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七,忽的刮起了大风,一时间京城里又是尘沙飞扬。李佑才出了院子,就感到
被泼了一脸土,连忙急急地钻进马车中,紧闭门窗防风防沙。
他心里不由得腹诽几句,穿越前人人都说古代环境好,怎么这年头也有类似于沙尘
暴的气象?他还是第一次在京师过春夏季节,故而以前真没有这种感受。
不过与上辈子那个时空有所不同的是,这些尘土不是来自于外地,更怪不着什么蒙
古高原,都是京城地带土生土长的沙尘。归根结底还是京师人口太多,土路太多,而且
周边被砍柴伐木的地方也太多。
饶是如此,李佑在车里还是默念几句“天公作美”。首期《明理报》今天印报、明
天发行,头版头条重磅文章就是指责工部应当为目前的环境恶化负责,正好今天就满城
沙土飞扬,岂不应景?
他又隔着厚厚门帘,与外头车夫闲聊了几句。那车夫是京城老人,对京城状况很熟
悉,听到主人家与他谈起京城道路,便忍不住的大倒苦水:
“冬日天寒春日风沙其实都还是好的,最愁苦的日子是夏日。一旦有了大雨登时满
地烂泥,有的路甚至能将半个车轱辘陷进去,小的们只能下车踩着泥浆推行前进,苦不
堪言哪,那些做轿夫的此时抬轿更是辛苦。至于老爷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出入之间不
留神便溅得泥浆上身…”
两份报纸同日发行的消息,早就在京师各衙门里流传起来了,三月八日的时候就有
很多人在好奇的等待。
果然。陆陆续续的,便有两家的报夫将各自报纸送上门来,今天的《真理报》和《
明理报》都是免费的,各衙门里的门官只需白领即可。
各衙门所收到俩种报纸的份数也是不约而同的相近。五品以上的官员及掌科掌道。
是人均赠送一份,其余则是按照部门赠送,如各司、厅等。一个部门赠送一份。
所以只要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基本都同时拿到了两种报纸,享受先睹为快的特权。
当然,李佑的《明理报》虽然优先但不只是向各衙门发送,绝大部分其实是在民间发送
的,比《真理报》范围广泛得多。
拿到两种报纸的高官,第一眼看到的当然是样式而不是内容。两种报纸都是用的大
纸张。一页相当于四本书大小,只是国子监的《真理报》刊印了四页,而李佑的《明理
报》刊印了八页。
掂了掂两种报纸分量,读者们纷纷就第一印象发出感慨:“明理报必然比真理报财
力充裕的多。”
但两种报纸之间,衙门里的人天然倾向于看《真理报》的。毕竟这是官办报纸。却
看首页,满篇错落有致的馆阁体小字,看着很舒服。主体是一篇《惜春劝农赋》,而且
前面有序,旁边有诗。
再细细看去,可谓是立意深远、文笔优美,下面还有段小议论,建议在今年天子亲
耕仪式上,放进更多的百姓围观。再看后面几页。有称赞天子勤奋早朝的,有近期政令
摘抄,也有经义辨析。
官员们看过《真理报》,一时也说不出什么好,也说不出什么不好,又拿起从名字
来看似乎针锋相对的《明理报》。
展眼看去。这《明理报》首页比起《真理报》更有视觉冲击力,赫然一道通栏大字
体标题极其醒目——三百年来帝都,扬尘泥泞依旧?
细看正文,“自太宗文皇帝筑北京师,迄今三百余年矣,昔年帝都草创,修造事项
繁浩,或有不周之处,此乃常情也…如今辇彀之侧,晴则沙尘飞扬,雨则泥泞难行,风
起便灰尘满衢陌,水过即污淖没鞍膝,有司视若无睹三百年乎?”
虽然用的是“有司”,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直指六部之一的工部问责,甚至用上
了“无为而治三百年”这种辛辣俏皮的话,相当劲爆啊。
如果只是指责,就没有什么,更不值得震撼,因为大明朝廷每年收到弹劾奏章无数
,互相叫骂指责的时候太多了。但那都是另一回事,而这份《明理报》据说要公开发送
到全城各处,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不知道有多少人听,弄不好要满城皆知。
很多人隐隐约约感到,报纸上的抨击与一般的弹劾奏章似乎具有不同的意义和效用。
但意义何在?众人一时却说不上什么来,之前从来没有这种先例。普通揭帖大字报
或者手抄报的威力,哪能同这样的报纸相比?感觉就像草寇遇到了火器犀利的正规官军。
震撼之余,看报的人不由得又重读了几遍首页这篇文章,仔细揣摩其中的意义,浑
然忘了评价文笔,然后才继续看其他内容。
却见首页边上还有一道细细的侧栏,上面排列着一个个人名和官职,都是近期选官
任职的情况,而且还有目前空缺官职的摘选。也是很用的内容啊,大部分人看到这里,
都饶有兴趣的研究了一遍选官科目,至少是个交游时的谈资。
结果大部分官员看《明理报》首页的时间,就比看完整份《真理报》所用时间还要
多。第二页则是各种政令消息和附带评论,文风十分尖刻。
等到了第三页忽的又是一变,赫然也有大标题出现——南城惊现香艳命案,婬妇裸
尸横陈家中!
这一刻,无数看报者暗骂一声“低俗”,但仍忍不住向下看。
开篇文序却是好一通一本正经的严肃说教——“眼是情媒,心为欲种,起手时牵肠
挂肚,过后去丧魄**,败俗伤风只图自己一时欢乐,却罔顾他人百年恩义。本报劝诸君
心头牢记万恶婬为首…”
读到这里,无数看报者又暗骂一句“啰嗦、太啰嗦”。谁要看说教?直接跳过去看
正文了。
至于后面各页还有京城各种趣闻、东西教坊胡同行情、商铺货物信息、外地风土人
情等等。
不知不觉,等看过首期《明理报》,所有官员只觉大开眼界,但却无法评价,感到
这种报纸是超出了自己理解范畴的事物。
最终只能叹道,办报也能这样办么,挺好看的。不过工部上下例外,肯定不认为这
期报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