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生物研究生 出路何在”# Biology - 生物学
K*G
1 楼
标 题: 记饶院的“生物研究生 出路何在”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12年03月04日01:42:5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周五下午的讲座,因为过于火爆,地点从五楼会议室改到了一楼报告厅。
相比于各路大牛的学术报告,大家其实更关心这样切身现实的问题。
讲座后跟没去的同学说起院长想传达的精神,简言之就是“形势很严峻,同学需努力”。
说的都是些很old的问题——生物毕业生好不好找工作,到底是否适合继续做科研,去高
校还是去企业。。。当然听过之后还是有不少收获,一来饶院视野宽广,道出了很多我们
平时没引起重视或者看不到的事实,二来院长给大家上了点励志佳肴,时常想想也会多些
动力。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欢迎交流:)
1- 现在很多生物实验室的条件太好了。国家的研究经费以每年20%的幅度增长,仪器设备
硬件条件都到位了,但是并没有做出很好的研究工作。学院为大家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学术
交流资源,但研究生却没有好好去利用(极其让院长伤感的事实)。
2- 现在生物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太激烈了。二十年前,大学生人数不多,生物专业的更少
,但相对职位相比下是很多的,‘阿猫阿狗都能在高校谋到教职’。现在的情况是,大学
生数量太多,生物专业的人才更是过剩,找出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高校招聘的人数量很
有限,真正在做研究的企业在中国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山寨版,因此对研究人才需求并
不大,宏观算起来有超过六成的生物毕业生需要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如果因为导师用过
去的经验来判断现在的形势,就跟不上时代了。
3- 现在的同学脑袋太糊涂了。不少人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这个问题别人不能给你
答案,寻找到自己喜欢的,愿意一辈子去做的事,需要自己去search,不断尝试。
4- 现在的同学行动太少了。学院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但很少人主动去联系。比如
默克公司准备在北京投资十五亿美元建立研究中心,极好的机会,默克副总裁上学期来学
院讲座的时候关注这件事情的研究生却非常少。比如请来的校友企业家安排晚餐会,善于
行动的人就会过去跟人交流,建立人脉。
以上为饶院专讲的部分,下面开始都来自问答部分,只记了其中一些内容。
5- 高校研究所现在招PI都看什么条件?
最重要看你工作的潜力多大,而不是你毕业的学校发表了多牛的论文。凡是用硬件招聘的
人要么不懂,要么不负责任。(此处有掌声。。)你发表了很牛的文章可能是因为之前恰
好在一个很热门的领域,在一个正好在出好paper的实验室,并不代表你的科研能力有多
牛。也有本科毕业于北大,博士毕业于哈佛的人找工作被拒,因为发现这个人并不真正会
做研究。
6- 现在对科研不很喜欢,也不讨厌,今后的出路该怎么办?
别人没法帮你回答这个问题。在现在的情境下其实需要经常想到自己的前途问题,有点紧
迫感,get ready for the next step,take care of your own career。如果只是混日
子,找工作的难度只会更tough。研究生阶段不给自己打好基础,以后可能发展得很差很
差。不管以后是否做科研,都要自己去努力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有人进入了跟生物完全不
搭边儿的行业里也取得了成功。
7- 博士期间选择实验室和作博后找地方,是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重要,还是在那里能得到
的训练重要?到底是跟着自己的兴趣走还是跟着能力走?
前一个问题,方向和训练实际是个乘法关系,大概来说博士期间训练更重要,博后期间方
向跟重要。后一个问题,需要个人根据自己情况来回答,长远来看,研究兴趣占得多一些
。学会做科学一定需要看东西看得足够多足够深刻,能够提出做什么不做什么。为什么要
做一个课题是很深的问题。
8- 为什么现在国内生物研究生越招越多,导师增加不多,招那么多的学生不是坑人吗?
(问题很犀利。。)
国内现在的情况是,研究生招生的数量实际取决于实验室能得到的研究经费,跟生物研究
生的市场需求是脱节的。
9- 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和美国的差别在哪里?怎么看IT行业和BT(Bio-Tech)行业在就
业方面的差别?
