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culty 讨论区 】 发信人: YangCN (老杨), 信区: Faculty 标 题: 施一公:如何一个通宵写出《nature》《cell》论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2 11:23:05 2017, 美东)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 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写作。本文从博主 的亲身体验出发,谈谈论文写作,希望能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课题组负责人 提供一个借鉴。 上大学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 对英文环境适应地很差,读一篇JBC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 键词句的意思,心里压力极大。有幸的是,1991年4月,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听 了我的苦恼后,John告诉我,“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每天 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这条建议正合我意 , 因为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会在十点左右花 一小时的时间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 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 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 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 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新闻后,我常常有动笔写感想的冲动。1992年 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在没有任何检测 的证据,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的结果,报道完全依据美国运动员的感 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 》居然原封不动的把我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 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 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 惊喜。19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 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份报纸,果然,在A版的倒数第二页,以15x15厘 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抨击吴宏达的文章。 以上简述是我个人英文写作提升的过程。但是,科研论文不同于读者来信,有其专业特 点、甚至是固定格式。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 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 了三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便去催他,上午9点,Jeremy告诉我:今天看! 11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Jeremy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 。下午一点半,Jeremy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This is the draft.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We canaim for a Science report.”(这是初稿,你 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接过收,仔细一看,天啊!一共7页,四个多小 时Jeremy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Method和 references。然而,更让我郁 闷的是,他根本没有用我的初稿。 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Jeremy的风格。2006年10月,在我们处于劣势 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被别人抢占先机的危险,我曾有两次一个晚上赶一篇 文章。10月15日,晚8点左右开始写,第二天早晨10点完成一篇《细胞》杂志格式的论 文,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4点半完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12月份《自然》 的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版于11月10日发表)。另一篇,10月18日,晚6 点开始写,第二天早晨8点完成,上午9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表在12月15日的《细胞》 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 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所有的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 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