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的“味儿”zt#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j*n
1 楼
北京话的“味儿”
·徐咏春·
最近,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一部据说是京味的电视剧《正阳门下》,最近,其
收视率已排在全国第二。但是,剧中多数演员(特别是几位主角)说的北京话并
不地道。有人以为会说普通话就能演京味电视剧,其实那还差得很远。普通话与
北京话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只会说普通话,再加几个儿化音,离京味还远着那。
比如《正阳门下》的春明妈与苏萌妈的几场对话,那是北京老姐们儿之间叙家常,
应该京味十足,但是剧中人似乎只表现了苏萌妈与春明妈不同的教育背景,而老
姐们儿对话的北京“味儿”却没有表现出来。对于不是北京人的演员,要想说出
北京话的“味儿”,必须一句话一句话细细地“抠”,把北京人说话的味儿“抠”
出来,把包含在话语中异常丰富的内涵“抠”出来,这样说出来才是真正的北京
话。其实,即使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特别是年轻演员,也必须这样做,说出来的
话才有北京味儿。
怎样才能把北京话异常丰富的内涵表达出来,把北京话的“味儿”表现出来?
本文以一句北京话为例,说明北京话只能“这样说”:
“轻易不来,来了会子,多呆会儿,咱娘儿俩说会子话。”
这是一句极普通的北京话,其中的“潜台词”颇多,许多北京的人情世故也
包含在这句话中了。能咂摸出这句话的北京味儿很不容易,能把这句话说出北京
味儿就更难了。
这是一位女性长辈对很长时间没有来看她的晚辈说的话。晚辈来看她,来的
时间不长就要回去,长辈在他(她)要走时说这几句话挽留,有时候还要一边说
话一边张开双臂邀遮。
怎么说才能说出北京味儿呢?这需要一句一句(一个逗号算一句)地琢磨。
第一句:“轻易不来”。
意思是很长时间都没来了。“轻易”两个字,值得说一说。在这句北京话中,
“轻易”不能按字典读“qīng yì”,很怪,要读成“qióng yong”,“轻
(qióng)”读二声,“易(yong)”轻声。这里的“轻易”是很长时间的意思。
如“轻易不吃”、“轻易不去”等等都是“很长时间”的意思。说的时候,“易”
字不能说“实”,其字音不能全说(读)出来,但也不能不说。北京话里面有很
多这种情况,说起来很有意思。以“东直门”为例,北京人说“东直门”的时候,
不是说成“东、直、门”,每个字都说的很清楚,那样,北京味儿全无。“东直
门”三个字不是每个字都是“落实”的。“东”和“门”要实实在在地说,“直”
字则不能实实在在说出来,但又不是不说,不能说“东门”,那就更不成话了,
而是在还没有发出“直”的确切读音,即还没有完整地发出“直”的字音,只占
用极短的一点儿时间,就飞快地滑到后面“门”的字音上。其具体的读法用拼音
法是没有办法表现的,恐也很难用书面语言表现出来,只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去体味。北京话里这种情况还有一些,如“西直门”、“德胜门”、“齐化门”
(朝阳门的元代称呼)等等,中间的“直”、“胜”、“化”等,北京人说的时
候都是这样“含糊着说”。“大栅栏儿”的“栅”也是这种情况。
回过来说“轻易”的“易”字。这里的“易”字同“东直门”、“西直门”、
“德胜门”、“齐化门”、“大栅栏儿”的“直”、“胜”、“化”、“栅”相
同,说的时候含糊着滑过去。从时间说,读“易(yong)”字的时间很短,甚至
短得分不清是不是“易(yong)”的轻声。
从语速来说,“轻易不来”比下一句“来了会子”要稍快一点儿。
上面把“轻易不来”“翻译”成普通话的“很长时间没来”是不够确切的,
把北京味儿“翻译”没了,而且丢失了许多言外的意味。问题就出在那个“不”
字上。
“不”字的音要稍重一些,因为这个“不”字带有一些情绪在里面,即稍有
一点儿埋怨、责备的意思,但却是亲切的。言外的意思是:我很想你,可是你却
很长时间没来。重点不是埋怨和责备,而是要表达对对方的想念。在“亲切地埋
怨”,“亲切地责备”中,强调的是“我很想你”。
下一句:“来了会子”。
“了”轻声,“会”不读第四声,要读第三声,“子”轻声。
这句更妙,妙在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的背离。如果照字面去理解,就从根本
上弄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看,这句话是“来了一会儿”或“来了一段时间”
的意思,但细细琢磨却不是字面的意思,很奇怪,实际意思竟然是:“好不容易
才来了一次”。这与字面意思几乎毫不沾边,但却恰恰是这样的意思,这真是北
京话的奇妙之处。如果不是长时间浸淫于北京话的语言环境中,是很难体味出来
的。其中也有“亲切地责备”和“亲切地埋怨”, 还有欢迎的意味。意思是:
我很想你,好不容易把你盼来了,你却只坐了一会儿,就要回去。
第三句:“多呆会儿”。
“会”字同样不读第四声,而要读第三声且儿化。
既然很想你,好不容易盼你来了,所以要请你多坐一会儿。其中包含不要急
着回去的意思。这里也有“亲切地埋怨”,其言外的意思是:“很长时间都不来,
