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
2 楼
问了学校,说要收到EAD card才能离境。想问一下,如果先回去,让朋友帮我代收,然
后再寄回国给我,我能F1再入境吗?谁能解答一下吗?谢谢
后再寄回国给我,我能F1再入境吗?谁能解答一下吗?谢谢
A*T
3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shion 讨论区 】
发信人: bohemia (亞亞|環遊世界遇到你), 信区: Fashion
标 题: [參加活動]支持泡泡上任,奔2009年暑假舊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8 15:03:33 2010, 美东)
发信人: bohemia (亞亞|環遊世界遇到你), 信区: Fashion
标 题: [參加活動]支持泡泡上任,奔2009年暑假舊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8 15:03:33 2010, 美东)
g*z
4 楼
很多人写书时喜欢飞白以达到苍劲古朴的效果。不过我总觉得那只是个化妆品。女人长
得难看化妆品涂
再多也是没用的。今人书法很多飞白,古人写字却很少飞白。即便是大字也是如此。就
此点说今人书法
曲意逢迎成分较多。
得难看化妆品涂
再多也是没用的。今人书法很多飞白,古人写字却很少飞白。即便是大字也是如此。就
此点说今人书法
曲意逢迎成分较多。
s*g
5 楼
目 录
自序
一、 礼乐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
二、孔子、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观
三、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四、郭店楚简与战国早期儒学
五、“荀氏之儒”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六、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
七、儒家经学思潮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八、魏晋玄学的繁兴及其儒学特色
九、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
十、隋唐科举制与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十一、韩愈的“师说”及其影响
十二、关于宋代书院儒学教育的几个问题
十三、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
十四、金华朱学:洪武儒学的主流
十五、洪武儒学教育与科举八股的形成及其流弊
十六、康熙帝与清初庙堂儒学
十七、李顒与清初山林儒学
十八、戴震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
十九、儒家“大同”理想及其对近代中国人的影响
二十、儒学的不断创新和自我改造
二十一、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
二十二、儒学与现代民主
二十三、儒家“民本”传统及其历史命运
二十四、儒家的经世之学及其意义
二十五、华夏文化与21世纪的人类生态伦理
二十六、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略论
二十七、关于儒学的现代转化问题
自 序
屈指算来,自学并进而研治中国思想史,竟已有二十个年头
自序
一、 礼乐文化传统与原始儒学
二、孔子、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观
三、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四、郭店楚简与战国早期儒学
五、“荀氏之儒”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六、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
七、儒家经学思潮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八、魏晋玄学的繁兴及其儒学特色
九、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
十、隋唐科举制与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十一、韩愈的“师说”及其影响
十二、关于宋代书院儒学教育的几个问题
十三、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
十四、金华朱学:洪武儒学的主流
十五、洪武儒学教育与科举八股的形成及其流弊
十六、康熙帝与清初庙堂儒学
十七、李顒与清初山林儒学
十八、戴震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
十九、儒家“大同”理想及其对近代中国人的影响
二十、儒学的不断创新和自我改造
二十一、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
二十二、儒学与现代民主
二十三、儒家“民本”传统及其历史命运
二十四、儒家的经世之学及其意义
二十五、华夏文化与21世纪的人类生态伦理
二十六、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略论
二十七、关于儒学的现代转化问题
自 序
屈指算来,自学并进而研治中国思想史,竟已有二十个年头
q*u
6 楼
我已经和Maine Coordinator CPA Examination Service提交了考试申请,但是他们说
我之前的本科成绩认证不行,他们需要FACS的认证。
填FACS的申请表的时候,需要填evalation是需要邮寄到哪个board of accountancy,我
填了maine. 这意味着FACS 是要把评估邮寄给Maine Coordinator CPA Examination
service吗? 还是说maine board of accountancy 和maine Coordinator是不同的地址?
另外认证的时候需要毕业证明吗?还是说只邮寄学位证明就可以了
多谢
我之前的本科成绩认证不行,他们需要FACS的认证。
填FACS的申请表的时候,需要填evalation是需要邮寄到哪个board of accountancy,我
填了maine. 这意味着FACS 是要把评估邮寄给Maine Coordinator CPA Examination
service吗? 还是说maine board of accountancy 和maine Coordinator是不同的地址?
另外认证的时候需要毕业证明吗?还是说只邮寄学位证明就可以了
多谢
A*T
8 楼
泡泡二世,英文名的 :)
c*y
9 楼
作为一种书体
飞白的起源和题榜(大字)有关
传下来的飞白多为大字
最有名的是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额
我记得空海也有,也是大字
如果你说得是笔画的效果
古人少用和材料的改变有关
明清之后宣纸开始被广泛使用,书法也越来越多的摆脱实用,飞白于是越来越多了
你可以看看清代的碑学墨迹,还有王铎的“雨夹雪”的效果
飞白的起源和题榜(大字)有关
传下来的飞白多为大字
最有名的是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额
我记得空海也有,也是大字
如果你说得是笔画的效果
古人少用和材料的改变有关
明清之后宣纸开始被广泛使用,书法也越来越多的摆脱实用,飞白于是越来越多了
你可以看看清代的碑学墨迹,还有王铎的“雨夹雪”的效果
s*g
10 楼
礼 乐 文 化 传 统 与 原 始 儒 学(1)
一、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中国最古老、悠久、博大,而且最富影响力的学派
。这个学派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儒学诞生于“礼崩乐坏”的
春秋时代,而其又是上古以来礼乐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反过来则可以说,上古礼乐文
化是儒学的摇篮。
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贵桴而上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王夫之《
礼记章句》疏云:“此节言自后圣修火政以来,民知饮食则已知祭祀之礼,致敬于鬼神
,一皆天道人情之所不容己,其所从来者已,非三代之始制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
早在原始社会,初民生活中已有礼的萌芽;礼乐并不是三代才开始有的,而是人类文明
长期演进的结果。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唐虞时代已初具礼乐,如尧命舜
攝政,“修五礼”。舜命伯夷典三礼,为秩宗;夔典乐,教胄子,习诗歌。不过,五帝
时代虽有诸如此类的萌芽性因素,却仍还是属于前礼乐的神守时代。
据《国
一、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中国最古老、悠久、博大,而且最富影响力的学派
。这个学派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儒学诞生于“礼崩乐坏”的
春秋时代,而其又是上古以来礼乐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反过来则可以说,上古礼乐文
化是儒学的摇篮。
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贵桴而上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王夫之《
礼记章句》疏云:“此节言自后圣修火政以来,民知饮食则已知祭祀之礼,致敬于鬼神
,一皆天道人情之所不容己,其所从来者已,非三代之始制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
早在原始社会,初民生活中已有礼的萌芽;礼乐并不是三代才开始有的,而是人类文明
长期演进的结果。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唐虞时代已初具礼乐,如尧命舜
攝政,“修五礼”。舜命伯夷典三礼,为秩宗;夔典乐,教胄子,习诗歌。不过,五帝
时代虽有诸如此类的萌芽性因素,却仍还是属于前礼乐的神守时代。
据《国
c*y
12 楼
另外一个帖子可以参考的是祭侄文稿,尤其是最后几行
s*g
13 楼
孔子、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观
青年学者韩德民说:“考察归纳历史可以有两种不同视角,一是把历史看作表现为客体
的物质性实践的过程,这种过程受制于必然性的我们通常名之为规律的力量。所谓意识
或精神或思维,在这样的意义上,不过是这种客体性过程与客体性过程内在固有规律在
人脑中的投影而已。另一种视角,是把人,把人所组成的文化共同体,首先看作主体,
某种遵照一定的价值理想目标,自觉地追求着的具有实践能力的精神性的历史;由此所
谓历史,当然是人的历史、文化的历史,就成了这种主体精神理想性追求之对象化展开
的结果。这两种视角相互并不对立,毋宁说正是它们的相互补充,才帮助我们获得了对
于木日对完整的历史的把握。……人的历史既有人作为客体存在对象,从属于客观运动
规律的一面,也有人作为有理想有信念的米青神性主体自觉追求自由选择的一面。前一
方面的存在,意味着自然史对人类史的制约,意味着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的‘史前’性
质。而后一方面的存在,则无可置疑地表明了历史作为人的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的性质
。”(1)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有思维、有思想的。人是以一定的思维方式,在一定
青年学者韩德民说:“考察归纳历史可以有两种不同视角,一是把历史看作表现为客体
