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看到 IPHONE 6 实货了# Apple - 家有苹果
BR
1 楼
重点:“刚刚用英文给学生上完一节力学专业课的副教授”
很好奇这种中国老师在中国给中国学生用外语讲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老师讲课觉得自
然吗?课堂上同学们能用英语积极提问、有效讨论吗?这种方式真是对教学有利吗?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10/12/nw.D110000renmr
人民日报:土木工程“不土”也“不木”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10/12/2015
白衬衣、牛仔裙、红凉鞋,步伐轻盈;皮肤白皙,眉眼清秀,宛若初秋天空的一朵
云。
同济校园,周二下午3点10分。刚刚用英文给学生上完一节力学专业课的副教授庄
晓莹,就这么生动地站在我们面前。
如果没有人介绍,你大概不会将眼前这个年轻女子与“土木工程”“优秀学者”
联系起来。
就在前不久,2015年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获奖名单揭
晓,庄晓莹获得了总额高达165万欧元的研究资助。索菲亚奖由德国联邦教研部和洪堡
基金会联合设立,每两年颁发一次,面向全球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获奖者可以
创立并领导自己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庄晓莹是该奖2002年设立以来第一位工程领域的
获奖者。
看到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的工程师能够把蓝图变成现实,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穿行在草木葱郁的同济校园里,庄晓莹显得十分自在。在校园东北角,她告诉我们
:眼前土红色的8层楼就是“我们的岩土楼”。之后,她细数着岩土系的专业方向、老
师和实验设备,语气中含着自豪。毕竟,岩土系是她2001年考进本科至今停留最久的地
方,也是国内土木工程领域响当当的名系。
庄晓莹的办公室在七楼,天气好时,抬眼就可以望到陆家嘴那几幢上海最高的摩
天大厦。当初,她对土木工程研究的兴趣,正始于眼前这些拔地而起的万丈高楼。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基础设施发展很快,杨浦大桥、南浦大桥都在建设当中。
那时候上海有一个很火的广告,广告中有一段歌词‘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好日
子好时代’,每每听到时心中就会充满无限豪情。尤其是看到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的工程
师能够把理想绘于蓝图,变成现实,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也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情
。”说起当年的选择,庄晓莹眼睛里闪着光。
彼时,庄晓莹在市三女中读书,目睹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地貌变化,一心想和这座
城市一起成长。于是,她不顾家人反对,选择了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
不过,读到大四那年,庄晓莹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工程设计并不仅是
描绘蓝图并实现它,其间需要作出很多妥协。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太成熟了,似乎没有
多少个人发挥的空间。”幸运的是,硕士阶段的导师朱合华给了她更开阔的研究视野:
“很多具体工程项目虽然在工艺上实现了突破,但理论方法滞后,问题远未解决。”她
的硕士论文《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无网格法研究》,就是将数学中的方法应用到工程材
料稳定性分析领域。这是一个新的契机,开辟了她此后10年的研究道路。
硕士毕业之后,庄晓莹得到来自英国的全奖支持,远赴杜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获得了每年仅有一篇的英国计算力学领域优秀论文奖以及欧盟的优秀论文提名。2010年
,她获得杜伦大学博士学位,第二年开始在挪威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完成博士后
研究,庄晓莹回国受聘同济大学副教授。
从小,庄晓莹就喜欢数理化,欣赏男生间富有逻辑性的谈话,算“24点”总比别
人快。导师朱合华评价她“有悟性”:“她刚进入这个领域三四年,但是领悟得比一般
人快很多”。
