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一眼孙行者提醒师父的那几句话:
“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 ,方无恐怖。。。”
“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 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
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
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
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外在凶险和内心状态如何互相呼应,我认为是个有趣的话题。为达成目标首先都必
须坚持信念,如何坚忍的面对困境,东西方似乎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西游记里尽管
在表现层次上打打杀杀不断,悟空的几句话却透露了控制意念的重要性,因为东方
相信意念甚至能改变外在世界。JRR Tolkien笔下的魔戒,人物便不来以心克物这一
套,恐惧如果是本能,就让恐惧彻底流露,悲观如果是事实,就让悲观自然呈现。
还记得小矮人Gimlet在面对一次几乎必败的大战前,好像说过,战也是死,不战更
不能活,那还是战吧。相比之下,一个尽量抑制性情,坚信事必成功,去做;一个
充分流露性情,早知事不可为,仍为。
另外一个有趣的,是对宿命的态度,相对于唐僧和悟空的"必胜必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