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苹回忆录 真伪大调查 (转载)# Family - 我爱我家
F*G
1 楼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FKFLG (XXFLG),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傅苹回忆录 真伪大调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n 24 00:37:29 2013, 美东)
http://epaper.usqiaobao.com:81/qiaobao/html/2013-06/23/content_
美籍华人企业家傅苹去年12月在美国出版回忆录《弯而不折:一命两世界》。其中,傅
苹对于在中国的“苦难”经历的描写,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傅苹的母校苏州大
学近日连续发表声明,希望这位曾经的校友“收回她在回忆录中的谎言”。
如果傅苹本人出现在6月20日的苏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面对苏
州大学校方,面对昔日的老师、同学,她有没有底气对校方出具的材料与她所述事实不
符作出解释?能否拿出证据反驳?她有没有勇气与老师、同学等故交就事实当面对质?
傅苹,1997年创办科技企业杰魔公司,2010年担任白宫创新与创业顾问委员会顾问
的美籍华裔3D打印先驱。
这天,她的母校苏州大学,为这位78级校友办了一个专场新闻发布会,只是会议主
题听上去不美:“傅苹造假事件媒体集中采访会”。
去年底,傅苹出版回忆录《弯而不折》,讲述她从中国劳改队到美国创新企业家的
人生历程,但其内容真实性引发多方质疑。
在本次采访期间,记者尝试采访傅苹,对于苏州大学的一系列指控,傅苹将于下周
接受本报采访,给予回应。
苏州大学的证据
举证1:是否有过毕业论文
新闻发布会召开之时,正值苏州大学毕业季。校园里,毕业生们穿着学士服合影留
念,苏州大学官方出具的第一份证据就是,证明31年前傅苹并没有经历本应属于她的毕
业季。
“傅苹,中文系,78级学生,女。本人及其母亲坚持要求退学,多次劝说无效,态
度十分坚决,鉴于以上情况,经研究,同意其退学,已于三月十六日办理退学。”
这份明确记录来自于苏州大学新闻中心陈进华,他在交流报告厅的投影仪上打出第
一份证据,是傅苹的学籍档案卡,及该校出具的学生学籍变动情况说明书。
红头、落款、公章,都显示为苏州大学的前身“江苏师范学院”。落款年份为“一
九八二年”。
傅苹在《弯而不折》书中提到,1982年秋天,她“走在校园里,为毕业作着准备,
忽然有人从背后悄悄靠近我,用黑色的布袋套住我的头……并把我押上附近的一辆车”。
“事实上是,傅苹1982年3月就退学了,所以怎么可能于1982年秋天还在校园里准
备毕业论文呢。即便是她的同年级同学,1982年秋天也都是早就毕业离校去工作了。”
陈进华说,有关傅苹所言“秋天在校园里被戴上黑色布套强行带走”,可据此反驳其为
谎言。
傅苹大学期间的辅导员老师倪均强进一步印证,傅苹3月底就离开学校了,而苏州
大学毕业论文都是在4月开始写。
“他们的论文都是经过我的手的,分到各个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分配给各位老师
,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倪均强肯定道,即便傅苹要写毕业论文,他也一定会知道,
“我没有见过傅苹的论文。”
举证2:学历是否造假
苏州大学校方认定,傅苹学历造假。
陈进华出具了一篇由傅苹作为第三作者撰写的科技论文,内容有关计算机网络图形
学及其应用。在这篇论文的作者简介中,傅苹声称1983年获取苏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
业文学学士学位。
“大家都清楚,作为科技论文的作者简介,肯定是经过自己认真校验的。”陈进华
指出,傅苹把苏州大学名称都拼写错了,把SuZhou拼写成了SuZou(在中国南方口音里
,Zhou和Zou的发音也可能分辨不清)。
而在另一份证据里,在美国《商业周刊》一篇3D Systems公司高管的介绍中,傅苹
的学历又变成了MA SuZhou University, China(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PhD
NanJing University(南京大学博士学位)。
陈进华认为这篇介绍肯定经过傅苹本人认真的审核,而他指出“傅苹自己在多个地
方均介绍自己是苏州大学学士、硕士和南京大学博士。”但苏州大学校方经向南京大学
查证,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中没有傅苹的名字。
傅苹在书中提到,“她去美国前只会说三个英文单词”。苏州大学出具了傅苹在
1978年至1979年等两份成绩单,上面显示傅苹英语成绩很不错,一个为“优”,一个为
“88”分。
陈进华表示,“傅苹的两次考试成绩在班上均属于中上等水平,英语是学生的必须
课。”
举证3:手指校验怀孕?
傅苹书中提到她在校期间曾遭遇“手指检验”是否怀孕,陈进华反驳,根据多位当
年教师和78级同学的证实,苏州大学从未用这种侮辱性的手段对女生进行相关检验。
发布会现场两位78级女性毕业生也表示,傅苹这个谎言匪夷所思。傅苹的同班同学
郭明蕴表示:“就我本人经历来讲,从来没有经过这样一个事情,所以我看到她这样写
,感觉匪夷所思,据我所知,其他同学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谭,
不符合事实的。”
当年傅苹所在的班级共有50名学生,其中女生不多,只有8人,这8人中还有几人上
大学前就生了孩子。“我当时已经有孩子了,我们有好几个学生妈妈,我们生了第一胎
,没有谁来检查会不会怀孕。”郭明蕴说。
昔日友人的记忆
傅苹印象:聪明,随意,叛逆
苏州大学校方称,能把傅苹的老师和同学请来开这场发布会,着实不易,因为他们
都不愿露面多谈此事。但出于对母校的维护,他们还是来了。
傅苹的原班级辅导员倪均强,已经65岁。他精瘦、相貌严厉,傅苹的同学们对他的
评价是“正直”。而他对傅苹的评价是“聪明”、“文笔好”,但是很“随意”。
“她有表现好的一方面,她很聪明,学习认真的时候,成绩也很不错,她的文笔很
好,思维也挺敏捷,挺有才的一个女孩。”倪均强说,“但是她有自己的弱点,就是比
较随意。”
他表示,对于现在的大学生,随意是普通情况,但是在当年文革高考后的高校,在
当时的管理氛围下,“她这个随意的话就太过头了,比如说,多少次的旷课,旷课不回
宿舍。”
当年考上大学非常难,退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院系和学校同意,然后将材
料上报给教育厅,必须教育厅批准了才能注销学籍。
倪均强对傅苹的退学印象深刻。他回忆,1982年,傅苹毕业前夕,在她当年最崇拜
、欣赏的徐老师陪同下,找到当年系主任要求退学。
但对于退学的原因,倪均强始终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傅苹“自己要求退学的,
是符合程序的”。
胡振芳是傅苹当年的女同学,两人宿舍是对门。胡振芳跟傅苹的关系,“既遥远又
比较近”。傅苹的父亲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母亲是会计。
“她本人也比较清高、骄傲,而我是从农村考上大学的。”胡振芳坦言,身份的差
异,让她学生时代跟傅苹的接触,不算特别多。
胡振芳眼里的傅苹聪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走在时代前列。用现在的话
说,是有点叛逆。”
胡振芳同意班主任倪均强的看法,“在纪律上,是比较散漫,迟到旷课很多的,有
时候都见不到她人。”
第一个穿高跟鞋,曾被校方处分
胡振芳欣赏傅苹的文笔,“她很会构思小说”。
“很佩服她,看过她写的小说,蛮有才气。”傅苹的另外一位同班女同学郭明蕴说。
在老同学们眼里,这个才女的独特还体现在她的“摩登”。
在改革开放初期,傅苹是同学中第一个穿高跟鞋的。“我们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
这种鞋子。”胡振芳还记得,傅苹也是同学里第一个唱俄罗斯情歌的。
傅苹曾受过学校的处分,“就是因为生活、学习上比较随意,和学校对学生管理的
规定格格不入。”倪均强说。
他介绍,即便到现在,一个学生如果被学校处分,毕业后将对工作有巨大的影响。
况且当时是文革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生毕业工作须服从分配。
在2008年前后,在美国事业有成的傅苹回到苏州,约了几位同学出来喝茶。“和她
关系还可以”的同班男同学王家伦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喝茶的过程中,大家话不投机,后来不欢而散。
“她反复说自己在苏大受到的种种迫害。”王家伦说,傅苹可能认为,大学严格的
管理对于个性“随意”的她来说,是种迫害。几十年过去,对于曾经受到“迫害”,傅
苹始终不忘,她恨苏州大学。
“她不念师生情分,我念。”倪均强说,傅苹退学后从来没有和他联系过。但今年
2月,他知道了傅苹“抹黑”学校的事,很震惊:“我不想说任何的话,我不准备反击
。我和你曾经是师生关系,何必要和你‘对薄公堂’,没有这个必要。”
几个月前便有媒体记者要采访他,被他一律拒绝。
“你自己身败名裂,何苦呢?”
