谍猖狂到了何等地步!
这些除了官商勾结,没有任何管理和专业技能,公然加入独轮运成为敌国间谍的渣滓,
留下活口是遗患无穷。
-------------------------------------
中国需明确目前反腐与改革的关系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刘胜军
纵览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时局,有两条关键主轴:一是反腐,一是改革。这两者 对
中国下一个十年的经济社会格局都至关重要。截至目前,反腐战线成果丰硕,反腐范围
之广、触动层级之高,令观察家惊讶,凸显新一届领导层的反腐决心。与反 腐相比,
改革的推进就难言顺利了,而是阻力重重,明显例证就是李克强总理频频警告官员的“
不作为”。
笔者认为,正确把握反腐与改革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反腐是手段,改革是目 的
。目前中国的反腐行动应是为了促进改革而实行,而不宜为简单地为了反腐而反腐。从
法治和社会公平正义角度出发,当然应该有贪必反。但从改革大局出发,在 现阶段“
有贪必反”却未必是最优策略。相反,现阶段应该实行以促进改革为目的的,暂时性的
“选择性反腐”。
首先,中国目前的腐败主要是体制腐败,是体制缺陷所导致的。如果不通过改 革
来转变体制,反腐力度再大也是治标不治本。贪官靠抓是抓不完的。古有“朱元璋将贪
官剥皮反腐”的历史殷鉴,今有河南交通厅连续四任厅长前腐后继。阿克顿 勋爵有言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反观当下“半统治半市场的经济”,
官员掌握巨大的经济资源支配权、审批权,而又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 机制,时常出现
“一把手说了算”,正常的人性是难以阻挡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的。刘志军任内推动总
投资高达2万亿的高铁,而且在招标时可以“点招”,想不腐败都难。
邓小平曾说过: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由此推论的反腐 与
改革的逻辑应该是:改革才是消除腐败的釜底抽薪的根本之策。如果《关于全面深化改
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能真正落实,“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大幅度 削减官员
手中的权力,中国的腐败会自动减少一大半。所以,为改革护航应成为反腐的首要目标
。
其次,不少官员的腐败具有“被动”的性质,虽然按照法律规定已属违法,但 从
情理上有可原谅之处。一方面,官员的账面合法收入与手中的权力形成强烈的反差。正
部级官员孟学农坦承自己的年薪只有20万元这样的收入连大企业的中层职 位都不及,
而且也难以在一线城市体面的生存和生活(高级官员虽有医疗等方面的特权,但毕竟是
非货币化福利。因此薄熙来当年在记者会上就遭遇了薄瓜瓜高昂留 学费用从何而来的
尴尬质疑)。因此,灰色收入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官员收入的重要来源。王小鲁的研究发
现,2008年中国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相当于当年 GDP的17%。一个具体的例子是:目
前中国预付费卡市场已超过万亿元。其中的含义你懂的。官员为生存而贪腐,这是不得
不正视的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在体制性腐败不断蔓延的情况下,腐败的网络不断扩散形成密不透风的
网,最终导致对“不腐败官员”的排斥。也就是说,对很多官员而言,如果不腐败,不
仅难以铺就升迁之路,恐怕在体制内能否生存下去都是问题。
一个突出的例证就是“牵出现象”:但凡一个官员落马,背后时常有一个复杂 的
政商网络。以茂名市委书记罗荫国落马引发的广东茂名腐败窝案为例:2012年广东省纪
委官方通报,此窝案共涉及省管干部24人、县处级干部218人,波 及党政部门105个,
茂名市辖6个县(区)的主要领导全部涉案。但被立案查处的只有61人。不过,2014年中
央又“复查”茂名窝案,原茂名市政协主席冯 立梅被调查。可见这种官场腐败网络的
复杂性、不可抗拒性。
鉴于当前腐败的普遍性,以及一些腐败的“被动性”,“有贪必反”既无可能、也
不必要。
再次,反腐虽有“立威”之效,有助于树立中央权威,为推动改革创造有利条 件
。但是,“有贪必反”也会导致官员不知所措,出现消极心态、避险心态,加剧改革推
进中的“不作为”。新一届领导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之后,可谓“踏石 留印、抓
铁留痕”。十八大后“落马”的省部级官员总数已经超过30人,相当于前十年的一半。
2013年被处分的县处级以上干部也高达6400多人,比 2012年同期增长36.3%。在风声鹤
唳的肃贪风暴之下,连“吃喝”都可能成为官员落马的线索。在这样的情势下,“不作
为”就成为官员的最优策略。在中 国经济下滑趋势明显的情况之下,掌握资源和执行
路径的官员能否作为实则较以往更为重要,反腐力度的“技术调节”也就尤为必要。
因此,综合来看,当前的反腐策略在赢得民意支持、树立中央权威方面是有效 的
,但对目前形势下推进改革未必是最优的选择。从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已有半年多,但
改革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怒斥,“我在 基层调研时注意
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
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 事。说得难听点,这不
就是尸位素餐吗?”阻力不仅在基层,李克强也责问部长们:“在座的各部委,国务院
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了没有?你们各自的责任履行 了没有?各位,你们要‘守土有
责’啊!希望我们的一些同志,不要贪恋手里那点小小的权力,阻碍政府工作的大目标
。”
笔者认为,当前要加快改革,让反腐成为推动改革的“正能量”,应该从“有 贪
必反”转向以改革为导向的“选择性反腐”。当然,反腐也应尽量规避沦为政治斗争的
手段,因此“选择性”的标准应该是:对积极推动改革的官员应该降低反腐 力度,对
阻挠改革的官员应该加大反腐力度。这样的“反腐促改革”策略要想奏效,还必须让官
员能明确感知到这样的“选择性标准”,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取向。 为此,中央可以
考虑发出明确的信号:将推进改革的表现作为官员考核的重要标准;在反腐时优先“关
照”那些阻挠改革的官员;对落马的官员,要多宣传其拖延和 阻挠改革的具体表现。
不过我们必须谨记:选择性反腐,只是推动改革的“阶段性策略”。一旦改革得到
实质性推进,中国还是应该致力于消除“选择性执法、弹性执法”的痼疾,建立可信赖
的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