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care 的面试题 求助# DataSciences - 数据科学
i*i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hotoGear 讨论区 】
发信人: bangbing (bangbing), 信区: PhotoGear
标 题: 二进Southwest总结,以及关于摄影器材的感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8 16:09:36 2014, 美东)
三月底,和两个同为风光摄影爱好者的朋友相约再次来到Southwest的Utah/Arizona,
进行了为期3天的高强度深度摄影游。整个3天,一共睡了9个小时,平均每天徒步10
mile以上。尽管行程紧张,但是饱览了一些人迹罕至的美景,实在是终身难忘。分享一
些拍摄的照片以及对器材的实践经验。照片都是初稿,有几张还有不少问题,还需要仔
细推敲再处理,欢迎宝贵意见。
大图可以在flickr或者500px看到:
www.flickr.com/photos/bangbing
http://500px.com/bangbing
-Reflection Canyon, Lake Powell:
大概每个向往Reflection Canyon的人都是被Michael
Melford在国家地理上的那张获奖照片所激发,我也不例外.一年前从flickr上搜到一个
中国摄影爱好者到达那里的游记和照片,羡慕的同时遗憾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去到这么偏
远的地方.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真的能够亲眼见证这个鬼斧神工的地方,并且是在短短的
一年后.这一切必须感谢我们的领队,西南大神的无敌的找路能力让我们完成了当天25
公里的往返徒步.
当经过近5个小时的艰苦徒步来到Reflection Canyon面前时,我们头上乌云密布,整个
Canyon被阴影笼罩显得灰白。我们非常担心下雷暴雨,因为那样我们的车将无法通过来
时开的那条土路。但是当我们等待了1个小时后,奇迹出现!天上的乌云被吹散,太阳破
云而出,将剩下的多多白云倒映在湖水中,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从未在任何照片中出现过
的,只属于我们的Reflection Canyon
Michael Melford的国家地理获奖作品:
http://www.poyi.org/64/02/third_01.php
- Toroweap Overlook, Grand Canyon North Rim:
震撼的美景往往都在人迹罕至难以到达的地方,位于大峡谷北缘拥有最震撼视角的
Toroweap Overlook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我们此次西南行的第一站,经过一个通
宵的赶路,最后在日出前15分钟惊险地到达了这里,观看了一场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美妙
日出。我的脚架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节管脚直接挂在这里,从1.6米变成了1.2米的侏儒
架。于是身为中度恐高症患者跪在地上头皮发麻地将架子一点点向前推到崖边,拍完了
整个过程。
刚越过地平线的阳光亲吻着峡谷的一侧,橙黄的悬崖与幽蓝的谷底形成了强烈的冷暖色
反差.
-The Wave, Coyotte Buttes North
去年暑假walk-in抽签未果,经过了大半年的魂牵梦绕终于来到了这里!尽管看过无数
main wave的照片,真正身临其境还是有种置身另一个星球的感觉。
鱼眼镜头下的Main Wave
通往另一个星球的入口. 置身于The Wave,仿佛来到了另一个星球.那种被纹理包围的三
维神奇感官,不是二维的照片可以描述的.而这个星球的入口,在早晨会被阳光开启.