的物质性实践的过程,这种过程受制于必然性的我们通常名之为规律的力量。所谓意识
或精神或思维,在这样的意义上,不过是这种客体性过程与客体性过程内在固有规律在
人脑中的投影而已。另一种视角,是把人,把人所组成的文化共同体,首先看作主体,
某种遵照一定的价值理想目标,自觉地追求着的具有实践能力的精神性的历史;由此所
谓历史,当然是人的历史、文化的历史,就成了这种主体精神理想性追求之对象化展开
的结果。这两种视角相互并不对立,毋宁说正是它们的相互补充,才帮助我们获得了对
于木日对完整的历史的把握。……人的历史既有人作为客体存在对象,从属于客观运动
规律的一面,也有人作为有理想有信念的米青神性主体自觉追求自由选择的一面。前一
方面的存在,意味着自然史对人类史的制约,意味着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的‘史前’性
质。而后一方面的存在,则无可置疑地表明了历史作为人的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的性质
。”(1)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有思维、有思想的。人是以一定的思维方式,在一定
s*g
16 楼
(24)《论语•为政》。
(25)《史记•五帝本纪》。
(26)《论语•泰伯》。
(27)《论语•卫灵公》。
(28)李瑞智、黎华伦这二位“从政而资深”、且对东西文化均有相当了解的澳大利亚
人曾对之评曰:孔子很早就对法治和德治“作如此明确的阐述,以及贯穿中国历史的反
反复复的儒法之争,使人们深深意识到德治和法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联想当代人们对
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反思,可以提醒人们,它的所作所为靠的是一个德、法并重的政权
。”当然,这种认识,“今天在西方是难以理解的。”又说:中国重“德治”而使法家
失宠的事实“向中国人民显示,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制度,不是一架僵化的机器,而是一
个有生命的机体,这一机体的细节难以驾驭,这就表明它具有整体性和条理性,而这种
整体性和条理性是内涵的本能特性,非法律所能强制。”(详参李、黎二氏著《儒学的
复兴》,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9)《论语•颜渊》。
(30)《论语•季氏》。
(31)《论语•季氏》。
(32)《论语•学而》。
(33)《论语•
(25)《史记•五帝本纪》。
(26)《论语•泰伯》。
(27)《论语•卫灵公》。
(28)李瑞智、黎华伦这二位“从政而资深”、且对东西文化均有相当了解的澳大利亚
人曾对之评曰:孔子很早就对法治和德治“作如此明确的阐述,以及贯穿中国历史的反
反复复的儒法之争,使人们深深意识到德治和法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联想当代人们对
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反思,可以提醒人们,它的所作所为靠的是一个德、法并重的政权
。”当然,这种认识,“今天在西方是难以理解的。”又说:中国重“德治”而使法家
失宠的事实“向中国人民显示,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制度,不是一架僵化的机器,而是一
个有生命的机体,这一机体的细节难以驾驭,这就表明它具有整体性和条理性,而这种
整体性和条理性是内涵的本能特性,非法律所能强制。”(详参李、黎二氏著《儒学的
复兴》,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9)《论语•颜渊》。
(30)《论语•季氏》。
(31)《论语•季氏》。
(32)《论语•学而》。
(33)《论语•
c*y
18 楼
蔡邕
s*g
19 楼
颜回与“颜 氏 之 儒”探 微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卒于鲁哀公
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享年仅32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
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
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
”。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
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由此可见,颜回尽管享年不永,却实为儒学史上一位
很值得重视的人物。
一、颜回的政治志向
论及颜回,学者每每赞其“安贫乐道”。其实,这只是其思想非主流性的一面。他思想
的主流乃在于救世淑人。这就关涉到对其政治志向的考察。
政冶志向上,颜回以舜为志。《孟子•滕文公上》记其语曰:“舜何人也,予何
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显然,孟子以颜回与舜、稷“同道”。颜回很赞赏舜“无为而
治”,即后来儒家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他尝曰:“昔舜巧于使
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卒于鲁哀公
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享年仅32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
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
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
”。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
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由此可见,颜回尽管享年不永,却实为儒学史上一位
很值得重视的人物。
一、颜回的政治志向
论及颜回,学者每每赞其“安贫乐道”。其实,这只是其思想非主流性的一面。他思想
的主流乃在于救世淑人。这就关涉到对其政治志向的考察。
政冶志向上,颜回以舜为志。《孟子•滕文公上》记其语曰:“舜何人也,予何
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显然,孟子以颜回与舜、稷“同道”。颜回很赞赏舜“无为而
治”,即后来儒家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他尝曰:“昔舜巧于使
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
s*g
22 楼
郭 店 楚 简 与 战 国 早 期 儒学
近百余年来,每有考古新发现,总必然会引发出学术界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推进了
人们认识本国历史和本民族思想文化真象的进程。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及甲
骨片的发现,曾激起几代学者考研中国古史的热情,以至于今则已取得了难以计数的成
果;那末,近年郭店楚墓战国竹简的公布,则引出海内外学术界“重写先秦思想史”的
呼声,数年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亦已为不少。本文在前贤时修研究基础上,着重论析
郭店楚简与战国早期儒学的关系,管蠡之见,就教方家。
一、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
顾炎武曾指出,周贞定王二年(公元前467年)至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凡
一百三十三年间,“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史文阙
轶”的情况?孟子曾说:“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2)就是说,一些对诸
侯不利的典籍被人为地、有意地毁掉了。这可能是历史上曾存过的真实情况,只要看看
后来秦廷的“焚书”就不难想见了。但除此之外,造成“史文阙秩”可能还有列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史文阙轶”毕竟为治史者带来了重大问题。譬如,顾
近百余年来,每有考古新发现,总必然会引发出学术界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推进了
人们认识本国历史和本民族思想文化真象的进程。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及甲
骨片的发现,曾激起几代学者考研中国古史的热情,以至于今则已取得了难以计数的成
果;那末,近年郭店楚墓战国竹简的公布,则引出海内外学术界“重写先秦思想史”的
呼声,数年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亦已为不少。本文在前贤时修研究基础上,着重论析
郭店楚简与战国早期儒学的关系,管蠡之见,就教方家。
一、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
顾炎武曾指出,周贞定王二年(公元前467年)至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凡
一百三十三年间,“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史文阙
轶”的情况?孟子曾说:“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2)就是说,一些对诸
侯不利的典籍被人为地、有意地毁掉了。这可能是历史上曾存过的真实情况,只要看看
后来秦廷的“焚书”就不难想见了。但除此之外,造成“史文阙秩”可能还有列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史文阙轶”毕竟为治史者带来了重大问题。譬如,顾
s*g
25 楼
“荀氏之儒”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一、荀学的崛起
(一)荀子的学术生涯
荀子,名况,字卿。胡元仪认为,荀子是周郇(又写作荀)伯之苗裔,以国为氏;又称
孙卿者,因其乃郇伯公孙之后,故又以孙为氏。郇国,地处山西猗氏县(今山西临猗)
之境,春秋时为晋武公所灭,战国时属赵国,故荀子为赵人。(1)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宗师。关街他的生平
事迹,司马迁曾做过记述:“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宏辩
;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公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
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有荀卿最为老。齐尚修列大夫缺,而荀卿三为
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
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
祝,信讥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
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2)这段文字是对荀子生平的最早记载,弥足珍贵,但
过于简略,一些重要内容缺疏不载,故而后人对荀子的生平及学术活
一、荀学的崛起
(一)荀子的学术生涯
荀子,名况,字卿。胡元仪认为,荀子是周郇(又写作荀)伯之苗裔,以国为氏;又称
孙卿者,因其乃郇伯公孙之后,故又以孙为氏。郇国,地处山西猗氏县(今山西临猗)
