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耶鲁教授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加我的置评)
avatar
耶鲁教授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加我的置评)# Biology - 生物学
l*t
1
12/23收到确认短信,03/17 转到加州中心, 05/17 Approved
avatar
y*n
2
能否按一下电源按钮就开,按一下就关,不用再拖那个圆圈就可以解锁屏幕,找不到可
以设定的地方,了解的请帮帮忙,谢谢!
avatar
o*l
3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原文: http://jcs.biologists.org/content/121/11/1771.full
The importance of stupid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Martin A. Schwartz
+Author Affiliations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UVA Health System,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VA 22908, USA
e-mail: m********[email protected]
I recently saw an old frie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many years. We had been
Ph.D.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both studying science, although in
different areas. She later dropped out of graduate school, went to Harvard
Law School and is now a senior lawyer for a major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
. At some point, the conversation turned to why she had left graduate school
. To my utter astonishment, she said it was because it made her feel stupid.
After a couple of years of feeling stupid every day, she was ready to do
something else.
I had thought of her as one of the brightest people I knew and her
subsequent career supports that view. What she said bothered me. I kept
thinking about it; sometime the next day, it hit me. Science makes me feel
stupid too. It's just that I've gotten used to it. So used to it, in fact,
that I actively seek out new opportunities to feel stupid. I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without that feeling. I even think it's supposed to be this way.
Let me explain.
For almost all of us,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we liked science i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is that we were good at it. That can't be the only reason
– fascination with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world and an emotional need
to discover new things has to enter into it too. But high-school and college
science means taking courses, and doing well in courses means getting the
right answers on tests. If you know those answers, you do well and get to
feel smart.
A Ph.D., in which you have to do a research project, is a whole different
thing. For me, it was a daunting task. How could I possibly frame the
questions that would lead to significant discoveries; design and interpret
an experiment so that the conclusions were absolutely convincing; foresee
difficulties and see ways around them, or, failing that, solve them when
they occurred? My Ph.D. project was somewhat interdisciplinary and, for a
while, whenever I ran into a problem, I pestered the faculty in my
department who were experts in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that I needed. I
remember the day when Henry Taube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two years later)
told me he didn't know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I was having in his area. I
was a third-year graduate student and I figured that Taube knew about 1000
times more than I did (conservative estimate). If he didn't have the answer,
nobody did.
That's when it hit me: nobody did. That's why it was a research problem. And
being my research problem, it was up to me to solve. Once I faced that fact
, I solved the problem in a couple of days. (It wasn't really very hard; I
just had to try a few things.) The crucial lesson was that the scope of
things I didn't know wasn't merely vast; it was,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infinite. That realization, instead of being discouraging, was liberating.
If our ignorance is infinite, the only possible course of action is to
muddle through as best we can.
I'd like to suggest that our Ph.D. programs often do students a disservice
in two ways. First, I don't think students are made to understand how hard
it is to do research. And how very, very hard it is to do important research
. It's a lot harder than taking even very demanding courses. What makes it
difficult is that research is immersion in the unknown. We just don't know
what we're doing. We can't be sure whether we'r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or doing the right experiment until we get the answer or the result.
Admittedly, science is made harder by competition for grants and space in
top journals. But apart from all of that, doing significant research is
intrinsically hard and changing departmental, institutional or national
policies will not succeed in lessening its intrinsic difficulty.
Second, we don't do a good enough job of teaching our students how to be
productively stupid – that is, if we don't feel stupid it means we're not
really trying. I'm not talking about `relative stupidity', in which the
other students in the class actually read the material, think about it and
ace the exam, whereas you don't. I'm also not talking about bright people
who might be working in areas that don't match their talents. Science
involves confronting our `absolute stupidity'. That kind of stupidity is an
existential fact, inherent in our efforts to push our way into the unknown.
Preliminary and thesis exams have the right idea when the faculty committee
pushes until the student starts getting the answers wrong or gives up and
says, `I don't know'. The point of the exam isn't to see if the student gets
all the answers right. If they do, it's the faculty who failed the exam.
The point is to identify the student's weaknesses, partly to see where they
need to invest some effort and partly to see whether the student's knowledge
fails at a sufficiently high level that they are ready to take on a
research project.
Productive stupidity means being ignorant by choice. Focusing on important
questions puts us in the awkward position of being ignorant. One of the
beautiful things about science is that it allows us to bumble along, getting
it wrong time after time, and feel perfectly fine as long as we learn
something each time. No doubt, this can be difficult for students who are
accustomed to getting the answers right. No doubt, reasonable levels of
confidence and emotional resilience help, but I think scientific education
might do more to ease what is a very big transition: from learning what
other people once discovered to making your own discoveries. The more
comfortable we become with being stupid, the deeper we will wade into the
unknown and the more likely we are to make big discoveries.
Accepted April 9, 2008.
avatar
f*n
4
楼主的评论非常在理,非常到位哦。比那个傻逼叫兽要清醒太多了。
不是什么都没有得到,而是性价比太低了,付出太多得到太少了。
另外楼主给翻译成中文就更好了。嘿嘿。
avatar
h*n
5
这个教授说的很对.
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的心理素质, 或者说, 需要不同性格. 做研究的人, 需要经常失败,
能安之若素的, 就是比较好的做研究的性格. 很多人喜欢每天看到一点点进步, 比如
你做销售, 进展可以用数字衡量, 每周甚至每天.
如何解决? 由那些家境特别好的人来做科研. 我认识一个富二代, 跟我一样年纪,正在
做postdoc, 明年海归做教授. 那是真的喜欢研究, 我们一群人聚会(其实是跟着娃聚会
), 他最喜欢讨论science. 他对赚钱没兴趣.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avatar
p*m
6
这话说的 不是富二代就不能有比较好的坐研究的性格了?