“她名和钱都有了,还这么干,我百思不得其解。”倪均强猜测傅苹“抹黑”母校
的动机,“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你心里想要一种更大的满足感,希望美国人更加崇
拜你、欣赏你,追随你的人更多一点。”
倪均强认定傅苹在说谎,他希望给傅苹一个机会改正自己。他曾请傅苹的同学带话
,请她不要再有什么动作了。
但当知道傅苹将在美国演讲,推介她的“谎言著作”,他选择站出来,甚至要与傅
苹“对薄公堂”。他劝傅苹“不要再这样走下去了,那你自己身败名裂,何苦呢?”
苏州大学校方负责人最后表示,傅苹成功,作为她的母校,应该祝贺她,但是一个
人要成功不能靠谎言,更不能通过谎言把她所谓的成功合理化,“我想在任何地方,说
谎者都没有市场。这跟她成功不成功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做人的基本品格的问题。”
苏州大学校方表示,傅苹若对他们的要求拒不理睬,苏州大学将在中国和美国两国
对傅苹提起法律诉讼。
傅苹下周回应
【侨报特约记者艾可北京报道】
在本次采访期间,记者尝试采访傅苹,在联系其公司未果后,终于通过《弯而不折
》的宣传负责人Sandi Mendelson联系到傅苹。对于苏州大学的一系列指控,傅苹将于
下周接受本报采访,给予回应。
与此同时,记者还多次联系美国图书馆协会,试图了解其对苏州大学警告的反应,
但始终没有得到回复。由于目前还不确定苏州大学将在美国哪个州起诉傅苹,现在还不
能确定其指控一旦成立傅苹将会面临的惩罚。
自小挨冻遭轮奸、大学又因“思想反动”被送劳改,被手指检验是否怀孕,后来美求
学打造出世界级的软件公司,被白宫聘为智囊……美籍华人企业家傅苹去年12月在美国
出版回忆录《弯而不折:一命两世界》。其中,傅苹对于在中国的“苦难”经历的描写
,立即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对于傅苹书中描写,多人提出质疑。学术“打假斗
士”方舟子多次撰文称傅苹“谎话连篇”;傅苹的母校苏州大学近日也连续发表声明,
希望这位曾经的校友“收回她在回忆录中的谎言”。
6月29日,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邀请傅苹发表演讲,并将向全美国12万家公共
图书馆推荐傅苹自传。对此,苏州大学对ALA发出严重抗议,并立刻公布“傅苹造假的
全部证据”。
“苦难”青春
“我知道他们是冲我来的。”傅苹回忆道。那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她只
有8岁。“我听到院子里传来吵闹的声音,看到红卫兵闯进来。然后,我听见妈妈哭着
说, 她还这么小 。他们抓住我,我甚至没有机会抱一下妈妈。我被从上海带走了,那
是我唯一知道的家。”
北京人民网报道,这段文字源于福布斯中文网1月25日的一篇报道《从劳改犯到高
科技企业家:傅苹的人生路》,这是为傅苹新书《弯而不折》造势的众多报道之一。
正因为这篇报道让傅苹进入中国公众视线。
据公开资料介绍,傅苹,女,1958年生于中国南京,美籍华裔。她1978年9月进入
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学习,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1983年赴美,1997年创办
科技企业杰魔公司,开发3D软件。2010年担任白宫创新与创业顾问委员会顾问。2013年
1月,傅苹把公司出售给了3DSys-tems,并出任新公司的首席战略官。
福布斯中文网报道,离开父母身边后,傅苹留下来照顾自己和年幼的妹妹,在南京
由政府管理的宿舍里度过了十年。她在那里接受思想改造,忍饥挨饿,饱受折磨,惨遭
轮奸,在工厂里当了一名工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
该文章还称,多年以后,学校开始复课,傅苹重新获得了新生,进入了苏州大学就
读。在毕业前几个月,傅苹一篇讨论中国农村溺杀女婴的现象的毕业论文引起了全国新
闻界的关注。但她也因此被捕,接着被勒令离开这个国家。傅苹在美国开始了她的新生
活,当时她独自一人,身无分文,只会说3个英文单词。
随后,这篇关于傅苹的报道因为涉及文革这个敏感时期受到多家门户网站及微博公
知的关注,而这些内容均来自傅苹的回忆录《弯而不折》。傅苹还在书中对母校有多项
“指控”,如她在校期间曾受到“手指检验”是否怀孕、被学校官员逮捕和审讯等不公
正待遇等。
此前,傅苹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多次叙述自己在中国的遭遇,在2010年傅苹接受美国
国家公共电台采访时,说红卫兵为吓唬他们这些黑帮小孩,在他们面前处决了两名教师
,其中一名教师是用四马分尸的方式处死的:身体被绑在四匹马上,马朝四个方向跑,
身体被撕裂。
但是,傅苹对自己中国经历的描写,被网民评价为“离奇得让人难以置信”。
“冤家”方舟子
2012年,傅苹的回忆录《弯而不折》出版后,引来了众多质疑,甚至是抨击。
早在福布斯中文网发表有关傅苹的报道时,“打假狂人”方舟子就对其履历进行过
一系列的质疑,当时傅苹曾出面回应,福布斯中文网也修改了部分文章内容,但对其在
国内的遭遇,仍坚持自己的说法。
1月28日,方舟子通过微博、博客等多个平台质疑傅苹的“传奇人生”,针对其毕
业论文,方舟子称自己检索了1981年1至2月的《人民日报》,并没有关于傅苹或有关中
国农村溺杀女婴的报道。“实际上有点中国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那个时期《人民日报
》关于国内的新闻都是歌功颂德的,怎么可能有这种影响中国形象的报道呢”?
