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孙犁选集》# WebRadio - 未名网络电台
R*y
1 楼
大概是因为汪曾祺说过孙犁是他佩服的写小说的三个半人当中的半个,几年前从国内回
来的时候特地买了本《孙犁选集》。在此之前只读过中学课本里选的《白洋淀》,非常
喜欢,但是那也是唯一一篇印象深刻的孙犁作品。
买回来以后就常常翻看,豆瓣上有人把孙犁称为革命时代的白莲花,有点调侃,但还算
贴切 -- 孙犁的作品和人的确是有和那个时代以及他所属政治阵营不相符的散淡气质,
安静,温和,几乎贯穿我读过的他所有小说和散文。
选集里面的小说和白洋淀差别不大,从情节到叙事风格,还有行文中孙犁独特的浅淡的
忧伤谦卑,风格都很一致。追求新奇和变化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无聊,我倒是喜欢这样风
格一致的集子,读起来波澜不惊,很享受。
看这本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他的散文,所以相对与小说,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他的散文。看散文是读文字也是读人生,孙犁的人生比起他同时代的知名文化人来既没
有多少波澜壮阔,也没有多少可歌可泣,几乎可以说是普通到平淡,也许正因为如此,
哪怕中间隔着半个世纪,哪怕我跟他的经历完全不同,从他的散文,我居然能读出不少
共鸣来。
孙犁写农村写农民,但他很少自称农民,我觉得他是一个认真的人,半点虚词都没有
– 他虽然来自农村,好像真的从来没有务过农。他写他的父母,祖父母,半点炫耀家
世的意思都没有,因为的确没什么好炫耀吧,我却为这种农民式的诚恳深为感动。
孙犁是家里的独子,很受呵护,具体来讲,他成年后赋闲在家,要想订份报纸,找妻子
要钱,碰了钉子,硬着头皮找父亲要,父亲也不宽裕,还是给他订了。这么个小小的插
曲,在他笔下一点怨怼之情都没有,读起来让人心里淡淡的酸。他常说自己是个没多少
用的人,想来和身体不太强壮有关,不强壮的人,难免处处受挟制,哪怕是深爱的人,
然而只有深爱的人,才能谅解并满足一个没多少用的人的小小奢望吧。
他写至爱的母亲和妻子,全是生活中的油盐柴米琐碎之事,非常感人,尤其是妻子,全
是感激和愧疚,还是散淡,但是比任何呼天抢地的诔文都能打动我。
还有写他的朋友,据说生前也曾有抱怨他帮忙太少,他也实实在在地说朋友所言是实情
,不过他不是不想帮,是没有能力。这种“无力感”,和他行文中的谦卑,克制,平淡
,是非常有和谐的。我觉得孙犁最大的意义是证明了质朴可以很美,荒草里的野玫瑰也
可以长存芬芳。
汪增其说孙犁是他佩服的半个小说作家,估计是说孙犁比他略强,但也强不了多少。这
两位我都很喜欢,不好说谁比谁强,但是肯定有类似之处,比方说把小说当散文来写,
还有散淡平和的气质。孙犁比汪曾祺更朴实,汪还是有点文人的花架子的,有的时候他
的散淡你看得出来是兑了水的散淡,刻意之处非常明显。孙犁没有,也许是他装饰得太
好,也许是他根本就不装饰,总之是散淡到底,哪怕是硝烟弥漫的年代,他笔下的白洋
淀估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带着水气的荷花荷叶的清香。他写文革时他忘了带语录,
被罚站,从此不敢再忘 – 似乎那个疯狂的年代就给了他这么一点点委屈。
有趣的是汪的小说散文结尾偶尔会有那种建国后官样文字式的总结性地抒情,类似于我
们小学写作文的标准收尾“这个星期天真是美好啊”,有时候简直让人觉得错愕,好像
正文和结尾根本不是一个人写的。他儿子说老头写完东西家里人要审的,有时候会让他
拔高一下,所以我老觉得他那些风格奇突的结尾多半出自他新华社编辑太太的授意。谢
天谢地,孙犁的太太似乎没有这般身手。
孙犁写到他曾经重病一场,每夜不能入睡,修养了三年才逐步好转,按照现在的标准应
该算挺严重的抑郁。我算了一下,他似乎是90岁左右才过世的,比开朗会玩的汪曾祺多