中国生物产业相比于美国差距非常的大。生物产业在美国早就起飞了!现在已经做得相当
成熟,收益也非常高。尤其是美国的生物制药产业,一个药物的年销售额比一个中国二线
城市的年财政收入都多,而且大药厂在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巨大。但是中国的生物产业现
在还非常烂,一个重要原因是搞保健品的人把这个行业做坏了,钱全都投在市场营销上面
,根本没有做科学研究,都是骗人。保健品就是因为没什么作用,才说自己什么作用都有
。
IT产业的收益模式和生物的很不一样,IT产品的利润率很低,需求量很大,需要推陈出新
做很多才能赚到钱;BT的产品不一样,很不容易做出来,需求量也不如IT大,不过一旦做
出来利润就非常高,主要依赖于专利权赚钱。在中国不管IT还是BT主要都是山寨,IT以量
取胜对人才需求量很大,BT不能以量取胜。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12年03月04日01:42:5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周五下午的讲座,因为过于火爆,地点从五楼会议室改到了一楼报告厅。
相比于各路大牛的学术报告,大家其实更关心这样切身现实的问题。
讲座后跟没去的同学说起院长想传达的精神,简言之就是“形势很严峻,同学需努力”。
说的都是些很old的问题——生物毕业生好不好找工作,到底是否适合继续做科研,去高
校还是去企业。。。当然听过之后还是有不少收获,一来饶院视野宽广,道出了很多我们
平时没引起重视或者看不到的事实,二来院长给大家上了点励志佳肴,时常想想也会多些
动力。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欢迎交流:)
1- 现在很多生物实验室的条件太好了。国家的研究经费以每年20%的幅度增长,仪器设备
硬件条件都到位了,但是并没有做出很好的研究工作。学院为大家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学术
交流资源,但研究生却没有好好去利用(极其让院长伤感的事实)。
2- 现在生物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太激烈了。二十年前,大学生人数不多,生物专业的更少
,但相对职位相比下是很多的,‘阿猫阿狗都能在高校谋到教职’。现在的情况是,大学
生数量太多,生物专业的人才更是过剩,找出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高校招聘的人数量很
有限,真正在做研究的企业在中国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山寨版,因此对研究人才需求并
不大,宏观算起来有超过六成的生物毕业生需要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如果因为导师用过
去的经验来判断现在的形势,就跟不上时代了。
3- 现在的同学脑袋太糊涂了。不少人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这个问题别人不能给你
答案,寻找到自己喜欢的,愿意一辈子去做的事,需要自己去search,不断尝试。
4- 现在的同学行动太少了。学院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但很少人主动去联系。比如
默克公司准备在北京投资十五亿美元建立研究中心,极好的机会,默克副总裁上学期来学
院讲座的时候关注这件事情的研究生却非常少。比如请来的校友企业家安排晚餐会,善于
行动的人就会过去跟人交流,建立人脉。
以上为饶院专讲的部分,下面开始都来自问答部分,只记了其中一些内容。
5- 高校研究所现在招PI都看什么条件?
最重要看你工作的潜力多大,而不是你毕业的学校发表了多牛的论文。凡是用硬件招聘的
人要么不懂,要么不负责任。(此处有掌声。。)你发表了很牛的文章可能是因为之前恰
好在一个很热门的领域,在一个正好在出好paper的实验室,并不代表你的科研能力有多
牛。也有本科毕业于北大,博士毕业于哈佛的人找工作被拒,因为发现这个人并不真正会
做研究。
6- 现在对科研不很喜欢,也不讨厌,今后的出路该怎么办?
别人没法帮你回答这个问题。在现在的情境下其实需要经常想到自己的前途问题,有点紧
迫感,get ready for the next step,take care of your own career。如果只是混日
子,找工作的难度只会更tough。研究生阶段不给自己打好基础,以后可能发展得很差很
差。不管以后是否做科研,都要自己去努力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有人进入了跟生物完全不
搭边儿的行业里也取得了成功。
7- 博士期间选择实验室和作博后找地方,是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重要,还是在那里能得到
的训练重要?到底是跟着自己的兴趣走还是跟着能力走?
前一个问题,方向和训练实际是个乘法关系,大概来说博士期间训练更重要,博后期间方
向跟重要。后一个问题,需要个人根据自己情况来回答,长远来看,研究兴趣占得多一些
。学会做科学一定需要看东西看得足够多足够深刻,能够提出做什么不做什么。为什么要
做一个课题是很深的问题。
8- 为什么现在国内生物研究生越招越多,导师增加不多,招那么多的学生不是坑人吗?
(问题很犀利。。)
国内现在的情况是,研究生招生的数量实际取决于实验室能得到的研究经费,跟生物研究
生的市场需求是脱节的。
9- 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和美国的差别在哪里?怎么看IT行业和BT(Bio-Tech)行业在就
业方面的差别?
中国生物产业相比于美国差距非常的大。生物产业在美国早就起飞了!现在已经做得相当
成熟,收益也非常高。尤其是美国的生物制药产业,一个药物的年销售额比一个中国二线
城市的年财政收入都多,而且大药厂在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巨大。但是中国的生物产业现
在还非常烂,一个重要原因是搞保健品的人把这个行业做坏了,钱全都投在市场营销上面
,根本没有做科学研究,都是骗人。保健品就是因为没什么作用,才说自己什么作用都有
。
IT产业的收益模式和生物的很不一样,IT产品的利润率很低,需求量很大,需要推陈出新
做很多才能赚到钱;BT的产品不一样,很不容易做出来,需求量也不如IT大,不过一旦做
出来利润就非常高,主要依赖于专利权赚钱。在中国不管IT还是BT主要都是山寨,IT以量
取胜对人才需求量很大,BT不能以量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