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t*g
2
我在doc360上看到的一篇
脱去迷信外衣,还佛教以本来面目
开始的一段
----------------------------------------------------------
从某种意义上讲,佛教是理智型智慧型宗教,也可以说,佛教是一种智慧教法而非宗教
。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点是:
1、佛陀是导师,是彻底觉悟的人,而非神;
2、无神论,否定神创造并主宰世界;
3、不神化佛陀,反对神秘主义,不搞偶像崇拜,否认依赖称念、祷告、祈求偶像等方
式而获得解脱;
4、解脱之道的关键在于自求、自证,开启智慧、断除烦恼、究竟解脱,一切需靠自力
,而非仰仗他力(偶像)的救苦救难。
------------------------------------------------------------
这个解说靠谱吗? 还是有其政治目的?
avatar
a*y
3
不是专业测评
只是拷贝文件,制作iso/cdr镜像文件的时候
avatar
h*2
4
在costco常年70吧
avatar
f*e
5
这些说的基本不错。不过佛教这个词的含义很广,不同人的理解可能会不尽相同。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在doc360上看到的一篇
: 脱去迷信外衣,还佛教以本来面目
: 开始的一段
: ----------------------------------------------------------
: 从某种意义上讲,佛教是理智型智慧型宗教,也可以说,佛教是一种智慧教法而非宗教
: 。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点是:
: 1、佛陀是导师,是彻底觉悟的人,而非神;
: 2、无神论,否定神创造并主宰世界;
: 3、不神化佛陀,反对神秘主义,不搞偶像崇拜,否认依赖称念、祷告、祈求偶像等方
: 式而获得解脱;

avatar
P*S
6
因为您是新来的,所以上来给个参考意见:作为初学者看这种文章有害无益。
哪些文章能看呢?能看的文章每提一个观点,必然会引用佛经来支持这种观点。
avatar
g*r
7
看过这篇,觉得说得很不错
至少这篇文章描述的才是传播智慧而不是愚昧的佛教
要不别说成佛,越信越柔弱愚钝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在doc360上看到的一篇
: 脱去迷信外衣,还佛教以本来面目
: 开始的一段
: ----------------------------------------------------------
: 从某种意义上讲,佛教是理智型智慧型宗教,也可以说,佛教是一种智慧教法而非宗教
: 。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点是:
: 1、佛陀是导师,是彻底觉悟的人,而非神;
: 2、无神论,否定神创造并主宰世界;
: 3、不神化佛陀,反对神秘主义,不搞偶像崇拜,否认依赖称念、祷告、祈求偶像等方
: 式而获得解脱;

avatar
l*u
8
你这个建议,为了避免夸夸其他的嫌疑, 也来个佛经支持一下。
要不然你让人家觉得你这帖子“有害无益‘。
老大你这个是在自己给自己下绊子吗?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因为您是新来的,所以上来给个参考意见:作为初学者看这种文章有害无益。
: 哪些文章能看呢?能看的文章每提一个观点,必然会引用佛经来支持这种观点。

avatar
P*S
9
您觉得怎么样我已经一点都不care了。我只回答LZ的问题。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个建议,为了避免夸夸其他的嫌疑, 也来个佛经支持一下。
: 要不然你让人家觉得你这帖子“有害无益‘。
: 老大你这个是在自己给自己下绊子吗?

avatar
g*r
10
呵呵,确实哦
逻辑与行为自相矛盾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个建议,为了避免夸夸其他的嫌疑, 也来个佛经支持一下。
: 要不然你让人家觉得你这帖子“有害无益‘。
: 老大你这个是在自己给自己下绊子吗?

avatar
l*u
11
哦。知道了。:(
不过你老以前说过一遍了.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您觉得怎么样我已经一点都不care了。我只回答LZ的问题。
avatar
g*r
12
一点不care,但还要回个帖子解释一下 :)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您觉得怎么样我已经一点都不care了。我只回答LZ的问题。
avatar
l*u
13
嘿嘿嘿。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确实哦
: 逻辑与行为自相矛盾

avatar
P*S
14
因为有你这样的心里总惦记着的呀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一点不care,但还要回个帖子解释一下 :)
avatar
l*u
15
我倒真不是针对你哈, 解释一下。
那帖子是在是牙齿咬舌头, 我老见到乐子一般要抓紧机会乐。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因为有你这样的心里总惦记着的呀
avatar
t*g
16
谢谢, 我自认算一个比较rational的人, 工科背景, 平时也喜欢读一些科普读物。
对佛学有点兴趣, 想先入门,原因是几年前家父得病到今年去世, 和“信佛”的“亲
戚”讨论到
生老病死的时候有些争论, 他们的一些观点比方说“人之病痛,就是前世造地孽, 减
轻病痛的药都不应该用, 不然下辈子还要还。。。”, “只要信就能成佛, 哪怕到
了临终前最后一口气才信的”,
等理念是我一点也不能接受的。。。
后来我就在网上看了一些浅显的文章, 发现佛教有些宏观的概念和霍金的 the grand
design
书中写的东西有些相通之处。。。 所以现在想了解一下佛法方面的信息, 目的就是了
解, 但是如果学西过程中有对身心健康的东西, 我也不会排斥, 但是主要目的就是
了解,
没有任何想“成佛”的思想。
可以读一些繁体字, 英文也可以, 请推荐一下书或者网站吧,
有空时在看原始佛教会的网页。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些说的基本不错。不过佛教这个词的含义很广,不同人的理解可能会不尽相同。
avatar
t*g
17
谢谢!!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因为您是新来的,所以上来给个参考意见:作为初学者看这种文章有害无益。
: 哪些文章能看呢?能看的文章每提一个观点,必然会引用佛经来支持这种观点。

