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的实践
了解了唯识与三性,可以说已经基本把唯识学的理论框架概括了,可是唯识学不单
是一门理论,更是一个实践体系。
现在佛教内部流行一个趋势,就是强调实修而贬低理论,好像只要谁重视理论就说
明他没有修行似的。持这观点的人其实是既不懂理论又不懂修行。佛教的经典看似浩如
烟海,可是都是教人如何修行。这就好象一个人要爬山游览,如果仅把地图研究了一遍
就觉得够了,不用爬山了,实际上一路风光一点也没见到,这样的纸上谈兵固然是不可
取的,但是,若走另一个极端,不看地图就匆匆上路,费劲不说,要是走上叉路,甚至
误入险途,岂不冤枉!两全其美的办法,先仔细看了地图,再揣着地图上路,因为仅靠
看地图的初期印象毕竟还是模糊,带着地图,边走边印证,越走越明了,登至顶峰,扔
掉地图,众山一览,岂不美哉!
我们凡夫的错误执着根深蒂固,心性又顽劣,如果不能首先说服自己,不能深切地
认同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不可能落实到修行实践上。缺乏明晰的理论思维,仅靠
体验或是情感的信,认识肯定很模糊,信心就不会坚定,稍遇挫折就会动摇,难怪竟然
有一些佛弟子跟着法轮功跑了。信佛不是相信佛的法力无边、有求必应,而是相信佛所
说的道理就是真理。唯识佛法是硬道理,看似艰深,解决的全是硬碰硬的问题,是把我
们思想上的疙瘩全结开,以求坚定地踏上修习之路。
佛教的中心,就是“无我”。 可以说,这个“我”是万恶之源,所有的恶行都是
为了这个莫须有的东西而犯下的,为此还得受报应,你说冤不冤!另一方面,但凡善的
事情又都和“无我”有点关系,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忘我也可以说是浅层次的无我
,这些世间提倡的品德,都可以说是无我的一种表现,如果真地按照佛陀指给的方法去
体悟无我,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讲唯识也好,三性也好,看似很复杂,都是为了
让人们打心眼里认识到无我,能真正以“无我”来看待一切事物,以“无我”的方针指
导我们的行为乃至起心动念,这不是钻故纸堆的学术研究,而是我们每时每刻所要面对
的修行!
唯识学的修习实践内容深广,这里简单谈一点止观的关系。佛教修行的主要内容,
就是对治颠倒的我见,其方法就是通过止和观。止就是摄心专注不散,观就是体察法义
,以智慧观照万事万物,对治颠倒虚妄。止和观是互相增上的,认真地学习和思维无我
的道理,以此正见观照世间诸法本来虚妄,才能做到心不攀缘,止息了散乱心,又能更
好地体悟法义,照见诸法的真实面目,这就是止观双运。单就“止”来说,并不是佛教
所独有的,许多外道的修行方法都可以获得相当的定力,而无我的观修方法却是佛教所
独倡的。如此勤修止观,反复对治错误执着,一步步接近真实,若突破仅从思维上理解
“无我”,而能从整个身心上实证无我,亲见真实,便是至“见道位”,也就是成为
了登地菩萨,至此便是踏上了觉悟之路。
韩镜清先生把唯识的观修总结为四句话,叫做“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
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
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相;
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正显现。”
“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是讲无常,“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是
说没有独立实有的我,“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相”就是唯识的唯能无所,只有能
认识的识,没有所认识的对象,“只有一隐一现,没有真正显现”是指种子与现行交替
的缘起规律。结合咱们刚才谈的唯识与三性的内容,这四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总
的来说就是在依他起性上不增益遍计所执性。
“四有四无”,就是让大家时时以唯识的观待方法提醒自己,到底什么是有,什么
是无,有要如实地有,无要如实地无。现在好像很流行“现实”两个字,说 “你们佛
教这一套太不现实”!可是我们认真想想,从小到大,甚至是无始以来,我们哪一天现
实过?我们哪一天认识到了世界人生的真实面目?不识真实何谈现实!佛教的目的,佛
陀言传教化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时时对治自己习以为常的错误认识,就是每时每刻面对
现实,认识现实!什么是现实?就是佛教中不厌其烦所强调的——无我!唯识的实践,
正是以无我为中心,闻如是教,思如是理,行如是观,得如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