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lory0607(without), 信区: bagua
标题: 《建军大业》并非一蹴而就,当个“小鲜肉”也不容易!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Wed Aug 2 08:14:32 2017,GMT)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建军的银幕大制作同时也是共和国三部曲
收官之作的《建军大业》早已成为各界关注点。
而由于重大题材的特殊性,筹拍阶段一些演员遴选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显得有些“不
按常理出牌”,使得《建军大业》在未公映前便成为热点话题。
在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四个自信”的当下,如何把爱国主义做到寓教于乐,如何呈
现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的碰撞与交织,势必考验着每一位创作者。
广电总局的副局长张宏森对《建军大业》率先持肯定态度:艺术的完美呈现才是电
影的政治正确,一个不够精致、不尊艺术的政治正确,对于电影来说才是最最不正确的
,要给“主旋律”电影正名;主旋律在交响中可以是快板,可以是慢板,当然也可以是
狂板。“叙述、叙述、叙述!打破前两部的碎片化组合,让故事的流淌一气呵成,保全
电影的完整时态,让电影更像电影。”
的确,对历史题材电影,是不存在剧透的。历史就摆在那里。而如何对史料和战例
进行梳理和取舍,才是创作的重中之重。
比之《建国大业》的走马灯数星星,《建党伟业》的三段式呈现,《建军大业》在
叙事节奏上可谓水银泻地,给不太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捋顺理清了我党我军革命武装初
创的大脉络,尽可能地呈现了:从“四一二”血泊中反省到中共五大路线交锋,从城市
暴动南昌起义到农民运动秋收起义,从“支部建在连上”三湾改编到三河坝战役保存起
义有生力量,再到井冈山朱毛胜利会师,以及“彩蛋”古田会议。
“党指挥枪”这条红线虽未浓墨重彩,却也通过声画和对话来点到为止,让普通观
众直观感受到这支人民的军队为何与任何旧式军队相比有了质的升华,为何其后能百折
不回屡屡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为何取得了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
几位主角各司其职: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力抓枪杆子,周恩来的力排众议长袖善舞,
朱德定海神针率部千里转战,叶挺的铁军干城,贺龙的火线入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
表现共产党人为救人民于水火解社稷于倒悬而进行不屈的抗争。
而对红军之父朱德,更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在指挥部里看地图沉思或沙盘前作部署
状——特别喜欢影片一处:恶战之前,朱德细致地传授战士们如何挖战壕,要求战壕前
沿必须挖水沟(既能排水又收纳掉落的手榴弹起到掩护作用)——这个在你死我活中防
御保命的小细节,使得朱老总爱兵如子的形象落到了实处。
那些“倒在革命道路上的年轻人”的牺牲尤其令人动容。比如,秋收起义总指挥身
先士卒的卢德铭,以及在三河坝战役段落没有表现本该是朱老总左膀右臂的周士第而突
出的蔡晴川,二者都为了掩护有生力量撤退而断后而英勇牺牲。
卢德铭蔡晴川,正是为了革命理想献出宝贵的鲜血和生命的千千万个志士的缩影。
这种对年轻烈士的加权配比,应是出于编导为引发和平环境下安逸生活的同龄人的共鸣
与感恩的考量,这是影片的创新,可堪称道。
为了制造戏剧性,影片还特意编排某些段落,或能点燃军迷观众的兴趣。长泡军事
论坛的人都知道,对于林彪元帅和粟裕大将“谁最能打”这个话题,双方支持者单单从
军事指挥艺术的角度便能引发几天几夜的口水仗“战个痛”。
不知《建军大业》的编导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林彪和粟裕的初次亮相是在中
共五大会议上一同做警卫哨兵。虽然粟裕的确时任警卫班长,但林彪已是正规部队连长
,其后“南昌城内粟裕当先,三河坝上林彪争雄”,颇似大宗师初出江湖便有了惺惺相
惜肝胆相照……这种刻意为之的巧合,也只能存现于大银幕上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