avatar
t*g
18
谢谢大家!!
avatar
a*y
19
055.佛陀的無記回答
有一次,一位名叫鬱低迦的外道出家修行者,到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拜訪佛陀。問
訊寒暄後,外道鬱低迦問:
「瞿曇!世間有邊嗎?」
「鬱低迦!這是無記。」佛陀回答。
「那麼,瞿曇!世間無邊嗎?」
「鬱低迦!這也是無記。」
「瞿曇!那,世間是常呢?還是無常?生命的本體是身體呢?還是與身體異離的?
真我在死後是存在的呢?還是不存在?」
「鬱低迦!這些都是無記。」
「瞿曇!您說這些都是無記,那到底您的主張是什麼呢?」
「鬱低迦!我以自己正覺的體證宣說,使眾生得以和我一樣,徹底地脫離憂苦煩惱
,盡苦而正覺解脫。」
「瞿曇!那您說說看,世間到底有多少比例的人,是走您所體證的這條路出離解脫
的呢?是半數?或是三分之一?」
到此,佛陀就沈默不回答了。縱然外道鬱低迦再三追問,佛陀都沈默以應,不予回
答。
這時,在旁邊的尊者阿難心想:不能讓鬱低迦這位修行人,錯以為他問倒了佛陀,
錯以為佛陀害怕了答不出來!於是,尊者阿難就接下話題,回答說:
「鬱低迦!就讓我打個比喻吧:譬如有一位國王,在邊境建了一座十分牢固的城堡
,為了安全起見,只留有一道城門進出。城門有一位守門人,聰明黠慧,擅長辨認進出
的人,能阻擋所有不應當入城的人。守門人知道,城堡的外牆十分堅固,連個縫隙都沒
有,所有的人、畜,只能從這道門進出,沒有第二個進出的可能了。鬱低迦!世尊也是
這樣,知道所有已經出離的解脫者,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走斷五蓋、修四
念處、七覺支這條道路而成就的,至於人數的多少,到底是世間的半數或三分之一,那
就不重要了,佛陀是不會在這方面用心的。」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一0集第九五經》、《雜阿含第九六五經》。
二、經中常見佛陀以「無記」來回答的論題,共有十四項,後人稱為「十四無記」
,即:(一)世間常(二)世間無常(三)世間亦常亦無常(四)世間非常非無常(五)世間有邊
(六)世間無邊(七)世間亦有邊亦無邊(八)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九)如來死後有(十)如來死
後無(十一)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十二) 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十三)命身一(十四)命身
異。這十四項,《大智度論》作:「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
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
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
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大正大藏經》二五冊七四頁下)比對來看,《大智
度論》將「世界」與「我」並列,透露了這個論題的方向,是在論世間常住自性的有無
。其中,「神」顯然與「如來」、「命」同義,透露了十四無記中的「如來」不是指佛
陀,而是另一個印度慣用的含意:在輪迴中如如(不變)而來的生命主體。神,即是神
我、真我,指的是身命的主體,也就是「命」。
三、這樣看來,十四無記的前十二項,其實只涵蓋了二個論題,即世間自性與真我
的有無問題,因為「亦有亦無」骨子裡還是「有」,「非有非無」骨子裡還是「無」。
而第十三、十四項也可以看成一個論題,但,嚴格來說,這個論題也不離「真我」的範
圍,所以,雖有十四項,實際上只是二個論題。再進一步論,世間自性是真我(我的自
性)的反射,這樣,十四無記的根本論題只在於「真我」而已。這類的論題,與佛陀主
張的「緣起無我」格格不入。
四、「無記」就是「無可奉告」,為什麼佛陀會以「無可奉告」回答呢?因為這些
問題的本身(真我、自性),就是個錯誤,是「顛倒之見」,是「戲論」,是「邪見」
(《增支部第十集第九五經》譯作「成見」),所以,答「是」不對,答「不是」也不
對,只能以「無可奉告」回答。當然,去駁斥所問的問題本身也可以,但那是離開本題
,導入另一個問題,或許不是印度當時共許的答問方式。舉個例子來說,過去以為地球
是不動的,太陽和月亮都繞著地球轉,這是「顛倒之見」。如果現在還有人以此為前提
,問:太陽繞地球比月亮繞地球快還是慢?那要怎麼答?答快或慢都錯,那就答「無可
奉告」!
五、佛陀不是什麼事都知道,像外道鬱低迦所問人數比例的問題,就不是佛陀所關
注的。可以說,佛陀只關注於生命的解脫,以及如何教導眾生解脫而已,其它不與生命
解脫「專業領域」有關的,佛陀就不會投入,不會回答了。如果臆想佛陀「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或者臆想「如果佛陀活在現代,他一定也能造太空梭」,那是「神化
」的無明投射罷了,無關生命解脫的佛法。
六、另外,在《相應部第五六相應第四一經》中,佛陀曾告誡比丘們不要去想十四
無記這類的議題,為什麼呢?因為這類議題與佛法的修學不相應,不能幫助我們離貪、
瞋、癡,不能對我們趣向解脫有所助益。
avatar
f*e
20
既然你是比较理性的,那学原始佛法应该是比较合适。以无常的生死为出发点,想了解
佛法也是非常有利的一面。
常人看到的因果业报,可以帮助人行善积德,以保持不堕恶道,能有人身,才得以有可
能进一步寻求解脱。这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同时也要看到,拘泥于因果业报,是没有看穿生死轮回的“我见”,在佛法里是要最
终摒弃的。
我建议就从阿含经看起,一些常用的网站:
http://ahanjing.com/
http://agama.buddhason.org

grand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谢谢, 我自认算一个比较rational的人, 工科背景, 平时也喜欢读一些科普读物。
: 对佛学有点兴趣, 想先入门,原因是几年前家父得病到今年去世, 和“信佛”的“亲
: 戚”讨论到
: 生老病死的时候有些争论, 他们的一些观点比方说“人之病痛,就是前世造地孽, 减
: 轻病痛的药都不应该用, 不然下辈子还要还。。。”, “只要信就能成佛, 哪怕到
: 了临终前最后一口气才信的”,
: 等理念是我一点也不能接受的。。。
: 后来我就在网上看了一些浅显的文章, 发现佛教有些宏观的概念和霍金的 the grand
: design
: 书中写的东西有些相通之处。。。 所以现在想了解一下佛法方面的信息, 目的就是了

avatar
t*g
21
谢谢, 大概明白了,你的意思有些关心的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055.佛陀的無記回答
: 有一次,一位名叫鬱低迦的外道出家修行者,到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拜訪佛陀。問
: 訊寒暄後,外道鬱低迦問:
: 「瞿曇!世間有邊嗎?」
: 「鬱低迦!這是無記。」佛陀回答。
: 「那麼,瞿曇!世間無邊嗎?」
: 「鬱低迦!這也是無記。」
: 「瞿曇!那,世間是常呢?還是無常?生命的本體是身體呢?還是與身體異離的?
: 真我在死後是存在的呢?還是不存在?」
: 「鬱低迦!這些都是無記。」

avatar
t*g
22
非常感谢!!
这个网站很不错!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既然你是比较理性的,那学原始佛法应该是比较合适。以无常的生死为出发点,想了解
: 佛法也是非常有利的一面。
: 常人看到的因果业报,可以帮助人行善积德,以保持不堕恶道,能有人身,才得以有可
: 能进一步寻求解脱。这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 但同时也要看到,拘泥于因果业报,是没有看穿生死轮回的“我见”,在佛法里是要最
: 终摒弃的。
: 我建议就从阿含经看起,一些常用的网站:
: http://ahanjing.com/
: http://agama.buddhason.org
:

avatar
t*g
23
可惜, 嘿嘿

【在 a*****y 的大作中提到】
: 055.佛陀的無記回答
: 有一次,一位名叫鬱低迦的外道出家修行者,到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拜訪佛陀。問
: 訊寒暄後,外道鬱低迦問:
: 「瞿曇!世間有邊嗎?」
: 「鬱低迦!這是無記。」佛陀回答。
: 「那麼,瞿曇!世間無邊嗎?」
: 「鬱低迦!這也是無記。」
: 「瞿曇!那,世間是常呢?還是無常?生命的本體是身體呢?還是與身體異離的?
: 真我在死後是存在的呢?還是不存在?」
: 「鬱低迦!這些都是無記。」

