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阿西们的街》,那些年的日本与当下的中国#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a*m
1 楼
《阿西们的街》,那些年的日本与当下的中国
发布者:午夜黑玫瑰 | 发表时间:2012-04-22 16:24
八零年代的“文艺青年”们应该不会陌生,那些年看过的日本电影,其中有一部《阿西
们的街》。
那时候的中国观众,与日本电影有着不解之缘。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同步,从《望乡》
、《追捕》和《人证》开始,后来又有《生死恋》、《远山的呼唤》等等,高仓健,中
野良子,栗原小卷等等影星成为中国观众的偶像。那时候对中国观众影响最大的日本导
演,不是黑泽明,而是拍过《人证》的佐藤纯弥,拍过《望乡》的熊井启,拍过《远山
的呼唤》《寅次郎的故事》的山田洋次,更不用说,被称为“社会派大师”的山本萨夫
,《华丽家族》、《金环蚀》、《啊,野麦岭》,一系列从各个角度描写日本资本主义
如何发展的经典之作。当时不知道,《阿西们的街》其实也是山本萨夫的作品。影片与
1970年代的社会巨片《华丽家庭》和《啊,野麦岭》共同构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三部曲
,也就是原始积累、成长垄断、自由竞争,可以说是社会派大师山本萨夫对资本主义发
展的认识的艺术再现。
关于《阿西们的街》,百度上有这样一个剧情简介:在日本有很多设备简陋、劳动条件
很差的中小工厂,主要为大工厂承包零件加工。机械零件在英语中叫“阿西”,小工厂
的工人也将自己视为一个“阿西”。由于大工厂的压制,许多中小工厂倒闭,“阿西”
们也经常处在失业的边缘。父亲的过早离世使早阪茂继承了早阪制作所这个小工厂。他
渴望建立一个能独立生产产品的工厂,但谈何容易,为此请求父亲的好友佐川信次的帮
助。独立生产计划受到弟弟反对,母亲却竭力支持。佐川的公司倒闭,债主乘机带走了
部分技工,早阪茂也拉走了几名优秀技工。在激烈的竞争中,早阪茂决定把多余的工人
裁掉,引起弟弟和母亲反对,并相继离开了他。早阪茂将生产任务交给了老实的工人阿
努,阿努与早阪茂妹妹美惠相爱,为此起早贪黑拼命工作,结果产品均不合格。阿努在
美惠面前自杀死去,早阪制作所也终于倒闭。早阪茂非常绝望,母亲、弟弟和工人们都
回来鼓励和安慰他。
如此介绍,有点干巴巴的。其实影片本身要有血有肉生动得多。阿茂是个有担当的男人
,父亲早逝,长兄如父,养家糊口的重担全落到他的肩上,以至于少年老成,每天除了
工作还是工作,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佐川的女儿对他有好感,他却浑然不觉。但是
弟弟妹妹和这条街上的年轻人,却并不能完全如他所愿。他们当然也要工作,但是也要
享受生活,旅游,玩乐队,谈恋爱,青春总是活力飞扬,有和美这样靠在酒吧里的微薄
收入抚养女儿的单亲妈妈,也有像青木这样从小就父母离婚,靠偷东摸西混日子的问题
青年,阿茂的弟弟小浩爱上了和美,可以整夜在她的楼下弹着吉他唱情歌;妹妹美惠的
男友小努喜欢吹小号,晨曦中嘹亮的号音会使人怦然心动,最后因产品不合格,给阿茂
的工厂造成了损失,结果在妹妹面前自杀,葬身于车轮之下,那一幕真是催人泪下。山
本萨夫不愧为大师级的导演,描写的是一群小人物,却是放在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大背
景下,那些码头上一排排的集装箱,装的都是出口到美国的汽车,然而这些汽车零件,
却都是早阪制作所这样的小工厂来完成的,残酷到几乎令人窒息的竞争,零件的质量和
交货期不能差一点点,却只有很微薄的利润,勉强维持生存,一旦破产倒闭,债主和银
行马上就会找上门来。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阿西们的街》里,再生
动形象不过了。
所谓怀旧,看一部老电影,所能想起的,并不仅仅是熟悉的情节,当年第一次看电影时
的种种感受,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和谁一起看,有哪些印象最深的镜头,等等,也是
一种“美的通感?《阿西们的街》给人深刻印象的,除了影片本身,当然还有那首主题
歌。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上海唱得最好的,当属张行。前不久看深圳卫视的《年代秀
