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再比较《国外演讲》和《社交网络》——真切和丰富 (转载)
avatar
再比较《国外演讲》和《社交网络》——真切和丰富 (转载)#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l*g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vie 讨论区 】
发信人: leiweng (雷翁大哥), 信区: Movie
标 题: 再比较《国外演讲》和《社交网络》——真切和丰富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r 3 17:46:57 2011, 美东)
哥从奥斯卡颁奖开始码字,陆陆续续,连续几天,总算码完了一片博文,贴来和大家分
享,算是对tSN没有拿奖的一个宣泄吧:
avatar
l*g
2
四、《社交网络》的精彩
有买卖提网友评价《社交网络》:“我说格调小,就是因为整个故事不过是几个人之间
的勾心斗角而已。” 其实如果真的认真看了《社交网络》,你会发现格调和丰富性(
richness)不知道比《国王演讲》要高出多少——大格调不是靠大场面和主旋律高调支
撑起来的。 《社交网络》从主角到配角,几乎每个人物身上都折射出无数的人性弱点
、真情、矛盾……;事业、爱情、道德、理想等主题在创业进程中被审视拷问;一堆的
小场景排在一起,却并不杂乱,导演的出色的手法,让哪怕短短几秒的刻画,也生动形
象。整个故事在这样一个“真切而丰富”的洪流中慢慢向前走去。
1. 先看看导演如何通过的细节让人物折射出多重色彩
Mark
心胸狭隘:电影一开始就在快速对话中展现一个nerd对肌肉男的嫉妒,Mark受刺激后不
断用智力优势挑衅女友,直到对方暴怒才平衡:"So we're even.";在渴望进入凤凰社
没有实现后,他的嫉妒在Eduardo给他club成员名单时一番讽刺充分表现。
傲慢:除了开始和女友那段,后面在律师谈判中有一句完全暴露:“...I'm doing
things that no one in this room...are intellectually or creatively capable
of doing”
真情:好的导演知道如何用平凡的细节去打动观众,Mark对Eric的感情就是反映在一些
不经意的举动中:在灯红酒绿的酒吧里,当Parker谈到从前女友,Mark问他会不会想念
她?电影在Mark给Eric发送了好友请求后,不由自主地一遍一遍刷新页面的镜头中结尾…
冷酷:他在商业运营中,任何人有用上,没用毫不客气地换下;当需要时,毫不犹
豫地用欺骗、隐瞒等手段追求事业成功。
天才:除了自己学业上牛,经营Facebook也处处体现:比方知道让网站先在高级俱乐部
流通,避免成为geek之间的玩具。
Mark是个怎么样的人?不择手段吗?当律师想用虐待鸡事件攻击Eduardo时,他替
室友辩护;麻木不仁吗?当Parker侮辱自己曾经唯一的朋友时,他表现出极大不安和内
疚… 似乎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经意中,成为了我们根本料想不到的人——电影成功再
现了这点。
Eduardo
重感情的人或许会喜欢他:Mark失恋后,他赶回宿舍,一句"I'm here for you" 让我
很感动;刚刚加入凤凰社就拿出名单给Mark。但是,他也并非感情至上,当他在公司地
位严重受威胁时,他也会用冻结账户捍卫自己的利益。
看重能力的人或许会鄙视他在商业运作中的短视和感情用事:想在Facebook放广告;一
封律师函就把他弄panic了;签合同对Mark太过相信中了陷阱…但是,他也有出色的地
方:比方在美国南部的成功市场策略,先占领空缺后再壮大;一头手机和合作伙伴讨价
还价,一头女朋友在宿舍里放火后,丝毫不慌乱地继续通话用灭火器灭火…
有一些优点有一些缺点,有刚强有软弱的时候,不正是大部分人的样子吗?
哈佛校长
在不超过5分钟的剧情里,导演塑造了怎样一个哈佛校长呢?
幽默:”they want to sell me a Brooks Brothers franchise”; “punch me in
the face”
敏锐果断:对谈话的引导和堵截都恰到好处:”I understand. I’m asking what you
want me to do about it.”
机智灵活:两兄弟的进攻,基本都能立马化解:”You entered into a code of
ethics with the university. Not with each other.”; ”I would suggest that
you let your imaginations run away with you on a new project.”; “How did
they get this appointment?”
但这位曾经的财政部长对于新兴行业潜力的无法想象,打死也不相信Facebook能值
几百万美元,而现在Facebook的500亿美元的价值似乎是对他的猛力讽刺:
“this idea is potentialy worth millions of dollars.
