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转)科学与艺术# WaterWorld - 未名水世界
d*n
1
(下面是应《解放日版》邀请写的访谈杂感,上海五月份将有“科学与艺术展”展览)
首先要说明,我是艺术外行,这不是谦虚的话,古人说的琴棋书画我一样也不会。小时
候练过几天书法和画,后来因为没条件,丢下了。到了初中,邻居有位叔叔旧诗词写得
好,他儿子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就将他们家的一些发黄的书拿出来给我看,包括《唐诗
三百首》,《千家诗》,《诗词集句大全》。也许第三本书的书名不是那样,里面分门
别类地收集了描写春花秋月各种节日时令以及花鸟鱼虫的句子。上了大学,读《李太白
》全集。后来,因集中精力学物理研究物理,就将写诗的事完全丢下了。再进入诗歌领
域就是中年的事情了,三年前开始认真写新诗,现在也认真听古典音乐,对艺术越来越
关注。
科学与艺术其实是同源的,也许都起源于原始宗教。原始宗教一方面与处于早期文明中
的人类的好奇心有关,一方面又与敬畏心有关。就创造性来说,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创
造力发挥得最高的领域,也是从审美角度看最美的领域。
有时,我们会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看得太简单,例如后现代实践者们就是这样,有
些“艺术家”们用点与科学相关的词汇就算将科学扯进来了。在社会科学上,曾经发生
过索科尔事件。索科尔写了一篇“论文”,在里面胡乱用了不少科学名词,例如量子时
空什么的,蒙过了后现代相对主义杂志《Social Text》编辑的眼睛,发表了。文章刊
出后,索科尔在另一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揭露自己的恶作剧,引发了科学与后现代人
文之间的论战。其实,很多貌似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都是这样的后现代亚文化味道极
浓的东西。
在中国,后现代亚文化被一些人当着时髦标签乱贴——当然后现代本身也就是个哗众取
宠的标签。我在过去的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所谓“量子文学”,那一段可以直接抄过来
:虽然我觉得黄在这篇文章(《我 对天空的感觉—量子文学》)中对很多物理概念还
存在着误读,他的一些想法挺有意思。首先他说明时间在“新文学”中的作用,他以普
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 华》为例,说,“作者用数十页书写他在床上辗转反复,读者
用了一天时间才看完他的几分钟,这是时间的膨胀,是对空间的微观。” 接着他说明
波粒二像性在“新文学”中的对应:“现在的小说基本上已摆脱文革时期的高大全模式
,一个人既是聪明的,又是愚蠢的;既是善良的,又是狠毒 的。(绝大多数时候,善
恶混为一体。杀人如麻的曾剃头也是同治中兴的曾圣人。)我们讲这是人性。人性为什
么这样复杂?这其实是波粒二象性在作怪。” 当然他不会舍弃测不准原理这样重要的
物理原理:“也就是当你观察到事物的时候,你已经在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你的观察对象
了。我们阅读某个文本,也就改变着这 个文本。个体是有限的。有限是渡江之筏。无
数个有限,可能就是无限。尽管我们永无法抵达无限—这种感觉类似宗教体验,像博尔
赫斯笔下的南美豹身上的毛纹。 但我们能听到这头豹子在乞力马扎罗山巅上传出的吼
声。阅读,都是误读,是一种扭曲的幻觉。”量子文学似乎涉及到量子论的各方面,唯
一没有谈到的是量子化。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所谓量子文学,其中的一些提法不外是
对传统文学的一些细节做“量 子化”而已。
我们这一代人比较特殊,有些是在文革中长大的,有些成长于文革刚结束后。那时时间
紧,学了科学就没时间学艺术,学了艺术就没时间学科学。这和老一代没法比,与更老
的几代更没法比。所以,就有了很多文化盲和科学盲。所谓有知识没文化,大概指的是
我们这一代人中的不少人。我不知道有没有一个量化,学科学得该懂多少文学艺术,学
文学艺术的该懂多少科学。也许这个量化根本不存在,我们只是需要扩大自己的爱好和
眼界。这样,不论你做什么,生活和思维就会更加丰富。在西方,虽然也有分工越来越
细的问题,他们受的教育比我们更全面,他们的“人”也就更完善。我经常在科学家的
集会上看到科学家们的才艺表演。例如,在我拿博士学位的玻尔研究所,餐厅里就有一
架钢琴,经常有人在即兴演奏。科学与艺术,目的就是求知和审美,也是同源的。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