土木工程本质上是民生工程,是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你们是不是觉得搞土木工程研究的人都又土又木?”她笑着问我们。
工科学者大都给人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印象,庄晓莹言谈举止间则充满年轻女
性特有的活力。她的妥帖和周到也令人印象深刻。当导师朱合华提到一些专业概念,她
往往会恰到好处地接过话茬,给记者做进一步的讲解。
“土木工程就是一脚站在理论领域,需要及时吸收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
脚要站在大地上,对接实际的对象和问题。”她讲话轻柔,语速很快,带点清淡的南方
口音,常常配合自己所讲的内容做一些手势。
出色的英文能力帮她更快地走向世界。她在本科期间通过了高级口译的考试,读
研究生时因为英文好能够阅读大量前沿领域的文章,外国学者来访时能流利地做英文报
告,甚至还做过专业领域的同声传译。
现在,她给本科的同学讲授《弹性力学》。这是一门全英文课程,她搜集了世界
其他名校的教材,有时还会请外国专家来同济授课。“虽然我们的教育进步很快,但还
没有国际化,缺乏和世界对话的能力。”
庄晓莹反复强调:土木工程绝不是“大兴土木”那么简单:“土木工程本质上是民
生工程,土木工程研究是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我只想把这个项目做好,希望将来能给我们国家做点贡献
平时,庄晓莹像许多“青椒”一样,给学生上课,没课的时候就看看文献,或是和
自己带的研究生讨论问题,忙得连买衣服的时间都没有。
有时候,妈妈会心疼地唠叨两句:“小姑娘折腾那么多干吗,没事去做做头发、
修修指甲多好。”
此次她申请的项目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从微观到亚观再到宏观,在计算机上完
成新材料的设计。“我们想弄清楚材料的内在机理,这个过程很像上帝造物。”
两个月后,庄晓莹将赴德国领奖。此后更久的一段时间,她将在德国汉诺威大学连
续介质力学研究所与国际顶尖学者彼得•里格思教授合作,开展研发新型纳米复
合材料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我只是想把这个项目做好,希望将来能给我们国家做点贡献,把好的先进的科研
成果带回来。”
庄晓莹说,“想为家乡、为国家做点事”这个初衷和小时候是一样的。她虽然没有
成为当年在自己眼中指挥若定、勾画蓝图的工程师,但却深深扎根在了工程理论研究领
域。
变换了一种方式,年少时的纸飞机现在重又飞回她手里。(姜泓冰 刘燕秋)
很好奇这种中国老师在中国给中国学生用外语讲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老师讲课觉得自
然吗?课堂上同学们能用英语积极提问、有效讨论吗?这种方式真是对教学有利吗?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10/12/nw.D110000renmr
人民日报:土木工程“不土”也“不木”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10/12/2015
白衬衣、牛仔裙、红凉鞋,步伐轻盈;皮肤白皙,眉眼清秀,宛若初秋天空的一朵
云。
同济校园,周二下午3点10分。刚刚用英文给学生上完一节力学专业课的副教授庄
晓莹,就这么生动地站在我们面前。
如果没有人介绍,你大概不会将眼前这个年轻女子与“土木工程”“优秀学者”
联系起来。
就在前不久,2015年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获奖名单揭
晓,庄晓莹获得了总额高达165万欧元的研究资助。索菲亚奖由德国联邦教研部和洪堡
基金会联合设立,每两年颁发一次,面向全球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学家,获奖者可以
创立并领导自己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庄晓莹是该奖2002年设立以来第一位工程领域的
获奖者。
看到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的工程师能够把蓝图变成现实,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穿行在草木葱郁的同济校园里,庄晓莹显得十分自在。在校园东北角,她告诉我们
:眼前土红色的8层楼就是“我们的岩土楼”。之后,她细数着岩土系的专业方向、老
师和实验设备,语气中含着自豪。毕竟,岩土系是她2001年考进本科至今停留最久的地
方,也是国内土木工程领域响当当的名系。
庄晓莹的办公室在七楼,天气好时,抬眼就可以望到陆家嘴那几幢上海最高的摩
天大厦。当初,她对土木工程研究的兴趣,正始于眼前这些拔地而起的万丈高楼。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基础设施发展很快,杨浦大桥、南浦大桥都在建设当中。
