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一流大学学到了什么# Faculty - 发考题
M*o
1 楼
文/陈超
2012年,我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下简称UCLA
)做访问学者,与本领域的一位资深教授A开展合作研究。
在我看来,中国的访问学者这个“福利”有些效仿欧美大学中通行的“学术休假”
制度。所不同的是欧美的科研人员一般每5-7年就有1次学术休假;而我们限于国情,一
般只有1次做访问学者和1次高级访问学者的机会。“学术休假”制度之所以在欧美成为
常态,并不只是对一线科研人员辛勤工作的奖励,其更深层次的用意是,让科研人员从
日常的、繁琐的、惯性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到另外一个学术机构和国际同行一起脑力激
荡,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思考新的学术方向,为今后的工作储蓄更多的学术火花和激
情。
“学术休假”制度对我们提升科研水平很有帮助。我在国内从事饮用水中消毒副产
物的研究工作。在这个领域,国内一流实验室和国际顶尖水平之间的差距还有5-10年;
更重要的是,国内还是在跟踪国际一流学者的工作,并没有在这个领域提出独创性的见
解,更加不具备引领研究潮流的能力。而来到UCLA和A教授合作共事,大师的素养和眼
光,足以引领我一窥这个领域的学术最前沿,其中精妙之处,是我在国内呆上10年也体
会不到的。
我心目中美国大学神话的破灭
我在UCLA旁听了2门本科生环境专业课和1门研究生环境专业课。个人感觉,与清华
的类似课程相比,本科生的课程偏浅,研究生的课程更为精深一些。这与UCLA的教学安
排、学生的态度和教师的素养都有很大关系。不过,虽然老师个个出色,但是这里学生
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只有个别学生比较主动,并没有出现设想中的师生踊跃互动交流的
情形,学生们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课听讲,追求考试通过拿到学分得到好成绩而已。
在A教授以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得到了他的支持。
他让我指导1名白人博士生和几名华裔本科生做试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那位博士生
的表现是让我最为头疼的。UCLA的研究生每个学期都要上课,修满一定学分才能保住自
己的学籍,所以研究工作不得不为他们的课程让路。这位博士生还说,学校和老板给的
钱太少,自己为了维持在洛杉矶的生活,还同时做了一份兼职。更要命的是,有些本土
学生根本就没有认真细致的试验习惯,操作很随意,精度很难保证,加班更是很不情愿
,所以试验进度一拖再拖。倒是那几名华裔学生表现很积极,一有空就会来帮忙,工作
态度和主动性也称得上优秀了。
作者(左)在UCLA的实验室里
说这些经历并不是为了自我标榜,而是想用亲身经历来说明,当我在UCLA这所国际
一流大学中工作了快1年之后,原先心目中美国高等教育的神话破灭了。
在科研方面,由于美国的经济不景气,科研和教育经费被大幅削减,公立学校受到
的冲击尤其大。加州州立高校系统在2008年将教职员工的薪水削减了8%,研究人员获得
研究经费的机会少了一半。由于缺乏经费,很多课题组无法及时更新仪器,更别说雇专
职人员来管理实验室了。反观国内,近年来国家对于科研创新高度重视,舍得在科研方
面投入更多经费,顶尖研究机构的硬件条件已经足以和国际一流实验室相比。虽然其成
效一时难以完全显现,但是蓬勃发展的态势还是被国际同行所称道甚至羡慕。
在招生方面,美国高校收费越来越高,奖学金越来越少,所以优秀但经济条件较差
的学生越来越难以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美国本土的学生质量难免会下降。薛涌老师在
《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一书中就说,美国大学是继IT泡沫、房市泡沫之后的又一个
泡沫。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都背负了很重的学债,尽快毕业、找到工作就是他们的
最高目标。我曾经问过身边的美国大学生,毕业之后想不想继续读研。他们大都会说,
不,我得先工作把学债还上,或者说我要工作来支持我的家庭。
与此同时,美国在校生的表现也越来越不尽人意。我曾经不止一次抱怨过手下的博
士生懒散且没有主动性。A教授也很无奈地表示,美国学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也很
努力,但是现在时过境迁了。那么美国学生在忙什么呢?一方面,由于受到好莱坞影视
作品的影响,他们觉得认真学习的学生是书呆子,时尚会玩的学生才酷;另一方面,为
了支付不断上涨的学费,学生一入学就寻找机会打工,做各种各样的实习,为今后找工
作做准备,上课反而只是为了学分,学生们对于考试成绩非常计较——因为成绩会直接
影响读研究生和求职——真正愿意深入钻研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中国留学生倒是更为踏
实,所以一入校就立马成为课题组的科研主力。
有人说,美国大学的学费虽然贵,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有竞争力,能找到更好的
工作。但就我个人来看,就业率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更大,并不能客观衡量教学质量的好
