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年轻人甘居“下流”是无奈之下的颓废
avatar
年轻人甘居“下流”是无奈之下的颓废# Working - 上班一族
g*7
1
中国之前那种经济高速增长不可能再现了。
同时,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个拐点,就是人们如何梳理自己的观念意识,去适应当下新的
情势和已经隐约显现或即将显现的新的社会变迁。新的发展阶段势必须要有新的观念,
包括生活态度、生存理念等等。从这点上说,比起11年前,当下中国和三浦展写作《下
流社会》时的社会情势更相像。
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也喜欢做“佛系青年”。这些社会现象与“下流阶层”的一些文化
特征看上去很像。
陆求实:当下中国年轻人说的所谓“佛系”,我理解为是追求轻松、随意自在、更加关
注自我、不愿与人“争”的生活态度和状态。“丧文化”表面看好像松垮懒散、不求上
进、无所事事,其实只是年轻人面对自己无力改变的现实时,一种消极式的反抗,是暂
时性现象,未必真的就是彻底放弃了求取上进的欲望。这一点与日本的“下流阶层”既
有相似相通,也有不同。
我们往前追溯还可以看到,西方曾经出现过“垮掉的一代”“朋克”,充满反社会精神
的摇滚也曾风行一时,日本战后则出现过“无赖派”“透明族”等,这些年轻人都具有
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满意现有的社会秩序,也不愿服从既有的规章制度,可是自己又
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因而行动起来往往是盲目的,具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的倾
向,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颓废。
但是,和日本的“下流阶层”比较,中国年轻一代未来可以做的事很多。国家在快速变
化,年轻人从中能看到自己的希望,会明白再“躺”“丧”下去将会彻底被淘汰,所谓
的“佛系”也不可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精神幸福,那时候就会自觉地跨过这个阶段去“
奋斗”了。
日本30多岁的青年从小生活条件算是富足,长大后却自甘“下流”。现在中国中产阶层
家庭长大的孩子,同样物质条件都比较好。你觉得中国父母能做点什么努力,以避免子
女今后沦为“下流”?
这个问题要找到一个切实有效的答案或许比较困难,从三浦展十多年前在《下流社会》
中提出告诫,到近些年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的大声疾呼,日本仍然没有彻底解
决,可见难度之大。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尊重自我、尊重他人,这也包括尊重每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
活状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实在很难强求一统。何况当下中国年轻人中,出现人
生热情低下的现象,应该说也有其自然而然的一面。因为没经历过改革开放前艰苦岁月
的人,对物质的欲望只会越来越低下,个人发展也常常遭到现实挫败,这是局部的结构
性的不合理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从中国父母的角度来说,应当教育子女树立远大的目
标和理想。
个体和社会都一样,不进则退,要让社会永远“安逸”下去,需要每个人一起提供前进
的动力,也就是大家一起努力。在这个进程中,个人如果能够尽一分力做一分贡献,将
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体验,这也就是马斯洛提倡的“自我实现”。
防止“下流”和阶层固化需要顶层设计
作者还有个观点,认为阶层“下流”的人,往往颇具个性。现在中国中产阶层不管是自
身追求还是子女教育,都比较看重“个性”发展,社会创新也离不开“个性化”。你觉
得应该如何理解三浦展所说的“个性”?
“追求个性就是下流”这可能是中日文不同的语境引起的误读,实际上,三浦展说的“
个性”,与我们中国当下所提倡的“个性化”是两回事情。
三浦展所讲的追求个性的人,指那些自我主张强烈、不愿苟同周围环境的“下流阶层”
。首先,这部分人自己就误解了“个性”的正确含义,将走出校门后不愿按部就班进入
职场正规就业、年纪过了30岁依旧满足于自由打工,当成是追求个人理想、实现自我,
认为这样就能打拼出真正的幸福,为此还自我安慰、自我享受。结果,他们较难进入那
些高稳定性、高收入的职场,生活自然也处于低下水平。加上因为过分囿于自我的所谓
“个性”,很可能永远也摆脱不了“下流”而跻身“上流”人群。
相反,“上流阶层”的人群往往对人生目标的设计更加理性,懂得自我审视和改变,恰
到好处地与现实进行必要的妥协,与周围环境协调共进,所以“上流”和“下流”之间
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导致阶层固化。
至于中国家长说的“个性”,更多是在学习和工作中展示一个开放的自我,面对复杂事
物进行立体的、发散的、逆向的、变通的思考,从而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事物本
质及内在联系。我想这才是个性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真正的关联。
从书中可以看出,三浦展对日本社会出现的阶层分化非常敏感和焦虑。但也有豆瓣网友
说他是站在精英的立场看待“下流社会”,比如他认为“下流社会”的年轻人是一群不
劳动、靠“精英”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懒散度日的人。你如何评价作者的写作立场?
三浦展绝不是站在所谓“精英”立场上鄙视年轻一代、鄙视“下流阶层”。从《下流社
会》以及其他几种相近的专著可以看出,他是充满了焦虑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煞
费苦心地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尽管这些方案在日本大环境下不可能全部行得通,但其志
可鉴,其心可赞。他是一个有良心的学者、有社会责任心的社会观察家。
三浦展确实一直在寻找各种解决之道,阻止中产滑入“下流”。比如他认为应该彻底实
现机会均等来防止阶层固化,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要向“下流阶层”倾斜,给他们提供
免费读一流大学的机会。这些建议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中国借鉴?
针对日本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向一部分人倾斜、优质大学培养学生越来越贵族化的现象
,三浦展提出的那些建议应当说初衷是好的。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可能真
正实行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吧。
从三浦展的建议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因为中国目前也有类似的现象或者说苗
子出现,比如说城市和农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之间,就存在机
会不均等,城市考生比农村考生上大学尤其是上好大学的比例更高。要逐步解决这个问
题,不光是靠学校提高招收农村考生的比例、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提供更多的助学金
等,还需要社会力量来共同解决。当然,最根本的是要从顶层设计、从制度保障的角度
来考虑,才有可能真正防止阶层固化。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