落日余晖照耀下的Second Wave. 比起main wave的华丽,second wave也许在一天中的
大部分时候都显得那么不起眼,以至于很多幸运抽到签的游客都与它擦肩而过。但每到
傍晚日落的时候,当main wave沉浸在阴影中黯淡无光时,它被柔和的光线斜射而染成
了金黄,而显示出其真正的魅力。这种微妙的美,是我,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所更享受
的。
在波浪谷冲浪
既然是器材版,写一些field work器材方面的心得体会吧。
1.镜头
由于现在风景摄影的主流机身是Nikon,源于D800/600的强大动态范围,再加上我本人
没有佳能的使用经验,所以这里的镜头讨论得都是Nikon兼容的镜头。
(a) 焦段:对于风景照来说,绝大部分好照片都出自于广角端和长焦端,而很少源于中
焦段。所以两镜的组合:一个超广(全副14-35mm,残幅10-24mm)加一个长焦(70-200
)基本能满足需要。所以大可放弃24-70这种镜头,而如果想覆盖一些中焦,不少人的
选择是带一个60mm微距镜,微距在很多时候可以很好地捕捉一些细节。
(b)鱼眼:大部分人不愿意花大价钱买个鱼眼,因为用得少,我也是。但不得不说有条
件的情况下,随身带个鱼眼经常能带来惊喜。我的那张Main Wave就是借了同行的
Zenitar 16mm/f2.8鱼眼拍的。
(c)长焦70-200/f2.8 VS 70-200/f4: 基本没有争议,对于风光摄影来说,在光学素质
差不多的情况下,70-200/f4完胜它的大哥哥,归功于它极大的重量优势和略小的体积
。知道的pro里基本清一色用的f4。
(d)广角14-24 VS 16-35:见补充
2.三脚架
这次外拍,我算是栽在脚架上了。在第一个点我带的旅行脚架Manfrotto Befree的一个
管脚就因为扳扣螺丝松了而锁不紧了。手上又没有工具拧紧它,最后只能放弃这一节,
变成一个1.2米的侏儒架用。经过这次教训,有必要总结下关于脚架的一些体会。
经常会有人说脚架只买Gitzo。这种说法固然极端了,但脚架无疑是风景摄影中除了相
机镜头外最重要的附件,没有之一。脚架的作用其实远不止长曝防抖,而对于数码摄影
它更为意义深远的作用则是固定取景。取景一旦固定,就为多张合成创作提供了很大便
利:最常用的是进行包围曝光,有时可以进行对焦合成。更有意思的是,当画面中光线
或其他条件变化很快时,可以在通一个机位不同时间拍多张,然后将每张照片最佳的部
分整合到一起。
众所周知脚架最重要的三个指标为:稳定性,高度,收纳体积重量。实践下来我们觉得
脚架根据财力不一定要买最贵的,但在质量过关的前提下,对这三个指标的折中非常关
键。
(1)对于严肃风光摄影来说,类似Gitzo 1系列的细巧旅游脚架的稳定性是不太适合的,
而3系列的体积重量显得有点吃力。所以类似2系列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不一定要买
Gitzo,除了我意外另两人带的一个Manfrotto碳素,一个Benro在整个过程中也都胜任。
(2)高度上,管脚全开,中轴升起加上云台后的最大高度能达到160cm以上比较理想。而
中轴如果能很方便取掉而进行低机位拍摄则是一个很大的bonus。
(3)四截管脚是一个体积和稳定性折中的sweet spot。
(4)脚架(不含云台)在3lb左右是个比较合理的重量。超过5lb负担会很重。这也意味
着碳素基本是必须的。
(5)管脚旋转式优于扳扣。扳扣的优势是收放迅速,但旋转式稳定不容易出问题。现在
新的旋转式通常不需要旋转到底锁紧,所以其实收放也很便捷。
(6)云台Arca Swiss匹配自然不用多说。对于快装板锁紧机制,我们更倾向于screw-
type而不是flip lock。flip lock尽管稍微方便一些,但通用性还是不够好,尽管我的
L-plate是Arca Swiss Compatible的,但朋友的flip lock云台仍然锁不紧。
(7)在大风里其实再好的脚架也站不住。所以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却被很多脚架厂家忽
略的细节就是中柱下是否配有能挂重物的挂钩。挂不挂重物天差地别。我们这次的架子
都没这个配件,导致在Second Wave等日落时架子都被那里的大风吹倒了,还好相机都
没有在上面。
3.滤镜
CPL和ND是必备的,渐变镜GND/RGND看个人喜好。我们一行两人不用渐变镜,有一人使
用Lee的GND和支架。最终靠后期合成和靠前期滤镜的日出照差别不大。而对于没有直线
明暗分界的大光比情况渐变镜就无能为力了,所以说后期曝光合成还是个基本功,无论
用不用滤镜都逃不过这条。
CPL是个大杀器,在三种情况下非常有用:
(1)水面反光太强
(2)植物的叶子
(3)强阳光斜射下的岩石
总得来说CPL在消除恶心的反光和大太阳下增加对比饱上非常有效。但CPL又是一把双刃
剑:
(1)如果画面里有天空,会使天空过暗并且不均匀。
(2)过度旋转CPL,使CPL效应过强后容易造成不自然的饱和。