败,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教授说的很对.
: 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的心理素质, 或者说, 需要不同性格. 做研究的人, 需要经常失败,
: 能安之若素的, 就是比较好的做研究的性格. 很多人喜欢每天看到一点点进步, 比如
: 你做销售, 进展可以用数字衡量, 每周甚至每天.
: 如何解决? 由那些家境特别好的人来做科研. 我认识一个富二代, 跟我一样年纪,正在
: 做postdoc, 明年海归做教授. 那是真的喜欢研究, 我们一群人聚会(其实是跟着娃聚会
: ), 他最喜欢讨论science. 他对赚钱没兴趣.

avatar
f*n
7
经常失败而能安之若素,这样不是没有上进心吗?

败,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教授说的很对.
: 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的心理素质, 或者说, 需要不同性格. 做研究的人, 需要经常失败,
: 能安之若素的, 就是比较好的做研究的性格. 很多人喜欢每天看到一点点进步, 比如
: 你做销售, 进展可以用数字衡量, 每周甚至每天.
: 如何解决? 由那些家境特别好的人来做科研. 我认识一个富二代, 跟我一样年纪,正在
: 做postdoc, 明年海归做教授. 那是真的喜欢研究, 我们一群人聚会(其实是跟着娃聚会
: ), 他最喜欢讨论science. 他对赚钱没兴趣.

avatar
D*a
8
有些道理,跟女孩富养的道理差不多。
乐观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受太多挫折导致的。
当然不是100%的人都这样。

【在 p*****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话说的 不是富二代就不能有比较好的坐研究的性格了?
:
: 败,

avatar
O*e
9
如果能做上faculty,收入还是不错了。现在的问题是faculty位置太少。
让家境好的人来做科研,那大家实验室都关门好了。哪有那么多有钱人。

败,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教授说的很对.
: 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的心理素质, 或者说, 需要不同性格. 做研究的人, 需要经常失败,
: 能安之若素的, 就是比较好的做研究的性格. 很多人喜欢每天看到一点点进步, 比如
: 你做销售, 进展可以用数字衡量, 每周甚至每天.
: 如何解决? 由那些家境特别好的人来做科研. 我认识一个富二代, 跟我一样年纪,正在
: 做postdoc, 明年海归做教授. 那是真的喜欢研究, 我们一群人聚会(其实是跟着娃聚会
: ), 他最喜欢讨论science. 他对赚钱没兴趣.

avatar
w*e
10
IMHO being a good scientist is not much different than being a
good entrepreneur. as an entrepreneur, the key is also to locate unsolved
problems and find a solution to it. Nobody must have the answer before,
or else the business opportunity will already be snatched up. The
solution could come out of very clever calculation or trial and errors,
it doesn't matter as long as you succeed in the end.
Now there is one depressing revelation from the comparison: while
entrepreneurs get enough money from a decent start-up to retire,
scientists get the pass to stay on as postdoc from a CNS paper...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avatar
f*n
11
实际上美国的实验室很多都是靠穷国来的苦逼们撑着的。
有钱人为了自己后代也有钱,都去学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了。