》,做了嘉宾的张行经典重现,看得我几乎落泪。
年轻时看《阿西们的街》,那些“阿西们”被压抑着无处发泄的青春,会引来深深的共
鸣,但是,那只是一种青春精力过剩的本能反应,每个人在这样的年龄段,可能都会有
相似的经历,说是小资或者无病呻吟,恐怕也不为过。对于“阿西们”在激烈残酷的竞
争里几乎无法安身立命的困境,那种深深的恐惧与绝望,却未必能真的理解。因为那个
年代,是我们长大成人的年代,从一个懵懂少年一脚踩进了青春期的大门,文革结束了
,国家与社会的变化翻天覆地。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有过许多憧憬,也有些失落。刚
刚开始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一番什么景色,但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家里有个小电
扇或者黑白电视机,已经算是奢侈品了,空调冰箱彩电,离我们还很遥远,更不敢想象
,有一天会有自己的房子,或者开车上班,有辆自行车都已经很了不起了。虽然吃的是
大锅饭,物质生活水准远远不如今天,但是,不用担心会下岗或者失业,当然更无法理
解,“阿西们”在残酷的竞争重压之下,会有怎样的无奈与绝望?
有意思的是,今天重看《阿西们的街》,感觉却迥然不同。
最起码的,对于当年“阿西们”的绝望与恐惧,有了设身处地的体验。其实并不奇怪,
就经济发展而言,今天的中国,与三十多年前的日本,差不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虽然
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但是人均GDP,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等等,可能还不如当年的日
本,这是事实。当然,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如今的高科技含量大大增加,电影里的佐川
老人,干了一辈子,向往的自动化,“这个一摁,出张图纸,那个一摁,出个零件,用
肉眼能看出千分之三的误差,恐怕就成为笑柄了。”确实如此。但是,扪心自问,我们
感到幸福了吗?年轻人要为找工作而奔波,小型企业的破产,也早已见怪不怪,物价越
来越高,收入越来越少,虽然现在拿的薪酬,在三十年前看来,可能都是“天文数字”
,也能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开上自己的车,但是,也并非人人都能如此,温饱线甚至
贫困线上挣扎的,不知还有多少?而且,困扰着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对于生活的不满足
,还有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感,在时时压迫着我们,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谁也无
法保证,我们吃的,用的,还有什么是安全的?一颗小小的毒胶囊,就会让整个社会鸡
飞狗跳,谁也不敢说,我们到底吃了多少工业明胶或者地沟油?更不用说,那些亲眼目
睹的或者道听途说的种种腐败强拆黑监狱之类,到底有多少问题在困扰着我们?
而且,与当年的日本不同,战后日本的政治制度,即便是美国占领下建立的民主制度也
罢,基本上一直是稳定的。而中国的国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甩不掉也背
不动,连总理都一直呼吁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不知道起点在哪里
?当然,这些离普通民众可能很遥远,老百姓关心的,就是过上好日子。但是,怎样才
能过上好日子,恰恰就离不开大政方针的“顶层设计”,有专家提出“转型期陷阱”的
概念,要真想不掉在这个陷阱里拔不出来,唯一的出路,只有改革。不改革,那就真的
只有死路一条了。
山本萨夫,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阿西们的街》虽然只是描写了一群小人
物,却把准了社会的脉搏,以至于这样的作品,有一种超越国界超越年代的穿透力,让
我们今天看来,仍然会引发思考,有一种新鲜感。我不知道,如今的中国,是否也有有
良知有正义感的艺术家,也给我们这个社会来把把脉?