(3)有时候去掉岩石和水面的反光的同时,却丢失了水面美丽的倒影。
所以如何灵活适度使用CPL是个关键。这里包括了在特定场景要不要使用CPL以及旋转多
少角度的判断。比如Reflection Canyon那张,因为是大中午,我们开始一直装了CPL在
拍,为了去除岩石上的刺眼反光。可是当我们意识到天上的云被吹到湖顶上,形成美丽
的倒影时,还是决定取下CPL,保留更为吸引人的倒影在画面中。这里不得不说一个非
常有用的小技巧:
当你希望CPL效果只应用到画面中的部分时,同样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最大的优势——数
码合成技术。固定机位,拍一张没有CPL的和一张有CPL的,后期把两张照片各自需要的
部分保留合成到一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常见的情况比如希望CPL消除树叶或岩石的反
光的同时,保留天空的均匀或者水面的倒影。
4.包
对于风光摄影师,很多要去的地方往往不是那种下车走几步就能到的viewpoint。对于
那些serious hiking,包的差别所产生的影响大大超出想象。这里建议想玩风光摄影的
朋友果断抛弃时髦的单肩挎包。一个适合风光摄影师和爱好者的双肩包,在我看来至少
要具备一下几个要素:
(a)对摄影器材很好的缓冲保护,这是所有摄影包最基本的功能。
(b)相机隔层容量上能装入1机(全幅机身)2-3镜,不需要再多。
(c)有能装足够食物和水的隔层。这点尤为关键,那种盖子一开全是镜头隔层的包是给
拍人像婚礼的人用的。对于风光摄影包,至少得能装下3L水+1-2顿正餐的食物。可以利
用笔记本隔层来装3L水囊。
(d)有能稳定悬挂脚架的地方。千万不要以为你可以拎着脚架或者单独背着脚架hiking
长时间。只有挂包上一种solution。。。
(e)好的背负系统。背负的好与坏对于体力消耗天差地别,差的背负系统背久了往往有
伤身体。
(f)拥有防雨的rainfly(这个可以另购第三方品牌的)
(g)自重尽可能轻。
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包,估摸着容量至少40L或以上了。我们这次同行的都是学生,
所以我们的包都略DS,两个lowpro一个tamrac,无法同时满足上面提到的所有条件,为
徒步增加了不少负担和麻烦。其中一位朋友在hike reflection canyon那16 mile时直
接放弃了摄影包,把内胆放入了一个大的登山包,得以携带足够的水和食物,算是折中
的方法。
对市面上摄影包的调查,大概完全能符合serious hiking的摄影包只有Fstop的
Mountain系列和Clik Elite Contrejour 40这个级别的。但是动辄300来刀的价格实在
有点肉痛。另外Kata Bumblebee UL-222,Lowpro的Photo Sport Pro 30L,Fastpack
250/350等也可以凑合。
补充:14-24 VS 16-35
这两个超广基本是Nikon风景摄影师的主流选择,而关于两者的比较争论较多,不过最
终的结论差不多,论画质一定是14-24为首选,主要的差别是边角和畸变。论便携和滤
镜的兼容无疑是16-35更胜任。14-24的f2.8提供了拍银河的可能,而16-35的f4则略吃
力。以上都是各种论坛看嘴仗看来的结论。我们这次一行,我带了16-35,有人带了14-
24,从我们的实际使用经验上来谈谈这两个镜头:
i.先说结论吧,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是hardcore,请选择14-24,剩下的16-35也许更适
合你。经过了这一圈大强度外拍,我同行的朋友都有出掉14-24换16-35的冲动。他最近
要去一次更严酷的徒步,下决心肩负舍弃14-24而借16-35去了。
什么是hardcore?hardcore是指无论你是否为职业的,但你每次出去外拍有非常充裕的
时间,比如在一个点待上两三天甚至一个礼拜来等理想的光线条件。如果你和大部分人
一样,每次外拍都是利用短短的假期,每到一个地方停留几个小时就要换场的,那么14
-24可能会大大降低你的效率,并增加你的负荷。
ii.从画质上来说,这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差距。我们不是数毛党,没有无聊到拍报纸,
然后放到100%看字的实验。这个结论纯粹是从实际拍摄风景的经验感受得出的。14-24
在大光比的时候对暗部细节的捕捉能力惊人,但没有直接和16-35做过比较。最终一张
成片的好坏,其实边角分辨率这类因素所起得作用微乎其微。所以从光学属性上说,我
们认为选哪个都没有太大差别。
iii.滤镜兼容上两者天差地别。数码风光摄影已经大大简化了滤镜的复杂度,所以其实
必须用到的滤镜只有CPL和ND,而GND,RGND等渐变镜的效果完全可以通过数码合成来替
代,色温滤镜等已经完全被后期技术取代。16-35兼容标准的77mm圆形滤镜。意味着包
里放1片CPL, 1-2片ND就齐活了,需要的时候直接拧上镜头。14-24则必须用昂贵笨重的
