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刘擎:看见别样的生活 zt
avatar
刘擎:看见别样的生活 zt#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b*n
1
刘擎:看见别样的生活
分享
2010-12-29 15:12

刘擎
今年某大型网站搞过一次“新视角高峰论坛”,名家云集,探讨“富裕的中国还需
不需要启蒙”的问题。大多数论者主张,启蒙精神是“五四传统”中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重要遗产,但在网络上也可以读到许多质疑和反驳,比如,“那些主张启蒙的人,自己
才是蒙昧的。到底谁来启蒙谁啊?”还有“启蒙本身是一种自负的现代迷信”等等。
回想上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界曾有过一个热烈的“新启蒙运动”,而20多年后的
今天,社会环境和思想背景都发生了改变,启蒙变成了一个可疑的主张,甚至会遭到讥
讽嘲笑。那么,今天再来谈论启蒙理想还有意义吗?我想,这或许取决于如何理解启蒙
的涵义。
“启蒙”对应的英文词是“Enlightenment”,原意是“光照”。柏拉图在《理想
国》第七卷中讲过一个“洞穴寓言”,为人所熟知,也常常被用来解释何为启蒙。按照
某种简单化的理解,启蒙就是走出习俗的蒙昧洞穴,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看到真实的世
界。在这样一种解说中,习俗是黑暗落后的,理性是光明进步的,而启蒙就是一个弃暗
投明走向真理的历程。但困难的问题在于,你怎么知道自己启蒙了呢?你走出了原来的
“自然洞穴”,但很可能你进入了“第二级洞穴”;你以为自己看到了太阳的光辉,但
说不定这是“日光灯”之类给你造成的幻觉。更糟糕的是,因为你自以为真理在握,就
会急切地去启蒙别人,自以为是地批判所有习俗。在这样一种傲慢的“启蒙心态”中,
启蒙不也会变成了一种偏见、狂热和迷信吗?
如果把启蒙定义为通过理性发现终极真理,这或许是一种自负,也一定令人争议不
休。对此,我完全没有把握来判断评说。但是,可能有另一种不同的思路来理解启蒙。
无论是“弃暗投明”的说法,还是进入“第二洞穴”的阐释,都肯定了一个事实:启蒙
是一次“出走”。于是,我们可以将启蒙理解为由于“出走” 而获得的“视野转变”
。这种转变是由于看见了“别样的生活”所激发的反思意识,而并不需要任何“发现真
理”的假定。
想象一下,在一个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村庄里,父母打孩子是家常便饭,而
且“好孩子”都是被打出来的。但假如有一天,有个男孩来到另一个遥远的异邦村庄,
发现父母基本上不打孩子,而那个村庄居然也有很多“好孩子”。他会作何感想?在一
个世世代代恪守“守寡戒律”的村庄,有一个丧夫的女子,有一天到了另一个遥远的村
庄,在那里她见证到女人居然是可以改嫁的,而那个村庄竟然没有“秩序的崩溃”,她
又会作何感想?
在见证了异邦别样的生活之后,他们的视野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可能如同“出走
”之前那样,将“打孩子”或“守寡”当做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知道 “生活可以是
不同的样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必定会放弃原有的习俗。这个男孩可能仍然心
甘情愿地接受“严厉的”教育方式;这位寡妇仍然可能继续坚守她的贞节事业,甚至为
此更加骄傲。但他们的理由变化了,或者说,他们需要一个理由来面对“异邦”的另类
可能性。
在此,我们没有假定“异邦的村庄”代表了什么“普遍真理”,也无需主张“不打
孩子”或“允许改嫁”的文化就是“更高的文明”。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另一种情景——
异邦的村民远游到了“本邦”,惊奇地发现:打孩子可以成为一种教育方式,而且没有
多少孩子“被打坏”了;守寡可以是一种忠贞的方式,也并非那么不可忍受。“异邦人
”也会因此形成对自身习俗的反思意识。
所谓“洞穴”,就是由特定习俗构成的社会。生活在特定的习俗中而不自知,是一
种“前启蒙”的状态。而我所理解的“启蒙”,就是获得对自身“洞穴性”的一种自觉
——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洞穴之中。我们不需要假设看见了“光明”才能获得这种自觉意
识,只需要知道“生活可以是别的样子”就够了。
如此理解的启蒙仍然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习俗本来无需理由,而在启蒙之后,
各种习俗就会面对各种理由的挑战,也需要用理由来应答和辩护。于是,“说理”就成
为启蒙之后的文化核心。而任何“不由分说”的政治与道德秩序,也就越来越难以维系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