方舟子同时表示,傅苹出生于1958年,文革期间她还未成年,未成年人和年幼妹妹
被送进劳改队的,闻所未闻,不见于其他人回忆文革的任何资料,算是傅苹一个人的独
特的残酷经历。问题是,1977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傅苹就考上了苏州大学(苏州大学
是1982年才办的,也许她上的是其前身江苏师范学院)。1977年的高考是要政审的,傅
苹既然一直在劳改队,怎么通过的政审?1977年的高考竞争极为激烈,录取率不到5%,
傅苹既然是在劳改队长大的,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她是怎么考上苏州大学的?
早在今年2月,中国日报网也曾发表质疑文章《傅苹的逻辑硬伤:美国故事在中国
穿帮》,文中引用网友Lin的观点“光看政治背景一项,傅苹就很难被大学录取。而她
自己承认没受过什么教育,最后一举中的,真是匪夷所思。”
Lin称,傅苹这本书也充满好莱坞式的惊悚元素:女主角遭到绑架、虐待、轮奸、
被捕,还有牢狱之灾。在故事的结尾,傅苹不负众望,逃离“魔窟”,来到美国,小有
所成。看似励志的故事,典型的美国梦。
“傅苹所写的《弯而不折》这本书适合外国市场。它在美国广受好评,销售情况似
乎也不错。不过,卖回中国的时候,需要注意,小心穿帮。”Lin写道。
傅苹的解释
面对质疑声,傅苹先是回复了网友Lin,进而又通过接受《福布斯》的采访进行了
回应,2月1日,她又在博客上撰文,逐条回应了方舟子的质疑。
她认为,方舟子等人的质疑是基于福布斯等媒体的报道等不准确信息,而不是她本
人的回忆录。以下是她的回应内容摘选:一、对童年“悲惨”经历的说明。1、“我从
未说过或写过曾在劳改营里呆过,我说过我曾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里生活了10年
,中国儿童不会被放进劳改营”。2、“我也从没说过我是工人”。3、关于亲眼看到老
师被“四马分尸”(直到今天,在我印象中,我认为我确实看到它了)。4、关于被强
奸(强奸是种很私密的事件,但它的确发生过。我身上有伤,我的身体被弄伤了)。
二、对于大学经历的说明。1、为何能考上大学(1972年之后,学校重新开放。我
们在南京一个工业区的边上有个学校教少量的基础课程。我不断地学习,而且,当时大
家都知道我是个“通宵达旦学习的女孩”)。2、关于溺婴论文及被驱逐(我说我曾被
暗暗要求离开。我没有说过我的研究出版了,它从未出版。我被告知说,就是那个原因
我被抓了)。3、关于媒体报道(我记得曾在1982年有一份报纸的社评号召性别平等。
那不是一篇关于我的新闻报道)。
另一本回忆录
针对上述傅苹的回应,方舟子于2月2日发表博客再次质疑,称她“谎话连篇”。
方舟子声明,自己对材料的掌握,并非仅仅是福布斯的报道,“而是针对自2005年
以来美国媒体对傅苹的各种报道、傅苹的电台和视频访谈。”他断定:如果说福布斯的
报道有错的话,那么此前美国媒体的其他报道、傅苹接受电台和视频访谈亲口说的话,
也全都错了。怪罪到福布斯上面是无济于事的。
此后,方舟子又发表《两个世界的两本回忆录截然不同》的文章,用于证明傅苹说
谎。
方舟子在文中称,《弯而不折》其实是傅苹的第二本书。在1996年她已出过一本中
文回忆录,不过是在国内出版的,书名叫《漂流瓶——旅美散记》。这两本回忆录描述
的傅苹生活截然不同。
方舟子还罗列了这两本书的种种矛盾之处。方舟子称,傅苹在英文回忆录中把自己
的童年描写得悲惨无比,受到红卫兵的虐待,10岁时遭到十几个红卫兵的轮奸、毒打,
在工厂当童工。但是在中文回忆录中,傅苹写自己为赚钱去给一个美国家庭打扫卫生,
擦地板很辛苦,受了雇主的气,按理说这和她上述的悲惨童年比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她
却说:“我在我的国家也是教授的女儿,被父母宠爱,何曾吃过这般苦,可是苦又算得
了什么,气才真正受不了呢。”这说明傅苹从小就是娇生惯养的教授女儿,何曾吃过什
么苦?
方舟子认为,傅苹自己也很清楚,她胡编自己在中国的生活,很难骗过中国人,用
中文写作时,就要老实得多。她当时在学校工作,没有经商、没有名气,也就还没有编
造自己的人生传奇的动机。但是等到她有了名气,面对美国人时,就可以迎合美国人信
口开河编造励志故事了。
母校的“反击”
面对傅苹“抹黑”母校的行为,一些苏州大学的校友们纷来信来电询问此事,但苏
州大学6月之前一直保持沉默。
几个月过去了,许多人都已经快忘记了苏州大学这位“有离奇经历的学生”,但苏
州大学却没有忘记。6月11日,苏州大学突然在官方网站发表声明,对于书中涉及的诸
多“抹黑”学校的内容,进行了回应。声明中称,傅苹于2012年12月31日出版的《弯而
不折》一书,有多处与当时事实完全不相符合的表述,比如书中提到,“论文涉及杀害
女婴”“78级同学有人涉及刑事事件”“手指检验计划生育侮辱女学生”等,对苏州大
学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6月14日,苏州大学发表了第二份官方声明称,自傅苹造假风波产生以来,苏州大
学一直在试图与傅苹本人联系,希望她正视各方提出的合理的批评意见,用适当方式收
回她在回忆录中的谎言,还苏州大学及在其书中伤害过的人们一个清白和公正,这也是
苏州大学对曾经在校学习过的校友的爱护之意。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2013年年会将于6月29日邀请傅苹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并将向
全美国12万家公共图书馆推荐傅苹自传,苏州大学声明中还强烈呼吁ALA取消对傅苹的
邀请,“虽然ALA是可以自由发言和讨论的场所,但决不是可以让谎言作者自由地让谎
言变成真理的地方,即使在美国这也是不能允许的。为免毒害美国青年一代和对全世界
产生恶劣影响,苏州大学强烈呼吁ALA取消对傅苹的邀请,不予推荐她的书。如若真的
发生上述事件,我校将向ALA发出严重抗议,并立刻公布傅苹造假的全部证据。”
方舟子打假掀起质疑傅苹的第一轮热潮,苏州大学近日的声明和新闻发布会使此事再度
升温。如今,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傅苹变成了一个涉嫌通过“抹黑中国”而赢得美国民
众同情的人。
傅苹的故事和苏大的证据,究竟哪个版本是真实的?还有待这两方通过对话给公众
一个结果。
不过,人们也必须同时意识到,《弯而不折》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很多美国人喜
欢看这样的书。他们不爱看中国的好,需要有人跳出来对中国指指点点,心里才会舒服
些。
如果永远用偏见的目光去“阅读”,那美国永远无法认识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中
国。
编着编着自己当真?