专门的滤镜架子来使用CPL和GND,并且没有大stop的ND匹配。我们认为没有8-10stop
ND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这个额外的滤镜架子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常用的滤镜架为
Fotodiox公司出的WonderPana系列,匹配14-24的滤镜架简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比Lee
那些为普通镜头设计得滤镜架大了太多,安装在支架上的那块CPL基本上和我的脸差不
多大。再加上这套系统的重量问题,无疑为携带增加了非常大的困难。更为重要的因素
是14-24专属的架子无一例外的安装费时费力,安装好了滤镜,理想的光却没了这种情
况经常发生。
焦段上16-35更常用,35-70焦段之间完全可以通过60微或者50定来解决。而14-24意味
着当需要使用24-35这段时必须换镜头,也意味着很大几率不得不携带24-70这支略显多
余的镜头。但后者的优势是14-15这个焦段,这个焦段可能一般人不常用,因为太广。
但用得好了以后,能创造很特殊震撼的效果。
对于hardcore来说,充足的时间可以让他们放慢hiking的速度,所以14-24系统额外的
重量体积影响不严重。并且他们往往在一个地方一待几天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安装设置滤
镜等待时机。而对于普通人,这个额外的时间和体力上的负担代价往往比想象中的还要
大。
发信人: bangbing (bangbing), 信区: PhotoGear
标 题: 二进Southwest总结,以及关于摄影器材的感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8 16:09:36 2014, 美东)
三月底,和两个同为风光摄影爱好者的朋友相约再次来到Southwest的Utah/Arizona,
进行了为期3天的高强度深度摄影游。整个3天,一共睡了9个小时,平均每天徒步10
mile以上。尽管行程紧张,但是饱览了一些人迹罕至的美景,实在是终身难忘。分享一
些拍摄的照片以及对器材的实践经验。照片都是初稿,有几张还有不少问题,还需要仔
细推敲再处理,欢迎宝贵意见。
大图可以在flickr或者500px看到:
www.flickr.com/photos/bangbing
http://500px.com/bangbing
-Reflection Canyon, Lake Powell:
大概每个向往Reflection Canyon的人都是被Michael
Melford在国家地理上的那张获奖照片所激发,我也不例外.一年前从flickr上搜到一个
中国摄影爱好者到达那里的游记和照片,羡慕的同时遗憾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去到这么偏
远的地方.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真的能够亲眼见证这个鬼斧神工的地方,并且是在短短的
一年后.这一切必须感谢我们的领队,西南大神的无敌的找路能力让我们完成了当天25
公里的往返徒步.
当经过近5个小时的艰苦徒步来到Reflection Canyon面前时,我们头上乌云密布,整个
Canyon被阴影笼罩显得灰白。我们非常担心下雷暴雨,因为那样我们的车将无法通过来
时开的那条土路。但是当我们等待了1个小时后,奇迹出现!天上的乌云被吹散,太阳破
云而出,将剩下的多多白云倒映在湖水中,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从未在任何照片中出现过
的,只属于我们的Reflection Canyon
Michael Melford的国家地理获奖作品:
http://www.poyi.org/64/02/third_01.php
- Toroweap Overlook, Grand Canyon North Rim:
震撼的美景往往都在人迹罕至难以到达的地方,位于大峡谷北缘拥有最震撼视角的
Toroweap Overlook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我们此次西南行的第一站,经过一个通
宵的赶路,最后在日出前15分钟惊险地到达了这里,观看了一场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美妙
日出。我的脚架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节管脚直接挂在这里,从1.6米变成了1.2米的侏儒
架。于是身为中度恐高症患者跪在地上头皮发麻地将架子一点点向前推到崖边,拍完了
整个过程。
刚越过地平线的阳光亲吻着峡谷的一侧,橙黄的悬崖与幽蓝的谷底形成了强烈的冷暖色
反差.
