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放下张国荣”才能将愚人节过出本来面目
avatar
“放下张国荣”才能将愚人节过出本来面目# bagua - 娱乐八卦
c*e
1
随着“张国荣”在新生代视野中的模糊,愚人节的“存在感”才逐渐有所回升。过
去十五年,愚人节总离不开“张国荣”的笼罩,分明是恶搞、幽默的节日,却被蒙上怀
念与惋惜的氛围。人们早已分不清楚是“张国荣”在开玩笑,还是生活本来就荒唐满目
。总之,“张国荣”的出走,让“愚人节”彻底失去初衷,而转成一个人的祭日。
然而,“张国荣”的生死玩笑,终究还是要成为记忆,被封存在历史的角落里,供
“那一代人”祭奠。而对于“新生代”的年轻人,因为不熟悉张国荣,所以也只是听故
事般的回味传奇。即便影视里的阿飞、西毒、红伶、十二少、宁采臣还是那么动容可见
。可是,没在那个时代生活过,就永远不会懂那个时代最在乎的人与物。
比起曾经的“张国荣”,新生代们更喜欢“小鲜肉”,演技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女星要性感、男星必帅呆”。甚至,从恶搞与幽默的能力而言,追随者有时候比“
小鲜肉们”更有一套。他(她)们自己就已经戏路多变,对于追随的对象,只要人设光
鲜不坍塌,好像就完全OK。
所以,不管是“追随者”还是“被追随者”,彼此都在尽力“表演人设”,以此维
持所谓的“星光灿烂”。过去人们只有在“愚人节”才敢出演“戏精人设”,而如今的
新生代们,“日常的人设”就是“戏精人设”,这种“极端”常态化的趋向,已经成为
一种潮流,正迎面扑来,泪眼婆娑。
“张国荣”终究要被遗忘,“愚人节”终究走向本色。很多事情,如若门槛太低,
就自然失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过去一些年,春节不吃饺子就感觉没年味,可现在的人
们,饺子常吃,自然过不过春节,也都再无那么多期待。同样的道理在“怀念张国荣”
的问题上,也其实比较明显。
记得早些年,每到愚人节都各种“怀念活动”,不管是追随张国荣的“死忠粉”,
还是张国荣的生前友人,都十分珍惜“愚人节”的怀念时光,即便时间与行为并不构成
绝对性的绑定,可这一天还是会成为最有仪式感的一天。可“愚人节”本来的面目,却
一直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按照西方的传统,愚人节实质上就是一种“幽默节”,虽不是法定节日,但却在民
间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在愚人节这一天里,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和捉弄”,往往
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告知捉弄对象为“愚人”。
然而,十五年来,“张国荣的玩笑”让这一天变得不再那么欢乐,充斥其中的是阴
郁的旋律和追忆的氛围。好在,时间让这种氛围逐年淡化,直至走出追忆的阴郁,面对
愚人节本来的样子。这种差别,从社交媒体上所关注的话题的变化,也能看出不少端倪。
过去的愚人节中,关于“张国荣”的话题很容易登陆话题榜,而现在愚人节的话题
TOP1尽然是“愚人节验孕棒”或“愚人节表白秀”。这些话题的变化,我并没有觉得不
好,反而觉得这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祭奠张国荣”属于他家人和友人的范畴,而作为
观众或者听众,单纯的欣赏作品就好,而非每一年“愚人节”都要发出唏嘘之声。
忘记“张国荣”,不代表这个时代没有内涵,追忆“张国荣”不代表这个时代就一
定会很有文化。某种意义上喜欢小鲜肉和追忆张国荣,在时代的标尺上属于同等水平。
我甚至觉得追随一个生者,比到死都不忘一个逝者更有意义。
而作为愚人节的意义,就是为“合情合理”开玩笑而标注的。当然玩笑的底线不能
有恶意,要不然就失去愚人节本身的意义。说到底,所有的意义本身都没有意义,而意
义的结果才是人们为之努力的目的。
张国荣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是艺人或明星。他选择在“愚人节”死去,或许与“
愚人节”的意义并无关联。从时间的意义上而言,每一天都应该是平等的,所谓的意义
也只是人们赋予的一种标签,为丰富生活本身而存在的方式。
于此,要想过出“愚人节”的本色,要想活出“所处时代”的面目,就要将张国荣
彻底放下,而非在一个充满恶搞的日子里,进行无端的消费和表演性的怀念。记住一个
艺人,最重要的是记住他(她)的作品,而非为其死去的日子,总是纠缠不放并媚俗性
的消费。
尼采说,我的海底是平静的,谁能想象到它藏有诙谐的怪物。可我更认为,诙谐的
归诙谐,追忆的归追忆。张国荣是该轻松的被放下,而非在一个诙谐的日子里,强扭嘴
脸去追忆,这不只是对逝者的不敬,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消耗。
因为,这样一来,幽默也不彻底,追忆也不彻底,半瓶子醋的感觉最让人灼心难奈
。张国荣不愿意如此,你也并不觉得尽兴,这又是何苦?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