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肤色主义是对上流社会的效仿和追求
avatar
肤色主义是对上流社会的效仿和追求#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d*7
1
BBC曾经拍摄过一个有关世界共通审美的纪录片,讲述欧洲几个世纪前人们一直都把皮
肤白皙作为一项审美标准。
当时的人认为白皮肤能够清晰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例如是否有贫血等疾病问题,黑
皮肤往往会掩盖这些特点。此外,在工业革命之前,全球经济都要依赖农业生产。被太
阳晒成黄褐色皮肤的人,意味着来自劳动阶层,因为他们需要在露天环境中从事艰辛的
工作。
在《性格》一书中,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把这些人比作“在乡下随处可见的、被太阳晒
伤的黢黑的牲畜”。在当时,唯有“上等人”能够幸免于在田间劳作的辛苦,“美白”
二字也就成了“上等人”的标签。农村的底层劳动者因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所形成的黑皮
肤,与城镇里的上流阶层在室内养尊处优所形成的白皮肤有着鲜明对比。
白、黄、黑三种肤色的划分,隐秘地折射了一种由西方视角出发的文化殖民主义——“
肤色统治”,即以肤色的深浅定义财富及社会地位的高低—这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是司空
见惯的现象。很长一段时间内,白种人一直牢牢占据着世界上最多的财富与话语权,以
至于白皮肤几乎成了“社会精英”的代名词。
肤色变成了一种阶层的佐证。肤色主义最早由美国作家爱丽斯·沃克于1982年提出,指
的是对白肤色的偏好,以及对黯淡肤色的歧视。这种建立在肤色基础上的等级体系深刻
体现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习俗和社会结构中。
长久以来主流审美都处在以西方话语为基础的对肤色的偏好与歧视当中,白皮肤、高鼻
梁、大眼睛、双眼皮,这些典型的欧洲人种特征,成为了无数亚洲女性竞相追求的样貌
。她们争先恐后地出入化妆品店和整形医院,只为了离“上流社会”的刻板形象更近一
些。
直到社会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劳动者的工作场所也由户外转移到了室内。日夜被束缚
在车间里工作、极少晒太阳的工厂劳动者们变得肤色苍白。只有上层社会的有钱人才有
时间走出压抑的城市与狭小的空间,去海边度假,晒出一身代表“健康生活”的小麦色
、古铜色,这成为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
就这样,社会中最有权势的人定义了什么是体面与高级。白皙的肤色不再是区分体力劳
动与脑力劳动的标签,深色肌肤在西方反而成为上流社会的标志。健康的小麦色皮肤意
味着你有钱更有闲,能在悠长假期里把自己摊在私人沙滩上,解开比基尼晒出一身小麦
色。
代表着英国上流社会的《时尚》杂志发表的文章写道:
“人们通过每天进行日光浴获得古铜色皮肤,这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以往
流行和健康势不两立,而现在它们变得亲密无间。任何充满智慧、追求完美的人,如果
希望能成功地站在社会和流行时尚的前沿,都不会忽略日光浴。”如文章所说,“这是
一个充满日光浴、健康体魄而又营养均衡的新世界”。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