坏。我所了解的情况是,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很多博士都无法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
只得先在不同的高校、中学兼职代课。还有很多人在各个高校之间辗转做博士后,四五
年过去了仍然无法获得正式教职。而有些本科毕业生甚至只能先做一两年免费的实习生
来寻找工作机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等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当经济繁荣、人才需求旺盛时,
大学的日子是很好过的,所以前些年美国的各所大学都在扩张,新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
不断涌现。但是,当经济陷入衰退,各行各业都不招人的时候,美国高校的泡沫就会被
刺破,名校的学生都一时找不到工作,就更别提那些三流甚至“野鸡大学”了。想送孩
子出国留学镀金的中国家长们,还是要好好盘算一下自己的投资能否换回成本。
中国研究人员的“走出去”和“引进来”
那么美国大学的这些问题,对我们中国的高校来说有什么启示呢?
应该说,这是一个我们赶超的绝好机会。我们过去“一穷二白”,在国际科技竞争
中长期处于劣势。就好比马拉松比赛,我们起跑很晚,连人家的影子都看不到。现在美
国的经济衰退直接拖累了高校和科研界,他们领跑的步伐明显变慢了,而我们则受益于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中国人勤奋聪明的优良传统,步伐一直在加速,几乎所有领域都在
紧追不放,在有些方面已经可以望其项背甚至并驾齐驱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美国
人跑得也很吃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赶上甚至超过他们呢?
最关键的还是靠人才,靠有着国际一流眼光、一流智慧和勤奋刻苦的人才!
勤奋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难,我们有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和犹太人被公认
是全世界最聪明的种族之一;但是国际一流的眼光却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
什么是一流眼光?就是你可以看到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能够找到新的研究思路,提
出可能的解决路线,然后开始着手攻关;或者像我们更常说的“创新性”。
创新性不强,一直是国人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界最为诟病的一个弱点。除了应试
教育和照本宣科导致的创新性不强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就是我们
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很多国内遇到的技术难题,
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多年前已经遇到甚至解决的问题,我们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
工作做得再细致,但因为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创新的层次就不高。同时,创新
性不足还因为我们基础薄弱,研究条件限制,积累不足。人人都想做最前沿的方向,但
是前沿并不是触手可及的,一流成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长期的工作基础做依
托。
那么如何让中国的研究人员拥有一流的眼光和一流的创新性呢?
我认为就是6个字——“走出去”和“引进来”。“走出去”就是进一步扩大向外
派遣留学生、访问学者,给研究人员更多的机会向国际大师取经,和国际同行切磋。“
引进来”就是吸引在海外学有所成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国际人才到中国工作,通过事业发
展空间、科研条件以及生活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我所用。
说到吸引国际人才,我和很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人员交流过,他们普遍觉得中国的
就业市场更好,希望回国工作,但是国内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一些缺陷还是显而易见的。
最为突出的就是科研人员的收入偏低,特别是年轻人的收入偏低。“青椒”(高校青年
教师别称)一般都是博士毕业,30岁出头,刚刚成家。由于年轻人手头没有多少项目,
各类津贴、奖金、绩效都很低,而基本工资又不高,刚入职时的月工资只有不到5000元
,刨掉房租、社保、吃穿,根本剩不下余钱,又何谈买房子、养孩子呢?此外,国内科
研界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大学行政化、科研经费分配不公等,也是影响中
国海外人才回归的因素。
总而言之,我在UCLA访问的最大收获,并不是在科研上做出了多少成绩,而是了解
了美国大学的成功之道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自己努力赶超的方向,更激发了自
己的信心和勇气。当然,限于个人水平和视野,也只能是管中窥豹。如果能为国内同行
提供一个看待美国大学的新角度,也算是自己没有辜负纳税人的资助。(作者系清华大