avatar
t*g
24
常人看到的因果业报,可以帮助人行善积德,以保持不堕恶道,能有人身,才得以有可
能进一步寻求解脱。这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
我一直觉得行善积德应该是人之本善, 如果需要有因果业报如达摩克利斯悬剑
来约束, 挺被动的, 也很累啊。虽然我有时也有邪念。。。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既然你是比较理性的,那学原始佛法应该是比较合适。以无常的生死为出发点,想了解
: 佛法也是非常有利的一面。
: 常人看到的因果业报,可以帮助人行善积德,以保持不堕恶道,能有人身,才得以有可
: 能进一步寻求解脱。这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 但同时也要看到,拘泥于因果业报,是没有看穿生死轮回的“我见”,在佛法里是要最
: 终摒弃的。
: 我建议就从阿含经看起,一些常用的网站:
: http://ahanjing.com/
: http://agama.buddhason.org
:

avatar
n*n
25
"拘泥于因果业报,是没有看穿生死轮回的“我见”,在佛法里是要最 终摒弃的。"
对。轮回理论和出世理论有抵触。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既然你是比较理性的,那学原始佛法应该是比较合适。以无常的生死为出发点,想了解
: 佛法也是非常有利的一面。
: 常人看到的因果业报,可以帮助人行善积德,以保持不堕恶道,能有人身,才得以有可
: 能进一步寻求解脱。这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 但同时也要看到,拘泥于因果业报,是没有看穿生死轮回的“我见”,在佛法里是要最
: 终摒弃的。
: 我建议就从阿含经看起,一些常用的网站:
: http://ahanjing.com/
: http://agama.buddhason.org
:

avatar
f*e
26
人是千差万别的,因为其过往的经历、本性的不同,对一个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对另
一个人就可能很困难。所以,佛教中才会有戒律的约束。
人间的善恶是相对的,而佛法的善恶是以最终趋向涅磐为目的的。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常人看到的因果业报,可以帮助人行善积德,以保持不堕恶道,能有人身,才得以有可
: 能进一步寻求解脱。这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 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
: 我一直觉得行善积德应该是人之本善, 如果需要有因果业报如达摩克利斯悬剑
: 来约束, 挺被动的, 也很累啊。虽然我有时也有邪念。。。

avatar
f*e
27
出世也就是对轮回的出离。

【在 n********n 的大作中提到】
: "拘泥于因果业报,是没有看穿生死轮回的“我见”,在佛法里是要最 终摒弃的。"
: 对。轮回理论和出世理论有抵触。

avatar
t*g
28
人间的善恶是相对的, 我有点理解的意思,
评判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标准, 标准个不同, 判断的结果也不同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人是千差万别的,因为其过往的经历、本性的不同,对一个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对另
: 一个人就可能很困难。所以,佛教中才会有戒律的约束。
: 人间的善恶是相对的,而佛法的善恶是以最终趋向涅磐为目的的。

avatar
f*e
29
不错。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人间的善恶是相对的, 我有点理解的意思,
: 评判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标准, 标准个不同, 判断的结果也不同

avatar
t*g
30
那么佛教的人间善恶的标准有没有想10戒那样的明文规定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不错。
avatar
P*S
31
按佛教的理论,这个世界完全是按照因果规律运行的。所以复杂性可想而知。但是还是
有一些基本的规律总结。
佛教中因果分为善恶和无记(非善非恶)。由第六识决定。第六识有五十一个心所,分
别对应善恶和无记。“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分配之。。。。动身发语独为最,引
满能招业力牵”。 玄奘大师《八识规矩诵》每句都是高度浓缩总结,难度非常大。如
果能学懂,佛法就能算有基础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得相对容易明白。
当代的著作里益西彭措堪布《因果明镜论》非常推荐。
http://www.lianhua33.com/yg1a.htm#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么佛教的人间善恶的标准有没有想10戒那样的明文规定
avatar
t*g
32
谢了, 看到第4章了, 第一节还行, 讲胎儿的这一段太恶心了吧?
前面看着有点象拍案惊奇
第一节 安立四谛的次第
佛陀安立苦集灭道四谛的次第有着甚深的密意。四谛之中,苦为世间之果,集为
世间之因,灭为出世间之果,道为出世间之因。
或有问曰:既然集为因,苦为果,为何集在苦之后?
答:因为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三有世间的真相惟是痛苦,就会颠倒地将世间所谓
的圆满执著为安乐,既然是安乐,何必要出离,这样就不能发起真正希求解脱的心。出
离心的根本既然断绝,如何能趋向解脱?所以首先要揭示世间真实是苦,无有安乐,将
世间痛苦的面目再再地揭示出来,才能触动内心,因而最初先谈苦谛。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之中,则于苦海之中希求出离,便见此苦必须息灭。然而如
果不能认识痛苦产生的根源,不在因上止息,痛苦终究不会息灭。所以接下来就要寻找
痛苦之因,故于苦后宣说集谛。
寻本溯源,我们知道痛苦由业产生,而业又是以贪嗔痴烦恼而发起,烦恼的根本
乃是我执,这样便明白了集谛。
既知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息灭,就会欣慕寂灭我执的解脱境界,因而誓愿现证息
灭痛苦的灭谛,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又有问曰:既然了知世间是苦,则应苦后直接宣说灭苦之灭谛,为何苦后必须宣
说集谛。
答:因为尔时虽有求解脱之心,但仍未明了众苦之因,没有见到苦因定能遮止,
所以对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
既欲求证灭谛,则应寻求以何方法,如何进趋,如是自然趋向道谛。所以道谛最
后宣说。
在《宝性论》中以比喻说明了四谛的关系:如同生病时要知道自己在病中,才会
渴望病愈的健康,又应找到病因,才知治疗应从何处下手,既知病因,就要生起信心,
定要得到康复的安乐;由此发心,会积极主动地依止医药。此喻说明了苦应知、集应断
、灭应证、道应修的安立之理。
在四谛法轮中,佛陀扼要地将一切生死流转与生死还灭的道理总摄无余,一切世
间生死流转的因果摄于苦集二谛之中,一切出世间出离生死的因果摄于灭道二谛之中。
所以四谛总摄染净两重因果,是修行之总纲。故应随顺佛语依次第而趋入。
如果我们不能真实思维苦谛,深刻地洞察到世间的痛苦真相,那么厌离心无由生
起,求解脱只成一句空话,凡是所思所行仍将成为集谛。如果我们没有善加思维集谛,
不能明确生死的根本乃是惑业,这就好象射箭没有瞄准鹄的,不论发射多少都成徒劳无
益。如是所行不是能得解脱的安乐正道,却妄自为是,南辕北辙,如何能得解脱之果?
第二节 苦谛
以出世圣者的智慧来观照,在整个三有轮回的境界里,不论是超升于梵天,还是
堕落于地狱,或者转生为人,为业力所支配的生命无法避免轮回的痛苦。在生命流转的
过程中,每一刻每一处都与行苦相伴随,因为这种痛苦的本性在名言之中真实不虚地存
在,所以把它叫做苦谛。
我们从人道开始再延展到六道一切生命的境界,深深地观察有情生命的苦乐真相。
一 人生之苦
(一)生苦
上一世死亡之后,即受中阴之形,随引业牵引,见父母交合之境,一念染心便投
入母胎。从此需要感受胎狱十月的痛苦。这是一个无比秽浊、恶臭、黑暗、逼迫的环境
,母体充满了无量的不净之物,在胎儿的周围同居着成千上万的虫类,流淌着便利、清
脑、脑膜髓等污秽体液,胎儿处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在月月之中,靠母体所出诸血相
得以滋养。母亲饮食的时候,用牙咀嚼咽下,所吞之食上为脑膜所缠裹,下以口秽津液
浸烂,犹如呕吐物,就是如此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滋养。
在胎儿的生长过程中,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
肉团,五七日如五皰成就,巧风吹其身体,六情开张。当此肢体和分支等诸根已圆满具
足的时候,胎儿开始时时感受着如地狱一般难忍的痛苦。母亲喝一杯热水,灌其身体,
如同置身于沸腾的镬汤中一般。母亲喝一杯冷水,如同浸入寒冷切身的冰湖。母饱之时
,压迫身体痛不可言。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痛苦无量。母行之时,如被狂风
席卷般痛苦。
十月期满,出胎之时,由先业异熟生风,吹足向上,令头向下,两手缩屈,整个
身体都被二骨轮逼迫,在极其粗猛难忍的苦受之中,全身通体变得青瘀,如同初疮一般
,不能触着,身中一切根都痛楚难受,极秽胎垢遍粘其身。又由干渴,使得唇、喉以及
心脏全都枯燥。如是胎儿产前需要感受难忍的逼迫痛苦。此后由因缘增上,宿业异熟生
风吹促,至极艰辛,方才产出。
出胎之后,婴儿皮肤极其细嫩,如放垫子之上,则如落到荆棘丛中一般痛苦;剥
脱背上的胎膜时,犹如活活剥皮一般痛苦;擦拭身上的不净物时,犹如用荆棘的鞭子抽
打一般痛苦;母亲抱在怀里的时候,犹如鹞鹰叼捉雏鸡一样痛苦;放在睡床上时,犹如
沉溺于粪尿之中。所以婴儿刚一出世,即呱呱失声大哭,哭诉着有情生命诞生的苦难。
出生之后,我们踏上了此生的旅程,身心刹那刹那都在变易迁流之中,不曾止息。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按佛教的理论,这个世界完全是按照因果规律运行的。所以复杂性可想而知。但是还是
: 有一些基本的规律总结。
: 佛教中因果分为善恶和无记(非善非恶)。由第六识决定。第六识有五十一个心所,分
: 别对应善恶和无记。“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分配之。。。。动身发语独为最,引
: 满能招业力牵”。 玄奘大师《八识规矩诵》每句都是高度浓缩总结,难度非常大。如
: 果能学懂,佛法就能算有基础了。
: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得相对容易明白。
: 当代的著作里益西彭措堪布《因果明镜论》非常推荐。
: http://www.lianhua33.com/yg1a.htm#