“美籍华裔女企业家、新出版的回忆录《弯而不折》一书的作者傅苹是否为了获得
美国公民身份而编造了她在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恐怖经历?这些经历是否
有助于她通过申请政治庇护而获得美国身份?”《纽约时报》今年初也关注到了傅苹回
忆录引发的风波。
《纽约时报》近期的一次调查显示,声称政治迫害的人已经带动了一个移民产业,
有律师帮助客户制作虚假的避难申请。
2012年12月,美国联邦检察官就对涉嫌为中国籍公民在美庇护申请造假的26人提起
诉讼。这些人来自10家公司,包括6名律师、4名翻译以及1名宗教人士。
这些律师事务所一般为中国申请人编造的“迫害”理由包括:“因中国实行计划生
育,他们被迫堕胎”,“他们因信仰基督教而受到迫害”等。
尽管傅苹在回应中声称自己并没有申请“政治避难”,但她曲折离奇的经历描述还
是令很多人联想到中国人通过“政治避难”而进行移民的现象。
观察者网发表了署名郑若麟的一篇旧作介绍:实际上今天“经济移民”寻求“政治
避难”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方舟子也在博文中表示,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为了留在美国,会想尽各种办法。其
中一种做法是编造自己在中国受迫害的离奇经历申请政治避难。反正再离奇的经历,美
国人也会信以为真的。有的人编着编着,连自己也当真了。
美国人爱看这样的书
“我给十来个曾经采访过我的美国记者写信让他们关注一下此事,只有一个回复说
会留意一下。”方舟子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揭露傅苹造假,美国媒体未必觉得此事没
有新闻价值,很可能是觉得报道它属于政治“不正确”,有替中国说话之嫌。“设想一
下,如果是一本美化中国的畅销书被发现充斥着谎言,美国媒体恐怕早就一哄而上了”。
中国日报网的评论称,“《弯而不折》这样的书在美国很多,它绝对不是第一个,
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更不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这样的书,没那么容易辩驳。因为
它本身证据不足,所提的论点也不稳固,不值得较劲。即使认认真真去考证,很多历史
细节也确实难以一一确认。因为作者本人加了很多形容词,算是用上了障眼法。
中国日报网说,这样的书(丑化中国的书)可以很畅销,很有影响。毕竟,不少美
国人喜欢看这样的书。他们不爱看中国的好,需要有人跳出来对中国指指点点,心里才
会舒服些。
而傅苹很清楚市场的需求。她在回顾的时候,只需要适当地添加改动,夸大其词,
措辞也要注意带上感情色彩,最好还是批评中国的。这样的书,只要情节够惊悚,就会
有人看。真实性有没有打折,似乎不重要。不过,《弯而不折》是不是应该放到“
fiction”(虚构小说)的分类里呢?
正视历史才能辩清白
就在傅苹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时,中国另一件有关“文革”的新闻也备受关注。
61岁的刘伯勤,退休前任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这位当年的红卫兵近日登在《
炎黄春秋》杂志上的道歉广告,引起舆论沸腾。
在广告中,刘伯勤向在“文革”中受到自己批斗、抄家和骚扰的众多师生、邻里道
歉。他在广告中说,“垂老之年沉痛反思,虽有‘文革’大环境裹挟之因,个人作恶之
责,亦不可泯。”
道歉广告受到大陆舆论的广泛赞誉和肯定。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在
微博上评价,“在一个没有忏悔传统的国度,该信可视为人性觉醒的证据。”
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去中国很多历史的隐晦,才导致海外的各种“演绎”和猜疑。
傅苹事件受关注也正是因为美国人对这段历史的不了解。
中国日报网在评论傅苹事件时说,这样的书很取巧,价值也很有限。书中讲述的内
容大多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无从考证。作者只需要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遇到细节
太具体而记不清楚的时候,可以用某些形容词一笔带过,蒙混过关。
不过,同样因为历史的“无从考证”,中国在因此受到不真实的指责时,也无力辩
解。
从刘伯勤的道歉可以看出,对于“文革”这段历史,中国人并没有故意抹去记忆。
红卫兵道歉,刘伯勤此非第一例。2010年6月,申小珂等8名红卫兵学生写道歉信,向当
年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程璧“请罪”。
只有历史正视,才保证不再误入歧途。同样也是为了在遭到不公正的攻击时,自己
有证据和能力去辩解。正如有中国论者所言“中国虽有自己的种种问题,但强加的谎言
要被揭穿”。
侨报观察
傅苹应当站出来!
侨报评论员北洪
习近平刚刚结束访美,斯诺登便马不停蹄地为中美关系来了一次“大考”。
众声嘈杂之下,一个叫傅苹的女人和她的一本书悄无声息地撩拨了中美两国民众的
神经,虽未“大鸣大放”,却直指痛处,入木三分。
如没有这本书,傅苹头上杰出华裔企业家和奥巴马顾问这两个头衔原本可让她成为
华人骄傲。傅苹的“传奇”确实让人感到太过离奇,而且她在唯一一次回应中频频用“
书中写错了”、“直到现在我仍觉得我看见了(四马分尸)”、“《福布斯》杂志弄错
了”、“我不确定是哪份报纸,只记得是很有影响力的报纸”(回应网友对其所述《人
民日报》报道其论文内容的质疑)等语焉不详的说法,让人难以相信。
“四马分尸”、“被轮奸”、“被套黑头套”等事是否存在外界无从验证,但根据
苏州大学的批驳加上傅苹本人的语焉不详至少可以判断:此人述说至少部分失实,且其
著书态度缺少负责任的严谨。
中西思想背景差异人人皆知,西方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往往偏向于从人权角度进行负
面评价。符合这种视角和“口味”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共鸣。正因此便出现了投机客们的
活动空间。
美国有大量专门办理政治难民业务的私人机构,他们擅长于为“顾客”做一种曾在
中国受迫害的包装,然后助其申请避难,从中牟利。当“人权掮客”获利,被利用的不
仅是中国,也包括美国。这是一个各方共同损失,仅掮客得利的游戏。
那些人是典型的”国际人权掮客”,我们无从判断傅苹主观上是否有此邪念。但她
的这番包装很可能为其得到商业或人脉上的便利。
由于历史境遇、思想底蕴、国际格局的原因,在中美关系中总会在两国政府及民众
的利益、观念纠葛之间存在一些灰色空间,这些空间内充斥着两国人的互不信任,而这
恰恰为掮客们提供了逐利机会。中国的“文革史”、言论自由情况,在中国表达欠缺中
,在对“赤色中国”的古老意识下,“残暴”、“威严”往往成为美国大众对中国政府
的印象,所以,那些貌似“亲历者”的言论,就往往不被质疑,进而可以堂而皇之的售
卖。
人说,身在海外的华人,心恋故国,因为那是他们父母的名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要去一味歌功颂德,但是,保持独立的认知,不受外在的影响,客观准确的讲中国故
事,是基本的准则,遑论身份认同。那种“记错了”、“说不清”的传达,决然要不得。
傅苹仍欠公众一个说法,她应当把那些仍然存疑的信息,交待个底透。同时,这一
事件带来的启示,对历史、对事物的认知,仍建基于信息的充分,缺少了这一前提,两
国人观念差异只会被信息鸿沟撑大,“掮客”们只会更加如鱼得水。
发信人: FKFLG (XXFLG),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傅苹回忆录 真伪大调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n 24 00:37:29 2013, 美东)
http://epaper.usqiaobao.com:81/qiaobao/html/2013-06/23/content_
美籍华人企业家傅苹去年12月在美国出版回忆录《弯而不折:一命两世界》。其中,傅
苹对于在中国的“苦难”经历的描写,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傅苹的母校苏州大
学近日连续发表声明,希望这位曾经的校友“收回她在回忆录中的谎言”。
如果傅苹本人出现在6月20日的苏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面对苏
州大学校方,面对昔日的老师、同学,她有没有底气对校方出具的材料与她所述事实不
符作出解释?能否拿出证据反驳?她有没有勇气与老师、同学等故交就事实当面对质?