重看《阿西们的街》,想想当年的日本,再看看当下的中国,难道不应该得到什么启迪
吗?
发布者:午夜黑玫瑰 | 发表时间:2012-04-22 16:24
八零年代的“文艺青年”们应该不会陌生,那些年看过的日本电影,其中有一部《阿西
们的街》。
那时候的中国观众,与日本电影有着不解之缘。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同步,从《望乡》
、《追捕》和《人证》开始,后来又有《生死恋》、《远山的呼唤》等等,高仓健,中
野良子,栗原小卷等等影星成为中国观众的偶像。那时候对中国观众影响最大的日本导
演,不是黑泽明,而是拍过《人证》的佐藤纯弥,拍过《望乡》的熊井启,拍过《远山
的呼唤》《寅次郎的故事》的山田洋次,更不用说,被称为“社会派大师”的山本萨夫
,《华丽家族》、《金环蚀》、《啊,野麦岭》,一系列从各个角度描写日本资本主义
如何发展的经典之作。当时不知道,《阿西们的街》其实也是山本萨夫的作品。影片与
1970年代的社会巨片《华丽家庭》和《啊,野麦岭》共同构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三部曲
,也就是原始积累、成长垄断、自由竞争,可以说是社会派大师山本萨夫对资本主义发
展的认识的艺术再现。
关于《阿西们的街》,百度上有这样一个剧情简介:在日本有很多设备简陋、劳动条件
很差的中小工厂,主要为大工厂承包零件加工。机械零件在英语中叫“阿西”,小工厂
的工人也将自己视为一个“阿西”。由于大工厂的压制,许多中小工厂倒闭,“阿西”
们也经常处在失业的边缘。父亲的过早离世使早阪茂继承了早阪制作所这个小工厂。他
渴望建立一个能独立生产产品的工厂,但谈何容易,为此请求父亲的好友佐川信次的帮
助。独立生产计划受到弟弟反对,母亲却竭力支持。佐川的公司倒闭,债主乘机带走了
部分技工,早阪茂也拉走了几名优秀技工。在激烈的竞争中,早阪茂决定把多余的工人
裁掉,引起弟弟和母亲反对,并相继离开了他。早阪茂将生产任务交给了老实的工人阿
努,阿努与早阪茂妹妹美惠相爱,为此起早贪黑拼命工作,结果产品均不合格。阿努在
美惠面前自杀死去,早阪制作所也终于倒闭。早阪茂非常绝望,母亲、弟弟和工人们都
回来鼓励和安慰他。
如此介绍,有点干巴巴的。其实影片本身要有血有肉生动得多。阿茂是个有担当的男人
,父亲早逝,长兄如父,养家糊口的重担全落到他的肩上,以至于少年老成,每天除了
工作还是工作,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佐川的女儿对他有好感,他却浑然不觉。但是
弟弟妹妹和这条街上的年轻人,却并不能完全如他所愿。他们当然也要工作,但是也要
享受生活,旅游,玩乐队,谈恋爱,青春总是活力飞扬,有和美这样靠在酒吧里的微薄
收入抚养女儿的单亲妈妈,也有像青木这样从小就父母离婚,靠偷东摸西混日子的问题
青年,阿茂的弟弟小浩爱上了和美,可以整夜在她的楼下弹着吉他唱情歌;妹妹美惠的
男友小努喜欢吹小号,晨曦中嘹亮的号音会使人怦然心动,最后因产品不合格,给阿茂
的工厂造成了损失,结果在妹妹面前自杀,葬身于车轮之下,那一幕真是催人泪下。山
本萨夫不愧为大师级的导演,描写的是一群小人物,却是放在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大背
景下,那些码头上一排排的集装箱,装的都是出口到美国的汽车,然而这些汽车零件,
却都是早阪制作所这样的小工厂来完成的,残酷到几乎令人窒息的竞争,零件的质量和
交货期不能差一点点,却只有很微薄的利润,勉强维持生存,一旦破产倒闭,债主和银
行马上就会找上门来。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阿西们的街》里,再生
动形象不过了。
所谓怀旧,看一部老电影,所能想起的,并不仅仅是熟悉的情节,当年第一次看电影时
的种种感受,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和谁一起看,有哪些印象最深的镜头,等等,也是
一种“美的通感?《阿西们的街》给人深刻印象的,除了影片本身,当然还有那首主题
歌。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上海唱得最好的,当属张行。前不久看深圳卫视的《年代秀
》,做了嘉宾的张行经典重现,看得我几乎落泪。
年轻时看《阿西们的街》,那些“阿西们”被压抑着无处发泄的青春,会引来深深的共
鸣,但是,那只是一种青春精力过剩的本能反应,每个人在这样的年龄段,可能都会有