avatar
c*h
33

有一些戒律,
规范出家人不要做出让自己引生烦恼的事,以免妨碍修行。
规范在家居士世间应对行为,这也是伦理道德的规范。
对于出家比丘,最初佛陀没有制定戒律,僧团大家都和睦修行
后来僧团来很多人,产生很多纠纷,特别是释迦族人很傲慢。
佛陀是遇到一件事,就制订一条戒律。 没遇到就没制定。
依此来看,一些较小的戒律可以依每个地区每个团体的特性而增删。
主要是这个僧团若没有这种纠纷,就可以不必制定这样的戒律。反之就要。
依僧团共识而决定。
但大家不敢违反佛陀制定的东西,基本上戒律也就一直保留了。
佛陀治下是非常严格,比丘讲不听话会被逐出僧团。
有一次佛陀要讲戒律,有一位座下比丘内心对做错的事没忏悔,不合戒律
佛陀就不开讲。
阿难不知道,一再请佛陀讲。
佛陀说他不做不清净的事。
神通第一的大目建莲尊者以神通发现有人没忏悔,请那比丘离开。
后来佛陀还是没开讲,起坐离开了,以后也不讲戒律了,请其它弟子讲。
大家傻眼。
后来戒律愈制定愈细微,多如牛毛。
佛陀将死时,嘱咐小小戒可舍。
但即使德高望重,佛陀尊敬的大迦叶尊者也不敢删,宁可保留佛陀定的所有戒律。
中国一直对戒律并没有太多着墨,也没有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戒律。
不知是不是历代僧人一再做出违反戒律事,近代弘一大师认为戒律很重要发扬律宗。
佛陀说因果,当初是针对自己本身,这就是”缘起法”
例如 当我们今天贪吃蛋糕,贪爱的因种下,
明天后天就会再轮回,又想起蛋糕,心里痒痒的,吃不到就会闹脾气
贪爱为因,无明(不知怎么阻止这贪爱)则缘起(影响身心),闹脾气为果。
有因有缘,才有果。
有因无缘,不会有果。
轮回当下可见,不必等来世,也不必练神通
(当然练也很好,可见前世今生的因果轮回,非常赞叹)
这个”可见”,就是”内观”
对于当世轮回(缘起)的内观
-- 对内观察自己的当下立刻的身心状况(也就是五蕴)
闹脾气了(苦)
这苦是怎么来的? (苦集)
因为贪爱,又一直执取,非要想吃蛋糕不可。(爱取有)

为什么贪爱吃蛋糕? 因为以前吃过,好吃(乐受)。

为何有”乐受”? 因为六根处六尘生六识,嘴巴接触了美味。
(触,六入处)

为何嘴巴接触了美味就会产生”受”?
因为有这个受污染的,不清净的身心。(名色,身心)

为何有这个被污染的身心?
因为我们身心一接触外界(六触)生”六识”,
那个”识”就已经先出问题。(识)