傅苹,1997年创办科技企业杰魔公司,2010年担任白宫创新与创业顾问委员会顾问
的美籍华裔3D打印先驱。
这天,她的母校苏州大学,为这位78级校友办了一个专场新闻发布会,只是会议主
题听上去不美:“傅苹造假事件媒体集中采访会”。
去年底,傅苹出版回忆录《弯而不折》,讲述她从中国劳改队到美国创新企业家的
人生历程,但其内容真实性引发多方质疑。
在本次采访期间,记者尝试采访傅苹,对于苏州大学的一系列指控,傅苹将于下周
接受本报采访,给予回应。
苏州大学的证据
举证1:是否有过毕业论文
新闻发布会召开之时,正值苏州大学毕业季。校园里,毕业生们穿着学士服合影留
念,苏州大学官方出具的第一份证据就是,证明31年前傅苹并没有经历本应属于她的毕
业季。
“傅苹,中文系,78级学生,女。本人及其母亲坚持要求退学,多次劝说无效,态
度十分坚决,鉴于以上情况,经研究,同意其退学,已于三月十六日办理退学。”
这份明确记录来自于苏州大学新闻中心陈进华,他在交流报告厅的投影仪上打出第
一份证据,是傅苹的学籍档案卡,及该校出具的学生学籍变动情况说明书。
红头、落款、公章,都显示为苏州大学的前身“江苏师范学院”。落款年份为“一
九八二年”。
傅苹在《弯而不折》书中提到,1982年秋天,她“走在校园里,为毕业作着准备,
忽然有人从背后悄悄靠近我,用黑色的布袋套住我的头……并把我押上附近的一辆车”。
“事实上是,傅苹1982年3月就退学了,所以怎么可能于1982年秋天还在校园里准
备毕业论文呢。即便是她的同年级同学,1982年秋天也都是早就毕业离校去工作了。”
陈进华说,有关傅苹所言“秋天在校园里被戴上黑色布套强行带走”,可据此反驳其为
谎言。
傅苹大学期间的辅导员老师倪均强进一步印证,傅苹3月底就离开学校了,而苏州
大学毕业论文都是在4月开始写。
“他们的论文都是经过我的手的,分到各个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分配给各位老师
,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倪均强肯定道,即便傅苹要写毕业论文,他也一定会知道,
“我没有见过傅苹的论文。”
举证2:学历是否造假
苏州大学校方认定,傅苹学历造假。
陈进华出具了一篇由傅苹作为第三作者撰写的科技论文,内容有关计算机网络图形
学及其应用。在这篇论文的作者简介中,傅苹声称1983年获取苏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
业文学学士学位。
“大家都清楚,作为科技论文的作者简介,肯定是经过自己认真校验的。”陈进华
指出,傅苹把苏州大学名称都拼写错了,把SuZhou拼写成了SuZou(在中国南方口音里
,Zhou和Zou的发音也可能分辨不清)。
而在另一份证据里,在美国《商业周刊》一篇3D Systems公司高管的介绍中,傅苹
的学历又变成了MA SuZhou University, China(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PhD
NanJing University(南京大学博士学位)。
陈进华认为这篇介绍肯定经过傅苹本人认真的审核,而他指出“傅苹自己在多个地
方均介绍自己是苏州大学学士、硕士和南京大学博士。”但苏州大学校方经向南京大学
查证,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中没有傅苹的名字。
傅苹在书中提到,“她去美国前只会说三个英文单词”。苏州大学出具了傅苹在
1978年至1979年等两份成绩单,上面显示傅苹英语成绩很不错,一个为“优”,一个为
“88”分。
陈进华表示,“傅苹的两次考试成绩在班上均属于中上等水平,英语是学生的必须
课。”
举证3:手指校验怀孕?
傅苹书中提到她在校期间曾遭遇“手指检验”是否怀孕,陈进华反驳,根据多位当
年教师和78级同学的证实,苏州大学从未用这种侮辱性的手段对女生进行相关检验。
发布会现场两位78级女性毕业生也表示,傅苹这个谎言匪夷所思。傅苹的同班同学
郭明蕴表示:“就我本人经历来讲,从来没有经过这样一个事情,所以我看到她这样写
,感觉匪夷所思,据我所知,其他同学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谭,
不符合事实的。”
当年傅苹所在的班级共有50名学生,其中女生不多,只有8人,这8人中还有几人上
大学前就生了孩子。“我当时已经有孩子了,我们有好几个学生妈妈,我们生了第一胎
,没有谁来检查会不会怀孕。”郭明蕴说。
昔日友人的记忆
傅苹印象:聪明,随意,叛逆
苏州大学校方称,能把傅苹的老师和同学请来开这场发布会,着实不易,因为他们
都不愿露面多谈此事。但出于对母校的维护,他们还是来了。
傅苹的原班级辅导员倪均强,已经65岁。他精瘦、相貌严厉,傅苹的同学们对他的
评价是“正直”。而他对傅苹的评价是“聪明”、“文笔好”,但是很“随意”。
“她有表现好的一方面,她很聪明,学习认真的时候,成绩也很不错,她的文笔很
好,思维也挺敏捷,挺有才的一个女孩。”倪均强说,“但是她有自己的弱点,就是比
较随意。”
他表示,对于现在的大学生,随意是普通情况,但是在当年文革高考后的高校,在
当时的管理氛围下,“她这个随意的话就太过头了,比如说,多少次的旷课,旷课不回
宿舍。”
当年考上大学非常难,退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院系和学校同意,然后将材
料上报给教育厅,必须教育厅批准了才能注销学籍。
倪均强对傅苹的退学印象深刻。他回忆,1982年,傅苹毕业前夕,在她当年最崇拜
、欣赏的徐老师陪同下,找到当年系主任要求退学。
但对于退学的原因,倪均强始终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傅苹“自己要求退学的,
是符合程序的”。
胡振芳是傅苹当年的女同学,两人宿舍是对门。胡振芳跟傅苹的关系,“既遥远又
比较近”。傅苹的父亲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母亲是会计。
“她本人也比较清高、骄傲,而我是从农村考上大学的。”胡振芳坦言,身份的差
异,让她学生时代跟傅苹的接触,不算特别多。
胡振芳眼里的傅苹聪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走在时代前列。用现在的话
说,是有点叛逆。”
胡振芳同意班主任倪均强的看法,“在纪律上,是比较散漫,迟到旷课很多的,有
时候都见不到她人。”
第一个穿高跟鞋,曾被校方处分
胡振芳欣赏傅苹的文笔,“她很会构思小说”。
“很佩服她,看过她写的小说,蛮有才气。”傅苹的另外一位同班女同学郭明蕴说。
在老同学们眼里,这个才女的独特还体现在她的“摩登”。
在改革开放初期,傅苹是同学中第一个穿高跟鞋的。“我们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
这种鞋子。”胡振芳还记得,傅苹也是同学里第一个唱俄罗斯情歌的。
傅苹曾受过学校的处分,“就是因为生活、学习上比较随意,和学校对学生管理的
规定格格不入。”倪均强说。
他介绍,即便到现在,一个学生如果被学校处分,毕业后将对工作有巨大的影响。
况且当时是文革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学生毕业工作须服从分配。
在2008年前后,在美国事业有成的傅苹回到苏州,约了几位同学出来喝茶。“和她
关系还可以”的同班男同学王家伦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喝茶的过程中,大家话不投机,后来不欢而散。
“她反复说自己在苏大受到的种种迫害。”王家伦说,傅苹可能认为,大学严格的
管理对于个性“随意”的她来说,是种迫害。几十年过去,对于曾经受到“迫害”,傅
苹始终不忘,她恨苏州大学。
“她不念师生情分,我念。”倪均强说,傅苹退学后从来没有和他联系过。但今年
2月,他知道了傅苹“抹黑”学校的事,很震惊:“我不想说任何的话,我不准备反击
。我和你曾经是师生关系,何必要和你‘对薄公堂’,没有这个必要。”
几个月前便有媒体记者要采访他,被他一律拒绝。
“你自己身败名裂,何苦呢?”
