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药症:黄芪# ChineseMed - 中医
a*e
1
2014.11.08刘志杰老师总群讲药症:黄芪
http://www.zhongyi999.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464
(出处: 汉传中医师承论坛)
黄芪药症
黄芪,味甘,性温。主温、渗、升阳。入少阴、太阴、厥阴。
药症: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神农本草经)
黄芪临床上是一味很常用的药。尤其是时方派,对它更是情有独钟。但是时方
派对它的药性以及药症的病机认知上,却存在着根本错误。他们始终认为,黄芪是一味
补药,能托里固表,实证不能够使用。他们认为实证使用了会敛邪,加重病情。因此,
严重限制了黄芪的治疗范围。黄芪这味药,其实是一味十分温和的好药,主治范畴是很
广的。黄芪,产地在北方,尤其是内蒙产的为上品,野生的疗效更佳。但是,如果种植
超过五年以上而采收的,就不能用了,象人一样,太老了,不中用了。因此,要选用3-
4年左右的,疗效最好。其实,现在想找5年以上的,也不容易。因为现在的人,急功近
利,养殖的不到年头就采收,急于卖钱了。
这味药注意,要生用,不要蜜炙,否则,就丧失了其淡渗的作用。黄芪的药性
有些特殊,首先是味甘。甘味,有甘滋和甘淡的区分,黄芪是两者都占了。这味药,初
尝是甘淡,继续细细品味,则会有明显的甘甜味。甘淡能够渗湿邪水饮,而甘甜,也就
是甘滋,则能养津液。因此,对于水饮不化津液的,尤其适用。水饮不能温化津液,一
般多体现在虚劳病上。有水饮,是因为阳气不足了,到了一定阶段,不能正常的蒸化水
饮为津液了,就又体现出了津液不足而燥热,这种热,不是那种大热、实热,而以低热
多见。不是那种大热、实热——不是那种大热也就是时方派讲的“气阴两虚”。我们叫
水饮不化津液,虚实寒热夹杂。黄芪淡渗祛除水饮,同时还能甘滋而补津液,这是它的
特殊之处,和白术是一个功能。它性温,这个温性,是缓慢和平和的,能够潜移默化的
温助元阳,助阳气由内升发到体表,因此说,它有升阳作用。真正的阳旦汤,应该是有
黄芪的,也就是说,该是黄芪加桂枝汤。什么叫阳旦?就是阳气刚刚由阴出阳,开始聚
集和升发的意思。旦,就是早晨太阳刚出来的那个时候。看日出,就理解什么是阳旦了
。由阴出阳,阳气尚弱,还带着不少阴寒之气,就是这个状态。六纲上,这个状态,就
是归属于厥阴了。寒热错杂,以寒为本,不化津液,出现津亏热燥,这个时候,正好是
用到黄芪。另外,因为黄芪升阳,所以,它的药力多达肌表,能充斥四肢百骸。这也是
黄芪多主表证的原理所在。黄芪能入少阴、太阴、厥阴这三个病位。药量上呢,因为它
滋味偏于淡薄,性情温缓,所以,必须重用才行。我的经验是,一付药里面,黄芪最小
不能小于60克,最大可以用到500克。
下面,我们讲讲药症。
第一个药症,“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痈疽,大家都知道,就是外科
的常见疮疡肿毒,日久则会溃败流脓,久不收口。书中称之为“痈疽久败疮”。我们认
为,四肢百骸皆属于表,尤其是皮肤肌肉的疮疡,更是表证无疑。痈疽疮疡,有寒性和
热性之分。热性的,发病急,红肿热痛的厉害。寒性的,发病缓,多以漫肿麻木为多见
。时间久了,热性的,也会溃烂流脓,阳气旺的,化脓之后,就会逐渐收口长肉,恢复
正常。如果疮肿严重,面积大的,一旦溃烂后,阳气损伤了,疮口就会缠绵不愈,转为
寒性。而寒性的痈疽,一旦溃烂后,更是清淡的脓血不断流出,甚至形成漏道,久治不
愈。热性的肿毒疮疡,还没有溃烂,阳气尚足的,没有见到少阴表虚寒征象的,不要使
用黄芪。这个时候,还没有化脓,气血还没有被损耗,需要用药内消。需要用寒凉药去
解决。比如漏芦连翘汤就是针对热性肿毒疮疡的。热性的疮疡溃烂了,伤损了气血,阳
气被消耗了,出现了少阴虚寒症状了,这叫阳转阴,变为虚寒阴证了,才可以使用黄芪
。寒性的疮疡呢?即使没有溃烂,也要马上用大量黄芪去对治。寒,必有水饮,寒饮湿
邪积聚,会形成寒性肿毒。溃烂流脓,更是痰湿寒饮外发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形成了慢
性疮疡,久不收口长肉,流脓淌水的,脓液稀薄,甚至臭秽,不断地损耗这阳气和津液
,这都是属于表虚寒的少阴病。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温阳,向外渗出寒饮湿邪,要祛腐