之境,春秋时为晋武公所灭,战国时属赵国,故荀子为赵人。(1)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杰出的思想家,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宗师。关街他的生平
事迹,司马迁曾做过记述:“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宏辩
;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公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
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有荀卿最为老。齐尚修列大夫缺,而荀卿三为
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
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
祝,信讥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
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2)这段文字是对荀子生平的最早记载,弥足珍贵,但
过于简略,一些重要内容缺疏不载,故而后人对荀子的生平及学术活
s*g
28 楼
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
在中国儒学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无疑是最基本的源头。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国儒学的发展
基础,影响并规范着后世儒学。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学的基本范式在先秦时期即已
形成,而后儒则只是不断地对先秦儒学进行诠释与发挥、发展。本文试对先秦儒学及其
影响略作论析,管蠡之见,就教方家。
“儒”的起源甚早。本世纪30年代,胡适曾撰《说儒》,据《说文》而以“儒”字从需
从柔,称“儒”本是着殷服、守殷礼,持守“柔逊的人生观”的“殷民族的教士”(1
)。此论曾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郭沫若即曾对之严加痛斥(2),但凭实论来,此论
并非毫无见地。70年代中叶,徐中舒先生通过甲骨文字的研究确证“儒在殷商时代就已
经存在”,并认为古代之儒,其职为祭祖事神、经理葬事、为人相礼等(3)。这表明
胡氏所谓“儒是殷民族的教士”的观点有一定正确性,当然,他说“儒”代表着“亡国
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人生观”便不允当了。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以有体系的思想为坚定理论基础的儒家学派,乃是到春秋末叶才由
孔子创立而成。对此,郭沫若指出:“儒之本意诚然是柔”,但“儒应当本来是‘邹鲁
之士
在中国儒学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无疑是最基本的源头。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国儒学的发展
基础,影响并规范着后世儒学。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学的基本范式在先秦时期即已
形成,而后儒则只是不断地对先秦儒学进行诠释与发挥、发展。本文试对先秦儒学及其
影响略作论析,管蠡之见,就教方家。
“儒”的起源甚早。本世纪30年代,胡适曾撰《说儒》,据《说文》而以“儒”字从需
从柔,称“儒”本是着殷服、守殷礼,持守“柔逊的人生观”的“殷民族的教士”(1
)。此论曾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郭沫若即曾对之严加痛斥(2),但凭实论来,此论
并非毫无见地。70年代中叶,徐中舒先生通过甲骨文字的研究确证“儒在殷商时代就已
经存在”,并认为古代之儒,其职为祭祖事神、经理葬事、为人相礼等(3)。这表明
胡氏所谓“儒是殷民族的教士”的观点有一定正确性,当然,他说“儒”代表着“亡国
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人生观”便不允当了。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以有体系的思想为坚定理论基础的儒家学派,乃是到春秋末叶才由
孔子创立而成。对此,郭沫若指出:“儒之本意诚然是柔”,但“儒应当本来是‘邹鲁
之士
s*g
31 楼
儒家经学思潮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由经典和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经学现象,是世界上许多文明民族所共有的。它是文明社会
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在这一历史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统一
性,避免社会生活混乱失序和国家、民族的分裂,需要某种具有宰制性的权威思想,由
此而有经典及对经典诠释实即经学的产生。经学的权威性并不像过去学者通常理解的那
样,仅仅是统治阶级扶持和树立的结果,而是如同伽达默尔所说:“权威并不依赖教条
的力量,而是依靠教条的接受生存。……真正的权威所具有的遵从既不是盲目的也不是
奴性的服从。”(1)由于经典和卓越的经典诠释者在知识与智慧的洞见方面的优越性
,人们相信经典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并自觉地而非违心地崇奉它。因此,从本质上说,
经典体现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经学则对一定民族、一定
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在中国,儒学是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六经(后来逐渐增加为十三经),是儒学的元典
。由经典和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经学,不仅是儒学的灵魂,而且也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
组成部分。如果说一部儒学形成和发展的
由经典和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经学现象,是世界上许多文明民族所共有的。它是文明社会
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在这一历史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统一
性,避免社会生活混乱失序和国家、民族的分裂,需要某种具有宰制性的权威思想,由
此而有经典及对经典诠释实即经学的产生。经学的权威性并不像过去学者通常理解的那
样,仅仅是统治阶级扶持和树立的结果,而是如同伽达默尔所说:“权威并不依赖教条
的力量,而是依靠教条的接受生存。……真正的权威所具有的遵从既不是盲目的也不是
奴性的服从。”(1)由于经典和卓越的经典诠释者在知识与智慧的洞见方面的优越性
,人们相信经典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并自觉地而非违心地崇奉它。因此,从本质上说,
经典体现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经学则对一定民族、一定
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在中国,儒学是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六经(后来逐渐增加为十三经),是儒学的元典
。由经典和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经学,不仅是儒学的灵魂,而且也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
组成部分。如果说一部儒学形成和发展的
s*g
34 楼
魏晋玄学的繁兴及其儒学特色
魏晋时期,经学式微,玄学繁兴。玄学名士们禀承老、庄余韵,蔑弃儒家礼度,开启了
一代玄风。玄学既是对两汉经学形式上的否定,却又是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合乎
逻辑的发展。玄学与经学这两种思潮,既在理论形态上相互对立,又在思想内容上一脉
相承。
一、玄学家的儒学渊源
东汉末期,一些儒者、经学家面对道德危机和经学的没落,开始逾越儒家的礼度和经学
的师法家法,不拘儒者之节,杂采老、庄之说。譬如:马融“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
性,不拘儒者之节”(1),又训注《老子》、《淮南子》等道家著作。《后汉书
8226;马融传》载:“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夫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
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戺尺之羞,灭无资
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一代经学大师已津津乐道于老、庄之言,况论一般儒生
文士?马融的弟子郑玄,不为经学所拘囿,“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后汉书•
;郑玄传》载:“(袁)绍客多豪谈,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
,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上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叹服
魏晋时期,经学式微,玄学繁兴。玄学名士们禀承老、庄余韵,蔑弃儒家礼度,开启了
一代玄风。玄学既是对两汉经学形式上的否定,却又是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合乎
逻辑的发展。玄学与经学这两种思潮,既在理论形态上相互对立,又在思想内容上一脉
相承。
一、玄学家的儒学渊源
东汉末期,一些儒者、经学家面对道德危机和经学的没落,开始逾越儒家的礼度和经学
的师法家法,不拘儒者之节,杂采老、庄之说。譬如:马融“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
性,不拘儒者之节”(1),又训注《老子》、《淮南子》等道家著作。《后汉书
8226;马融传》载:“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夫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
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戺尺之羞,灭无资
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一代经学大师已津津乐道于老、庄之言,况论一般儒生
文士?马融的弟子郑玄,不为经学所拘囿,“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后汉书•
;郑玄传》载:“(袁)绍客多豪谈,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
,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上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叹服
s*g
37 楼
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