【在 O******e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能做上faculty,收入还是不错了。现在的问题是faculty位置太少。
: 让家境好的人来做科研,那大家实验室都关门好了。哪有那么多有钱人。
:
: 败,

avatar
f*n
12
如果工资高,很多人也不会抱怨了。

【在 w******e 的大作中提到】
: IMHO being a good scientist is not much different than being a
: good entrepreneur. as an entrepreneur, the key is also to locate unsolved
: problems and find a solution to it. Nobody must have the answer before,
: or else the business opportunity will already be snatched up. The
: solution could come out of very clever calculation or trial and errors,
: it doesn't matter as long as you succeed in the end.
: Now there is one depressing revelation from the comparison: while
: entrepreneurs get enough money from a decent start-up to retire,
: scientists get the pass to stay on as postdoc from a CNS paper...

avatar
h*n
13
我的意思是, 富二代有优势.
其实就心态来说, 我自认不差....

【在 p*****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话说的 不是富二代就不能有比较好的坐研究的性格了?
:
: 败,

avatar
b*s
14
富二代分化挺明显。象卡文迪许这样的富二代比例毕竟很少。
女孩富养染上娇骄二气的我觉得非常普遍。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些道理,跟女孩富养的道理差不多。
: 乐观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受太多挫折导致的。
: 当然不是100%的人都这样。

avatar
t*o
15
很早以前就看过这篇文章了。
另外有篇文章考察耶鲁大学某优级生物专业研究生班,10年后的学生的动向。
除了1位tenure了,其余的全部还在打拼。有几位在做AP,其余的五花八门的职业都有
,其中有转行做JD的。感叹,老美从事生物专业也不容易呀,更何况我们外国人呢。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avatar
d*a
16
原文写得很对,这个评论...呵呵,也没错。学习很好的人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不适
合做研究。
我个人觉得,做研究的人,在某些方面迟钝和健忘一点比较好。比如说有了10个想法,
最后发现只有一个有一点苗头,这时能做到忘掉其它九个,只记得好的这一个。如果做
不到这一点,那么以研究为职业就太折磨自己了。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avatar
v*s
17
能有10个idea的人很多。能在try-error以后,成功的搞定1个的就可以做faculty了;
能直接看出哪两三个有希望以后,成功的搞定1个就是一个decent faculty了;能看出
其中两三个idea是hot的,成功的搞定1个,就是大牛了。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文写得很对,这个评论...呵呵,也没错。学习很好的人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不适
: 合做研究。
: 我个人觉得,做研究的人,在某些方面迟钝和健忘一点比较好。比如说有了10个想法,
: 最后发现只有一个有一点苗头,这时能做到忘掉其它九个,只记得好的这一个。如果做
: 不到这一点,那么以研究为职业就太折磨自己了。