“她名和钱都有了,还这么干,我百思不得其解。”倪均强猜测傅苹“抹黑”母校
的动机,“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你心里想要一种更大的满足感,希望美国人更加崇
拜你、欣赏你,追随你的人更多一点。”
倪均强认定傅苹在说谎,他希望给傅苹一个机会改正自己。他曾请傅苹的同学带话
,请她不要再有什么动作了。
但当知道傅苹将在美国演讲,推介她的“谎言著作”,他选择站出来,甚至要与傅
苹“对薄公堂”。他劝傅苹“不要再这样走下去了,那你自己身败名裂,何苦呢?”
苏州大学校方负责人最后表示,傅苹成功,作为她的母校,应该祝贺她,但是一个
人要成功不能靠谎言,更不能通过谎言把她所谓的成功合理化,“我想在任何地方,说
谎者都没有市场。这跟她成功不成功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做人的基本品格的问题。”
苏州大学校方表示,傅苹若对他们的要求拒不理睬,苏州大学将在中国和美国两国
对傅苹提起法律诉讼。
傅苹下周回应
【侨报特约记者艾可北京报道】
在本次采访期间,记者尝试采访傅苹,在联系其公司未果后,终于通过《弯而不折
》的宣传负责人Sandi Mendelson联系到傅苹。对于苏州大学的一系列指控,傅苹将于
下周接受本报采访,给予回应。
与此同时,记者还多次联系美国图书馆协会,试图了解其对苏州大学警告的反应,
但始终没有得到回复。由于目前还不确定苏州大学将在美国哪个州起诉傅苹,现在还不
能确定其指控一旦成立傅苹将会面临的惩罚。
自小挨冻遭轮奸、大学又因“思想反动”被送劳改,被手指检验是否怀孕,后来美求
学打造出世界级的软件公司,被白宫聘为智囊……美籍华人企业家傅苹去年12月在美国
出版回忆录《弯而不折:一命两世界》。其中,傅苹对于在中国的“苦难”经历的描写
,立即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对于傅苹书中描写,多人提出质疑。学术“打假斗
士”方舟子多次撰文称傅苹“谎话连篇”;傅苹的母校苏州大学近日也连续发表声明,
希望这位曾经的校友“收回她在回忆录中的谎言”。
6月29日,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邀请傅苹发表演讲,并将向全美国12万家公共
图书馆推荐傅苹自传。对此,苏州大学对ALA发出严重抗议,并立刻公布“傅苹造假的
全部证据”。
“苦难”青春
“我知道他们是冲我来的。”傅苹回忆道。那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她只
有8岁。“我听到院子里传来吵闹的声音,看到红卫兵闯进来。然后,我听见妈妈哭着
说, 她还这么小 。他们抓住我,我甚至没有机会抱一下妈妈。我被从上海带走了,那
是我唯一知道的家。”
北京人民网报道,这段文字源于福布斯中文网1月25日的一篇报道《从劳改犯到高
科技企业家:傅苹的人生路》,这是为傅苹新书《弯而不折》造势的众多报道之一。
正因为这篇报道让傅苹进入中国公众视线。
据公开资料介绍,傅苹,女,1958年生于中国南京,美籍华裔。她1978年9月进入
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学习,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1983年赴美,1997年创办
科技企业杰魔公司,开发3D软件。2010年担任白宫创新与创业顾问委员会顾问。2013年
1月,傅苹把公司出售给了3DSys-tems,并出任新公司的首席战略官。
福布斯中文网报道,离开父母身边后,傅苹留下来照顾自己和年幼的妹妹,在南京
由政府管理的宿舍里度过了十年。她在那里接受思想改造,忍饥挨饿,饱受折磨,惨遭
轮奸,在工厂里当了一名工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
该文章还称,多年以后,学校开始复课,傅苹重新获得了新生,进入了苏州大学就
读。在毕业前几个月,傅苹一篇讨论中国农村溺杀女婴的现象的毕业论文引起了全国新
闻界的关注。但她也因此被捕,接着被勒令离开这个国家。傅苹在美国开始了她的新生
活,当时她独自一人,身无分文,只会说3个英文单词。
随后,这篇关于傅苹的报道因为涉及文革这个敏感时期受到多家门户网站及微博公
知的关注,而这些内容均来自傅苹的回忆录《弯而不折》。傅苹还在书中对母校有多项
“指控”,如她在校期间曾受到“手指检验”是否怀孕、被学校官员逮捕和审讯等不公
正待遇等。
此前,傅苹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多次叙述自己在中国的遭遇,在2010年傅苹接受美国
国家公共电台采访时,说红卫兵为吓唬他们这些黑帮小孩,在他们面前处决了两名教师
,其中一名教师是用四马分尸的方式处死的:身体被绑在四匹马上,马朝四个方向跑,
身体被撕裂。
但是,傅苹对自己中国经历的描写,被网民评价为“离奇得让人难以置信”。
“冤家”方舟子
2012年,傅苹的回忆录《弯而不折》出版后,引来了众多质疑,甚至是抨击。
早在福布斯中文网发表有关傅苹的报道时,“打假狂人”方舟子就对其履历进行过
一系列的质疑,当时傅苹曾出面回应,福布斯中文网也修改了部分文章内容,但对其在
国内的遭遇,仍坚持自己的说法。
1月28日,方舟子通过微博、博客等多个平台质疑傅苹的“传奇人生”,针对其毕
业论文,方舟子称自己检索了1981年1至2月的《人民日报》,并没有关于傅苹或有关中
国农村溺杀女婴的报道。“实际上有点中国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那个时期《人民日报
》关于国内的新闻都是歌功颂德的,怎么可能有这种影响中国形象的报道呢”?