活了二十年 – 我突然有很励志的感觉。
来的时候特地买了本《孙犁选集》。在此之前只读过中学课本里选的《白洋淀》,非常
喜欢,但是那也是唯一一篇印象深刻的孙犁作品。
买回来以后就常常翻看,豆瓣上有人把孙犁称为革命时代的白莲花,有点调侃,但还算
贴切 -- 孙犁的作品和人的确是有和那个时代以及他所属政治阵营不相符的散淡气质,
安静,温和,几乎贯穿我读过的他所有小说和散文。
选集里面的小说和白洋淀差别不大,从情节到叙事风格,还有行文中孙犁独特的浅淡的
忧伤谦卑,风格都很一致。追求新奇和变化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无聊,我倒是喜欢这样风
格一致的集子,读起来波澜不惊,很享受。
看这本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他的散文,所以相对与小说,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他的散文。看散文是读文字也是读人生,孙犁的人生比起他同时代的知名文化人来既没
有多少波澜壮阔,也没有多少可歌可泣,几乎可以说是普通到平淡,也许正因为如此,
哪怕中间隔着半个世纪,哪怕我跟他的经历完全不同,从他的散文,我居然能读出不少
共鸣来。
孙犁写农村写农民,但他很少自称农民,我觉得他是一个认真的人,半点虚词都没有
– 他虽然来自农村,好像真的从来没有务过农。他写他的父母,祖父母,半点炫耀家
世的意思都没有,因为的确没什么好炫耀吧,我却为这种农民式的诚恳深为感动。
孙犁是家里的独子,很受呵护,具体来讲,他成年后赋闲在家,要想订份报纸,找妻子
要钱,碰了钉子,硬着头皮找父亲要,父亲也不宽裕,还是给他订了。这么个小小的插
曲,在他笔下一点怨怼之情都没有,读起来让人心里淡淡的酸。他常说自己是个没多少
用的人,想来和身体不太强壮有关,不强壮的人,难免处处受挟制,哪怕是深爱的人,
然而只有深爱的人,才能谅解并满足一个没多少用的人的小小奢望吧。
他写至爱的母亲和妻子,全是生活中的油盐柴米琐碎之事,非常感人,尤其是妻子,全
是感激和愧疚,还是散淡,但是比任何呼天抢地的诔文都能打动我。
还有写他的朋友,据说生前也曾有抱怨他帮忙太少,他也实实在在地说朋友所言是实情
,不过他不是不想帮,是没有能力。这种“无力感”,和他行文中的谦卑,克制,平淡
,是非常有和谐的。我觉得孙犁最大的意义是证明了质朴可以很美,荒草里的野玫瑰也
可以长存芬芳。
汪增其说孙犁是他佩服的半个小说作家,估计是说孙犁比他略强,但也强不了多少。这
两位我都很喜欢,不好说谁比谁强,但是肯定有类似之处,比方说把小说当散文来写,
还有散淡平和的气质。孙犁比汪曾祺更朴实,汪还是有点文人的花架子的,有的时候他
的散淡你看得出来是兑了水的散淡,刻意之处非常明显。孙犁没有,也许是他装饰得太
好,也许是他根本就不装饰,总之是散淡到底,哪怕是硝烟弥漫的年代,他笔下的白洋
淀估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带着水气的荷花荷叶的清香。他写文革时他忘了带语录,
被罚站,从此不敢再忘 – 似乎那个疯狂的年代就给了他这么一点点委屈。
有趣的是汪的小说散文结尾偶尔会有那种建国后官样文字式的总结性地抒情,类似于我
们小学写作文的标准收尾“这个星期天真是美好啊”,有时候简直让人觉得错愕,好像
正文和结尾根本不是一个人写的。他儿子说老头写完东西家里人要审的,有时候会让他
拔高一下,所以我老觉得他那些风格奇突的结尾多半出自他新华社编辑太太的授意。谢
天谢地,孙犁的太太似乎没有这般身手。
孙犁写到他曾经重病一场,每夜不能入睡,修养了三年才逐步好转,按照现在的标准应
该算挺严重的抑郁。我算了一下,他似乎是90岁左右才过世的,比开朗会玩的汪曾祺多
活了二十年 – 我突然有很励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