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纳粹名将隆美尔的“铁骨柔情”(转载)
avatar
纳粹名将隆美尔的“铁骨柔情”(转载)#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M*s
1
隆美尔是一个天生的军人,在他心目中荣誉和国家是至高无上的,只要有坚定的信
念,一定可以战胜任何困难。隆美尔抱负远大,在自己的卧室和办公室里分别悬挂着弗
雷德里希二世和拿破仑的肖像。他曾对妻子说:“作为军人,永远应该以拿破仑为榜样
,他曾经征服整个欧洲;而作为德国军人,我应该永远记住弗雷德里希二世给德意志人
民带来的辉煌和荣誉。”希特勒的上台,使得德国重新走上军事扩张的道路,隆美尔的
雄心壮志有了施展的舞台。然而,上天可能在有意磨炼隆美尔的意志。虽然在1934和
1936年,隆美尔曾几次与希特勒会面,甚至到他身边任职,但却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历
史的车轮转动到1937年,一本书改变了隆美尔今生的命运。美国名将巴顿曾将其反复阅
读,认为“每个军官都应该看看这部书”,它就是隆美尔的代表作《步兵攻击》。“最
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是隆美尔贯彻始终的军事思想,这在《步兵攻击》一书中有很好的
体现。“进攻、进攻、再进攻”的战术思想与希特勒的霸权野心不谋而合,因而受到他
的极大赏识。隆美尔从上校一跃而成为少将,在德国国内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指挥第七装甲师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他的军队
被英国人称为“魔鬼之师”,隆美尔本人也晋升为中将。然而让隆美尔成为纳粹德国名
将之花的并不是欧洲战场,而是广袤的北非沙漠。此时的北非战场,英军占据绝对优势
,意大利军队节节败退。希特勒当机立断,将力挽狂澜的重任交给隆美尔。1941年2月
11日,隆美尔奉希特勒之命到达北非,这里成为他造就辉煌军事生涯之地。隆美尔非常
赞同19世纪普鲁士战略家老毛奇的论断:“在战术胜利面前,战略哑口无言。”他也因
而被当时以及后来的军事研究者称为“战术巨人”,卡扎拉会战将他的这一特点显现得
淋漓尽致。此役,隆美尔采取了借鉴杠杆原理的“进攻力学”战术,一举打败了兵力占
优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并向埃及挺进。此后,隆美尔又打败英军,受封元帅衔,英国人
也送给了他“沙漠之狐”的绰号。隆美尔在北非战场力挽狂澜,在世界战争史上书写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他带到人生的巅峰。
浪漫邂逅 一见倾心
隆美尔不仅拥有辉煌的军事生涯,更有世界名将中罕见的浪漫爱情。1911年3月,
隆美尔幸运入读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在但泽军官团体定期举行的一次正式舞会上
,他邂逅了一位有着意大利和波兰血统,黑眼睛、漂亮苗条的美丽女子,这就是隆美尔
日后的妻子露西·莫琳。他被她美丽的外表所倾倒,隆美尔开始对露西展开了追求。起
初,露西觉得隆美尔是一个严肃呆板的人,并没有接受他的爱意。隆美尔开动脑筋,为
了引起露西的注意,他按照普鲁士流行的方式戴上单片眼镜,这招果然收到了奇效,露
西常常被逗得哈哈大笑。隆美尔这样做其实冒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军官候补生在当时是
禁止戴眼镜的。他每次在城里只要碰见一位上级军官,就总是把眼镜藏起来。隆美尔就
是这样一个大胆而谨慎的人,即使在恋爱中也不例外。返回符腾堡之后,隆美尔开始每
天和露西通信。这时,隆美尔的聪明机智再次有了用武之地。为了防止信件被露西的母