You might just be letting your imaginations run away with you.”
从主角到配角,《国王演讲》里面哪一个人物能有同等程度的“真实”和“丰满”呢?
差太远了。
2. 故事的进展卷入一系列社会人生主题
商业的道德
我想最直接引起观众思考的应该是Facebook从诞生以来的商业道德问题:除了模仿两兄
弟的idea之外,更关键的在开头,Mark一觉悟到这是个非常好的商业想法,假装加入对
方团队,用欺骗手段拖住对方,有了宝贵的42天,自己领先一步。"getting there
first is everything",不仅完全用了别人的想法,还耍手段把对方甩在后面,根本没
法追。这样可取吗?
社会交往
一个anti-social的geek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圈。“社交”是电影的一个明显主题
:Eduardo往高级社交圈一步步升级,和Mark虚拟社交圈一步步扩大交替推进故事。
Mark不懂社交吗?至少理论上比一般人都懂,敏感的捕捉室友把妹的需求,知道人们社
交需要什么,不断去完善那个虚拟的社交网;他不渴望社交吗?当听到室友加入凤凰社
,他嫉妒地脸色大变。一个人懂得如何社交,并且愿意社交,却是个loner,只有唯一
的一个朋友,后来还起诉他。这是什么原因呢?
仇恨的来源
误解:Mark激动地说:“The Winklevoss aren't suing me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ft. things didn't work out the way the were supposed to for them
.”—真是这样吗?两兄弟真是不是出于自己利益受损才告他的吗?
小摩擦升级:
因为Mark指控Eduardo虐待小鸡,他报复说出Mark期考项目作弊——而其实Mark并没有
控诉他,而是他的律师翻找的资料。小事不断摩擦,互相你来我往攻击,终于双方狠得
咬牙切齿。
重大利益受损:
Winklevoss其中一个兄弟蛮有涵养的一个gentleman,在办公室不贸然打断校长:"you
were reading the letter",打电话给律师时甚至还替Mark说好话:"I'm sure he's a
good guy..." 替他辩护:"He never lied to our faces";一直都不想起诉他… 最终
抗不过Facebook大红大紫到欧陆,一生中最好的商业机会这样被人白白偷走,估计换了
任何一个人,在那种情况下,十杯冷饮都镇不住,都会愤恨地冒出:”Let's gut the
freaking nerd.”
爱情
爱情的傲慢与偏见:这位SAT满分的哈佛天才有着大部分男生或多或少都有的傲慢。但
恋爱中女性处于被追捧位置,男生如何去“屈尊”处理两人关系呢?永恒的话题:
pride and prejudice。
爱情能抵住成功吗:Eric在酒吧因为Mark的狭隘和傲慢和他分手,一个正常女生应该都
会那样做;第二次在酒吧里碰到Mark时,她坚持原则,没有原谅Mark;但在电影结尾时
Mark发送了交友请求,我想Eric在知道Facebook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情况下,会原谅
曾经在天下人面前侮辱过自己和家人的前男友吗?
3. 幽默元素:如同很多悲剧中可以找到喜剧元素,喜剧的结尾却未必皆大欢喜,这部
现实题材的电影也嵌入很多好玩的台词
Facebook开张了,Mark陷入沉思,Eduardo问:“Mark, are you praying?”
一位老哥自爆听了半天不知道是盖兹在演讲,同伙颜面扫地:”we got into harvard
on a dimwit scholarship”.
Parker被问看着不像青少年,突然警觉,反问:”You are not like 15 year old?”
校长室前台服务对两兄弟说这栋楼的历史比它所处国度的年龄还老,加一句:"so do
be careful..",兄弟回答:"We're sitting in chairs"
Parker迟到了25分钟,Eduado打量了一下:"he does own a watch"
“I was having dinner in the Kirkland dining hall, with Mark and I had the
chicken with me, because I had to have the chicken with me at all times. The
dining hall was serving chicken for dinner, so... and I had to feed my
chicken, so.. I took little pieces of chicken and I gave it to the chicken.
Someone must have seen me because the next thing I knew, I was being accused
of forced cannibalism.”
我去年第一遍看完《社交网络》时,一个晚上躺在床上都在回忆一幕幕的情景,漫无边
际乱想。从创作水平、表演能力到内容的丰富,被这部电影每一个方面的功力折服。但
真正被打动到,并非导演的悬念处理冲突处理技巧,而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
一幕幕仿似就在身边的情境。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