“识”本来也无分别,接触什么识别什么。
但是有捡舍,则看见如不见。 只想见我们所贪爱的。
”快思慢想”中说,影像中有大猩猩,一般人会没看见。
为何会这样?
因为受到以前贪爱的影响,影响自己的身心习惯。(行)
有”我”这样的概念,这样的习惯,就会受以前贪爱的影响。
为何以前的贪爱会影响我们现在的身心? 为何有”我”这样的概念?
因为无明(无知)
因为我们没有察觉这现象很难受(苦),
没有观察这现象怎么来的(集),没观察到这现象可灭(灭)
没用方法去改善这”我”的现象。(道)
也就是对四圣谛无知。
见到轮回则见”缘起”,见”缘起”则见如来。
佛陀说的佛法,就是断因断缘 (断贪爱,断无明), 就不会产生果。
内观是四念处,观察身、受、心、法。
内观又称正念正知,
念住所要观察的目标(专心观察,不飘移),知道这是什么(正知)
e.g.呼吸、身体的现象、感受、心念起伏。
正确观察到,这现象是无常,正确思维这现象是无常的,无常会引生苦。
味(贪爱),会有患(苦),所以要离(离苦)。
观察到苦的现象愈明确,离苦的心愈强
离苦的心意愈强,往涅盘的速度愈快。
慢慢的,贪爱一起来,不必刻意,自动会有离苦的心意,贪爱自动熄灭。
这称为正智,智,般若。
随时保持这样的智慧,叫”正定”
平常,不要做妨碍这个方向的事 不要说妨碍这个方向的话
正业正命正语
总合称为”八正道”
修佛法唯一一条路就是八正道,八正道称为ㄧ乘道。这是佛陀说的一乘。
其实,大方向的方法、理论就这么简单。 但要做得好,不简单。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么佛教的人间善恶的标准有没有想10戒那样的明文规定
avatar
t*g
34
同意
但是字面上是这样写的, 深入了解以后
我觉得, 佛陀并没有让大家去否定蛋糕的美味(本人非常喜爱纯奶油风栗蛋糕)
也就是并没有让大家否定色、受、想、行、识, 不然佛陀也不会去界定和讨论这些概
念了。
受污染, 是指大家的思想受到太多太多外界的干扰, 看到蛋糕, 知道好吃(色),
有个美女给我一块免费纯奶油风栗蛋糕(受),我吃了以后心存感激
觉得美女是好人(想), 就和她回家了(行), 发现丫是个男的(识), 但为时已
晚。。。。---》苦
其实佛陀给了我们一个foolproof 的系统, 如果我在任何一个环节下体会到了
都不会到最后。。。。
我不觉得这是不洁净, 只是肉体和精神被各种外界事物纷扰而已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一些戒律,
: 规范出家人不要做出让自己引生烦恼的事,以免妨碍修行。
: 规范在家居士世间应对行为,这也是伦理道德的规范。
: 对于出家比丘,最初佛陀没有制定戒律,僧团大家都和睦修行
: 后来僧团来很多人,产生很多纠纷,特别是释迦族人很傲慢。
: 佛陀是遇到一件事,就制订一条戒律。 没遇到就没制定。
: 依此来看,一些较小的戒律可以依每个地区每个团体的特性而增删。
: 主要是这个僧团若没有这种纠纷,就可以不必制定这样的戒律。反之就要。
: 依僧团共识而决定。

avatar
t*g
35
失去了判断
avatar
t*g
36
我觉得这个蛋糕这个model挺好, 由好吃不好吃, 可以演绎出很多场景的
最后都是导致苦
谢谢cpath
avatar
P*S
37
您能学习因果正见非常随喜。建议看完全之后活学活用,做一下回向。回向念下面这八
句就很好: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文中经常提到的《百业经》非常通俗易懂。建议去读一读。一定要读带有“师言”“译
者”的版本。“师言”是当初法王如意宝传讲时的解释。“译者”是索达吉堪布由藏译
汉时的注解。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3.pdf
另外索达吉堪布有很多大学演讲,用佛法来解答现在大家关心的话题
http://www.zhibeifw.com/dxyj/yj.php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谢了, 看到第4章了, 第一节还行, 讲胎儿的这一段太恶心了吧?
: 前面看着有点象拍案惊奇
: 第一节 安立四谛的次第
: 佛陀安立苦集灭道四谛的次第有着甚深的密意。四谛之中,苦为世间之果,集为
: 世间之因,灭为出世间之果,道为出世间之因。
: 或有问曰:既然集为因,苦为果,为何集在苦之后?
: 答:因为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三有世间的真相惟是痛苦,就会颠倒地将世间所谓
: 的圆满执著为安乐,既然是安乐,何必要出离,这样就不能发起真正希求解脱的心。出
: 离心的根本既然断绝,如何能趋向解脱?所以首先要揭示世间真实是苦,无有安乐,将
: 世间痛苦的面目再再地揭示出来,才能触动内心,因而最初先谈苦谛。

avatar
t*g
38
转的这些让我想起了在国内庙宇里乌洋洋一片一片的善男信女,还有花的几万人民币买
的香油灯火钱了, 有时有功德簿有时没有, 有时写了我的名字, 有时是我爸妈的名
字, 有时我也没写。。还有一次说我在功德簿上写的数字不清楚, 要我多交200, @@
, 不知道是真没写清楚,怕对账的追问, 还是因为我看着像包子
一次我说不是心诚则灵吗?买不买香烛都没差吧, 那位师傅很尴尬。
我也对很多所谓苦尽甘来, 或者甘尽苦来, 前 后世孽障, 多少多少层地域的故事,
不是很感冒,
当然你可以说那些都和你不搭界, 不过我确实有这样的联想。。。
当然
不能因为不喜某些东西就把整个系统否定了, 也不能因为不喜某些东西, 就把相信这个
系统的人们都否定了。
或许有的故事就像是我的美女和蛋糕的故事, 把有些道理简约了
虽然这种简约不一定是好事。
有时换个角度, 可能会发现说的都是一个东西, 只是受众不同, 用的不同方法而已。
估计大家也看出来了, 我是在看了一点旧帖子而发的感慨。
大乘, 小乘, 原始, 还是藏传, 我都不是很了解,
所以我的话语权只能基于一个理性的工科生的角度, 蒸蒸也健康, 不过
要知道, 在有人反对自己的情况下, 脑内产生的化学物质和看到洪水猛兽时产生的
是一样的。 在信仰方面的争执, 估计这种物质应人而异, 或许更多。。。
如果能抛开执着, 说不定能更开朗一点。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您能学习因果正见非常随喜。建议看完全之后活学活用,做一下回向。回向念下面这八
: 句就很好: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文中经常提到的《百业经》非常通俗易懂。建议去读一读。一定要读带有“师言”“译
: 者”的版本。“师言”是当初法王如意宝传讲时的解释。“译者”是索达吉堪布由藏译
: 汉时的注解。
: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3.pdf

avatar
c*h
39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真心提问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22 13:53:24 2014, 美东)
我的了解,蛋糕的美味是存在的,不可能修到尝不出蛋糕的美味,
如果是这样,哪可能是神经系统出问题。
但是,尝到蛋糕的美味之后会产生的后遗症,是要注意的,这就是佛法的重点。
尝到美味,会有乐受(难吃的东西,会有苦受),
对于乐受,我们会”想要”(欲望)。 这很正常,只要是人都会这样。
欲望升起,会自己消下去。 (这要非常仔细的内观)
问题是,一般人会再想要,再想要。 (称为贪爱。 对于欲望的贪叫”欲贪”)

