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史(11)--南北朝之北朝# Arts - 艺术殿堂
c*g
1 楼
至宣武永平延昌间(公元508-515年), 衣褶较为流畅至孝明初年作
风渐变。熙平二年(公元517年)齐郡王之像尚为交脚式,至神龟三
年(公元520年)及正光二年(公元521年)之造像,皆结跏趺坐,座前
垂衣曲折翻覆重叠掩座,遂产出一种新样式。此实孝明时代最显著
之作风。
古阳洞中像旁雕饰多珠链,飘带等,龛后及背光则作火焰纹。龛之
周围梯形(trapezoid)格中则为飞天,长衣飘舞。其雕多极薄浮雕,
线索凌峻。背光火焰,亦有只刻线纹者。然皆一致同有一特征,则
其刚强之蕴力是也。 此特征本已见于云冈作品,及至龙门则因刻匠
技术之进步,石料之较佳,故其特征乃益易见。龙门刻匠实较云冈
进步甚远,不唯技术, 即对于雕饰之布置, 亦超而过之矣。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宾阳洞成,共有三洞,为龙门诸洞中之最壮大
者。宾阳洞为皇家敕造,挑选名匠,工作特精,然三洞作风各异,
其中虽有隋唐添刻像,然主要像皆正光间物,北洞本尊补塑,失去
原形,中洞, 南洞本尊,面貌特异,衣褶不似古阳,而写实之技巧
进步。褶线曲直参差流畅,曲折配合得宜。
南洞本尊衣褶流丽,中洞南北壁有本尊立像,衣缘自手下垂,作一
种波状
风渐变。熙平二年(公元517年)齐郡王之像尚为交脚式,至神龟三
年(公元520年)及正光二年(公元521年)之造像,皆结跏趺坐,座前
垂衣曲折翻覆重叠掩座,遂产出一种新样式。此实孝明时代最显著
之作风。
古阳洞中像旁雕饰多珠链,飘带等,龛后及背光则作火焰纹。龛之
周围梯形(trapezoid)格中则为飞天,长衣飘舞。其雕多极薄浮雕,
线索凌峻。背光火焰,亦有只刻线纹者。然皆一致同有一特征,则
其刚强之蕴力是也。 此特征本已见于云冈作品,及至龙门则因刻匠
技术之进步,石料之较佳,故其特征乃益易见。龙门刻匠实较云冈
进步甚远,不唯技术, 即对于雕饰之布置, 亦超而过之矣。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宾阳洞成,共有三洞,为龙门诸洞中之最壮大
者。宾阳洞为皇家敕造,挑选名匠,工作特精,然三洞作风各异,
其中虽有隋唐添刻像,然主要像皆正光间物,北洞本尊补塑,失去
原形,中洞, 南洞本尊,面貌特异,衣褶不似古阳,而写实之技巧
进步。褶线曲直参差流畅,曲折配合得宜。
南洞本尊衣褶流丽,中洞南北壁有本尊立像,衣缘自手下垂,作一
种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