avatar
e*8
18
译:
最近我第一次见到了分别多年的老朋友。那时我们是一届的搞Science 的PhD学生,但
不是同一个专业。之后她离开研究院转到哈佛法学院,现在在一家与环境邻域相关的大
机构里做高级律师。叙旧之余,话题转到她为什么会转学。当时我就震惊了,她说是因
为搞science使的她认为自己很愚蠢。在这种每天都有的想法持续了好几年后,她决定
另辟蹊径。
以前我就认为她是属于聪明人一类,并且她之后的职业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她说她自
己蠢,这让我感到心神不宁,不停地在想这个事情。第二天,我突然意识到,搞
science也使我感到很愚蠢!只是我已经习惯了。。不仅如此,我还傻了吧唧地主动去
找新的机会让自己感到愚蠢。我不知道我不这么想我还咋样,我甚至认为就是要这么想
,为什么?我告诉你:
我们大多数人在高中和大学喜欢science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擅长这个!当然还有
其他原因,精神上对理解探索未知世界,发现新事物的追求。但是高中和大学的
science几乎可以和修课划等号。课修的好就是试卷答对了。如果你知道这些答案,你
就万事大吉并且自我感觉良好!
一个读PhD的人,你必须去亲身体验地去做研究课题,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对于我来
说,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事。我应该怎样能够提出有重要发现的假设?怎样设计和分析
实验从而令结果完全使人信服?怎样预计困难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或者做到愈挫愈勇
?我的PhD课题比较交叉学科性质。有段时间,每当我遇到了问题,我就去系里烦一个
交叉学科的专家。我还记得那天, Henry Taube (一个2年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牛人)告
诉我他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那时的我是个研3的学生。我很有自知之明Henry
Taube 要比我懂1000倍,(当然这只是个保守估计)。如果他不知道,没人知道了。
那时我就想到:没人会知道的。这就是它为什么会是个需要被研究的问题。既然它是我
的问题,只能靠我自己去解决了。我意识到了这点,几天后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
它不是特别特别的难,我只是试了一些其他的路子)。事后我得到的教训就是:我不知
道的不仅仅是相当之多,而是无止境的!意识到这个,我没有丧气,反而有种释然。如
果我们的无知是无止境地,唯一可做的就是在探索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我希望我们的PhD programs能经常从以下2个方面给学生洗洗脑:首先,我认为学生没
有被引导去真正理解做研究到底有多难。以及去做一些重要的研究会有多么更难。这比
最难搞的课程还要难得多得多。难就难在我们处在未知的阶段,不知道我们究竟在做什
么。直到我们得到答案(不管是结果是positive 还是negative)我们才知道我们当初
是否问的是正确的问题或者做的正确的实验。无可否认,科学被拨款和投杂志的竞争之
势已经变得更难搞了。 除此之外,搞真正的研究会让你感觉它骨子里透着的难,并且
改变专业,机构组织或是国家政策都丝毫不会动摇它的本质!
第二,我们没有尽职去教好我们的学生应该如何做一个勤奋的“蠢人”。也就是说,如
果我们没有感到自己的愚蠢就意味着我们没有真正地去做。我指的不是“相对愚蠢”,
这指的是在课堂上同学们都拿到好成绩而你没有。我也没有指那些聪明的人却从事着那
些和他们天赋不匹配的工作。搞science 要的是“绝对愚蠢”!这种“愚蠢”是天生俱
来,渗透到我们的努力中激励我们去探索未知。资格或是论文考试的好处就是教授们逼
着学生直到学生不停地去做或者得到错误的答案或者说我不知道了。这种考试的意义在
于不是看学生是否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如果学生们都找到了正确的答案,那就是教授们
的失败了。这种考试的意义还在于发现学生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他们需要改进的
地方以及检测学生们的知识程度是否足够去做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
做个勤奋的“蠢人”经常就是不知道如何抉择了。专注于重要的问题常常会使我们处于
一个自我感觉无知的位置。science的一个本质就是能让我们蹒跚前行,屡试屡败并且
还能感觉OK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东西。毋庸置疑,这对那些追求完美的学生来
说是个拦路虎。固然科学素质的培养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自信和精神上不屈不饶的锤炼
,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促使重大的转变:借鉴前人,创新未来!!只要坦然面对自己的愚
蠢,我们就会更加投入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有可能做出重大的发现。
April 9, 2008.
avatar
b*t
19
有点文不对题。
文章的主题其实是顽强的重要性。极端愚蠢的人一定很顽强,但顽强的人不都愚蠢。
avatar
M*o
20
可惜苦逼还是被利用的 拿credit的永远不是苦逼

【在 f********n 的大作中提到】
: 实际上美国的实验室很多都是靠穷国来的苦逼们撑着的。
: 有钱人为了自己后代也有钱,都去学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了。

