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张颐武 —《新编辑部的故事》的意义
avatar
张颐武 —《新编辑部的故事》的意义#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j*n
1
从“骗”到“炒作”:从90年代出发面对当下
——《新编辑部的故事》的意义
张颐武
《新编辑部的故事》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映,这勾起了我对于《编辑部的故事》的回忆。
这部当年的电视剧引发的轰动是具有标志性的,也是在《渴望》之后的另外一次巨大的
成功,说明中国电视文化的独特的特色已经形成,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生活之
中具有象征性的事件。我还记得《北京青年报》的张天蔚兄召集了我和另外几位同仁一
起讨论那部剧。那是1991年春天的事情了,记起来仿佛就在昨天。二十多年的岁月让这
部剧和那个时代一起和我们之间有了不可跨越的距离。王朔的那自来水般流利、机敏、
兴之所至却不无触动人的对话在这部戏里彰显得淋漓尽致。中国市场经济开端时刻,刚
刚从计划经济束缚中脱离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那种刚刚获得的一种个体生命
的精神空间之后的兴奋和对于物质的渴望的新的追逐出现后的新的种种生态的生动描述
都让人感慨良多,在当时这部剧能够引发轰动效应正是它触及了那个时代的敏感的神经。
今天的《新编辑部的故事》向那部经典致敬,让我们有了一个怀旧的机会,虽然穿越了
二十年的时空跨度,但当年的戈玲仍然在编辑部里,老人们还和编辑部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让我们感受到过去对于今天的意义。现在开来,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是今天的社
会的进程的真正的起点,当下的许多状况其实在那个时代就找得到它的渊源。二十世纪
的八十年代是从计划经济里脱离的时代,那时所表现的是一种不及物的精神性,虽然有
物质匮乏的苦恼现实,但其实大家都相似的困窘使得精神的追求变得更为重要。所以王
朔早期小说中的男主角都是脱离了计划经济体制,也没有钱,却对于体制内的女性产生
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是以一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姿态和充满嘲讽的语言展示魅力的
。但到了《编辑部的故事》出现的九十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端,中国已经和全
球化有了不可或缺的联系。人们开始意识到空有抽象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还是虚幻的,这
还需要有物质的基础,人们被八十年代的主体性所召唤出来的自我仅仅是用头脑站立着
的,但九十年代就需要用实在的欲望给予它一个基础,可以说是用脚站住。这可以说是
从康德的主体的抽象到黑格尔的人在大历史中的宿命的现实的转变。这里的故事虽然仍
然是靠着滔滔不绝的幽默的语言为推进的基础的,却有了物质性的渴望的彰显,于是,
这部《编辑部的故事》的故事的动力往往是“骗”,那些故事无论是正面或负面都离不
开语言和现实的脱节锁产生的差异性,也就是“骗”的效果。既有对八十年代的精神的
留恋,又有对于未知的未来的渴望。其中闪现的欲望和对物质的焦虑在王朔的语言中流
动。
而今天的《新编辑部的故事》降临,市场化和全球化已经是我们生存的现实,那段开端
的历史已经成为今天的源头。当年所朦胧感知的一切都有了现实的真切的展开。当年的
不少物质渴望已经实现,但我们的精神的困扰和焦虑反而越演越烈。王朔早就淡出名利
场,今天的编剧熟悉的是网络里的一套幽默,当然不会有王朔的那种天才般恶语言力量
,而不过是网络里普通人的平常的幽默挖苦,王朔的风格虽然被模仿,但难以被超越。
于是今天人们已经熟悉的情境喜剧的动作性和戏剧性成为了主导故事的风格。这里的故
事都是今天已经成熟的市场之中的故事,少了当年初来的青涩,却多了历经沧桑的成熟
。故事仍然是从当下的现实中截取的故事,都是切近今天日常生活的段落,但日常生活
已经变得被市场的新规范所驱动,年轻人的焦虑苦闷都更为现实,更为具体,生活方式
已经越来越确定,白领的身份,中产的定位是社会主流的现实已经没有疑问。于是海外
回来的安妮必然把当年曾经为面临市场经济最初岁月困惑的年轻人答疑解惑的《人间指
南》改头换面,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化的附属的消费品的《WWW》。这里已经不再
是语言的“骗”作为情节推进的支柱,而是靠夸张的形体动作和大胆的作秀表演。语言
和现实的缝隙在这里被弥合了,“骗”变成了“炒作”。炒作不是骗,而是所有人都知
道这里的一切是虚幻的,但大家都接受这个虚拟的现实而已,觉得虚幻比现实更有趣,
更生动,更加的好玩。。当年的《人间指南》是真想帮人排忧解难,今天的《WWW》却
只是制造诸多娱乐的笑柄聊供大家一乐。大家也都饱经沧桑,知道事情本来就只是没那
回事,却还是要从中获得一些压力中的娱乐。于是这一切都不能说是“骗”,而只是一
种公众和媒介共同知晓谜底的“炒作”。“骗”的时候还天真地想象某种真诚,而“炒
作”就是那么大家都明白本来真实就不存在然后共同来逢场作戏。像当年剧中的双双渴
望成为明星,靠的是虚幻的骗,而今天的花无双的炒作,却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知道是
炒作,却仍然趋之若鹜的事情。像袁帅要当安妮的假恋人,这都说不上是“骗”不过是
虚幻的面对所有人都知晓的现实的一种滑稽的“炒作”。从“骗”到“炒作”,其实是
社会变迁的真实的表征。
《新编辑部的故事》是向九十年代的致敬,却更是面对当下的必然的反应;看起来夸张
热闹,竭尽全力地让我们获得乐趣,却仍然包含着让我们看后感慨的某些元素。
我们还能期望什么呢?
avatar
T*y
2
看了几眼,烂片儿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从“骗”到“炒作”:从90年代出发面对当下
: ——《新编辑部的故事》的意义
: 张颐武
: 《新编辑部的故事》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映,这勾起了我对于《编辑部的故事》的回忆。
: 这部当年的电视剧引发的轰动是具有标志性的,也是在《渴望》之后的另外一次巨大的
: 成功,说明中国电视文化的独特的特色已经形成,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生活之
: 中具有象征性的事件。我还记得《北京青年报》的张天蔚兄召集了我和另外几位同仁一
: 起讨论那部剧。那是1991年春天的事情了,记起来仿佛就在昨天。二十多年的岁月让这
: 部剧和那个时代一起和我们之间有了不可跨越的距离。王朔的那自来水般流利、机敏、
: 兴之所至却不无触动人的对话在这部戏里彰显得淋漓尽致。中国市场经济开端时刻,刚

avatar
c*g
3
去豆瓣搜了一下,30%的人给一颗星,为啥大家那么不认可,搞的我也没兴趣看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