生新,同时还要补充受损的津液。黄芪,正是对证的好药。你们说,黄芪是固表敛邪吗
?不但不是,它反而是在泄出在表的寒饮痰湿。因此我以前常说,黄芪是渗表湿的圣药
。凡是虚寒表湿的,都少不了它。风水,是不是要用到它?防己黄芪汤,少了黄芪试试
?风湿病,黄汗病,都少不了它。前提是,要符合三阴虚寒证才行用药,首先一点就是
别把寒热搞错了。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
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
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古人的这句话,要始终铭记。痰湿寒饮都排干净了,他疮口还
不愈合,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用了黄芪,可以“排脓止痛”。时方派说法是,“托里
生肌”。又说它“升阳举陷”。升阳举陷,说的不是上下,说的是表里才对。把里面的
阳气温升到表位,不让表邪内陷。你要是用在什么脱肛,胃下垂上,说它能升举,那就
错了。
我们临床上,应该给黄芪下一个功能定义,即:温阳解表,渗湿祛风,利水润
燥。
再看一下第二个药症,“大风癞疾”。大风,说的是很严重的风邪,包括中风,严重的
历节风,也就是严重的类风湿,乃至于麻风病。癞疾,指的是复杂的、顽固的皮肤病。
癞,有无赖的意思。臭无赖,怎么赶都不走。尤其是牛皮癣,老百姓又叫长癞了,那个
皮肤象癞蛤蟆一样。民间也有一句话,“治啥别治癣,治癣就丢脸”。十分顽固,反复
不愈。在这里,这个癞疾特指的就是顽固性的皮肤病。我们汉传,就养了几个癞癣,正
在用黄芪对治。黄芪,偏于入表,这点大家要有个牢固的印象。严重的风邪都会夹杂着
表湿,尤其慢性的,都有虚寒征象。一些严重的、慢性的风湿、类风湿病,多数都是少
阴虚寒证,必有水湿蕴于肌表,造成疾病缠绵难愈。风邪涣散,毛孔顿开,因此,寒邪
、湿邪,最容易入侵,所以,临床上多是风寒湿三气并存。《素问》上也说,风寒湿三
气杂至,合而为痹。黄芪温阳达表,能渗出湿邪水饮,有发汗作用啊!渗出肌表的水饮
,风邪是不是随之也外散了?它还有温阳作用,那个寒邪,也可以得到温化。黄芪主要
是渗湿为主,如果寒邪和风邪也较重的话,你就可以加桂枝、麻黄、细辛、附子等,作
为辅佐。大家可以参考桂枝芍药知母汤的配伍来理解一下,如果关节痛,还有水肿等现
象出现,久治不愈,你就可以加大量的黄芪,马上就会出现很显著的疗效。另外,时方
派的那个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导致的半身不遂,用对证了,疗效确实很好。这个方
子,就是以大量黄芪作为主药。大家要知道啊,治疗中风,不单纯是重用麻黄的,虚人
,是要用黄芪的。这个方子,运用的指征是:两手的脉象,一侧脉洪大,一侧脉沉弱,
严重恶风而汗出,舌淡有齿痕,苔腻滑。这还是风邪水饮在肢体,阴阳失和,一侧现的
是阳证脉,一侧现的是阴性脉。这也是一种厥阴病。厥阴病,就是阴阳不和,重者阴阳
相隔。以虚寒为主,郁热为标。可以上下阻隔,可以内外阻隔,更可以左右阻隔。主要
的问题,就是这个虚寒性的水饮湿痰阻碍气血流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黄芪可以祛除
肢体百骸之虚寒痰饮,风邪随之排出,风寒湿三解,同时温阳、滋养津液而补虚。对证
准确,疗效当然显著。但是,量小了不行。即使时方派,也认识到了这点,因此,王清
任原方的用量是四两。这个四两,是清代的那个计量单位,按当时一两30克算,要120
克。按一两50克算,要200克。实际上,一付药200克,甚至是300-500克,疗效更满意
。王清任认为,元气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还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
归并一侧则半身不遂。这简直就是胡扯,但是,用药方面,却是基本懵对了。另外,除
了黄芪要大量用之外,其它的药,也要在30克以上,疗效才会更显著。
还有就是风水问题,肌表水肿,怕风,汗出或不汗出的。那个防己黄芪汤,就
是个运用实例。包括风湿疼痛,都能治疗。风水,其脉浮,浮为在表,其人能食,头痛
汗出,表无他病,病者言但下重,故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防己