一、玄学对儒学的影响
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于洛下,名士们旷达凤流,雅好《庄》、《老》,在华夏中原形
成了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待东晋及南朝的汉人政权偏安江左,士人学子萍浮南渡,玄
学的流风余韻翩及江南。清人焦循《雕菰楼集》卷十二《国史儒林文苑传议》说:“正
始以后,人尚清谈,迄晋南渡,经学盛于北方。大江以南,自宋及齐,遂不能为儒林立
传。梁正鉴中,渐尚儒风。于是《梁书》有《儒林传》,《陈书》嗣之,仍梁所遗也。
”事实确乎如此。据史载,南宋张敷“好读玄书”(1),沈怀文“少好玄理”(2),
沈道虞“少仁爱,好《老》、《易》”(3),袁粲“清整有风格,自遇甚厚,尝著《
妙德先生传》以续嵇康《高士传》以自况”(4),王微则云:“卿少陶玄风,淹雅修
畅,自是正始中人。”(5)又有颜延之“好酒疎诞”、“言约理畅”,借詠竹林七贤
来抒个人情怀,《宋书•颜延之传》曰:
(颜延之)作《吾君詠》以述竹林七贤,山涛、王戎以贵显被黜,詠嵇康曰:“攣
翮有时鎩,龙性谁能训?”詠阮咸曰:“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詠刘伶曰:“韬
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
一、玄学对儒学的影响
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于洛下,名士们旷达凤流,雅好《庄》、《老》,在华夏中原形
成了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待东晋及南朝的汉人政权偏安江左,士人学子萍浮南渡,玄
学的流风余韻翩及江南。清人焦循《雕菰楼集》卷十二《国史儒林文苑传议》说:“正
始以后,人尚清谈,迄晋南渡,经学盛于北方。大江以南,自宋及齐,遂不能为儒林立
传。梁正鉴中,渐尚儒风。于是《梁书》有《儒林传》,《陈书》嗣之,仍梁所遗也。
”事实确乎如此。据史载,南宋张敷“好读玄书”(1),沈怀文“少好玄理”(2),
沈道虞“少仁爱,好《老》、《易》”(3),袁粲“清整有风格,自遇甚厚,尝著《
妙德先生传》以续嵇康《高士传》以自况”(4),王微则云:“卿少陶玄风,淹雅修
畅,自是正始中人。”(5)又有颜延之“好酒疎诞”、“言约理畅”,借詠竹林七贤
来抒个人情怀,《宋书•颜延之传》曰:
(颜延之)作《吾君詠》以述竹林七贤,山涛、王戎以贵显被黜,詠嵇康曰:“攣
翮有时鎩,龙性谁能训?”詠阮咸曰:“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詠刘伶曰:“韬
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
g*z
39 楼
这么说吧,俺觉得刘镛对毛笔的运用技巧上尚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s*g
40 楼
隋唐科举制与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调和儒、释、道的文化政策。
隋、唐两代,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气息。佛教的净土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道教的
长生久视、羽化登仙,征服了无数苦难生灵和广大士人的心,也博得了统治者的垂青和
服膺。然而,佛教和道教虽然能使统治者对权力、财富和生命的无限欲求在灵间世界待
到虚幻的满足,虽然能使他们通过预置死者的虚幻权力来愚弄和鱼肉活人,但是,为了
维持宗法等级制度的现实统治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须臾不得离开儒学。秦皇焚书、项
王焦土、刘邦在儒士冠中溲溺,均为愚夫所为,为后代聪明的统治者所不齿。当然,与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所不同,隋、唐时代的统治者所实施的文化政策,则
大致是以儒学为中气而兼採佛教和道教。
隋文帝将知尊卑长幼之序者升之于朝,任以要职,故多有儒臣襄理政务。他下诏杨素等
“缀往圣之旧章,兴先王之茂则”,修定五礼,颁苏威所作《五教》于天下并令长幼诵
习,又诏令褒扬“穷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的贤哲,征马光、张仲让、孔笼、窦士荣
、张黑奴、刘祖仁等山东六儒为太子博士,还亲幸国子学,与诸儒论说礼仪,敕封孔子
“先师尼父”。(1)由是,儒学开始复兴。《
一、调和儒、释、道的文化政策。
隋、唐两代,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气息。佛教的净土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道教的
长生久视、羽化登仙,征服了无数苦难生灵和广大士人的心,也博得了统治者的垂青和
服膺。然而,佛教和道教虽然能使统治者对权力、财富和生命的无限欲求在灵间世界待
到虚幻的满足,虽然能使他们通过预置死者的虚幻权力来愚弄和鱼肉活人,但是,为了
维持宗法等级制度的现实统治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须臾不得离开儒学。秦皇焚书、项
王焦土、刘邦在儒士冠中溲溺,均为愚夫所为,为后代聪明的统治者所不齿。当然,与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所不同,隋、唐时代的统治者所实施的文化政策,则
大致是以儒学为中气而兼採佛教和道教。
隋文帝将知尊卑长幼之序者升之于朝,任以要职,故多有儒臣襄理政务。他下诏杨素等
“缀往圣之旧章,兴先王之茂则”,修定五礼,颁苏威所作《五教》于天下并令长幼诵
习,又诏令褒扬“穷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的贤哲,征马光、张仲让、孔笼、窦士荣
、张黑奴、刘祖仁等山东六儒为太子博士,还亲幸国子学,与诸儒论说礼仪,敕封孔子
“先师尼父”。(1)由是,儒学开始复兴。《
s*g
43 楼
韩愈的“师说”及其影响
韩愈为排拒佛、老,振兴儒学,提出了“道统”论。但如何使儒学以及儒家的“道统”
延绵赓续下去?为此,他在提出“文以明道”和“文以载道”两大原则,竭力鼓倡古文
运动以改变虚浮文风,使文章能够直接鲜明地彰显“先王之道”(亦即儒学之道)的同
时,更特撰《师说》,提出必须建立传授儒学之道的师生关系。
《师说》堪称很能反映韩愈思想、又能体现出唐中叶以后儒学发展新迹像的重要作品。
其文不见,故特将见之于《韩昌黎全集》卷十二的这篇名作全录于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闻焉。今之众人,其下人也亦远矣,而
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韩愈为排拒佛、老,振兴儒学,提出了“道统”论。但如何使儒学以及儒家的“道统”
延绵赓续下去?为此,他在提出“文以明道”和“文以载道”两大原则,竭力鼓倡古文
运动以改变虚浮文风,使文章能够直接鲜明地彰显“先王之道”(亦即儒学之道)的同
时,更特撰《师说》,提出必须建立传授儒学之道的师生关系。
《师说》堪称很能反映韩愈思想、又能体现出唐中叶以后儒学发展新迹像的重要作品。
其文不见,故特将见之于《韩昌黎全集》卷十二的这篇名作全录于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闻焉。今之众人,其下人也亦远矣,而
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s*g
46 楼
关于宋代书院儒学教育的几个问题
书院是唐、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深刻变革的产物。
它的兴起和发展既带来了教育上的一系列变革,也更加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普及,使儒
学教育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向。并且,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书院,在传递与发展
文化、培育人材与化育人生乃至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全面、真实地了解和认识一部中国儒学发展史,就必须谈到书院。
一、 书院是私学和官学相结合的产物
书院教育历来都受到学者的重视,大多认为书院既不是官学,也不是一般的私学,而
将之称为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组织。然而,对此“独特”的具体含义如向理解?却未及
提示。而这恰恰是研究书院问题的关健。大量史实证明,所谓书院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组
织,主要表现在它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了传统的官学和私学,并在二者基础上形成为一种
新的教育组织形式。质言之,它一方面吸取了历代宫学系统具有积极意义的办学传统,
另方面它又是直接对传统私学的谜承和发展。在对传统的宫学和私学综合的基础上,建
构了一种不是官学、却又有一定官学成分,是私学、却又不是吨义上的私学这样
书院是唐、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深刻变革的产物。
它的兴起和发展既带来了教育上的一系列变革,也更加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普及,使儒
学教育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向。并且,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书院,在传递与发展
文化、培育人材与化育人生乃至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全面、真实地了解和认识一部中国儒学发展史,就必须谈到书院。
一、 书院是私学和官学相结合的产物
书院教育历来都受到学者的重视,大多认为书院既不是官学,也不是一般的私学,而
将之称为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组织。然而,对此“独特”的具体含义如向理解?却未及
提示。而这恰恰是研究书院问题的关健。大量史实证明,所谓书院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组
织,主要表现在它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了传统的官学和私学,并在二者基础上形成为一种
新的教育组织形式。质言之,它一方面吸取了历代宫学系统具有积极意义的办学传统,
另方面它又是直接对传统私学的谜承和发展。在对传统的宫学和私学综合的基础上,建
构了一种不是官学、却又有一定官学成分,是私学、却又不是吨义上的私学这样
s*g
48 楼
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
南宋时期,人才辈出,学派林立,各种思想观念互相激荡,共同促成当时学术文化的繁
荣发展。其间,影响深远而又引起时人与后人高度关注的无疑是道学与反道学之争(1
)。
一、 学术层面上的道学与反道学之争
道学与反道学之争,在学术层面和非学术的政治局面上均有极生动的体现。就前者而
言,主要表现为薛季宣、陈傅良、叶适、陈亮等人同朱熹理学思想的斗争。
薛季宣(1134一1173年)有鉴于“自附于道学者”空谈性命而“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
何事”,故其教人专重“就事上理会,步步著实,言之必行,足以开物成务”(2),
并由此而成其“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3)的学问。他针对道学家“言道而不
及物”的认识方法,明述其“道不离器”的观点,说:“曰道曰器,”(4)又以此为
基础,强调为学要切于实务,“学以致用”,教导学者“讲明时务本末利害,必周知之
,无为空言,无戾于行”(5)。这种与道学相异趣的思想,到其高足陈傅良(1137一