avatar
w*a
21
难得糊涂
avatar
L*S
22
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project周期长,negative results频率高,no/insufficient reference,缺乏
positive reinforcement,真的是让我"觉得自己很愚蠢"。“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
前进的勇气。”
谢谢好文!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avatar
s*m
23
到后面的stupidity就变成另外一个含义了
之前的也很是sarcastic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avatar
o*l
24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原文: http://jcs.biologists.org/content/121/11/1771.full
The importance of stupid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Martin A. Schwartz
+Author Affiliations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UVA Health System,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VA 22908, USA
e-mail: m********[email protected]
I recently saw an old frie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many years. We had been
Ph.D.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both studying science, although in
different areas. She later dropped out of graduate school, went to Harvard
Law School and is now a senior lawyer for a major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
. At some point, the conversation turned to why she had left graduate school
. To my utter astonishment, she said it was because it made her feel stupid.
After a couple of years of feeling stupid every day, she was ready to do
something else.
I had thought of her as one of the brightest people I knew and her
subsequent career supports that view. What she said bothered me. I kept
thinking about it; sometime the next day, it hit me. Science makes me feel
stupid too. It's just that I've gotten used to it. So used to it, in fact,
that I actively seek out new opportunities to feel stupid. I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without that feeling. I even think it's supposed to be this way.
Let me explain.
For almost all of us,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we liked science i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is that we were good at it. That can't be the only reason
– fascination with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world and an emotional need
to discover new things has to enter into it too. But high-school and college
science means taking courses, and doing well in courses means getting the
right answers on tests. If you know those answers, you do well and get to
feel smart.
A Ph.D., in which you have to do a research project, is a whole different
thing. For me, it was a daunting task. How could I possibly frame the
questions that would lead to significant discoveries; design and interpret
an experiment so that the conclusions were absolutely convincing; foresee
difficulties and see ways around them, or, failing that, solve them when
they occurred? My Ph.D. project was somewhat interdisciplinary and, for a
while, whenever I ran into a problem, I pestered the faculty in my
department who were experts in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that I needed. I
remember the day when Henry Taube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two years later)
told me he didn't know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I was having in his area. I
was a third-year graduate student and I figured that Taube knew about 1000
times more than I did (conservative estimate). If he didn't have the answer,
nobody did.
That's when it hit me: nobody did. That's why it was a research problem. And
being my research problem, it was up to me to solve. Once I faced that fact
, I solved the problem in a couple of days. (It wasn't really very hard; I
just had to try a few things.) The crucial lesson was that the scope of
things I didn't know wasn't merely vast; it was,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infinite. That realization, instead of being discouraging, was liberating.
If our ignorance is infinite, the only possible course of action is to
muddle through as best we can.
I'd like to suggest that our Ph.D. programs often do students a disservice
in two ways. First, I don't think students are made to understand how hard
it is to do research. And how very, very hard it is to do important research
. It's a lot harder than taking even very demanding courses. What makes it
difficult is that research is immersion in the unknown. We just don't know
what we're doing. We can't be sure whether we'r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or doing the right experiment until we get the answer or the result.
Admittedly, science is made harder by competition for grants and space in
top journals. But apart from all of that, doing significant research is
intrinsically hard and changing departmental, institutional or national
policies will not succeed in lessening its intrinsic difficulty.
Second, we don't do a good enough job of teaching our students how to be
productively stupid – that is, if we don't feel stupid it means we're not
really trying. I'm not talking about `relative stupidity', in which the
other students in the class actually read the material, think about it and
ace the exam, whereas you don't. I'm also not talking about bright people
who might be working in areas that don't match their talents. Science
involves confronting our `absolute stupidity'. That kind of stupidity is an
existential fact, inherent in our efforts to push our way into the unknown.
Preliminary and thesis exams have the right idea when the faculty committee
pushes until the student starts getting the answers wrong or gives up and
says, `I don't know'. The point of the exam isn't to see if the student gets
all the answers right. If they do, it's the faculty who failed the exam.
The point is to identify the student's weaknesses, partly to see where they
need to invest some effort and partly to see whether the student's knowledge
fails at a sufficiently high level that they are ready to take on a
research project.
Productive stupidity means being ignorant by choice. Focusing on important
questions puts us in the awkward position of being ignorant. One of the
beautiful things about science is that it allows us to bumble along, getting
it wrong time after time, and feel perfectly fine as long as we learn
something each time. No doubt, this can be difficult for students who are
accustomed to getting the answers right. No doubt, reasonable levels of
confidence and emotional resilience help, but I think scientific education
might do more to ease what is a very big transition: from learning what
other people once discovered to making your own discoveries. The more
comfortable we become with being stupid, the deeper we will wade into the
unknown and the more likely we are to make big discoveries.
Accepted April 9, 2008.
avatar
f*n
25
楼主的评论非常在理,非常到位哦。比那个傻逼叫兽要清醒太多了。
不是什么都没有得到,而是性价比太低了,付出太多得到太少了。
另外楼主给翻译成中文就更好了。嘿嘿。
avatar
h*n
26
这个教授说的很对.
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的心理素质, 或者说, 需要不同性格. 做研究的人, 需要经常失败,
能安之若素的, 就是比较好的做研究的性格. 很多人喜欢每天看到一点点进步, 比如
你做销售, 进展可以用数字衡量, 每周甚至每天.
如何解决? 由那些家境特别好的人来做科研. 我认识一个富二代, 跟我一样年纪,正在
做postdoc, 明年海归做教授. 那是真的喜欢研究, 我们一群人聚会(其实是跟着娃聚会
), 他最喜欢讨论science. 他对赚钱没兴趣.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avatar
p*m
27
这话说的 不是富二代就不能有比较好的坐研究的性格了?

