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留美学生就业白皮书惊爆80%的人“裸归”内幕
avatar
中国留美学生就业白皮书惊爆80%的人“裸归”内幕#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P*O
1
你知道“裸归”吗?其实就是只有海外学位、没有国际实习和工作经验的中国“海归”
。回归自我,摆脱依赖,才能在国际职场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意识。
2017年6月13日我参加了《2017年中国留学生美国就业白皮书》发布会,从数据分析,
到现场专家的趋势解读,可以了解到中国出国留学市场的新走势。
据了解,《白皮书》总体涵盖五个内容,分别为:留美国际学生现状,留学生和家长对
留学市场的关注点及需求变化,美国就业市场的整体现状,国际学生在美国就业数据以
及中国学生美国就业的现状。
据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送出大约55万留学生,约有34万赴美留学,占到60%。其中有
70%的学生想获得美国的工作经验,20%的学生想长期留在美国,10%的学生想毕业后回
国。据教育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学成即回国占到的比例高达到80%。据教育部最新公
布数据显示,学成即回国占到的比例高达到80%。白皮书显示,2016年留美海归人数达
到历史最高,然而他们中间的80%是“裸归”。这部分裸归的留学生仅在美国拿到毕业
文凭,但没有在美国拿到实习和就业;回到中国后,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水土不服”,
缺乏与本土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在美就业难呢?白皮书指出,中国留学生美国就业难主要分为内因和
外因,其中内因包括:是否有职业规划gpa高于3.0学历,本科毕业就可以工作并抽签职
场软技能,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外因包括:选校时考虑区域H1B中签数据选
专业时考虑H1B热门岗位cpt实习opt实习或工作H1B抽签。
据悉,《2017中国留学生美国就业白皮书》是留学行业首部揭露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求学
就业问题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通过线上网络媒体,线下各类活动在美国各大院校及
全国范围内的调研,收集了近4万份留美学生和家长的真实数据,参考了美国政府和教
育机构的官方公开数据,结合了蔓藤教育历年服务学生的大数据积累基础上进行了科学
的分析。在6位权威编委会的指导下,历时9个月撰写完成。
根据教育部2016年的统计数字,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空前的54万,去美国的中国留
学生达到了34万人,占总量的63%。
留学人员输出的常态化,引发了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家长对留学的预期明显提高。
蔓藤教育集团发布的《白皮书》在“对孩子毕业后打算”一栏中显示,42%的家长希望
孩子“在美国实习、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国”,同时,考虑孩子“留在美国长期发展”的
比例并不高,只有15%。
从这组数据能够看出,家长作为中国学生出国的主要经济资助者,其诉求已经不满足于
学位本身,转而重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特别是海外职场经验的积累。
按 照中国家长的逻辑,这个积累应该是浅尝辄止的,他们更希望子女实习或工作一段
时间后能回到国内,能够看得出家长对中国就业市场的乐观态度,尽管根据北京留 学
服务行业协会的统计,仅2017年,中国就业市场就面临着1,335万就业大军的巨大压力
,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近800万,海归约40万。
当然,这种“乐观”也是相对而言,因为现实告诉我们,在美国,机会似乎更少。
《白皮书》明确指出,74%的中国留美学生没有实习经历,而重视实践技能的美国社会
,70%的新员工是从实习生中选拔的。也就是说,没有实习经验,中国学生很难拿到工
作签。
2015年获得美国工作签证(H1B)的中国学生只占中国在美国留学总人数的5%,约7,
000人左右。
这种情况在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中也很普遍,只有海外学位、没有国际实习和工作经验
的大量中国“裸归”回到国内,与应届大学毕业生争夺工作岗位。
《白皮书》中另一组数据也让我们对“裸归”的前景担忧。留学归国人员的薪酬待遇,
比想象中的还要低。月收入在10,000元人民币以下的,高达82%,而10,000元至30,
000元之间的只有15%。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超大城市,生活成本应该高于美国的一般城市,而收入与美国人相比
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即使按照国内的生活水平衡量,10,000元的薪水在北京也只能“呵呵”。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印度留美学生在美国工作的几率远远高于中国学生,让我更为
惊讶的是,留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大量进入跨国企业的高级管理层。
《白皮书》在比较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不同境遇时,特别提到:
外部原因不是决定中国留学生能否留美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具备美国职场所需的“硬
技术”和“软技能”,很难战胜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沟通始终是企业和组织存在的基
础,如果连基础的沟通技能都没有,就算掌握再多的技术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这里面提及的“硬技术”是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能力;而“软技能”则是指情商
和沟通技巧。
中国人的“硬技术”应该是有把握的。至于说“软技能”,倒是要打几个问号。
我 在英国留学时,中国同学曾讥笑印度人古怪的、听不懂的“大舌头”英语,但实际
上他们说的英语,英国人都听得懂,而我们发音再清楚,却经常得到对方迟疑、困 惑
的表情,总让我们再说一遍或若干遍。可见我们的英语是不地道的,是“中国制造”的
,我们凭借英汉或汉英词典引入脑海的单词可能根本就经不起语境的考验。
另外,针对留英中国学生的表现,我的一位英国同事认为,有相当一部分不具备“学术
文化”素养。
他们上课一般只会看手机,不回答问题、不参与讨论、不与其他国家的同学交流,课下
不回复老师的电子邮件、不加入社团活动,对他们而言,留学只是一个位置的移动,而
他们封闭的状态,形成了一个个与世隔绝的孤岛。
这种沟通上的问题,看来在美国也是存在的。
比上述问题更严重的,是中国留学生职业规划和相关意识的缺失。从《白皮书》披露的
数据看,在美国,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中国学生数量大体相当;而根据我在英国留学
圈业内的观察,读研的中国学生占压倒性多数。
在英国,一般情况下,硕士的学制只有一年,在一年内完成学位、找到工作,难度很大
。而且英国的实习并不计入总成绩,实际上就是兼职工作而已,没有硬性规定。
即使有职业规划,恐怕也很难实施。这样,相比美国,中国学生的留在英国工作的可能
性就更小了。
在美国,学制相对宽松,但中国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仍然不容乐观。
从一个小的细节来审视中国留学生就会发现,直到网络发达、咨询透明的今天,依靠中
介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比例依然有59%。对线上信息谙熟的年轻一代,却更倾向于“外
包”服务,无形中把自己的留学决策权也“转包”了。
留学与国际就业(或国际职场体验)的关联度很高,至少从留学开始,中国学生就应该
进入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的阶段了。将留学与海外工作结合起来考虑,也是大势所趋。
如果在之前的国内高中、甚至大学阶段,我们的自我意识还很模糊的话,留学则是强行
进入自立自强的个人定位,而职业发展也必然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回归自我,摆脱依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意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