1203年)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志在经世的陈傅良,不仅继续推展其师之学,而且更
深研“治体”,提出了一系列包含着要求改革
南宋时期,人才辈出,学派林立,各种思想观念互相激荡,共同促成当时学术文化的繁
荣发展。其间,影响深远而又引起时人与后人高度关注的无疑是道学与反道学之争(1
)。
一、 学术层面上的道学与反道学之争
道学与反道学之争,在学术层面和非学术的政治局面上均有极生动的体现。就前者而
言,主要表现为薛季宣、陈傅良、叶适、陈亮等人同朱熹理学思想的斗争。
薛季宣(1134一1173年)有鉴于“自附于道学者”空谈性命而“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
何事”,故其教人专重“就事上理会,步步著实,言之必行,足以开物成务”(2),
并由此而成其“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3)的学问。他针对道学家“言道而不
及物”的认识方法,明述其“道不离器”的观点,说:“曰道曰器,”(4)又以此为
基础,强调为学要切于实务,“学以致用”,教导学者“讲明时务本末利害,必周知之
,无为空言,无戾于行”(5)。这种与道学相异趣的思想,到其高足陈傅良(1137一
1203年)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志在经世的陈傅良,不仅继续推展其师之学,而且更
深研“治体”,提出了一系列包含着要求改革
s*g
50 楼
金华朱学:洪武儒学的主流
元、明之际,襄助朱元璋成就帝业的儒士如宋濂、王袆、胡翰、苏伯衡、许元、吴沉、
章溢等,多出自渐江金华。这正如时人刘基所说:“圣天子龙兴江右,文学之士彬彬然
为朝廷出者,金华之君子居多。”(1)他们不仅对当时的政治举措、文化教育、民风
士习等有很大影响,而且更在学术思想、尤其是儒学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清代名儒阮元
曾说:“元、明之间,守先启后,在于金华。”(2)诚如斯论,金华朱学的确堪称洪
武儒学的主流。
宋室南渡以后,理学重心转移,金华逐渐成为程朱理学的主要传扬之地。朱熹曾亲至丽
泽书院讲学,接引弟子,传播理学,徐侨、叶由庚、杨与立、王翰等均曾恭聆其教。其
后,由朱熹高弟黄幹授学的何基及其弟子王柏、柏弟子金履祥、履祥弟子许谦,皆“纯
然得朱子之学髓,而柳道传、吴道传以逮戴叔能、宋潜溪一辈,又得朱子之文澜”,故
“数紫阳之嫡子,端在金华也”(3)。可见,金华学派是程朱理学传承中的一个重要
宗派。谢这一学派统系之传人,洪武诸儒对其先辈极为推崇,如王袆说:“尧、舜、禹
、汤、文、武、周公相传之道,至孔子乃集其大成。宋周(敦颐)、程(颢、颐兄弟)
氏者作
元、明之际,襄助朱元璋成就帝业的儒士如宋濂、王袆、胡翰、苏伯衡、许元、吴沉、
章溢等,多出自渐江金华。这正如时人刘基所说:“圣天子龙兴江右,文学之士彬彬然
为朝廷出者,金华之君子居多。”(1)他们不仅对当时的政治举措、文化教育、民风
士习等有很大影响,而且更在学术思想、尤其是儒学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清代名儒阮元
曾说:“元、明之间,守先启后,在于金华。”(2)诚如斯论,金华朱学的确堪称洪
武儒学的主流。
宋室南渡以后,理学重心转移,金华逐渐成为程朱理学的主要传扬之地。朱熹曾亲至丽
泽书院讲学,接引弟子,传播理学,徐侨、叶由庚、杨与立、王翰等均曾恭聆其教。其
后,由朱熹高弟黄幹授学的何基及其弟子王柏、柏弟子金履祥、履祥弟子许谦,皆“纯
然得朱子之学髓,而柳道传、吴道传以逮戴叔能、宋潜溪一辈,又得朱子之文澜”,故
“数紫阳之嫡子,端在金华也”(3)。可见,金华学派是程朱理学传承中的一个重要
宗派。谢这一学派统系之传人,洪武诸儒对其先辈极为推崇,如王袆说:“尧、舜、禹
、汤、文、武、周公相传之道,至孔子乃集其大成。宋周(敦颐)、程(颢、颐兄弟)
氏者作
s*g
52 楼
洪武儒学教育与科举八股的形成及其流弊
朱元璋创建明王朝后,依据所谓“武定祸乱,文致太平”(1)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儒学
教育,充分发挥儒学功能,以巩固、强化其王权专制统治。
以“礼乐”为“治民”之津梁的朱元璋,十分重视儒家礼乐文明的教化作用。他认为:
“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
,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戚辨。元以夷变夏,民染其俗,先王之礼几乎熄矣,而人情狙
于浅近。”故其“初定天不,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分曹究讨”(2),先后编
成《存心录》、《大明集礼》、《大成乐》,给经历涟年战乱之苦的民众多少带夹了点
新气象。朱元璋更为重视礼乐文明对社会日用生活的影响。洪武五年(1372年),他诏
令天下曰:“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里
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乡党论齿相见,揖拜毋违礼。婚姻毋论
财;丧事称家有无,毋惑阴阳拘忌,停柩暴露。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毋以旧田
为限。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有司严治之。”(3)同时,因御史高原侃奏言而诏
定官民丧服之制,又诏中
朱元璋创建明王朝后,依据所谓“武定祸乱,文致太平”(1)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儒学
教育,充分发挥儒学功能,以巩固、强化其王权专制统治。
以“礼乐”为“治民”之津梁的朱元璋,十分重视儒家礼乐文明的教化作用。他认为:
“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有礼则治,无礼则乱。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
,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戚辨。元以夷变夏,民染其俗,先王之礼几乎熄矣,而人情狙
于浅近。”故其“初定天不,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分曹究讨”(2),先后编
成《存心录》、《大明集礼》、《大成乐》,给经历涟年战乱之苦的民众多少带夹了点
新气象。朱元璋更为重视礼乐文明对社会日用生活的影响。洪武五年(1372年),他诏
令天下曰:“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里
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乡党论齿相见,揖拜毋违礼。婚姻毋论
财;丧事称家有无,毋惑阴阳拘忌,停柩暴露。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毋以旧田
为限。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有司严治之。”(3)同时,因御史高原侃奏言而诏
定官民丧服之制,又诏中
s*g
54 楼
康熙帝与清初庙堂儒学
清初儒学对当时及其后的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影响较为深刻的,无疑是早期启蒙儒学和
庙堂儒学。前者体现了明代中后叶以来、尤其是晚明清初的时代精神气息,显露出以儒
学为主体的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向近代转换更新的动向;而后者乃是正宗官学,是清初
统治者利益意愿的体现,不仅在当时即具鲜明的意识形态意义,而且更奠定了有清一代
思想统治的根基,它迟缓乃至阻碍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而近代发展的
历史进程。
一、 倡明“道统”、“治统”合一论
孔子是中回封建社会的圣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奉孔子,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表明
自身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因而也就难以抓住民心,得到人们、尤其是士阶层的有效支持
。对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来说,是否尊孔更直接关系到能否稳固其统治根基。
康熙帝(1654一1722年)对此有十分自觉的认识,故其利用一切时机向臣民宣扬对孔子
的尊崇之意,如康熙八年(1669年),他敕谕国子祭酒、司业等官曰:“朕惟圣人之道
高明广大,昭垂万世,所以兴道致治、敦化善俗莫能外也。朕缵承丕业,文治诞敷,景
仰先哲至德。”(1)二十三年
清初儒学对当时及其后的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影响较为深刻的,无疑是早期启蒙儒学和
庙堂儒学。前者体现了明代中后叶以来、尤其是晚明清初的时代精神气息,显露出以儒
学为主体的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向近代转换更新的动向;而后者乃是正宗官学,是清初
统治者利益意愿的体现,不仅在当时即具鲜明的意识形态意义,而且更奠定了有清一代
思想统治的根基,它迟缓乃至阻碍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而近代发展的
历史进程。
一、 倡明“道统”、“治统”合一论
孔子是中回封建社会的圣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奉孔子,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表明
自身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因而也就难以抓住民心,得到人们、尤其是士阶层的有效支持
。对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来说,是否尊孔更直接关系到能否稳固其统治根基。
康熙帝(1654一1722年)对此有十分自觉的认识,故其利用一切时机向臣民宣扬对孔子
的尊崇之意,如康熙八年(1669年),他敕谕国子祭酒、司业等官曰:“朕惟圣人之道
高明广大,昭垂万世,所以兴道致治、敦化善俗莫能外也。朕缵承丕业,文治诞敷,景
仰先哲至德。”(1)二十三年
s*g
56 楼
李顒与清初山林儒学
清初儒林,呈早期启蒙儒学、庙堂儒学和山林儒学鼎足而立之势。黄宗羲、顾炎武、傅
山、王夫之、唐甄、方以智、颜元等为代表的早期启蒙儒学,顺承着明代中后叶以来儒
学发展之势,进一步变革思想观念,显露出儒学由传统而向近代转变的迹像。康熙、雍
正、乾隆三帝及熊赐履、李光地等为代表的庙堂儒学,以王权专制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化
程朱理学一元化思想统治,反映了清廷为核心的统治阶层的利益意愿,是有清一代的官
方哲学。山林儒学的代表者,学术上或倾向王学如孙奇逢、李顒,或信奉朱学如刁包、
陆世仪,然多系明室遗民,不愿在清廷做官而隐逸山林,潜心学术,砥砺名节,从各自
不同的层面对儒学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兹以李顒为个案,略窥清初山林儒学之斑。
李顒(1627一1705年),字中孚,陕西周至人,人称二曲先生。生平提倡讲学,同孙奇
逢、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清廷对他十分重视,康熙帝曾经亲书“关中大儒”四字
以赐,但如同众多的明室遗民,李顒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固辞清廷征召,不愿为其“缯
弋”所及,甚至以生命相拒。他隐逸山林,肆力于学问,著作甚富,今传有《关中李二
曲先生全集》46卷。
清初儒林,呈早期启蒙儒学、庙堂儒学和山林儒学鼎足而立之势。黄宗羲、顾炎武、傅
山、王夫之、唐甄、方以智、颜元等为代表的早期启蒙儒学,顺承着明代中后叶以来儒
学发展之势,进一步变革思想观念,显露出儒学由传统而向近代转变的迹像。康熙、雍