败,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教授说的很对.
: 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的心理素质, 或者说, 需要不同性格. 做研究的人, 需要经常失败,
: 能安之若素的, 就是比较好的做研究的性格. 很多人喜欢每天看到一点点进步, 比如
: 你做销售, 进展可以用数字衡量, 每周甚至每天.
: 如何解决? 由那些家境特别好的人来做科研. 我认识一个富二代, 跟我一样年纪,正在
: 做postdoc, 明年海归做教授. 那是真的喜欢研究, 我们一群人聚会(其实是跟着娃聚会
: ), 他最喜欢讨论science. 他对赚钱没兴趣.

avatar
f*n
28
经常失败而能安之若素,这样不是没有上进心吗?

败,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教授说的很对.
: 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的心理素质, 或者说, 需要不同性格. 做研究的人, 需要经常失败,
: 能安之若素的, 就是比较好的做研究的性格. 很多人喜欢每天看到一点点进步, 比如
: 你做销售, 进展可以用数字衡量, 每周甚至每天.
: 如何解决? 由那些家境特别好的人来做科研. 我认识一个富二代, 跟我一样年纪,正在
: 做postdoc, 明年海归做教授. 那是真的喜欢研究, 我们一群人聚会(其实是跟着娃聚会
: ), 他最喜欢讨论science. 他对赚钱没兴趣.

avatar
D*a
29
有些道理,跟女孩富养的道理差不多。
乐观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受太多挫折导致的。
当然不是100%的人都这样。

【在 p*****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话说的 不是富二代就不能有比较好的坐研究的性格了?
:
: 败,

avatar
O*e
30
如果能做上faculty,收入还是不错了。现在的问题是faculty位置太少。
让家境好的人来做科研,那大家实验室都关门好了。哪有那么多有钱人。

败,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个教授说的很对.
: 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的心理素质, 或者说, 需要不同性格. 做研究的人, 需要经常失败,
: 能安之若素的, 就是比较好的做研究的性格. 很多人喜欢每天看到一点点进步, 比如
: 你做销售, 进展可以用数字衡量, 每周甚至每天.
: 如何解决? 由那些家境特别好的人来做科研. 我认识一个富二代, 跟我一样年纪,正在
: 做postdoc, 明年海归做教授. 那是真的喜欢研究, 我们一群人聚会(其实是跟着娃聚会
: ), 他最喜欢讨论science. 他对赚钱没兴趣.

avatar
w*e
31
IMHO being a good scientist is not much different than being a
good entrepreneur. as an entrepreneur, the key is also to locate unsolved
problems and find a solution to it. Nobody must have the answer before,
or else the business opportunity will already be snatched up. The
solution could come out of very clever calculation or trial and errors,
it doesn't matter as long as you succeed in the end.
Now there is one depressing revelation from the comparison: while
entrepreneurs get enough money from a decent start-up to retire,
scientists get the pass to stay on as postdoc from a CNS paper...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avatar
f*n
32
实际上美国的实验室很多都是靠穷国来的苦逼们撑着的。
有钱人为了自己后代也有钱,都去学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了。

【在 O******e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能做上faculty,收入还是不错了。现在的问题是faculty位置太少。
: 让家境好的人来做科研,那大家实验室都关门好了。哪有那么多有钱人。
:
: 败,

avatar
f*n
33
如果工资高,很多人也不会抱怨了。

【在 w******e 的大作中提到】
: IMHO being a good scientist is not much different than being a
: good entrepreneur. as an entrepreneur, the key is also to locate unsolved
: problems and find a solution to it. Nobody must have the answer before,
: or else the business opportunity will already be snatched up. The
: solution could come out of very clever calculation or trial and errors,
: it doesn't matter as long as you succeed in the end.
: Now there is one depressing revelation from the comparison: while
: entrepreneurs get enough money from a decent start-up to retire,
: scientists get the pass to stay on as postdoc from a CNS paper...

avatar
h*n
34
我的意思是, 富二代有优势.
其实就心态来说, 我自认不差....