那时候上海有一个很火的广告,广告中有一段歌词‘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好日
子好时代’,每每听到时心中就会充满无限豪情。尤其是看到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的工程
师能够把理想绘于蓝图,变成现实,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也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情
。”说起当年的选择,庄晓莹眼睛里闪着光。
彼时,庄晓莹在市三女中读书,目睹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地貌变化,一心想和这座
城市一起成长。于是,她不顾家人反对,选择了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
不过,读到大四那年,庄晓莹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工程设计并不仅是
描绘蓝图并实现它,其间需要作出很多妥协。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太成熟了,似乎没有
多少个人发挥的空间。”幸运的是,硕士阶段的导师朱合华给了她更开阔的研究视野:
“很多具体工程项目虽然在工艺上实现了突破,但理论方法滞后,问题远未解决。”她
的硕士论文《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无网格法研究》,就是将数学中的方法应用到工程材
料稳定性分析领域。这是一个新的契机,开辟了她此后10年的研究道路。
硕士毕业之后,庄晓莹得到来自英国的全奖支持,远赴杜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获得了每年仅有一篇的英国计算力学领域优秀论文奖以及欧盟的优秀论文提名。2010年
,她获得杜伦大学博士学位,第二年开始在挪威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完成博士后
研究,庄晓莹回国受聘同济大学副教授。
从小,庄晓莹就喜欢数理化,欣赏男生间富有逻辑性的谈话,算“24点”总比别
人快。导师朱合华评价她“有悟性”:“她刚进入这个领域三四年,但是领悟得比一般
人快很多”。
土木工程本质上是民生工程,是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你们是不是觉得搞土木工程研究的人都又土又木?”她笑着问我们。
工科学者大都给人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印象,庄晓莹言谈举止间则充满年轻女
性特有的活力。她的妥帖和周到也令人印象深刻。当导师朱合华提到一些专业概念,她
往往会恰到好处地接过话茬,给记者做进一步的讲解。
“土木工程就是一脚站在理论领域,需要及时吸收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
脚要站在大地上,对接实际的对象和问题。”她讲话轻柔,语速很快,带点清淡的南方
口音,常常配合自己所讲的内容做一些手势。
出色的英文能力帮她更快地走向世界。她在本科期间通过了高级口译的考试,读
研究生时因为英文好能够阅读大量前沿领域的文章,外国学者来访时能流利地做英文报
告,甚至还做过专业领域的同声传译。
现在,她给本科的同学讲授《弹性力学》。这是一门全英文课程,她搜集了世界
其他名校的教材,有时还会请外国专家来同济授课。“虽然我们的教育进步很快,但还
没有国际化,缺乏和世界对话的能力。”
庄晓莹反复强调:土木工程绝不是“大兴土木”那么简单:“土木工程本质上是民
生工程,土木工程研究是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我只想把这个项目做好,希望将来能给我们国家做点贡献
平时,庄晓莹像许多“青椒”一样,给学生上课,没课的时候就看看文献,或是和
自己带的研究生讨论问题,忙得连买衣服的时间都没有。
有时候,妈妈会心疼地唠叨两句:“小姑娘折腾那么多干吗,没事去做做头发、
修修指甲多好。”
此次她申请的项目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从微观到亚观再到宏观,在计算机上完
成新材料的设计。“我们想弄清楚材料的内在机理,这个过程很像上帝造物。”
两个月后,庄晓莹将赴德国领奖。此后更久的一段时间,她将在德国汉诺威大学连
续介质力学研究所与国际顶尖学者彼得•里格思教授合作,开展研发新型纳米复
合材料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我只是想把这个项目做好,希望将来能给我们国家做点贡献,把好的先进的科研
成果带回来。”
庄晓莹说,“想为家乡、为国家做点事”这个初衷和小时候是一样的。她虽然没有
成为当年在自己眼中指挥若定、勾画蓝图的工程师,但却深深扎根在了工程理论研究领
域。
变换了一种方式,年少时的纸飞机现在重又飞回她手里。(姜泓冰 刘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