正、乾隆三帝及熊赐履、李光地等为代表的庙堂儒学,以王权专制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化
程朱理学一元化思想统治,反映了清廷为核心的统治阶层的利益意愿,是有清一代的官
方哲学。山林儒学的代表者,学术上或倾向王学如孙奇逢、李顒,或信奉朱学如刁包、
陆世仪,然多系明室遗民,不愿在清廷做官而隐逸山林,潜心学术,砥砺名节,从各自
不同的层面对儒学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兹以李顒为个案,略窥清初山林儒学之斑。
李顒(1627一1705年),字中孚,陕西周至人,人称二曲先生。生平提倡讲学,同孙奇
逢、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清廷对他十分重视,康熙帝曾经亲书“关中大儒”四字
以赐,但如同众多的明室遗民,李顒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固辞清廷征召,不愿为其“缯
弋”所及,甚至以生命相拒。他隐逸山林,肆力于学问,著作甚富,今传有《关中李二
曲先生全集》46卷。
s*g
58 楼
戴震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
从思想史角度考察,戴震(1724一1777年)的思想究竟有何价值?戴氏其人是否堪以一
位早期启蒙思想家而在中国儒学史乃至整个思想史上据有一席重要地位?近年学界鸡颇
有争议。笔者试略陈管见,以期引发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思考。
一、
明万历年间初兴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潮,发展至明清之际,形成高潮,而到清代中叶则折
入沉潜状态。但沉潜并非沉没,而是仍潜生暗长着。这样,清代中叶的早期启蒙思想家
在气象上虽不如其先辈,而在精神实质上自有与其先辈相通之处,如大张“六经皆史”
之帜的章学诚、以子学对抗理学的汪中、集疑古辨伪之大成的崔述和姚际恒、将“度数
之学”运用于义理研究的焦循等均是如此。我们审察戴震思想的价值,并藉此以确立其
历史地位,理应立基于对这历史背景的宏观把握。
据之来看戴震,其思想天地同此前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相比显得褊狭、幽暗。譬如:在政
治思想方面,戴氏不仅未曾像黄宗羲那样对封建制度进行否定性的批判,而且更明确肯
定封建君权的合法性。他以“天下国家,志纷则乱,于是有君臣;明乎君臣之道者,无
往弗
从思想史角度考察,戴震(1724一1777年)的思想究竟有何价值?戴氏其人是否堪以一
位早期启蒙思想家而在中国儒学史乃至整个思想史上据有一席重要地位?近年学界鸡颇
有争议。笔者试略陈管见,以期引发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思考。
一、
明万历年间初兴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潮,发展至明清之际,形成高潮,而到清代中叶则折
入沉潜状态。但沉潜并非沉没,而是仍潜生暗长着。这样,清代中叶的早期启蒙思想家
在气象上虽不如其先辈,而在精神实质上自有与其先辈相通之处,如大张“六经皆史”
之帜的章学诚、以子学对抗理学的汪中、集疑古辨伪之大成的崔述和姚际恒、将“度数
之学”运用于义理研究的焦循等均是如此。我们审察戴震思想的价值,并藉此以确立其
历史地位,理应立基于对这历史背景的宏观把握。
据之来看戴震,其思想天地同此前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相比显得褊狭、幽暗。譬如:在政
治思想方面,戴氏不仅未曾像黄宗羲那样对封建制度进行否定性的批判,而且更明确肯
定封建君权的合法性。他以“天下国家,志纷则乱,于是有君臣;明乎君臣之道者,无
往弗
s*g
60 楼
儒家“大同”理想及其对近代中国人的影响
儒家素重现实而少玄想,唯《礼记•礼运篇》中托孔子之名描述了儒家对于未来
社会的构想。按汉儒郑玄的注解,所谓“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及阴阳运转之
道”;唐儒孔颖达的疏义说是孔子答弟子子游所问,“唯论礼之运转之事”。在这篇文
献中,孔子平实地论述了“礼”是如何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不断变化的,故其具有清醒
的人文理性精神。与其他儒经不同的是《礼运篇》具体描述了五帝时代社会“大同”的
生动情景,并据之而提出了著名的“大同”、“小康”之说。其说包蕴着下列主要思想
内容:(一)“大同”之世是一个以农业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公”是这
社会的总原则,在这社会里,人们各尽其力,为社会劳动,生产成果和社会财富均归社
会成员共享,毫无私有观念。博爱精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系着人际关系,全
体社会成员团结友爱,真诚相待,各得其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选贤与能”,实
行社会民主,而被选出来的“贤”者、“能”者则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公仆。(二
)现实社会,“大道既隐”,则非“大同”,而仅是“小康”之世了。“小康”之世是
一个以私有制为经济
儒家素重现实而少玄想,唯《礼记•礼运篇》中托孔子之名描述了儒家对于未来
社会的构想。按汉儒郑玄的注解,所谓“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及阴阳运转之
道”;唐儒孔颖达的疏义说是孔子答弟子子游所问,“唯论礼之运转之事”。在这篇文
献中,孔子平实地论述了“礼”是如何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不断变化的,故其具有清醒
的人文理性精神。与其他儒经不同的是《礼运篇》具体描述了五帝时代社会“大同”的
生动情景,并据之而提出了著名的“大同”、“小康”之说。其说包蕴着下列主要思想
内容:(一)“大同”之世是一个以农业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公”是这
社会的总原则,在这社会里,人们各尽其力,为社会劳动,生产成果和社会财富均归社
会成员共享,毫无私有观念。博爱精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系着人际关系,全
体社会成员团结友爱,真诚相待,各得其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选贤与能”,实
行社会民主,而被选出来的“贤”者、“能”者则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公仆。(二
)现实社会,“大道既隐”,则非“大同”,而仅是“小康”之世了。“小康”之世是
一个以私有制为经济
s*g
62 楼
儒学的不断创新和自我改造
——“亲亲”和“为公”结合的不断探索
儒学是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二千多年来,它以其浩瀚典籍构筑了中
华文化学术的宏伟殿堂,又以其“经世致用”的精神而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孔
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圣人,儒学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主要象征。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是“礼”和“仁”,或称之为礼学和仁学,二者是互相联系的。礼
学是对诗书礼乐传统的继承,但又不拘守于某些形式而加以修正,更充实以仁的精神,
从而使礼学突破旧式礼制礼仪的框架,成为一门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政治伦理学。仁学是
孔子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是反映社会变革时代精神的一种新型哲学人类
学。这表明在儒学创立者那里就已经具备了十分显明的创新精神。
不完全同于周公以来注重“别”与“分”的礼之传统,孔子创新性提出仁论,其思想本
质是“爱人”(据《论语•颜渊》)。但这“仁”以“爱亲”为根本,其弟子有
若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上《学而》)应该
说是准确地反映了乃师的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认为对于亲疏、尊卑不同
——“亲亲”和“为公”结合的不断探索
儒学是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二千多年来,它以其浩瀚典籍构筑了中
华文化学术的宏伟殿堂,又以其“经世致用”的精神而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孔
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圣人,儒学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主要象征。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是“礼”和“仁”,或称之为礼学和仁学,二者是互相联系的。礼
学是对诗书礼乐传统的继承,但又不拘守于某些形式而加以修正,更充实以仁的精神,
从而使礼学突破旧式礼制礼仪的框架,成为一门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政治伦理学。仁学是
孔子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是反映社会变革时代精神的一种新型哲学人类
学。这表明在儒学创立者那里就已经具备了十分显明的创新精神。
不完全同于周公以来注重“别”与“分”的礼之传统,孔子创新性提出仁论,其思想本
质是“爱人”(据《论语•颜渊》)。但这“仁”以“爱亲”为根本,其弟子有
若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上《学而》)应该
说是准确地反映了乃师的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认为对于亲疏、尊卑不同
s*g
64 楼
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
或许是有见于当今社会生态伦理问题,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天人合一”格外
引人注目。不少学者发表文章对之详加论述,而从正面对“天人合一”予以积极评价的
观点颇为流行。如有学者著书立论道:“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不仅教给人们一
种承认事物多样性的世界观,而且教会人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
一山一石”。(李振刚、方国根:《和合之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更
有学者从“天人合一”传统出发来阐发其作为现代人的人类与自然和合观、自然和合人
文标准、自然和合,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应是一种原始合同关系,也不应是一种
盲目对抗关系,而应是一种和合化成关系。“和合化成关系,以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家园
、安宅、广居,通过人类的自觉的有组织的文化建设活动完善生态系统,美化自然环境
,创造人类生活活动的最优化环境。“(张立文:《和合学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6年版。)如此等等,难以尽举。这些观点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遗憾的是,学