(其它的贪还有色贪、无色贪)
当贪爱了,就像有火在底下烧,那个欲望就消失又升起,不会消失了,就出问
题了。
我们会一直执着不放手,认为美味、乐受、欲望都是我、我的(取) ,占住它(
有)
ㄧ但”有”,就是造业,也就是这种贪爱会影响你之后的思考行为 (行)

一般人误以为坚持如何如何就叫”执着”、“执取”,原则上这是不对的观念。
是坚持里面有一种”我”的观念产生的贪爱,才叫执取。
佛陀也会坚持某些某些做法,但佛陀没有”我”的成分造成贪爱,不是执取
当然,我们一般人坚持如何如何,通常都是执取。
反之,对于苦受,我们会”不想要”(也是欲望)。
不想要,一直不想要 (称为瞋)
贪嗔是一体两面
贪不到会“瞋”。 所以,贪会先发生,瞋后发生。(只是速度很快,通常察觉不到)

我的了解,阿含经中说五蕴与五取蕴 (另一种翻译 : 五阴与五受阴)
五取蕴是指受”我”的概念所污染的五蕴。
也就是无明缘行,那个”行”
那个”行”,就是一种”我”的意志,”我”的习惯
在阿含经中,佛陀说要灭除五取蕴(五受阴)
也就是凡事不要一直带着”我”的观念去看事情,这样就不会被贪爱影响。
阿含中也有一些经说要灭除五蕴,我认为应该是消灭五取蕴
但是,一但贪爱拿掉,”我”也拿掉,整个就不会轮回。死后也不会再有新的身心(五
蕴)
(活着时候当然还会有五蕴(身心))
所以,如果说最后最后要消灭五蕴,也对。
可蛋糕不会造成你的苦 蛋糕虚幌一招 呵呵
是见到美女,六根触六尘,眼睛看到,有乐受, (好呗 是因为吃了蛋糕有乐受)
于是想要(欲望,欲贪)…..,一直想要
你看
当你一直想要跟她回家,心里已经苦了
然后,快速再轮回,贪爱一直影响你之后的行为(包含跟她回家) 及看不到他是男的那
个”识”
这时候,贪爱已经造成在下次轮回了。
无明 (无法阻止这份贪爱)
行 (认为她是女生、跟她回家等等)
识 (被”她是女生”的贪爱所影响的识别)
名色 (一种充满贪爱的身心)
六入处
触 (不知怎的,发现”她”是男的)
受 (苦受,有排斥,不想要,不想要)
你一直把这种”不想要”记在心里,坚持如此, 新的”业”又产生,
另一种苦(失望沮丧)又产生
这正说明,五蕴的运作复杂,各种情况同时产生
缘起法(或者轮回)的运作很快速。 佛陀说的因果报应(贪爱与苦果)是当下就报,不会
等。
我所说不一定正确,仅能当成参考
佛陀在葛拉玛经中对葛拉玛地区的人说
不要哪个宗教师说了就信以为真(包含佛陀说的,也无须一头栽下去信以为真)
不要经书说了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传统的习俗就信以为真
在没有亲证初果之前,一定对佛法怀疑,这个是佛法要解开的十结中的”疑结”
所以,四圣谛、缘起法、修行的方法(四念处、七觉支、八正道)
也都只是先听闻,先思考,看是否了解,自己初步思考合不合理等等
只有亲证初果才能说不疑。
佛陀在阿含经说,初学者接近佛法要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亲近能告诉你佛法的人,
听闻正确的佛法,
内心思考理解,
了解修行的方向、目标,及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次第。
庄春江网站有很多很简单的故事及介绍,我觉得很好
http://agama.buddhason.org/index.htm
avatar
P*S
40
其实您学的因果著作里已经讲得很清楚,遇到的各种情况是自己过去世业力造成的。
如果您身体不太差能吃苦的话,可以去一下四川色达的五明佛学院。您对国内佛教的发
展情况一定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
这个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转的这些让我想起了在国内庙宇里乌洋洋一片一片的善男信女,还有花的几万人民币买
: 的香油灯火钱了, 有时有功德簿有时没有, 有时写了我的名字, 有时是我爸妈的名
: 字, 有时我也没写。。还有一次说我在功德簿上写的数字不清楚, 要我多交200, @@
: , 不知道是真没写清楚,怕对账的追问, 还是因为我看着像包子
: 一次我说不是心诚则灵吗?买不买香烛都没差吧, 那位师傅很尴尬。
: 我也对很多所谓苦尽甘来, 或者甘尽苦来, 前 后世孽障, 多少多少层地域的故事,
: 不是很感冒,
: 当然你可以说那些都和你不搭界, 不过我确实有这样的联想。。。
: 当然
: 不能因为不喜某些东西就把整个系统否定了, 也不能因为不喜某些东西, 就把相信这个

avatar
g*r
41
我跟你的情况差不多,也是理科生对于各种信仰产生一些兴趣想找寻一下世界的真理
其实找寻真理是个大话题,可能很难达到目标,所以先要对各种号称真理的宗教和思维
进行了解
不过走了一圈也发现,其实宗教的发展也都有其共性,就是都有超然的一面和世俗的一
面。
矛盾的是,超然的一面可能接近真理,但百姓听不懂也不愿意接受,信众就变少同时这
类宗教恐怕就消亡的快;因此,就得用世俗的东西来吸引大众,所以宗教经纶里就得一
点点开始充斥着世俗的种种回报。结果,超然的一面一点点被世俗的同化,信众由开始
的追求真理到整天专注于回报了。
这样反而更麻烦。我世俗,因为我是个俗人。我承认我这一点。就怕世俗写进宗教教纲
,于是世俗也变圣洁了
我对佛教还有一点兴趣的,是因为原始的佛教似乎很严肃的只讲超然的一面,没什么
reward可讲,觉得很有道理,恐怕原始佛教是最不讲reward的了。后期的佛教的表现
,我觉得受到点有些科学素养的或者有历史素养的都恐怕都不会太认可,逻辑的矛盾点
太多了。

@@
这个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转的这些让我想起了在国内庙宇里乌洋洋一片一片的善男信女,还有花的几万人民币买
: 的香油灯火钱了, 有时有功德簿有时没有, 有时写了我的名字, 有时是我爸妈的名
: 字, 有时我也没写。。还有一次说我在功德簿上写的数字不清楚, 要我多交200, @@
: , 不知道是真没写清楚,怕对账的追问, 还是因为我看着像包子
: 一次我说不是心诚则灵吗?买不买香烛都没差吧, 那位师傅很尴尬。
: 我也对很多所谓苦尽甘来, 或者甘尽苦来, 前 后世孽障, 多少多少层地域的故事,
: 不是很感冒,
: 当然你可以说那些都和你不搭界, 不过我确实有这样的联想。。。
: 当然
: 不能因为不喜某些东西就把整个系统否定了, 也不能因为不喜某些东西, 就把相信这个