【在 p*****m 的大作中提到】
: 这话说的 不是富二代就不能有比较好的坐研究的性格了?
:
: 败,

avatar
b*s
35
富二代分化挺明显。象卡文迪许这样的富二代比例毕竟很少。
女孩富养染上娇骄二气的我觉得非常普遍。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些道理,跟女孩富养的道理差不多。
: 乐观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受太多挫折导致的。
: 当然不是100%的人都这样。

avatar
t*o
36
很早以前就看过这篇文章了。
另外有篇文章考察耶鲁大学某优级生物专业研究生班,10年后的学生的动向。
除了1位tenure了,其余的全部还在打拼。有几位在做AP,其余的五花八门的职业都有
,其中有转行做JD的。感叹,老美从事生物专业也不容易呀,更何况我们外国人呢。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avatar
d*a
37
原文写得很对,这个评论...呵呵,也没错。学习很好的人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不适
合做研究。
我个人觉得,做研究的人,在某些方面迟钝和健忘一点比较好。比如说有了10个想法,
最后发现只有一个有一点苗头,这时能做到忘掉其它九个,只记得好的这一个。如果做
不到这一点,那么以研究为职业就太折磨自己了。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avatar
v*s
38
能有10个idea的人很多。能在try-error以后,成功的搞定1个的就可以做faculty了;
能直接看出哪两三个有希望以后,成功的搞定1个就是一个decent faculty了;能看出
其中两三个idea是hot的,成功的搞定1个,就是大牛了。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文写得很对,这个评论...呵呵,也没错。学习很好的人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不适
: 合做研究。
: 我个人觉得,做研究的人,在某些方面迟钝和健忘一点比较好。比如说有了10个想法,
: 最后发现只有一个有一点苗头,这时能做到忘掉其它九个,只记得好的这一个。如果做
: 不到这一点,那么以研究为职业就太折磨自己了。

