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s*l
1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得多了就有了路;道德也是如此!世上本没有道德,遵守
的人多了就有了道德。所以人行于道一定要守德,否则就会直接侵害多数人的利益,最
终会反噬到自己。
道有许多种,公路是其中之一,古代走的是马道,近代有柏油道,直到现代的高速路。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不停地发展和完善这条道,就是为得使每个人能从中受益,生
活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当我们行驶在路这个道上,不超速不闯红灯属于守法,保持车距不抢道守秩序属于守德
。良好的交通既依赖于交通法规也依赖于开车者的路德,它们相互补充,缺
一不可。限速牌和红灯是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是在客观上对不守法的人的外在约束;而
文明开车则归于主观上的道德范畴,是内在的自我软约束,它具有弹性,完全由司机自
己来掌控。比如在交通十分拥挤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道德上的互让才能保证车流继续畅
行,而法规在此往往无能为力。
从国内交通看国人道德可见一斑,挤占争行宁堵勿让就是当代国人之道德缩影。劣币逐
良币,无德胜有德正使得国人的道德在恶性中循环,其重归之路遥遥无期。一个民族,
精的人占多数绝不是好事,有道亦会无道;而所谓的傻子多一些也许真是好事,即使无
道也会变得有道而畅行无阻。有许多路,只要是国人走的人多了最后就成了绝路,是不
是就是这个道理呢?
avatar
n*e
2
楼主的文章言简意赅。立意新颖。我想补充一个看法。红灯限速不仅仅是对人的外在强
制性制约,也是对人的保护。有人一定要违法,加害他人是一方面,更难避免的是自取
灭亡。
avatar
x*i
3
道德的起源
这就引起一个问题:既然如此,人在道德方面如何能善?因为,每个人如果生来就是恶
的,那么,道德又起源于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
第一个方面,荀子指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这是因为,人们要生活
得好些,有必要合作互助。荀子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
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荀子•富国》)还因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
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
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
由于这两种原因,人们一定要有社会组织。为了有社会组织、人们需要行为的规则。这
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讲到礼的起源,荀子说:"礼起于
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
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
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富国》)荀子在
此指出的,正是人类的根本烦恼之一。如果人们所欲与所恶不是同一物,比方说,有人
喜欢征服人,有人也就喜欢被人征服,那么这两种人之间当然没有麻烦,可以十分和谐
地一起生活。或是人人所欲之物极其充足,像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一样,当然也不会有
麻烦。又或者人们可以孤立生活,各不相干,问题也会简单得多。可是世界并不是如此
理想。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
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
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这是荀子所作的一个方面的论证,以解释道德上的善的起源。这种论证完全是功利主义
的,与墨子的论证很相似。
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
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
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
这里荀子指出了何为自然何为人为的区别,也就是庄子所作的天与人的区别。禽兽有父
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
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
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
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这方面的论证又与孟子的论证更其相似。
在儒家学说中,礼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它指礼节、礼仪,又指社会行为准则。
但是在上述论证中,它还有第三种意义。在这种意义上,礼的功能就是调节。人要满足
欲望,有礼予以调节。但是在礼节、礼仪的意义上。礼有另一种功能,就是使人文雅。
在这种意义上,礼使人的情感雅化,净化。对于后者的解释。荀子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礼、乐的学说
儒家以为,丧礼和祭礼(特别是祭祖宗)在礼中最为重要。丧礼、祭礼当时普遍流行,
不免含有不少的迷信和神话。为了加以整顿。儒家对它们作出新的解释,注入新的观念
,见于《荀子》和《礼记》之中。
儒家经典中,有两部是专讲礼的。一部是《仪礼》,是当时所行的各种典礼程序实录。
另一部是《礼记》,是儒家对这些典礼所作的解释。我相信,《礼记》各篇大多数是荀
子门人写的。
人心有两方面:理智的,情感的。亲爱的人死了,理智上也知道死人就是死了,没有理
由相信灵魂不灭。如果只按照理智的指示行动,也许就没有丧礼的需要。但是人心的情
感方面,使人在亲人死了的时候,还希望死人能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
一个世界。若按照这种幻想行事,就会以迷信为真实,否认理智的判断。
所以,知道的,希望的,二者不同。知识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光靠知识生活,还需要
情感的满足。在决定对死者的态度时,不能不考虑理智和情感这两个方面。照儒家解释
的,丧祭之礼正好做到了这一点。我已经说过,这些礼本来含有不少迷信和神话。但是
经过儒家的解释,这些方面都净化了。其中宗教成分都转化为诗。所以它们不再是宗教
的了,而单纯是诗的了。
宗教,诗,二者都是人的幻想的表现。二者都是把想象和现实融合起来。所不同者,宗
教是把它当作真的来说,而诗是把它当作假的来说。诗所说的不是真事,它自己也知道
不是真事。所以,它是自己欺骗自己,可是是自觉的自欺。它很不科学,可是并不反对
科学。我们从诗中得到情感的满足而并不妨碍理智的进步。
照儒家所说,我们行丧祭之礼的时候,是在欺骗自己,而又不是真正的欺骗。《礼记》
记孔子说:"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
(《檀弓》上)这就是说,我们对待死者。不可以只按我们所知道的,或者只按我们所
希望的,去对待。应当采取中间的方式,既按所知道的,又按所希望的,去对待。这种
方式就是,对待死者,要像他还活着那样。
荀子在他的《礼论》中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好人之
道而背叛之心也。......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
所致重其亲,于是尽矣。""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
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
也。"
《礼论》中还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
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
,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
,然而成文。"照这样解释,丧礼、祭礼的意义都完全是诗的,而不是宗教的。
除了祭祖先的祭礼,还有其他各种祭礼。荀子用同一个观点对它们作了解释。《天论》
有一段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
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
吉,以为神则凶也。"
为求雨而祭祷。为作出重大决定而占卜,都不过是要表示我们的忧虑,如此而已。如果
以为祭祷当真能够感动诸神,以为占卜当真能够预知未来,那就会产生迷信以及迷信的
一切后果。
荀子还作了《乐论》,其中说:"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
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
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
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所以在荀子看来,音乐是道德教育的工具。这一直是儒家
奉行的音乐观。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得多了就有了路;道德也是如此!世上本没有道德,遵守
: 的人多了就有了道德。所以人行于道一定要守德,否则就会直接侵害多数人的利益,最
: 终会反噬到自己。
: 道有许多种,公路是其中之一,古代走的是马道,近代有柏油道,直到现代的高速路。
: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不停地发展和完善这条道,就是为得使每个人能从中受益,生
: 活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 当我们行驶在路这个道上,不超速不闯红灯属于守法,保持车距不抢道守秩序属于守德
: 。良好的交通既依赖于交通法规也依赖于开车者的路德,它们相互补充,缺
: 一不可。限速牌和红灯是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是在客观上对不守法的人的外在约束;而
: 文明开车则归于主观上的道德范畴,是内在的自我软约束,它具有弹性,完全由司机自