avatar
Y*u
42
说到逻辑, 法友可别生气啊, 跑开佛经的逻辑, 您在辩论中展示出来的逻辑能力,
我真心有点着急啊。。:)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跟你的情况差不多,也是理科生对于各种信仰产生一些兴趣想找寻一下世界的真理
: 其实找寻真理是个大话题,可能很难达到目标,所以先要对各种号称真理的宗教和思维
: 进行了解
: 不过走了一圈也发现,其实宗教的发展也都有其共性,就是都有超然的一面和世俗的一
: 面。
: 矛盾的是,超然的一面可能接近真理,但百姓听不懂也不愿意接受,信众就变少同时这
: 类宗教恐怕就消亡的快;因此,就得用世俗的东西来吸引大众,所以宗教经纶里就得一
: 点点开始充斥着世俗的种种回报。结果,超然的一面一点点被世俗的同化,信众由开始
: 的追求真理到整天专注于回报了。
: 这样反而更麻烦。我世俗,因为我是个俗人。我承认我这一点。就怕世俗写进宗教教纲

avatar
g*r
43
绝对不生气 :),有批评建议可以随意提,当然我觉得有自己的道理也会反驳,而且我可
能都不算是合格的法友..
不过这才是讨论的目的,而且帮助个人逻辑能力提高,至少对个人的认知都有帮助。
至于好坏高低大小之类的,都是相对的,也是噪音,俺不会在意 :)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说到逻辑, 法友可别生气啊, 跑开佛经的逻辑, 您在辩论中展示出来的逻辑能力,
: 我真心有点着急啊。。:)

avatar
Y*u
44
所以我对你后面说的"我觉得受到点科学教育的学过点历史的都恐怕都不会太认可"有
保留, 好像俺们都是没学过历史科学的傻瓜似的,,:)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绝对不生气 :),有批评建议可以随意提,当然我觉得有自己的道理也会反驳,而且我可
: 能都不算是合格的法友..
: 不过这才是讨论的目的,而且帮助个人逻辑能力提高,至少对个人的认知都有帮助。
: 至于好坏高低大小之类的,都是相对的,也是噪音,俺不会在意 :)

avatar
g*r
45
我应该改改那句话
应该是“有些科学素养的或者有历史素养的”
没科学素养不见得是傻瓜,马云跟巴菲特都不见得有科学素养,他们能做到的我这辈子
估计也没那个头脑做到
我自认有科学素养,整天也做傻事说些白痴话,很多事情都做不成。
所以还是那句话,好坏上下大小之类的,都是相对的,也是烦扰,没啥意义的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所以我对你后面说的"我觉得受到点科学教育的学过点历史的都恐怕都不会太认可"有
: 保留, 好像俺们都是没学过历史科学的傻瓜似的,,:)

avatar
d*6
46
呵呵,那我提个小建议阿,鉴于您理智,理性,什么事情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看阿
含经是比较合适。莫说四禅八定,就是达到初禅前的轻安境界,都是不得了的事情。您
要不要抽出点时间试试静坐?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绝对不生气 :),有批评建议可以随意提,当然我觉得有自己的道理也会反驳,而且我可
: 能都不算是合格的法友..
: 不过这才是讨论的目的,而且帮助个人逻辑能力提高,至少对个人的认知都有帮助。
: 至于好坏高低大小之类的,都是相对的,也是噪音,俺不会在意 :)

avatar
g*r
47
我在家也坐禅啊,当然很不专业就是了
但即便不专业,也很有帮助
在这个开电视就是特技大片,满世界智能手机,声色犬马的环境下。静坐一下有很强的
自净功能,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在 d**********6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那我提个小建议阿,鉴于您理智,理性,什么事情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看阿
: 含经是比较合适。莫说四禅八定,就是达到初禅前的轻安境界,都是不得了的事情。您
: 要不要抽出点时间试试静坐?

avatar
d*6
48
不错,静坐对现在的人们的帮助非常大。达照法师的禅心密印,南怀瑾老师的“静坐修
道与长生不老” 非常推荐。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在家也坐禅啊,当然很不专业就是了
: 但即便不专业,也很有帮助
: 在这个开电视就是特技大片,满世界智能手机,声色犬马的环境下。静坐一下有很强的
: 自净功能,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avatar
g*r
49
我以前对这种修炼期待很高
现在已经降低标准了。能在静坐过程中放下,觉得真正的平静,就ok了
人生经历和对佛教的了解有时能给我一种帮助我理解很多事物的力量,比如理解人们为
什么做好事,坏事,理解我和身边的人为什么喜怒哀乐,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为什么离
不开自己的惰性。理解之后就发现,很多时候对待困难或者执着不是先去消除它,而是
先去接受它理解它,然后它就不再那么重要,于是它就逐步减弱,然后就消失了...

【在 d**********6 的大作中提到】
: 不错,静坐对现在的人们的帮助非常大。达照法师的禅心密印,南怀瑾老师的“静坐修
: 道与长生不老” 非常推荐。

avatar
t*g
50
感觉的说地很不错, 这种解释似乎在其他哲学体系也有, 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
你说的
一般人误以为坚持如何如何就叫”执着”、“执取”,原则上这是不对的观念。
是坚持里面有一种”我”的观念产生的贪爱,才叫执取。
佛陀也会坚持某些某些做法,但佛陀没有”我”的成分造成贪爱,不是执取
当然,我们一般人坚持如何如何,通常都是执取。
我觉得简单说就是跳出自我的对问题狭隘的认知而对事件做出一个全面的
解析,不被自己情绪, 甚至以往的教育而左右, 拿捐款来说,如果觉得
是慈善事业, 就是一种执着, 应该认定是对方应得的, 而受到捐款的, 要有
感恩的心。
跳出自我
就像有人手镯上写的 what would Jesus do。

”)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Wisdom
: 标 题: Re: 【佛】真心提问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22 13:53:24 2014, 美东)
: 我的了解,蛋糕的美味是存在的,不可能修到尝不出蛋糕的美味,
: 如果是这样,哪可能是神经系统出问题。
: 但是,尝到蛋糕的美味之后会产生的后遗症,是要注意的,这就是佛法的重点。
: 尝到美味,会有乐受(难吃的东西,会有苦受),
: 对于乐受,我们会”想要”(欲望)。 这很正常,只要是人都会这样。
: 欲望升起,会自己消下去。 (这要非常仔细的内观)
: 问题是,一般人会再想要,再想要。 (称为贪爱。 对于欲望的贪叫”欲贪”)

avatar
t*g
51
知道了, 谢谢, 有机会一定去
看到照片, 在想着屋顶是不是用真金琉的

【在 P****S 的大作中提到】
: 其实您学的因果著作里已经讲得很清楚,遇到的各种情况是自己过去世业力造成的。
: 如果您身体不太差能吃苦的话,可以去一下四川色达的五明佛学院。您对国内佛教的发
: 展情况一定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
: @@
: 这个