-The Wave, Coyotte Buttes North
去年暑假walk-in抽签未果,经过了大半年的魂牵梦绕终于来到了这里!尽管看过无数
main wave的照片,真正身临其境还是有种置身另一个星球的感觉。
鱼眼镜头下的Main Wave
通往另一个星球的入口. 置身于The Wave,仿佛来到了另一个星球.那种被纹理包围的三
维神奇感官,不是二维的照片可以描述的.而这个星球的入口,在早晨会被阳光开启.
落日余晖照耀下的Second Wave. 比起main wave的华丽,second wave也许在一天中的
大部分时候都显得那么不起眼,以至于很多幸运抽到签的游客都与它擦肩而过。但每到
傍晚日落的时候,当main wave沉浸在阴影中黯淡无光时,它被柔和的光线斜射而染成
了金黄,而显示出其真正的魅力。这种微妙的美,是我,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所更享受
的。
在波浪谷冲浪
既然是器材版,写一些field work器材方面的心得体会吧。
1.镜头
由于现在风景摄影的主流机身是Nikon,源于D800/600的强大动态范围,再加上我本人
没有佳能的使用经验,所以这里的镜头讨论得都是Nikon兼容的镜头。
(a) 焦段:对于风景照来说,绝大部分好照片都出自于广角端和长焦端,而很少源于中
焦段。所以两镜的组合:一个超广(全副14-35mm,残幅10-24mm)加一个长焦(70-200
)基本能满足需要。所以大可放弃24-70这种镜头,而如果想覆盖一些中焦,不少人的
选择是带一个60mm微距镜,微距在很多时候可以很好地捕捉一些细节。
(b)鱼眼:大部分人不愿意花大价钱买个鱼眼,因为用得少,我也是。但不得不说有条
件的情况下,随身带个鱼眼经常能带来惊喜。我的那张Main Wave就是借了同行的
Zenitar 16mm/f2.8鱼眼拍的。
(c)长焦70-200/f2.8 VS 70-200/f4: 基本没有争议,对于风光摄影来说,在光学素质
差不多的情况下,70-200/f4完胜它的大哥哥,归功于它极大的重量优势和略小的体积
。知道的pro里基本清一色用的f4。
(d)广角14-24 VS 16-35:见补充
2.三脚架
这次外拍,我算是栽在脚架上了。在第一个点我带的旅行脚架Manfrotto Befree的一个
管脚就因为扳扣螺丝松了而锁不紧了。手上又没有工具拧紧它,最后只能放弃这一节,
变成一个1.2米的侏儒架用。经过这次教训,有必要总结下关于脚架的一些体会。
经常会有人说脚架只买Gitzo。这种说法固然极端了,但脚架无疑是风景摄影中除了相
机镜头外最重要的附件,没有之一。脚架的作用其实远不止长曝防抖,而对于数码摄影
它更为意义深远的作用则是固定取景。取景一旦固定,就为多张合成创作提供了很大便
利:最常用的是进行包围曝光,有时可以进行对焦合成。更有意思的是,当画面中光线
或其他条件变化很快时,可以在通一个机位不同时间拍多张,然后将每张照片最佳的部
分整合到一起。
众所周知脚架最重要的三个指标为:稳定性,高度,收纳体积重量。实践下来我们觉得
脚架根据财力不一定要买最贵的,但在质量过关的前提下,对这三个指标的折中非常关
键。
(1)对于严肃风光摄影来说,类似Gitzo 1系列的细巧旅游脚架的稳定性是不太适合的,
而3系列的体积重量显得有点吃力。所以类似2系列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不一定要买
Gitzo,除了我意外另两人带的一个Manfrotto碳素,一个Benro在整个过程中也都胜任。
(2)高度上,管脚全开,中轴升起加上云台后的最大高度能达到160cm以上比较理想。而
中轴如果能很方便取掉而进行低机位拍摄则是一个很大的bonus。
(3)四截管脚是一个体积和稳定性折中的sweet spot。
(4)脚架(不含云台)在3lb左右是个比较合理的重量。超过5lb负担会很重。这也意味
着碳素基本是必须的。
(5)管脚旋转式优于扳扣。扳扣的优势是收放迅速,但旋转式稳定不容易出问题。现在
新的旋转式通常不需要旋转到底锁紧,所以其实收放也很便捷。