相似的经历,说是小资或者无病呻吟,恐怕也不为过。对于“阿西们”在激烈残酷的竞
争里几乎无法安身立命的困境,那种深深的恐惧与绝望,却未必能真的理解。因为那个
年代,是我们长大成人的年代,从一个懵懂少年一脚踩进了青春期的大门,文革结束了
,国家与社会的变化翻天覆地。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有过许多憧憬,也有些失落。刚
刚开始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一番什么景色,但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家里有个小电
扇或者黑白电视机,已经算是奢侈品了,空调冰箱彩电,离我们还很遥远,更不敢想象
,有一天会有自己的房子,或者开车上班,有辆自行车都已经很了不起了。虽然吃的是
大锅饭,物质生活水准远远不如今天,但是,不用担心会下岗或者失业,当然更无法理
解,“阿西们”在残酷的竞争重压之下,会有怎样的无奈与绝望?
有意思的是,今天重看《阿西们的街》,感觉却迥然不同。
最起码的,对于当年“阿西们”的绝望与恐惧,有了设身处地的体验。其实并不奇怪,
就经济发展而言,今天的中国,与三十多年前的日本,差不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虽然
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但是人均GDP,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等等,可能还不如当年的日
本,这是事实。当然,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如今的高科技含量大大增加,电影里的佐川
老人,干了一辈子,向往的自动化,“这个一摁,出张图纸,那个一摁,出个零件,用
肉眼能看出千分之三的误差,恐怕就成为笑柄了。”确实如此。但是,扪心自问,我们
感到幸福了吗?年轻人要为找工作而奔波,小型企业的破产,也早已见怪不怪,物价越
来越高,收入越来越少,虽然现在拿的薪酬,在三十年前看来,可能都是“天文数字”
,也能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开上自己的车,但是,也并非人人都能如此,温饱线甚至
贫困线上挣扎的,不知还有多少?而且,困扰着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对于生活的不满足
,还有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感,在时时压迫着我们,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谁也无
法保证,我们吃的,用的,还有什么是安全的?一颗小小的毒胶囊,就会让整个社会鸡
飞狗跳,谁也不敢说,我们到底吃了多少工业明胶或者地沟油?更不用说,那些亲眼目
睹的或者道听途说的种种腐败强拆黑监狱之类,到底有多少问题在困扰着我们?
而且,与当年的日本不同,战后日本的政治制度,即便是美国占领下建立的民主制度也
罢,基本上一直是稳定的。而中国的国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甩不掉也背
不动,连总理都一直呼吁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不知道起点在哪里
?当然,这些离普通民众可能很遥远,老百姓关心的,就是过上好日子。但是,怎样才
能过上好日子,恰恰就离不开大政方针的“顶层设计”,有专家提出“转型期陷阱”的
概念,要真想不掉在这个陷阱里拔不出来,唯一的出路,只有改革。不改革,那就真的
只有死路一条了。
山本萨夫,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阿西们的街》虽然只是描写了一群小人
物,却把准了社会的脉搏,以至于这样的作品,有一种超越国界超越年代的穿透力,让
我们今天看来,仍然会引发思考,有一种新鲜感。我不知道,如今的中国,是否也有有
良知有正义感的艺术家,也给我们这个社会来把把脉?
重看《阿西们的街》,想想当年的日本,再看看当下的中国,难道不应该得到什么启迪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