avatar
d*6
52
对自己的观照的确是修行的一种方式。 就是你通过自己的观照,对生命世界的这种了
解,站在中立的角度,就是在一念不生的角度,你不偏善也不偏恶,没有喜欢也没有讨
厌,就是在一念不生这个地方盯住了。你站在这个地方看人世间的是非善恶好坏,看到
每一件事情的产生,都是有它的因产生了这个果,世界所有的众生,是由无尽的这种缘
聚集在一起,而所有的缘聚集在一起的背后,没有一个众生有真实的自我,都是缘生缘
灭、幻生幻灭、虚幻不实。能把这个谜底看透了,你的我执自然就死了。我执一去,烦
恼就没有了。 诸位大德也常用这种方法吧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以前对这种修炼期待很高
: 现在已经降低标准了。能在静坐过程中放下,觉得真正的平静,就ok了
: 人生经历和对佛教的了解有时能给我一种帮助我理解很多事物的力量,比如理解人们为
: 什么做好事,坏事,理解我和身边的人为什么喜怒哀乐,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为什么离
: 不开自己的惰性。理解之后就发现,很多时候对待困难或者执着不是先去消除它,而是
: 先去接受它理解它,然后它就不再那么重要,于是它就逐步减弱,然后就消失了...

avatar
t*g
53
然, 情况差不多, 我对你发的帖子认同感多一点
我以前觉得现在也这样认为,
通过求神拜佛, 让身心有了“依靠感”也是脑内的化学物质在说话
说不定那就是寻找真理的“途径”,不过没有现代物理学, 这种途径
会是很艰难的。。。
还有就是我觉得在求神拜佛的时候, 视自己如蝼蚁, 其实是离佛(法)会越来越远的
,这就是为啥后来有 “凡人皆有佛性”的理论的出台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跟你的情况差不多,也是理科生对于各种信仰产生一些兴趣想找寻一下世界的真理
: 其实找寻真理是个大话题,可能很难达到目标,所以先要对各种号称真理的宗教和思维
: 进行了解
: 不过走了一圈也发现,其实宗教的发展也都有其共性,就是都有超然的一面和世俗的一
: 面。
: 矛盾的是,超然的一面可能接近真理,但百姓听不懂也不愿意接受,信众就变少同时这
: 类宗教恐怕就消亡的快;因此,就得用世俗的东西来吸引大众,所以宗教经纶里就得一
: 点点开始充斥着世俗的种种回报。结果,超然的一面一点点被世俗的同化,信众由开始
: 的追求真理到整天专注于回报了。
: 这样反而更麻烦。我世俗,因为我是个俗人。我承认我这一点。就怕世俗写进宗教教纲

avatar
f*e
54
人间的善恶标准是人间的,不是佛教规定的。遵守人间的标准不是目的,而是必须的。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那么佛教的人间善恶的标准有没有想10戒那样的明文规定
avatar
c*h
55

我的观察是,现代社会较强调科学理性,民智已开。
比较理性的人变多了。
佛陀当初说的佛法,虽然免不了还是有神话系统,也有感性的ㄧ面
相较于目前流行的佛教,是较理性一些,宗教性感性较少一些。
这些因素加起来,愈来愈多人偏向佛陀当初的说的佛法。
像”念佛”,
当初是忆念佛陀的德行,以佛陀为榜样,他能解脱我也能,
增加自己解脱的动力
是非常理性的,是靠自己的。
咒(祝福),一种祝福、鼓励、或者慈心的散布。
也是理性,靠自己的。
但我个人认为,社会上有各种人,有人较感性,有人较理性,
每ㄧ种宗教也都是感性与理性兼具,
脆弱的时候,会顷向宗教感性的ㄧ面,倾向于要别人帮忙
而人脆弱的时候多。
即使是号称理性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
而佛陀原来的佛法,硬梆梆,什么都要靠自己
多数人是需要感性的ㄧ面,也不能否定感性的功能。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跟你的情况差不多,也是理科生对于各种信仰产生一些兴趣想找寻一下世界的真理
: 其实找寻真理是个大话题,可能很难达到目标,所以先要对各种号称真理的宗教和思维
: 进行了解
: 不过走了一圈也发现,其实宗教的发展也都有其共性,就是都有超然的一面和世俗的一
: 面。
: 矛盾的是,超然的一面可能接近真理,但百姓听不懂也不愿意接受,信众就变少同时这
: 类宗教恐怕就消亡的快;因此,就得用世俗的东西来吸引大众,所以宗教经纶里就得一
: 点点开始充斥着世俗的种种回报。结果,超然的一面一点点被世俗的同化,信众由开始
: 的追求真理到整天专注于回报了。
: 这样反而更麻烦。我世俗,因为我是个俗人。我承认我这一点。就怕世俗写进宗教教纲

avatar
g*r
56
很同意您说的这个
有很久历史的宗教似乎发展久了其主旨都和原来的有分离
同样的语句变化一下上下文可能阐述的观点就很大不同
理性思维在这里非常必要,因为人的本性,总有期待梦想成真的特质,所以最后缺乏理
性则宗教团体也就都变成了“帮你梦想成真”的组织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观察是,现代社会较强调科学理性,民智已开。
: 比较理性的人变多了。
: 佛陀当初说的佛法,虽然免不了还是有神话系统,也有感性的ㄧ面
: 相较于目前流行的佛教,是较理性一些,宗教性感性较少一些。
: 这些因素加起来,愈来愈多人偏向佛陀当初的说的佛法。
: 像”念佛”,
: 当初是忆念佛陀的德行,以佛陀为榜样,他能解脱我也能,
: 增加自己解脱的动力
: 是非常理性的,是靠自己的。

avatar
L*s
57
哈哈哈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个建议,为了避免夸夸其他的嫌疑, 也来个佛经支持一下。
: 要不然你让人家觉得你这帖子“有害无益‘。
: 老大你这个是在自己给自己下绊子吗?

avatar
L*s
58
为了行善而行善,还不如不行善呢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常人看到的因果业报,可以帮助人行善积德,以保持不堕恶道,能有人身,才得以有可
: 能进一步寻求解脱。这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 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
: 我一直觉得行善积德应该是人之本善, 如果需要有因果业报如达摩克利斯悬剑
: 来约束, 挺被动的, 也很累啊。虽然我有时也有邪念。。。

avatar
L*s
59
Go beyond duality and no judgment. Accept all

【在 t******g 的大作中提到】
: 人间的善恶是相对的, 我有点理解的意思,
: 评判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标准, 标准个不同, 判断的结果也不同

avatar
L*s
60
Good for you! No expectations, just empty your mind and embrace all.

【在 g*******r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以前对这种修炼期待很高
: 现在已经降低标准了。能在静坐过程中放下,觉得真正的平静,就ok了
: 人生经历和对佛教的了解有时能给我一种帮助我理解很多事物的力量,比如理解人们为
: 什么做好事,坏事,理解我和身边的人为什么喜怒哀乐,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为什么离
: 不开自己的惰性。理解之后就发现,很多时候对待困难或者执着不是先去消除它,而是
: 先去接受它理解它,然后它就不再那么重要,于是它就逐步减弱,然后就消失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