者们多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立论,却不甚历史主义地分析研究“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的
关系问题。这就使类此观点开发“天人合
或许是有见于当今社会生态伦理问题,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天人合一”格外
引人注目。不少学者发表文章对之详加论述,而从正面对“天人合一”予以积极评价的
观点颇为流行。如有学者著书立论道:“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不仅教给人们一
种承认事物多样性的世界观,而且教会人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
一山一石”。(李振刚、方国根:《和合之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更
有学者从“天人合一”传统出发来阐发其作为现代人的人类与自然和合观、自然和合人
文标准、自然和合,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应是一种原始合同关系,也不应是一种
盲目对抗关系,而应是一种和合化成关系。“和合化成关系,以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家园
、安宅、广居,通过人类的自觉的有组织的文化建设活动完善生态系统,美化自然环境
,创造人类生活活动的最优化环境。“(张立文:《和合学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6年版。)如此等等,难以尽举。这些观点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遗憾的是,学
者们多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立论,却不甚历史主义地分析研究“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的
关系问题。这就使类此观点开发“天人合
p*o
65 楼
活动太多
s*g
66 楼
儒学与现代民主
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民主是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主题之一。因此
,如果说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是二十世纪中国人关注的一大热点,那么,在这热点中
最具实质性意义的则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儒学与现代民主的关系问题。(1)这问题至少
内蕴着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儒学中是否具有近、现代性的民主思想?二是儒学传统
能否自发地开启出现代民主?三是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儒学能否作为一种传统资源
而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明建设有所贡献?倘若有此可能,
我们又应如何充分而又有效地开掘并利用儒学传统资源?正确地解析这些问题,无疑既
具学术理论意义,亦有现实实际价值。
一、
在中国儒家经籍中,“民主”一词古已有之,但其含义却与现代民主风马中不相及。现
代民主指的是一种以自由、平等和公正等为基本原则与基本前提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思想
精神,以及与之相吻合的以“主权在民”为基本特质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
而儒经中所谓“民主”绝无这样的意义。如《尚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
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民主是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主题之一。因此
,如果说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是二十世纪中国人关注的一大热点,那么,在这热点中
最具实质性意义的则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儒学与现代民主的关系问题。(1)这问题至少
内蕴着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儒学中是否具有近、现代性的民主思想?二是儒学传统
能否自发地开启出现代民主?三是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下,儒学能否作为一种传统资源
而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明建设有所贡献?倘若有此可能,
我们又应如何充分而又有效地开掘并利用儒学传统资源?正确地解析这些问题,无疑既
具学术理论意义,亦有现实实际价值。
一、
在中国儒家经籍中,“民主”一词古已有之,但其含义却与现代民主风马中不相及。现
代民主指的是一种以自由、平等和公正等为基本原则与基本前提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思想
精神,以及与之相吻合的以“主权在民”为基本特质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
而儒经中所谓“民主”绝无这样的意义。如《尚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
s*g
68 楼
儒家“民本”传统及其历史命运
民主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理想追求。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核心,而“民本”
传统则是儒学中很重要的思想内容,对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及中国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
均有重要影响。源于上古文化传统的原始儒学、尤其是孟子所提出的“民本”思想,本
具民主精神特质,但在后世却不仅未能“一线”开出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政治和民主文
化,而且更成为专制君主用以愚弄民众的饰物。这是由传统中国农业一一宗法社会和王
权专制主义的现实所决定的。迨至晚明清初、尤其是晚清以来,随着农业一一宗法型社
会的逐渐解构、专制王权的愈益式微,以及近代化进程的不断推演,启蒙学者多返归元
典儒学,借重倡“民本”论以建构其民主思想。至于或以“民本”传统了解、宣传以至
吸纳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文化,或以近代西方民主对“民本”传统作出适应时
发展需求的新诠释,或将“民本”传统与近代西方民主冶于一炉而提出其具有中国特色
的民主思想,均大有其人。并且,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建
设角度看,儒家的“民本”亦非毫无价值。
一、 上 古 文 化 传 统 与 原 始 儒 学
民主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理想追求。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核心,而“民本”
传统则是儒学中很重要的思想内容,对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及中国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
均有重要影响。源于上古文化传统的原始儒学、尤其是孟子所提出的“民本”思想,本
具民主精神特质,但在后世却不仅未能“一线”开出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政治和民主文
化,而且更成为专制君主用以愚弄民众的饰物。这是由传统中国农业一一宗法社会和王
权专制主义的现实所决定的。迨至晚明清初、尤其是晚清以来,随着农业一一宗法型社
会的逐渐解构、专制王权的愈益式微,以及近代化进程的不断推演,启蒙学者多返归元
典儒学,借重倡“民本”论以建构其民主思想。至于或以“民本”传统了解、宣传以至
吸纳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文化,或以近代西方民主对“民本”传统作出适应时
发展需求的新诠释,或将“民本”传统与近代西方民主冶于一炉而提出其具有中国特色
的民主思想,均大有其人。并且,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建
设角度看,儒家的“民本”亦非毫无价值。
一、 上 古 文 化 传 统 与 原 始 儒 学
s*g
70 楼
儒家的经世之学及其意义
儒家在中国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本身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不
仅历史上的儒家学者各以其自身立场阐发各自的儒学思想,而且儒学宏富的思想内涵及
其历史演变亦使研究者对儒学的了解颇感困惑,从而引发了许多误解和争论。其实,无
论儒学经历过多少时代,我们对儒学的理解首先应该弄清儒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儒学的目的、儒生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笔者认为,从此契入最应紧紧扣住经世精神及
其意义来了解、体认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
一
儒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之学,儒家之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世精神。所谓“经世”,
即“经世致用”。“经世”有时写作“经济”,即“经国济世”,意义相同。“经世”
是指称儒家极其关心社会、参与政治,以祈求达到天下治平的一种观念。“经世”概念
最早见之于《庄子•齐物论》,其言有曰: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
圣人议而不辨。
对于这里提到的“经世”一词的含义,学者说法不一,如章太炎认为应解作“纪年”(
1);梁启超则以济世致用之义视之,他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为
儒家在中国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本身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不
仅历史上的儒家学者各以其自身立场阐发各自的儒学思想,而且儒学宏富的思想内涵及
其历史演变亦使研究者对儒学的了解颇感困惑,从而引发了许多误解和争论。其实,无
论儒学经历过多少时代,我们对儒学的理解首先应该弄清儒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儒学的目的、儒生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笔者认为,从此契入最应紧紧扣住经世精神及
其意义来了解、体认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
一
儒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之学,儒家之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世精神。所谓“经世”,