方舟子同时表示,傅苹出生于1958年,文革期间她还未成年,未成年人和年幼妹妹
被送进劳改队的,闻所未闻,不见于其他人回忆文革的任何资料,算是傅苹一个人的独
特的残酷经历。问题是,1977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傅苹就考上了苏州大学(苏州大学
是1982年才办的,也许她上的是其前身江苏师范学院)。1977年的高考是要政审的,傅
苹既然一直在劳改队,怎么通过的政审?1977年的高考竞争极为激烈,录取率不到5%,
傅苹既然是在劳改队长大的,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她是怎么考上苏州大学的?
早在今年2月,中国日报网也曾发表质疑文章《傅苹的逻辑硬伤:美国故事在中国
穿帮》,文中引用网友Lin的观点“光看政治背景一项,傅苹就很难被大学录取。而她
自己承认没受过什么教育,最后一举中的,真是匪夷所思。”
Lin称,傅苹这本书也充满好莱坞式的惊悚元素:女主角遭到绑架、虐待、轮奸、
被捕,还有牢狱之灾。在故事的结尾,傅苹不负众望,逃离“魔窟”,来到美国,小有
所成。看似励志的故事,典型的美国梦。
“傅苹所写的《弯而不折》这本书适合外国市场。它在美国广受好评,销售情况似
乎也不错。不过,卖回中国的时候,需要注意,小心穿帮。”Lin写道。
傅苹的解释
面对质疑声,傅苹先是回复了网友Lin,进而又通过接受《福布斯》的采访进行了
回应,2月1日,她又在博客上撰文,逐条回应了方舟子的质疑。
她认为,方舟子等人的质疑是基于福布斯等媒体的报道等不准确信息,而不是她本
人的回忆录。以下是她的回应内容摘选:一、对童年“悲惨”经历的说明。1、“我从
未说过或写过曾在劳改营里呆过,我说过我曾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里生活了10年
,中国儿童不会被放进劳改营”。2、“我也从没说过我是工人”。3、关于亲眼看到老
师被“四马分尸”(直到今天,在我印象中,我认为我确实看到它了)。4、关于被强
奸(强奸是种很私密的事件,但它的确发生过。我身上有伤,我的身体被弄伤了)。
二、对于大学经历的说明。1、为何能考上大学(1972年之后,学校重新开放。我
们在南京一个工业区的边上有个学校教少量的基础课程。我不断地学习,而且,当时大
家都知道我是个“通宵达旦学习的女孩”)。2、关于溺婴论文及被驱逐(我说我曾被
暗暗要求离开。我没有说过我的研究出版了,它从未出版。我被告知说,就是那个原因
我被抓了)。3、关于媒体报道(我记得曾在1982年有一份报纸的社评号召性别平等。
那不是一篇关于我的新闻报道)。
另一本回忆录
针对上述傅苹的回应,方舟子于2月2日发表博客再次质疑,称她“谎话连篇”。
方舟子声明,自己对材料的掌握,并非仅仅是福布斯的报道,“而是针对自2005年
以来美国媒体对傅苹的各种报道、傅苹的电台和视频访谈。”他断定:如果说福布斯的
报道有错的话,那么此前美国媒体的其他报道、傅苹接受电台和视频访谈亲口说的话,
也全都错了。怪罪到福布斯上面是无济于事的。
此后,方舟子又发表《两个世界的两本回忆录截然不同》的文章,用于证明傅苹说
谎。
方舟子在文中称,《弯而不折》其实是傅苹的第二本书。在1996年她已出过一本中
文回忆录,不过是在国内出版的,书名叫《漂流瓶——旅美散记》。这两本回忆录描述
的傅苹生活截然不同。
方舟子还罗列了这两本书的种种矛盾之处。方舟子称,傅苹在英文回忆录中把自己
的童年描写得悲惨无比,受到红卫兵的虐待,10岁时遭到十几个红卫兵的轮奸、毒打,
在工厂当童工。但是在中文回忆录中,傅苹写自己为赚钱去给一个美国家庭打扫卫生,
擦地板很辛苦,受了雇主的气,按理说这和她上述的悲惨童年比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她
却说:“我在我的国家也是教授的女儿,被父母宠爱,何曾吃过这般苦,可是苦又算得
了什么,气才真正受不了呢。”这说明傅苹从小就是娇生惯养的教授女儿,何曾吃过什
么苦?
方舟子认为,傅苹自己也很清楚,她胡编自己在中国的生活,很难骗过中国人,用
中文写作时,就要老实得多。她当时在学校工作,没有经商、没有名气,也就还没有编
造自己的人生传奇的动机。但是等到她有了名气,面对美国人时,就可以迎合美国人信
口开河编造励志故事了。
母校的“反击”
面对傅苹“抹黑”母校的行为,一些苏州大学的校友们纷来信来电询问此事,但苏
州大学6月之前一直保持沉默。
几个月过去了,许多人都已经快忘记了苏州大学这位“有离奇经历的学生”,但苏
州大学却没有忘记。6月11日,苏州大学突然在官方网站发表声明,对于书中涉及的诸
多“抹黑”学校的内容,进行了回应。声明中称,傅苹于2012年12月31日出版的《弯而
不折》一书,有多处与当时事实完全不相符合的表述,比如书中提到,“论文涉及杀害
女婴”“78级同学有人涉及刑事事件”“手指检验计划生育侮辱女学生”等,对苏州大
学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6月14日,苏州大学发表了第二份官方声明称,自傅苹造假风波产生以来,苏州大
学一直在试图与傅苹本人联系,希望她正视各方提出的合理的批评意见,用适当方式收
回她在回忆录中的谎言,还苏州大学及在其书中伤害过的人们一个清白和公正,这也是
苏州大学对曾经在校学习过的校友的爱护之意。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2013年年会将于6月29日邀请傅苹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并将向
全美国12万家公共图书馆推荐傅苹自传,苏州大学声明中还强烈呼吁ALA取消对傅苹的
邀请,“虽然ALA是可以自由发言和讨论的场所,但决不是可以让谎言作者自由地让谎
言变成真理的地方,即使在美国这也是不能允许的。为免毒害美国青年一代和对全世界
产生恶劣影响,苏州大学强烈呼吁ALA取消对傅苹的邀请,不予推荐她的书。如若真的
发生上述事件,我校将向ALA发出严重抗议,并立刻公布傅苹造假的全部证据。”
方舟子打假掀起质疑傅苹的第一轮热潮,苏州大学近日的声明和新闻发布会使此事再度
升温。如今,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傅苹变成了一个涉嫌通过“抹黑中国”而赢得美国民
众同情的人。
傅苹的故事和苏大的证据,究竟哪个版本是真实的?还有待这两方通过对话给公众
一个结果。
不过,人们也必须同时意识到,《弯而不折》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很多美国人喜
欢看这样的书。他们不爱看中国的好,需要有人跳出来对中国指指点点,心里才会舒服
些。
如果永远用偏见的目光去“阅读”,那美国永远无法认识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中
国。
编着编着自己当真?