黄芪汤主之。这个,和西医的肾病综合症差不多。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 (三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这个方,里面的黄芪,临床上,也要重用才行,不能少于80克。“大风”的讲
解就这样了,我们再说说“癞疾”。
这里的癞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辨证要准确。黄芪温阳,排泄水湿,这是运
用黄芪的指征。因此,这个癞疾,也就是顽固的皮肤病,要符合黄芪的药性,才是药症
相对,用反了不行。也就是说,凡是辨证为三阳纲的热性皮肤病,不要乱用。对三阴纲
的虚寒性皮肤病,同时还要有水湿明显的,尤其是渗出性、糜烂性的,疗效才好。虚寒
性顽固性的皮肤病,可以用当归四逆汤加黄芪,作为通治方。这类皮肤病,包括银屑病
,治疗是很麻烦的。不论是寒性的,还是热性的,疗程都是很缓慢,尤其是治到中途,
病情会加重。这个时候,医生和患者往往都难以坚持治疗下去的,一旦中止治疗,就会
前功尽弃。一般治疗时间,都在半年左右,急躁不得。要提前和患者做好解释。如果患
者以前使用过激素治疗的,更是难治,甚至是不治。这些都要和患者说清。不要打保票。
第三个药症,“五痔鼠瘘”。狭义的五痔,指的是各种痔疮,广义的,则是指
肌表的赘生物,甚至包括各种疣。也包括乳腺的一些疾病,比如乳腺增生等。这些病,
都属于表证范畴。鼠漏,特指淋巴结核,不局限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乃至于骨结
核,都包括在内。这类病,发展到了后期,都会溃烂流脓,形成漏道,难以愈合。这种
情况,就必须要用到黄芪。病程日久,病机基本都会转入三阴虚寒,尤其是溃烂而形成
漏道的,更加耗伤气血,损伤阳气。这种情况下,少了黄芪是绝对不行的。那个脓液,
你要把它看成是痰湿水饮。如果不排干净,疮口是不会愈合的。总之,只要是虚寒水饮
的,没溃烂的,黄芪能消,已经溃烂的,黄芪能促进愈合。但是愈合之前,有个现象,
那就是脓液排出的量很大。这是黄芪渗湿作用的典型表现。所以说,黄芪哪里是什么固
表补气啊?黄芪是攻邪,尤其是表邪。桂枝汤能止汗,桂枝汤就是固表了?这不是瞎扯
吗?还不是经过祛风邪后,才把汗止住的?都说我没事就骂时方,一天不骂,我就不舒
服。
第四个药症,“补虚”。不要被这个“补”字所迷惑,认为黄芪就是什么补药
了。这里这个“补”,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黄芪能滋养津液;一个是指它能温阳祛水
饮。那么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能治“虚劳”。补虚,就是能治虚劳的意思。虚劳,病机
很复杂。时方派来讲,叫阴阳两虚。虚,指元气不足,更指阳气不足。劳,指劳损而伤
及津血,出现低热等。虚劳病,是个慢性病,日久必然损伤阳气,这个阳气的损伤,是
很缓慢的,在阳气逐渐缓慢不足而生水饮的同时,津血的化生,也出现了障碍,因此会
产生津亏郁热问题,最终是寒热夹杂,阴阳失和。这种情况下,缺了黄芪,怕是解决不
了。你们看看薯蓣丸,黄芪建中汤,黄芪汤等等,都是治疗虚劳的经典方,哪个能少了
黄芪这味药?黄芪啊,真的是一味不能或缺的好药。但是,大家还要注意一点。黄芪服
用日久,会“上火”的,因此,不能无限制的常年服用。所谓是药三分毒,阴阳平衡了
,就不要再服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
、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
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
的进程。这段话,大家作为参考,便于加深理解。
第五个药症,“小儿百病”。这句很容易被误解。无论小儿什么病,都用它,可不行。
这句要理解为“小儿风虚百病”。三阳实证,万万用不得。小儿,也有虚劳病。小儿喂
养失宜,营养不良,会出现疳积迟软而虚羸。尤其是皮肤卫外的功能降低,会气候稍有
变化,就会感冒的。总之,体现出来的一切症状,都和成人,以及老年人的虚劳病相类
。虚劳病,症状繁多,因此又叫“虚劳百病”。病机,不外乎我们上条讲的那样。这个
“百病”,说的就是“繁杂的症状”。千万不要理解为“一切疾病”。如果它包治小儿
百病的话,那么,应该是儿科方剂里面,方方都要有黄芪的影子。归根结底,还是要辨
药症,辨病机,药症相应,才是真理。讲完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