即“经世致用”。“经世”有时写作“经济”,即“经国济世”,意义相同。“经世”
是指称儒家极其关心社会、参与政治,以祈求达到天下治平的一种观念。“经世”概念
最早见之于《庄子•齐物论》,其言有曰: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
圣人议而不辨。
对于这里提到的“经世”一词的含义,学者说法不一,如章太炎认为应解作“纪年”(
1);梁启超则以济世致用之义视之,他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为
s*g
72 楼
华夏文化与21世纪的人类生态伦理
人类是带着20世纪的辉煌和困惑而跨入21世纪的。辉煌成就历史,姑置不论,而就困惑
来说,全球化与区域化的矛盾、单极思维与多元文化的冲突以及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等
等,使人们不得不思考21世纪的人类社会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模式?人类文化将出现怎样
的格局?从20世纪的发展趋势似可预料呼之即出的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将是
21世纪人类发展的模式,人类文化的格局也将从“欧洲中心主义”或“美国单级思维”
转向“既一体化又多元化”的格局。而历史悠久、传统根基深厚的华夏文化将在未来人
类社会与社会发展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可持续发展
理论究中应运而生的新的人类生态伦理观,可以说是对华夏文化中“天人合一”、“仁
民爱物”等传统观念在更高层面上的一种复归。本文仅就此略予探析。
一、 问题的提出及生态伦理的内涵
生态伦理的建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近代以来,发明和应用科技,创造了人类前所的未有的物质文明,特别是20世
纪高科技的发展,更牵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的物质文明已
人类是带着20世纪的辉煌和困惑而跨入21世纪的。辉煌成就历史,姑置不论,而就困惑
来说,全球化与区域化的矛盾、单极思维与多元文化的冲突以及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等
等,使人们不得不思考21世纪的人类社会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模式?人类文化将出现怎样
的格局?从20世纪的发展趋势似可预料呼之即出的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将是
21世纪人类发展的模式,人类文化的格局也将从“欧洲中心主义”或“美国单级思维”
转向“既一体化又多元化”的格局。而历史悠久、传统根基深厚的华夏文化将在未来人
类社会与社会发展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可持续发展
理论究中应运而生的新的人类生态伦理观,可以说是对华夏文化中“天人合一”、“仁
民爱物”等传统观念在更高层面上的一种复归。本文仅就此略予探析。
一、 问题的提出及生态伦理的内涵
生态伦理的建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近代以来,发明和应用科技,创造了人类前所的未有的物质文明,特别是20世
纪高科技的发展,更牵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的物质文明已
s*g
74 楼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略论
在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文化研究中,情绪化地反传统、倡西化是主流,而90年代的
“国学热”中,此一主流悄然退位,代之而起的则是新文化保守主义。弘扬传统,复兴
儒学,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寻求解决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途径等等,成为近年
学界的热门话题。这并非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表明中国当代学人文化气质的变移。导
致世纪之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而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本就存在着一个
文化保守主义传统,且这传统始终或强或弱、或深或浅、或明或暗地发生着影响,则不
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使我们在感受当代新文化保守主义精神气息的同时,尚
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作番客观论析。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内在理路
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既受西方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保守
主义思潮组成部分之一,又有相对独立性,展露出自身的演进轨迹,存在着自身发展的
“内在理路”(inner logic)。
据美国学者艾恺的研究,“文化保守主义”(又称“文化守成主义”Cultural
Conserva-tive),是伴随着西方近现代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而最早在西
在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文化研究中,情绪化地反传统、倡西化是主流,而90年代的
“国学热”中,此一主流悄然退位,代之而起的则是新文化保守主义。弘扬传统,复兴
儒学,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寻求解决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途径等等,成为近年
学界的热门话题。这并非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表明中国当代学人文化气质的变移。导
致世纪之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而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本就存在着一个
文化保守主义传统,且这传统始终或强或弱、或深或浅、或明或暗地发生着影响,则不
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使我们在感受当代新文化保守主义精神气息的同时,尚
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作番客观论析。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内在理路
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既受西方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保守
主义思潮组成部分之一,又有相对独立性,展露出自身的演进轨迹,存在着自身发展的
“内在理路”(inner logic)。
据美国学者艾恺的研究,“文化保守主义”(又称“文化守成主义”Cultural
Conserva-tive),是伴随着西方近现代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而最早在西
s*g
76 楼
关于儒学的现代转化问题
——评现代新儒家的儒学转化观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能否由传统而向现代转化?倘有此可能,将如何转化?
这问题与中国文化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当人们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命运以及中国未来文化
发展时,总无法回避儒学传统的现代转化问题。唯其如此重要,自上世纪20年代中西文
化论战以来,中国的知识者、尤其是思想性的学人就一直在殚精竭虑地研讨此问题,提
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因之而展开多次思想交锋、学术争鸣。迄今为止,这问题仍是思
想界、学术界争论的重要焦点之一。当代新儒家尤其对此表现出极大热情;尽管在理论
体系的建构上,他们始终未能突破传统儒学“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且以继承和发扬
儒家传统的“内圣成德之教”,实现“精神超越”作为其终极关怀,但他们又并未因此
而忽视对“外王事功”的现实关怀,而是试图通过对传统儒学的重新诠释赋予“外王事
功”以现代的文化内涵,为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发展科学与民主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我们站在21世纪新时代的基点上重新思考儒学的现代转化问题时,应把当代新
儒家的儒学转化观作为讨论的重点。
——评现代新儒家的儒学转化观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能否由传统而向现代转化?倘有此可能,将如何转化?
这问题与中国文化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当人们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命运以及中国未来文化
发展时,总无法回避儒学传统的现代转化问题。唯其如此重要,自上世纪20年代中西文
化论战以来,中国的知识者、尤其是思想性的学人就一直在殚精竭虑地研讨此问题,提
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因之而展开多次思想交锋、学术争鸣。迄今为止,这问题仍是思
想界、学术界争论的重要焦点之一。当代新儒家尤其对此表现出极大热情;尽管在理论
体系的建构上,他们始终未能突破传统儒学“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且以继承和发扬
儒家传统的“内圣成德之教”,实现“精神超越”作为其终极关怀,但他们又并未因此
而忽视对“外王事功”的现实关怀,而是试图通过对传统儒学的重新诠释赋予“外王事
功”以现代的文化内涵,为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发展科学与民主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我们站在21世纪新时代的基点上重新思考儒学的现代转化问题时,应把当代新
儒家的儒学转化观作为讨论的重点。
c*g
124 楼
peng
相关阅读
今天做了FAR的final exam该选taxation还是 auditing ?考过FAR的姐妹帮帮忙!在Ernst&Young里面做consulting累吗?求REG常考的simulation topics求四大朋友的refer还要继续考吗?Wiley Reg book 2011 to trade Wiley Aud 2011今天考了FARBEC的成绩终于出来啦REG出来了没?新建了一个考REG的群周末考了REG,郁闷之极BEC becker text book & wiley AUD testbank CDPlease help with CPA exam requirements.Grant ThorntonCPA考试感想兼卖复习材料大家都是多少钱买的 Professional Ethics 资料?求购 FAR & BEC 2011 PASSMASTER PDF信用分数知多少?750?免费查询,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