亲拦截,隆美尔总是秘密地把信转交到露西所在地的邮局。他们之间的通信,逐渐成为
一种习惯,在婚后只要两人不在一起,就飞书传情。1916年11月27日,25岁的隆美尔和
22岁的露西结婚。
背叛她就是背叛我的生命
有人将隆美尔的爱情用四个字概括,热烈专一。这个评价十分贴切,不过还要再加
上认真二字。一次在收到露西用自己照片做成的明信片后,隆美尔这样写道:“我收到
了你从家乡寄来的明信片,可我仍旧在等着更多的照片,如果你让我等得太久的话,我
很快会对你感到恼火的,我希望你得认真地对待这件事。”自从爱上露西之后,隆美尔
一直保持这种热烈的爱,从未改变。无论他身处何方,隆美尔的怀里始终都揣着妻子的
照片。在外征战的时候,无论多么忙碌,无论战斗进行得多么紧张激烈,他都给自己的
妻子写信。而信的开头也是从未改变过的“最亲爱的露”(Lu,Lucy的爱称)。这些信
件不仅见证了隆美尔对妻子忠贞的爱,也让我们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成为研究隆美尔
和整个二战的重要史料。隆美尔对妻子很专一,他对别的女性都保持一定距离。正如他
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既不给其他女性机会,也不给自己犯错误的机会。露西已经是我
生命的一部分,背叛她,就等于背叛自己的生命。”
隆美尔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予妻子。在1941年3月26日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今
天是我在海边度过的第二天。昨天,意大利的贝哥罗将军送了我一件礼物,是一件极美
丽的衣料,深黑的底子上有红色的刺绣,做你的晚礼服一定十分漂亮。”每次见面之前
,隆美尔总会为爱妻精心准备礼物,给她带去惊喜。隆美尔认为妻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了
解自己的人,对她十分感恩。他在1941年11月27日的信中写道:“今天是我们结婚二十
五周年纪念日。我想我不必开口说我们婚后的生活是多么美满一类的话。年华消逝得真
快,这么多年来,你对家庭付出的一切,使我无尽地感激。”1942年11月3日,隆美尔
又在信中写道:“我时时怀着真诚的爱和感激之情想念着你,每当想到你时,心里就充
满由衷的热爱和感激。或许命运会施以仁慈,我们还能重逢相聚。”隆美尔在战场上是
一个严肃的将军,但是在生活中却不乏幽默的调侃。当隆美尔闻名于世后,经常收到年
轻女性的邀请信。一次,他打趣地对露西说:“要是我还是一个当年的年轻中尉,有这
么多的邀请信该有多好啊!”
就连露西的朋友也觉得隆美尔把她给宠坏了,“看着隆美尔那样大惊小怪的围着她
转,实在让人觉得有趣。他的口头禅似乎总是‘你有什么就说吧,露西。’到头来,露
西的性情有点像泼妇了。倘若她驱逐了某个朋友,她的其他朋友也必须把那个女人排斥
在自己的圈子之外”。甚至,在1944年,隆美尔就任B集团军指挥官时,露西和他的参
谋长高斯夫妇发生了口角,事后隆美尔解除了高斯参谋长的职务。虽然,不清楚这里面
是否有其他的原因,但露西无疑是重要的因素。
外人很难理解隆美尔这种对妻子的爱,简直比父母对子女的爱还更甚之。其实,原
因并不复杂。隆美尔是一个将领,但他不仅需要手下士兵的绝对服从,更需要家人的鼎
力支持;同时,隆美尔也是一个普通人,在战场上目睹血雨腥风的他,更需要一个宁静
的港湾,心灵的避难所,而理解他、包容他的露西恰好充当了这一角色。
偶然的巧合 注定的命运
诺曼底登陆之前,希特勒意识到盟军将会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他把防守的重任交
给了隆美尔。隆美尔对此也十分重视,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将以我所做的每一
件事来投身于这项新的工作。我将看到它获得成功。”由于天气原因,盟军统率艾森豪