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2年,我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下简称UCLA
)做访问学者,与本领域的一位资深教授A开展合作研究。
在我看来,中国的访问学者这个“福利”有些效仿欧美大学中通行的“学术休假”
制度。所不同的是欧美的科研人员一般每5-7年就有1次学术休假;而我们限于国情,一
般只有1次做访问学者和1次高级访问学者的机会。“学术休假”制度之所以在欧美成为
常态,并不只是对一线科研人员辛勤工作的奖励,其更深层次的用意是,让科研人员从
日常的、繁琐的、惯性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到另外一个学术机构和国际同行一起脑力激
荡,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思考新的学术方向,为今后的工作储蓄更多的学术火花和激
情。
“学术休假”制度对我们提升科研水平很有帮助。我在国内从事饮用水中消毒副产
物的研究工作。在这个领域,国内一流实验室和国际顶尖水平之间的差距还有5-10年;
更重要的是,国内还是在跟踪国际一流学者的工作,并没有在这个领域提出独创性的见
解,更加不具备引领研究潮流的能力。而来到UCLA和A教授合作共事,大师的素养和眼
光,足以引领我一窥这个领域的学术最前沿,其中精妙之处,是我在国内呆上10年也体
会不到的。
我心目中美国大学神话的破灭
我在UCLA旁听了2门本科生环境专业课和1门研究生环境专业课。个人感觉,与清华
的类似课程相比,本科生的课程偏浅,研究生的课程更为精深一些。这与UCLA的教学安
排、学生的态度和教师的素养都有很大关系。不过,虽然老师个个出色,但是这里学生
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只有个别学生比较主动,并没有出现设想中的师生踊跃互动交流的
情形,学生们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课听讲,追求考试通过拿到学分得到好成绩而已。
在A教授以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得到了他的支持。
他让我指导1名白人博士生和几名华裔本科生做试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那位博士生
的表现是让我最为头疼的。UCLA的研究生每个学期都要上课,修满一定学分才能保住自
己的学籍,所以研究工作不得不为他们的课程让路。这位博士生还说,学校和老板给的
钱太少,自己为了维持在洛杉矶的生活,还同时做了一份兼职。更要命的是,有些本土
学生根本就没有认真细致的试验习惯,操作很随意,精度很难保证,加班更是很不情愿
,所以试验进度一拖再拖。倒是那几名华裔学生表现很积极,一有空就会来帮忙,工作
态度和主动性也称得上优秀了。
作者(左)在UCLA的实验室里
说这些经历并不是为了自我标榜,而是想用亲身经历来说明,当我在UCLA这所国际
一流大学中工作了快1年之后,原先心目中美国高等教育的神话破灭了。
在科研方面,由于美国的经济不景气,科研和教育经费被大幅削减,公立学校受到
的冲击尤其大。加州州立高校系统在2008年将教职员工的薪水削减了8%,研究人员获得
研究经费的机会少了一半。由于缺乏经费,很多课题组无法及时更新仪器,更别说雇专
职人员来管理实验室了。反观国内,近年来国家对于科研创新高度重视,舍得在科研方
面投入更多经费,顶尖研究机构的硬件条件已经足以和国际一流实验室相比。虽然其成
效一时难以完全显现,但是蓬勃发展的态势还是被国际同行所称道甚至羡慕。
在招生方面,美国高校收费越来越高,奖学金越来越少,所以优秀但经济条件较差
的学生越来越难以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美国本土的学生质量难免会下降。薛涌老师在
《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一书中就说,美国大学是继IT泡沫、房市泡沫之后的又一个
泡沫。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都背负了很重的学债,尽快毕业、找到工作就是他们的
最高目标。我曾经问过身边的美国大学生,毕业之后想不想继续读研。他们大都会说,
不,我得先工作把学债还上,或者说我要工作来支持我的家庭。
与此同时,美国在校生的表现也越来越不尽人意。我曾经不止一次抱怨过手下的博
士生懒散且没有主动性。A教授也很无奈地表示,美国学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也很
努力,但是现在时过境迁了。那么美国学生在忙什么呢?一方面,由于受到好莱坞影视
作品的影响,他们觉得认真学习的学生是书呆子,时尚会玩的学生才酷;另一方面,为
了支付不断上涨的学费,学生一入学就寻找机会打工,做各种各样的实习,为今后找工
作做准备,上课反而只是为了学分,学生们对于考试成绩非常计较——因为成绩会直接
影响读研究生和求职——真正愿意深入钻研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中国留学生倒是更为踏
实,所以一入校就立马成为课题组的科研主力。
有人说,美国大学的学费虽然贵,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有竞争力,能找到更好的
工作。但就我个人来看,就业率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更大,并不能客观衡量教学质量的好
坏。我所了解的情况是,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很多博士都无法找到一份固定的工作,
