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研究称白垩纪地球食物链遭破坏导致动物灭绝
avatar
研究称白垩纪地球食物链遭破坏导致动物灭绝# Animals - 动物园
i*s
1
电脑生成的模拟图像,展示了一颗小行星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景象。据信,此次撞
击导致恐龙走向灭绝
一幅模拟图,展示了霸王龙猎捕三角龙的景象。科学家的电脑模型对研究中涉及的所有
动物饮食习惯进行了模拟研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据11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
究发现,在因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前,白垩纪时期的食物链已经遭
到破坏,小行星撞击成为致命一击,最终制造物种大灭绝的惨剧。这是现代人应该吸取
的教训。如果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资源,人类也将陷入同样的危险之中。
6500万年前,一颗体积相当于一座山的小行星撞击墨西哥地区,包括恐龙在内的很
多物种灭绝,白垩纪也因此宣告结束。研究发现食物链在小行星撞击前就已经处在压力
之中,由于大量植物死亡,恐龙无力应对这场灾难,最终走向灭绝。这项研究警示世人
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资源,将让人类陷入同样的危险之中。单一作物耕种给地球带来
的压力以及破坏环境导致陆地动物、植物和海洋生物走向灭绝的做法,最终也将让人类
深受其害。
科学家对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陨坑(现在已被掩埋)所在的撞击区进行研
究后指出,撞击对地球上的动物产生深远影响。借助于一个电脑模型,他们对北美生态
系统的食物链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食物链遭到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大规模灭绝。
芝加哥进化生物学委员会的乔纳森-米切尔表示:“我们的研究显示,由于当地生
态结构遭到破坏,北美地区出现的大规模灭绝更为严重。”研究人员重建了17个白垩纪
生态群落的陆地食物网,其中有7个群落在希克苏鲁伯撞击前存在了200万年,另外10个
的年代比它们早1300万年。电脑模型揭示了食物网发生的剧变,所进行的模拟预测了小
行星撞击引发的植物大量死亡将导致多少动物灭绝。米切尔说:“我们的分析显示最年
轻的生态群落因植物大量死亡出现的物种灭绝现象更为严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种差
异揭示大量关键性生物群落发生的变化,例如三角龙等食草恐龙以及小型哺乳动物。”
研究显示一系列环境和生物学因素导致食物网在小行星撞击前就处在巨大压力之下
,小行星撞击无异于致命一击,大大降低了物种的幸存率。米切尔说:“除了帮助了解
这场古代物种大灭绝事件外,我们的研究发现也有助于了解人类导致的生态系统发生的
变化,这些变化可能降低生态系统应对意外灾祸的能力。”
科学家的电脑模型对研究中涉及的动物饮食习惯进行了分析。在一项模拟中,霸王
龙只以三角龙为食,另一项模拟中只以鸭嘴龙为食,第三项模拟中则以多种猎物为食。
之所以这样模拟是因为科学家尚没有确定白垩纪动物的饮食习惯。研究员肯尼思-安格
里克泽克表示:“我们以现代食物网作为指导,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这种不确定性对
了解生态系统机能的重要性远远不及我们获取的有关不同种群饮食习惯和数量的信息。”
现代食物网数据帮助模拟这种现象,了解特定动物的饮食习惯,体型和数量与灭绝
风险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对植物大量死亡对不同食物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安格里克泽
克指出:“我们并不是说某一个给定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而是说一个给定的生态系统
或多或少地比另一个更脆弱。”
电脑模型显示,如果小行星在最后的白垩纪生物群落前1300万年撞击地球,仍会发
生物种大灭绝,但严重程度可能远远不及北美的物种大灭绝。研究人员指出气候变化以
及其他环境因素可能导致白垩纪的一些动物或多或少地富有多样性,曾经覆盖北美洲部
分地区的一个浅海干涸可能是导致多样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此项研究并没有提供任
何证据,证明最后的白垩纪生物群落在小行星撞击前处在灭绝边缘。
米切尔说:“生态系统因为小行星撞击走向崩溃。我们的研究显示,即使没有小行
星撞击,它们也很难继续存在。不寻常的环境——例如小行星撞击后产生的影响——是
导致生物群落走向灭绝的重要原因。”此项研究对现代环境保护工作有借鉴意义。安格
里克泽克表示:“我们的研究显示一个处在压力下的生态系统的稳健性或者脆弱性取决
于种群的数量和类型。因此,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关注生态系统的机能以及种群在群落中
扮演的角色,这一点非常重要。”研究发现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孝文)
avatar
I*i
2
人类应吸取教训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