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早的电子邮件,到后来台式电脑上的QQ,到现在移动端的微信,进入信息时代以来
,人们工作交流的方式已发生多次更迭。越来越快,越来越方便,是通讯技术进步最显
著的特征。
手机即时通讯软件突破了空间的障碍,只要有网络信号,上司、同事就能随时随地找到
你。这确实为工作提供了方便。然而,从在办公室这一实体空间里工作,变成在“指尖
上”移动办公,微信悄然扩大了工作的范畴。不少劳动者抱怨:微信工作群混淆了工作
与生活的边界,下班回家,还要随时关注工作群里的动态,这算不算加班?
这事儿,当然怪不得微信。新的技术出现,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亟需新的秩序与规
则。现实中,正因为规则的制定滞后于技术发展,才打破了秩序原本的平衡。微信虽“
轻”,却让劳动者感到不可承受之“重”。
也许有的公司管理人员会认为,不就是回条消息的事儿,有什么大不了的?确实,发条
消息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问题是,什么时候下指示、发通知,由管理人员自己说了
算;而什么时候回消息,需要员工随时待命。
在互联网领域,有个“伺服”的概念,服务器需要随时响应请求并进行处理。各大数据
中心都是耗电大户,以满足全天候读取数据的需求——尽管很多数据已被用户遗忘,但
为了保持随时响应的能力,服务器及冷却设备必须保持运转。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
础上,尽可能地减少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已成了互联网技术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
人,毕竟不是机器。保持24小时“伺服”,哪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也要耗费大量
精力。一些管理人员只看到员工回复消息的简单,却看不到他们关注群聊信息的紧张与
焦虑。
以没有及时回复微信群消息为由处罚员工,更是侵害了劳动者权益。都市职场人士生活
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班已是常态,“感觉身体被掏空”不是一句玩笑。在下班期间
,他们更应当享受充分的休息。即便用人单位对员工有特殊需求,也应该让员工享有知
情权,在双方取得共识的前提下组建工作微信群,并在绩效考核予以适当补偿,否则,
就是对工作任务的无端加码。
在一些基层机关单位,微信群甚至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人民日报》近日就刊文指出
:有的部门不再下乡督查,而是要求在群里上传几幅图、几张表,借以“互评互鉴”。
在微信群发布任务虽方便,但很难评价其真实落实程度。依赖微信办公,不如迈开双脚
实地走一走。
一个单位整体运营效率高不高,并不取决于工作时间有多长。在现代社会,工作与休闲
互不干扰当成为文明共识。近年来,带薪休假等话题屡屡被舆论关注。不管是带薪休假
的落实度,还是对于工作微信群的态度,都能看出用人单位的人文关怀程度。一个人是
否获得足够的尊严,一个社会的运转是否健康,既要看辛勤劳作,也要看有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