avatar
e*8
39
译:
最近我第一次见到了分别多年的老朋友。那时我们是一届的搞Science 的PhD学生,但
不是同一个专业。之后她离开研究院转到哈佛法学院,现在在一家与环境邻域相关的大
机构里做高级律师。叙旧之余,话题转到她为什么会转学。当时我就震惊了,她说是因
为搞science使的她认为自己很愚蠢。在这种每天都有的想法持续了好几年后,她决定
另辟蹊径。
以前我就认为她是属于聪明人一类,并且她之后的职业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她说她自
己蠢,这让我感到心神不宁,不停地在想这个事情。第二天,我突然意识到,搞
science也使我感到很愚蠢!只是我已经习惯了。。不仅如此,我还傻了吧唧地主动去
找新的机会让自己感到愚蠢。我不知道我不这么想我还咋样,我甚至认为就是要这么想
,为什么?我告诉你:
我们大多数人在高中和大学喜欢science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擅长这个!当然还有
其他原因,精神上对理解探索未知世界,发现新事物的追求。但是高中和大学的
science几乎可以和修课划等号。课修的好就是试卷答对了。如果你知道这些答案,你
就万事大吉并且自我感觉良好!
一个读PhD的人,你必须去亲身体验地去做研究课题,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对于我来
说,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事。我应该怎样能够提出有重要发现的假设?怎样设计和分析
实验从而令结果完全使人信服?怎样预计困难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或者做到愈挫愈勇
?我的PhD课题比较交叉学科性质。有段时间,每当我遇到了问题,我就去系里烦一个
交叉学科的专家。我还记得那天, Henry Taube (一个2年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牛人)告
诉我他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那时的我是个研3的学生。我很有自知之明Henry
Taube 要比我懂1000倍,(当然这只是个保守估计)。如果他不知道,没人知道了。
那时我就想到:没人会知道的。这就是它为什么会是个需要被研究的问题。既然它是我
的问题,只能靠我自己去解决了。我意识到了这点,几天后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
它不是特别特别的难,我只是试了一些其他的路子)。事后我得到的教训就是:我不知
道的不仅仅是相当之多,而是无止境的!意识到这个,我没有丧气,反而有种释然。如
果我们的无知是无止境地,唯一可做的就是在探索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我希望我们的PhD programs能经常从以下2个方面给学生洗洗脑:首先,我认为学生没
有被引导去真正理解做研究到底有多难。以及去做一些重要的研究会有多么更难。这比
最难搞的课程还要难得多得多。难就难在我们处在未知的阶段,不知道我们究竟在做什
么。直到我们得到答案(不管是结果是positive 还是negative)我们才知道我们当初
是否问的是正确的问题或者做的正确的实验。无可否认,科学被拨款和投杂志的竞争之
势已经变得更难搞了。 除此之外,搞真正的研究会让你感觉它骨子里透着的难,并且
改变专业,机构组织或是国家政策都丝毫不会动摇它的本质!
第二,我们没有尽职去教好我们的学生应该如何做一个勤奋的“蠢人”。也就是说,如
果我们没有感到自己的愚蠢就意味着我们没有真正地去做。我指的不是“相对愚蠢”,
这指的是在课堂上同学们都拿到好成绩而你没有。我也没有指那些聪明的人却从事着那
些和他们天赋不匹配的工作。搞science 要的是“绝对愚蠢”!这种“愚蠢”是天生俱
来,渗透到我们的努力中激励我们去探索未知。资格或是论文考试的好处就是教授们逼
着学生直到学生不停地去做或者得到错误的答案或者说我不知道了。这种考试的意义在
于不是看学生是否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如果学生们都找到了正确的答案,那就是教授们
的失败了。这种考试的意义还在于发现学生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他们需要改进的
地方以及检测学生们的知识程度是否足够去做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
做个勤奋的“蠢人”经常就是不知道如何抉择了。专注于重要的问题常常会使我们处于
一个自我感觉无知的位置。science的一个本质就是能让我们蹒跚前行,屡试屡败并且
还能感觉OK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东西。毋庸置疑,这对那些追求完美的学生来
说是个拦路虎。固然科学素质的培养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自信和精神上不屈不饶的锤炼
,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促使重大的转变:借鉴前人,创新未来!!只要坦然面对自己的愚
蠢,我们就会更加投入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有可能做出重大的发现。
April 9, 2008.
avatar
b*t
40
有点文不对题。
文章的主题其实是顽强的重要性。极端愚蠢的人一定很顽强,但顽强的人不都愚蠢。
avatar
M*o
41
可惜苦逼还是被利用的 拿credit的永远不是苦逼

【在 f********n 的大作中提到】
: 实际上美国的实验室很多都是靠穷国来的苦逼们撑着的。
: 有钱人为了自己后代也有钱,都去学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了。

avatar
w*a
42
难得糊涂
avatar
L*S
43
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project周期长,negative results频率高,no/insufficient reference,缺乏
positive reinforcement,真的是让我"觉得自己很愚蠢"。“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
前进的勇气。”
谢谢好文!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avatar
s*m
44
到后面的stupidity就变成另外一个含义了
之前的也很是sarcastic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avatar
f*g
45
ma鈥唕鈥唊

【在 o*****l 的大作中提到】
: 耶鲁教授马丁 施瓦茨(刚从弗吉尼亚大学搬到耶鲁)的论文:愚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 论点:施瓦茨教授的一个朋友从研究生退学去了哈佛法学院。原因是科研每天都让他觉
: 得自己很愚蠢,需要做些别的事情。
: (我是十分同意这个观点。科研,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个活是非一般心里素质的人可以干
: 的,因为每天都会和失败打交道。长时间的失败磨灭了你的信心,意志和前进的勇气。
: 很多人选择了退出,很多剩下的人留下来并非心里过硬,而是生活所迫,所谓的科研对
: 于很多人来说不是理想,而是谋生的手段。)
: 施瓦茨教授也是这样感觉的,只不过是吐啊吐啊,吐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也不知道,看看施瓦茨教授的观点吧,虽然觉得他有点站着
: 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