(6)云台Arca Swiss匹配自然不用多说。对于快装板锁紧机制,我们更倾向于screw-
type而不是flip lock。flip lock尽管稍微方便一些,但通用性还是不够好,尽管我的
L-plate是Arca Swiss Compatible的,但朋友的flip lock云台仍然锁不紧。
(7)在大风里其实再好的脚架也站不住。所以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却被很多脚架厂家忽
略的细节就是中柱下是否配有能挂重物的挂钩。挂不挂重物天差地别。我们这次的架子
都没这个配件,导致在Second Wave等日落时架子都被那里的大风吹倒了,还好相机都
没有在上面。
3.滤镜
CPL和ND是必备的,渐变镜GND/RGND看个人喜好。我们一行两人不用渐变镜,有一人使
用Lee的GND和支架。最终靠后期合成和靠前期滤镜的日出照差别不大。而对于没有直线
明暗分界的大光比情况渐变镜就无能为力了,所以说后期曝光合成还是个基本功,无论
用不用滤镜都逃不过这条。
CPL是个大杀器,在三种情况下非常有用:
(1)水面反光太强
(2)植物的叶子
(3)强阳光斜射下的岩石
总得来说CPL在消除恶心的反光和大太阳下增加对比饱上非常有效。但CPL又是一把双刃
剑:
(1)如果画面里有天空,会使天空过暗并且不均匀。
(2)过度旋转CPL,使CPL效应过强后容易造成不自然的饱和。
(3)有时候去掉岩石和水面的反光的同时,却丢失了水面美丽的倒影。
所以如何灵活适度使用CPL是个关键。这里包括了在特定场景要不要使用CPL以及旋转多
少角度的判断。比如Reflection Canyon那张,因为是大中午,我们开始一直装了CPL在
拍,为了去除岩石上的刺眼反光。可是当我们意识到天上的云被吹到湖顶上,形成美丽
的倒影时,还是决定取下CPL,保留更为吸引人的倒影在画面中。这里不得不说一个非
常有用的小技巧:
当你希望CPL效果只应用到画面中的部分时,同样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最大的优势——数
码合成技术。固定机位,拍一张没有CPL的和一张有CPL的,后期把两张照片各自需要的
部分保留合成到一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常见的情况比如希望CPL消除树叶或岩石的反
光的同时,保留天空的均匀或者水面的倒影。
4.包
对于风光摄影师,很多要去的地方往往不是那种下车走几步就能到的viewpoint。对于
那些serious hiking,包的差别所产生的影响大大超出想象。这里建议想玩风光摄影的
朋友果断抛弃时髦的单肩挎包。一个适合风光摄影师和爱好者的双肩包,在我看来至少
要具备一下几个要素:
(a)对摄影器材很好的缓冲保护,这是所有摄影包最基本的功能。
(b)相机隔层容量上能装入1机(全幅机身)2-3镜,不需要再多。
(c)有能装足够食物和水的隔层。这点尤为关键,那种盖子一开全是镜头隔层的包是给
拍人像婚礼的人用的。对于风光摄影包,至少得能装下3L水+1-2顿正餐的食物。可以利
用笔记本隔层来装3L水囊。
(d)有能稳定悬挂脚架的地方。千万不要以为你可以拎着脚架或者单独背着脚架hiking
长时间。只有挂包上一种solution。。。
(e)好的背负系统。背负的好与坏对于体力消耗天差地别,差的背负系统背久了往往有
伤身体。
(f)拥有防雨的rainfly(这个可以另购第三方品牌的)
(g)自重尽可能轻。
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包,估摸着容量至少40L或以上了。我们这次同行的都是学生,
所以我们的包都略DS,两个lowpro一个tamrac,无法同时满足上面提到的所有条件,为
徒步增加了不少负担和麻烦。其中一位朋友在hike reflection canyon那16 mile时直
接放弃了摄影包,把内胆放入了一个大的登山包,得以携带足够的水和食物,算是折中
的方法。
对市面上摄影包的调查,大概完全能符合serious hiking的摄影包只有Fstop的