“美籍华裔女企业家、新出版的回忆录《弯而不折》一书的作者傅苹是否为了获得
美国公民身份而编造了她在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恐怖经历?这些经历是否
有助于她通过申请政治庇护而获得美国身份?”《纽约时报》今年初也关注到了傅苹回
忆录引发的风波。
《纽约时报》近期的一次调查显示,声称政治迫害的人已经带动了一个移民产业,
有律师帮助客户制作虚假的避难申请。
2012年12月,美国联邦检察官就对涉嫌为中国籍公民在美庇护申请造假的26人提起
诉讼。这些人来自10家公司,包括6名律师、4名翻译以及1名宗教人士。
这些律师事务所一般为中国申请人编造的“迫害”理由包括:“因中国实行计划生
育,他们被迫堕胎”,“他们因信仰基督教而受到迫害”等。
尽管傅苹在回应中声称自己并没有申请“政治避难”,但她曲折离奇的经历描述还
是令很多人联想到中国人通过“政治避难”而进行移民的现象。
观察者网发表了署名郑若麟的一篇旧作介绍:实际上今天“经济移民”寻求“政治
避难”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方舟子也在博文中表示,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为了留在美国,会想尽各种办法。其
中一种做法是编造自己在中国受迫害的离奇经历申请政治避难。反正再离奇的经历,美
国人也会信以为真的。有的人编着编着,连自己也当真了。
美国人爱看这样的书
“我给十来个曾经采访过我的美国记者写信让他们关注一下此事,只有一个回复说
会留意一下。”方舟子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揭露傅苹造假,美国媒体未必觉得此事没
有新闻价值,很可能是觉得报道它属于政治“不正确”,有替中国说话之嫌。“设想一
下,如果是一本美化中国的畅销书被发现充斥着谎言,美国媒体恐怕早就一哄而上了”。
中国日报网的评论称,“《弯而不折》这样的书在美国很多,它绝对不是第一个,
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更不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这样的书,没那么容易辩驳。因为
它本身证据不足,所提的论点也不稳固,不值得较劲。即使认认真真去考证,很多历史
细节也确实难以一一确认。因为作者本人加了很多形容词,算是用上了障眼法。
中国日报网说,这样的书(丑化中国的书)可以很畅销,很有影响。毕竟,不少美
国人喜欢看这样的书。他们不爱看中国的好,需要有人跳出来对中国指指点点,心里才
会舒服些。
而傅苹很清楚市场的需求。她在回顾的时候,只需要适当地添加改动,夸大其词,
措辞也要注意带上感情色彩,最好还是批评中国的。这样的书,只要情节够惊悚,就会
有人看。真实性有没有打折,似乎不重要。不过,《弯而不折》是不是应该放到“
fiction”(虚构小说)的分类里呢?
正视历史才能辩清白
就在傅苹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时,中国另一件有关“文革”的新闻也备受关注。
61岁的刘伯勤,退休前任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这位当年的红卫兵近日登在《
炎黄春秋》杂志上的道歉广告,引起舆论沸腾。
在广告中,刘伯勤向在“文革”中受到自己批斗、抄家和骚扰的众多师生、邻里道
歉。他在广告中说,“垂老之年沉痛反思,虽有‘文革’大环境裹挟之因,个人作恶之
责,亦不可泯。”
道歉广告受到大陆舆论的广泛赞誉和肯定。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在
微博上评价,“在一个没有忏悔传统的国度,该信可视为人性觉醒的证据。”
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去中国很多历史的隐晦,才导致海外的各种“演绎”和猜疑。
傅苹事件受关注也正是因为美国人对这段历史的不了解。
中国日报网在评论傅苹事件时说,这样的书很取巧,价值也很有限。书中讲述的内
容大多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无从考证。作者只需要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遇到细节
太具体而记不清楚的时候,可以用某些形容词一笔带过,蒙混过关。
不过,同样因为历史的“无从考证”,中国在因此受到不真实的指责时,也无力辩
解。
从刘伯勤的道歉可以看出,对于“文革”这段历史,中国人并没有故意抹去记忆。
红卫兵道歉,刘伯勤此非第一例。2010年6月,申小珂等8名红卫兵学生写道歉信,向当
年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程璧“请罪”。
只有历史正视,才保证不再误入歧途。同样也是为了在遭到不公正的攻击时,自己
有证据和能力去辩解。正如有中国论者所言“中国虽有自己的种种问题,但强加的谎言
要被揭穿”。
侨报观察
傅苹应当站出来!
侨报评论员北洪
习近平刚刚结束访美,斯诺登便马不停蹄地为中美关系来了一次“大考”。
众声嘈杂之下,一个叫傅苹的女人和她的一本书悄无声息地撩拨了中美两国民众的
神经,虽未“大鸣大放”,却直指痛处,入木三分。
如没有这本书,傅苹头上杰出华裔企业家和奥巴马顾问这两个头衔原本可让她成为
华人骄傲。傅苹的“传奇”确实让人感到太过离奇,而且她在唯一一次回应中频频用“
书中写错了”、“直到现在我仍觉得我看见了(四马分尸)”、“《福布斯》杂志弄错
了”、“我不确定是哪份报纸,只记得是很有影响力的报纸”(回应网友对其所述《人
民日报》报道其论文内容的质疑)等语焉不详的说法,让人难以相信。
“四马分尸”、“被轮奸”、“被套黑头套”等事是否存在外界无从验证,但根据
苏州大学的批驳加上傅苹本人的语焉不详至少可以判断:此人述说至少部分失实,且其
著书态度缺少负责任的严谨。
中西思想背景差异人人皆知,西方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往往偏向于从人权角度进行负
面评价。符合这种视角和“口味”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共鸣。正因此便出现了投机客们的
活动空间。
美国有大量专门办理政治难民业务的私人机构,他们擅长于为“顾客”做一种曾在
中国受迫害的包装,然后助其申请避难,从中牟利。当“人权掮客”获利,被利用的不
仅是中国,也包括美国。这是一个各方共同损失,仅掮客得利的游戏。
那些人是典型的”国际人权掮客”,我们无从判断傅苹主观上是否有此邪念。但她
的这番包装很可能为其得到商业或人脉上的便利。
由于历史境遇、思想底蕴、国际格局的原因,在中美关系中总会在两国政府及民众
的利益、观念纠葛之间存在一些灰色空间,这些空间内充斥着两国人的互不信任,而这
恰恰为掮客们提供了逐利机会。中国的“文革史”、言论自由情况,在中国表达欠缺中
,在对“赤色中国”的古老意识下,“残暴”、“威严”往往成为美国大众对中国政府
的印象,所以,那些貌似“亲历者”的言论,就往往不被质疑,进而可以堂而皇之的售
卖。
人说,身在海外的华人,心恋故国,因为那是他们父母的名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要去一味歌功颂德,但是,保持独立的认知,不受外在的影响,客观准确的讲中国故
事,是基本的准则,遑论身份认同。那种“记错了”、“说不清”的传达,决然要不得。
傅苹仍欠公众一个说法,她应当把那些仍然存疑的信息,交待个底透。同时,这一
事件带来的启示,对历史、对事物的认知,仍建基于信息的充分,缺少了这一前提,两
国人观念差异只会被信息鸿沟撑大,“掮客”们只会更加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