只得先在不同的高校、中学兼职代课。还有很多人在各个高校之间辗转做博士后,四五
年过去了仍然无法获得正式教职。而有些本科毕业生甚至只能先做一两年免费的实习生
来寻找工作机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等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当经济繁荣、人才需求旺盛时,
大学的日子是很好过的,所以前些年美国的各所大学都在扩张,新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
不断涌现。但是,当经济陷入衰退,各行各业都不招人的时候,美国高校的泡沫就会被
刺破,名校的学生都一时找不到工作,就更别提那些三流甚至“野鸡大学”了。想送孩
子出国留学镀金的中国家长们,还是要好好盘算一下自己的投资能否换回成本。
中国研究人员的“走出去”和“引进来”
那么美国大学的这些问题,对我们中国的高校来说有什么启示呢?
应该说,这是一个我们赶超的绝好机会。我们过去“一穷二白”,在国际科技竞争
中长期处于劣势。就好比马拉松比赛,我们起跑很晚,连人家的影子都看不到。现在美
国的经济衰退直接拖累了高校和科研界,他们领跑的步伐明显变慢了,而我们则受益于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中国人勤奋聪明的优良传统,步伐一直在加速,几乎所有领域都在
紧追不放,在有些方面已经可以望其项背甚至并驾齐驱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美国
人跑得也很吃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赶上甚至超过他们呢?
最关键的还是靠人才,靠有着国际一流眼光、一流智慧和勤奋刻苦的人才!
勤奋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难,我们有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和犹太人被公认
是全世界最聪明的种族之一;但是国际一流的眼光却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
什么是一流眼光?就是你可以看到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能够找到新的研究思路,提
出可能的解决路线,然后开始着手攻关;或者像我们更常说的“创新性”。
创新性不强,一直是国人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界最为诟病的一个弱点。除了应试
教育和照本宣科导致的创新性不强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就是我们
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很多国内遇到的技术难题,
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多年前已经遇到甚至解决的问题,我们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
工作做得再细致,但因为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创新的层次就不高。同时,创新
性不足还因为我们基础薄弱,研究条件限制,积累不足。人人都想做最前沿的方向,但
是前沿并不是触手可及的,一流成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长期的工作基础做依
托。
那么如何让中国的研究人员拥有一流的眼光和一流的创新性呢?
我认为就是6个字——“走出去”和“引进来”。“走出去”就是进一步扩大向外
派遣留学生、访问学者,给研究人员更多的机会向国际大师取经,和国际同行切磋。“
引进来”就是吸引在海外学有所成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国际人才到中国工作,通过事业发
展空间、科研条件以及生活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我所用。
说到吸引国际人才,我和很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人员交流过,他们普遍觉得中国的
就业市场更好,希望回国工作,但是国内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一些缺陷还是显而易见的。
最为突出的就是科研人员的收入偏低,特别是年轻人的收入偏低。“青椒”(高校青年
教师别称)一般都是博士毕业,30岁出头,刚刚成家。由于年轻人手头没有多少项目,
各类津贴、奖金、绩效都很低,而基本工资又不高,刚入职时的月工资只有不到5000元
,刨掉房租、社保、吃穿,根本剩不下余钱,又何谈买房子、养孩子呢?此外,国内科
研界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大学行政化、科研经费分配不公等,也是影响中
国海外人才回归的因素。
总而言之,我在UCLA访问的最大收获,并不是在科研上做出了多少成绩,而是了解
了美国大学的成功之道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自己努力赶超的方向,更激发了自
己的信心和勇气。当然,限于个人水平和视野,也只能是管中窥豹。如果能为国内同行
提供一个看待美国大学的新角度,也算是自己没有辜负纳税人的资助。(作者系清华大
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