Mountain系列和Clik Elite Contrejour 40这个级别的。但是动辄300来刀的价格实在
有点肉痛。另外Kata Bumblebee UL-222,Lowpro的Photo Sport Pro 30L,Fastpack
250/350等也可以凑合。
补充:14-24 VS 16-35
这两个超广基本是Nikon风景摄影师的主流选择,而关于两者的比较争论较多,不过最
终的结论差不多,论画质一定是14-24为首选,主要的差别是边角和畸变。论便携和滤
镜的兼容无疑是16-35更胜任。14-24的f2.8提供了拍银河的可能,而16-35的f4则略吃
力。以上都是各种论坛看嘴仗看来的结论。我们这次一行,我带了16-35,有人带了14-
24,从我们的实际使用经验上来谈谈这两个镜头:
i.先说结论吧,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是hardcore,请选择14-24,剩下的16-35也许更适
合你。经过了这一圈大强度外拍,我同行的朋友都有出掉14-24换16-35的冲动。他最近
要去一次更严酷的徒步,下决心肩负舍弃14-24而借16-35去了。
什么是hardcore?hardcore是指无论你是否为职业的,但你每次出去外拍有非常充裕的
时间,比如在一个点待上两三天甚至一个礼拜来等理想的光线条件。如果你和大部分人
一样,每次外拍都是利用短短的假期,每到一个地方停留几个小时就要换场的,那么14
-24可能会大大降低你的效率,并增加你的负荷。
ii.从画质上来说,这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差距。我们不是数毛党,没有无聊到拍报纸,
然后放到100%看字的实验。这个结论纯粹是从实际拍摄风景的经验感受得出的。14-24
在大光比的时候对暗部细节的捕捉能力惊人,但没有直接和16-35做过比较。最终一张
成片的好坏,其实边角分辨率这类因素所起得作用微乎其微。所以从光学属性上说,我
们认为选哪个都没有太大差别。
iii.滤镜兼容上两者天差地别。数码风光摄影已经大大简化了滤镜的复杂度,所以其实
必须用到的滤镜只有CPL和ND,而GND,RGND等渐变镜的效果完全可以通过数码合成来替
代,色温滤镜等已经完全被后期技术取代。16-35兼容标准的77mm圆形滤镜。意味着包
里放1片CPL, 1-2片ND就齐活了,需要的时候直接拧上镜头。14-24则必须用昂贵笨重的
专门的滤镜架子来使用CPL和GND,并且没有大stop的ND匹配。我们认为没有8-10stop
ND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这个额外的滤镜架子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常用的滤镜架为
Fotodiox公司出的WonderPana系列,匹配14-24的滤镜架简直就是一个庞然大物,比Lee
那些为普通镜头设计得滤镜架大了太多,安装在支架上的那块CPL基本上和我的脸差不
多大。再加上这套系统的重量问题,无疑为携带增加了非常大的困难。更为重要的因素
是14-24专属的架子无一例外的安装费时费力,安装好了滤镜,理想的光却没了这种情
况经常发生。
焦段上16-35更常用,35-70焦段之间完全可以通过60微或者50定来解决。而14-24意味
着当需要使用24-35这段时必须换镜头,也意味着很大几率不得不携带24-70这支略显多
余的镜头。但后者的优势是14-15这个焦段,这个焦段可能一般人不常用,因为太广。
但用得好了以后,能创造很特殊震撼的效果。
对于hardcore来说,充足的时间可以让他们放慢hiking的速度,所以14-24系统额外的
重量体积影响不严重。并且他们往往在一个地方一待几天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安装设置滤
镜等待时机。而对于普通人,这个额外的时间和体力上的负担代价往往比想象中的还要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