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aixiaoke (流浪者的乡愁),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Re: 欧游散记6 - 奥赛行2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19 05:50:11 2014, 美东)
印象记(二) “噩梦般”的马奈
1832年,马奈出生于巴黎的富裕之家,早年留学西班牙,受到了画家迪亚哥·委拉
斯开兹(Diego Velázquez)和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的影响,早期画风还是现实主义做派,多用黑、灰色调,后期与印象派众
画家来往频繁之后,才能看出笔法上的明显转变。马纳曾跟他的好友,画家亨利·方丹
-拉图尔(Henri Fantin-Latour)说过:“[委拉斯开兹的《小丑巴勃罗·德·巴利亚
多利德画像》]是有史以来最令人震撼的肖像画……背景完全消失了,只有气场环绕人
物,尽管全身着黑,却充满了生命力。”
尽管被当作印象派的领军人物,马奈却一直都致力于画作为保守的沙龙所接受,从
这次展出的精品《吹笛少年》(Le Fifre)中可见,在1866年时,马奈还并未采纳印象
派笔痕昭然的画法,他的创新还主要集中在创作主题及颜色的甄选上。少年身后细微变
化的全灰抽象背景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黑、白与红的鲜明对比视觉冲击强烈,而这个
穿着军服吹着笛子的皇家卫队无名少年竟如达官显贵一样被当作画面唯一的视觉焦点!
这种什么都不说明、什么都不代表的画法遭到了学院派的批评与沙龙展的拒绝,但马奈
也因此而吸引了著名作家兼艺术评论家埃米尔·左拉(émile Zola)的注意及热情赞
赏。
马奈画法上的转变在他1881年的作品《罗什福尔的逃亡》(L'Evasion de
Rochefort)中已经非常明显了。维克多·亨利·罗什福尔是法国《费加罗报》的记者
,后因创办自己的政治刊物《灯》,反对皇权,而遭禁,并判入狱。罗什福尔逃往比利
时布鲁塞尔后继续他的政治抵抗生涯,屡次被抓被放,直到1871年在巴黎被捕,被判终
身监禁,并流放新喀里多尼亚。1874年,罗什福尔乘美国船只成功逃亡旧金山。马奈的
画将罗什福尔的小舟置于画面左上部,茫茫海涛几乎吞噬整面画布,一种孤绝萧杀的危
险气氛呼之欲出。近看那些细碎的波涛,笔刷的走向是明显的。我是外行,看不出这些
笔痕的集体态势,但从画家朋友的描述中得知,这幅画中波涛的处理略显杂乱无序,可
借此感受到画家在从现实主义手法向印象派手法转变过程中的摸索。也正是这样的转变
,这种标志性的碎笔涂抹法,被古典学院派批评为“儿童的涂鸦”、“未完成的作品”。
这次的展览没多少马奈的精品,他最著名的《草地午餐》和《奥林匹亚》作为法国
国宝,没能赴旧金山。作为弥补,画展倒是有不少他的肖像画,可惜我个人非常不喜欢
他画的女人脸,都有变形的噩梦感。朋友说这是当时对传统美的一种挑战,不再唯美的
脸孔充满了力量感,但我怎么看,都觉得这些是噩梦中的魅影,不管是前期的西班牙风
格少妇像,还是后期的《贵妇与团扇》(The Lady with Fans),凹凸不平的皮肤与不
对称的面部结构,再加上深深浅浅的浓重黑灰阴影,都是梦魇般的惊悚难忘。
我相对喜欢的一幅马奈是他在1876年画自己相交十年的朋友,诗人、文学评论家斯
特凡·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这幅小小的肖像画抓住了一个非常微妙的瞬
间,诗人既没在读书,也没有思索,而是眼神放空,轻松、舒适地抽一只雪茄。画的用
色是凝重的 ,但人物的姿态、神情都无比舒畅自然,有摄影抓怕的灵活感。这幅画是
马奈对马拉美在评论上赞扬他是印象派领军人物的答谢。马拉美本人非常喜欢这幅作品
,其家人一直珍藏了五十年,直到1928年被奥赛博物馆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