avatar
s*l
4
谢谢对道德的诠释。

【在 x*****i 的大作中提到】
: 道德的起源
: 这就引起一个问题:既然如此,人在道德方面如何能善?因为,每个人如果生来就是恶
: 的,那么,道德又起源于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
: 第一个方面,荀子指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这是因为,人们要生活
: 得好些,有必要合作互助。荀子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
: 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荀子•富国》)还因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
: 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
: 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
: 由于这两种原因,人们一定要有社会组织。为了有社会组织、人们需要行为的规则。这
: 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讲到礼的起源,荀子说:"礼起于

avatar
s*l
5
是的,道德和法律有overlap, 违反道德虽不等于违法,但太有为道德就会触犯法律了。

【在 n**e 的大作中提到】
: 楼主的文章言简意赅。立意新颖。我想补充一个看法。红灯限速不仅仅是对人的外在强
: 制性制约,也是对人的保护。有人一定要违法,加害他人是一方面,更难避免的是自取
: 灭亡。

avatar
h*n
7
所以我说中国人需要精神启蒙,需要道德文化的复兴和改良。
现在的情况是,不懂道理的人太多了,既不懂本国先哲说的道理,盲目从外国学来的也
是水土不服。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中小学过分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而忽视人格教育的结果。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得多了就有了路;道德也是如此!世上本没有道德,遵守
: 的人多了就有了道德。所以人行于道一定要守德,否则就会直接侵害多数人的利益,最
: 终会反噬到自己。
: 道有许多种,公路是其中之一,古代走的是马道,近代有柏油道,直到现代的高速路。
: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不停地发展和完善这条道,就是为得使每个人能从中受益,生
: 活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 当我们行驶在路这个道上,不超速不闯红灯属于守法,保持车距不抢道守秩序属于守德
: 。良好的交通既依赖于交通法规也依赖于开车者的路德,它们相互补充,缺
: 一不可。限速牌和红灯是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是在客观上对不守法的人的外在约束;而
: 文明开车则归于主观上的道德范畴,是内在的自我软约束,它具有弹性,完全由司机自

avatar
s*l
8
人心不古。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所以我说中国人需要精神启蒙,需要道德文化的复兴和改良。
: 现在的情况是,不懂道理的人太多了,既不懂本国先哲说的道理,盲目从外国学来的也
: 是水土不服。
: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中小学过分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而忽视人格教育的结果。

avatar
D*X
9
好文!
如今社会大势,是正气被邪气压下去;认真被恶搞下去;良心被拿来玩弄的大势。
这个病入膏肓的社会,邪气在政府/社会/影视/论坛/微信的每一个角落,躲都躲不
开,满眼都是。
谁能独善其身?还不是随波逐流。。。

【在 s*l 的大作中提到】
: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人走得多了就有了路;道德也是如此!世上本没有道德,遵守
: 的人多了就有了道德。所以人行于道一定要守德,否则就会直接侵害多数人的利益,最
: 终会反噬到自己。
: 道有许多种,公路是其中之一,古代走的是马道,近代有柏油道,直到现代的高速路。
: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不停地发展和完善这条道,就是为得使每个人能从中受益,生
: 活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 当我们行驶在路这个道上,不超速不闯红灯属于守法,保持车距不抢道守秩序属于守德
: 。良好的交通既依赖于交通法规也依赖于开车者的路德,它们相互补充,缺
: 一不可。限速牌和红灯是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是在客观上对不守法的人的外在约束;而
: 文明开车则归于主观上的道德范畴,是内在的自我软约束,它具有弹性,完全由司机自

avatar
x*i
10
同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

【在 D*X 的大作中提到】
: 好文!
: 如今社会大势,是正气被邪气压下去;认真被恶搞下去;良心被拿来玩弄的大势。
: 这个病入膏肓的社会,邪气在政府/社会/影视/论坛/微信的每一个角落,躲都躲不
: 开,满眼都是。
: 谁能独善其身?还不是随波逐流。。。

avatar
c*1
11


【在 n**e 的大作中提到】
: 楼主的文章言简意赅。立意新颖。我想补充一个看法。红灯限速不仅仅是对人的外在强
: 制性制约,也是对人的保护。有人一定要违法,加害他人是一方面,更难避免的是自取
: 灭亡。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