威尔把原定于6月5日的登陆时间向后推迟了一天。6月4日早晨六点,他下令把一切事情
暂时搁置。就在那个时刻,隆美尔则开始了向东的长途旅行,因为6月6日正是露西的生
日,他要前往黑尔林根的家为妻子庆生。隆美尔在路上花了一天时间,在黄昏时分赶到
了黑尔林根,没有耽误与妻子在暮色中的散步。他将专程前往巴黎选购的皮鞋送给妻子
作为生日礼物。之后的两天,隆美尔一直和妻子露西在一起。进攻开始后,德军方面未
能按照隆美尔的登陆日反击计划实施大规模及时有效的回击。盟军最终成功从诺曼底登
陆,开辟了第二战场。此时,房间中还到处是鲜花,其中最美丽的是隆美尔亲自采摘来
为妻子庆生的野花。但是,处在其中的人已经不再拥有往日的甜蜜与温馨,美好的未来
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假如露西的生日不是6月6日,登陆之战的结果是否会发生改变呢
?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和改变的。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或许偶然的巧合就是那注定的
命运。
悲剧收场 争议人生
从法国返回德国后不久,隆美尔知道自己被卷入了暗杀希特勒的活动,1944年10月
14日他在家等待着命运的宣判。让历史的记载为我们再现隆美尔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清晨,隆美尔穿着他最喜爱的褐色上衣,与身穿灰蓝色空军制服的儿子一起散步。
隆美尔:“今天有两种可能:要么平安无事,要么今晚我就不在这儿了。”
曼弗雷德沉默不语。
11点钟:隆美尔走进自己的房间,换上他在非洲最爱穿的开领制服,并且佩戴上勋
章,等待布格道夫一行的到来。
下午1点钟左右:布格道夫和随行人员来到隆美尔的家中,在和露西寒暄了几句之
后,进入他的房间。布格道夫支走其他人员。
“我是来传达元首的指示:‘元首允诺,如果你自尽,将对叛国罪严加保密,不让
德国人知道。为了纪念你,将会建立一座纪念碑,并举行国葬。而且不对家属采取非常
手段。此外,露西将会领到陆军元帅的全部抚恤金。’”布格道夫神色严峻地对这位昔
日的朋友说。
听到这些话语,隆美尔心中本来抱有的一丝希望完全破灭了,他即将和最心爱的妻
儿生死分离,他再也不能够在心爱的战场上驰骋,不能拥有一个军人最光荣的归宿——
战死沙场。隆美尔的脸上闪出极度痛苦的表情。但是,一切已经不能改变,他只能接受
现实。让隆美尔感到一丝欣慰的是,自己最深爱的妻子和儿子能够不受牵连,他们日后
的生活将会有保障。
隆美尔向妻子告别,这将是他们今生的最后一个拥抱。露西背对着隆美尔不禁黯然
泪下,低声啜泣,然而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一代名将就这样仿佛一颗流星般悄然陨落了。
隆美尔的传记作家莫里斯·菲利普·雷米概括了他一生的三大悲剧:当英军袭击阿
拉曼时,他不在非洲;当盟军诺曼底登陆时,他在家乡庆祝妻子的生日;当别人刺杀希
特勒时,他躺在战争医院里。隆美尔和希特勒的纠葛,一直是后人关注的焦点。所谓成
也萧何,败也萧何。隆美尔因希特勒而飞黄腾达,也因其走向最终的死亡。战后,德国
人大多相信隆美尔参与了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他也因而成为反独裁的象征之一。但隆美
尔的遗孀露西则说,隆美尔并没有参与行刺。他的儿子——战后曾任斯图加特市长的曼
弗雷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父亲认为死希特勒甚至可能比活希特勒还危险”。
或许像尼采所说的那样:“我的记忆说,这事的确发生过,然而我的良心却说,最好还
是没有发生过。渐渐的,记忆便屈从于良心的摆布。”就让时间拂去历史的尘埃,真相
总有一天会浮出水面。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