好不容易盼你来了,还不多坐一会儿?”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候也说:
“怎么也得吃了饭再走。”如果家里房间充裕,也常说:“呆两天(或呆几天)
再走”。
多坐一会儿干嘛?“咱娘儿俩说会子话”。
“娘”字儿化,“会子话”的“会”也是第三声,“子”轻声。
这里的“咱娘儿俩”包含的信息颇多。第一,“咱”字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第二,对话双方是两代人。第三,老一辈是年长的女性,晚一辈则可男可女,女
性的可能性大些。第四,晚一辈不是老一辈的直系子女。因为这几句话有客气的
意思,如果是自己的子女就不会这么客气了。但亲戚关系也不会太远,可能是侄
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等,如《正阳门下》剧中春明妈与小杏的关系。也可
能是要好朋友的子女。第五,说话对象(晚辈)一般来说,至少十几岁,也可能
是二十几岁,甚至更大些。因为至少十几岁才能懂得一些家长里短的事儿,才能
“说会子话”。但不论这位晚辈多大,必是两辈人,否则不能说“娘儿俩”。
这里“说会子话”的“会子”与上面“来了会子”的“会子”尽管字面一样,
但意思却不一样。“来了会子”的“会子”时间意味不浓,甚至可说是没有时间
意味。“说会子话”的“会子”却是就时间说的。“说会子话”不是说一会儿话,
而是说话的时间要稍长一些。当然也不会太长,不是要说一整天的话。
“说会子话”的“话”的内容一般是家长里短的事,如,晚辈父母的身体如
何,他大姨家的小三儿上学了没有,他三姑家的二丫头是不是出阁(出嫁)了,
谁谁谁的媳妇生了个小子还是丫头……等等等等。都是一些亲友间相互关切的家
长里短的事。这些话透着那么亲切、热情,渗透着北京人那种浓浓的亲情。
那晚辈带着这浓浓的亲情回去了。回去后还要向家长“学舌”(汇报),把
这浓浓的亲情带给家长。就在这样一次一次的来往中,密切了亲友间的感情。那
晚辈也在这种浓浓亲情的交往中,在这种老北京民间人情世故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徐咏春·
最近,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一部据说是京味的电视剧《正阳门下》,最近,其
收视率已排在全国第二。但是,剧中多数演员(特别是几位主角)说的北京话并
不地道。有人以为会说普通话就能演京味电视剧,其实那还差得很远。普通话与
北京话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只会说普通话,再加几个儿化音,离京味还远着那。
比如《正阳门下》的春明妈与苏萌妈的几场对话,那是北京老姐们儿之间叙家常,
应该京味十足,但是剧中人似乎只表现了苏萌妈与春明妈不同的教育背景,而老
姐们儿对话的北京“味儿”却没有表现出来。对于不是北京人的演员,要想说出
北京话的“味儿”,必须一句话一句话细细地“抠”,把北京人说话的味儿“抠”
出来,把包含在话语中异常丰富的内涵“抠”出来,这样说出来才是真正的北京
话。其实,即使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特别是年轻演员,也必须这样做,说出来的
话才有北京味儿。
怎样才能把北京话异常丰富的内涵表达出来,把北京话的“味儿”表现出来?
本文以一句北京话为例,说明北京话只能“这样说”:
“轻易不来,来了会子,多呆会儿,咱娘儿俩说会子话。”
这是一句极普通的北京话,其中的“潜台词”颇多,许多北京的人情世故也
包含在这句话中了。能咂摸出这句话的北京味儿很不容易,能把这句话说出北京
味儿就更难了。
这是一位女性长辈对很长时间没有来看她的晚辈说的话。晚辈来看她,来的
时间不长就要回去,长辈在他(她)要走时说这几句话挽留,有时候还要一边说
话一边张开双臂邀遮。
怎么说才能说出北京味儿呢?这需要一句一句(一个逗号算一句)地琢磨。
第一句:“轻易不来”。
意思是很长时间都没来了。“轻易”两个字,值得说一说。在这句北京话中,
“轻易”不能按字典读“qīng yì”,很怪,要读成“qióng yong”,“轻
(qióng)”读二声,“易(yong)”轻声。这里的“轻易”是很长时间的意思。
如“轻易不吃”、“轻易不去”等等都是“很长时间”的意思。说的时候,“易”
字不能说“实”,其字音不能全说(读)出来,但也不能不说。北京话里面有很
多这种情况,说起来很有意思。以“东直门”为例,北京人说“东直门”的时候,
不是说成“东、直、门”,每个字都说的很清楚,那样,北京味儿全无。“东直
门”三个字不是每个字都是“落实”的。“东”和“门”要实实在在地说,“直”
字则不能实实在在说出来,但又不是不说,不能说“东门”,那就更不成话了,
而是在还没有发出“直”的确切读音,即还没有完整地发出“直”的字音,只占
用极短的一点儿时间,就飞快地滑到后面“门”的字音上。其具体的读法用拼音
法是没有办法表现的,恐也很难用书面语言表现出来,只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去体味。北京话里这种情况还有一些,如“西直门”、“德胜门”、“齐化门”
(朝阳门的元代称呼)等等,中间的“直”、“胜”、“化”等,北京人说的时
候都是这样“含糊着说”。“大栅栏儿”的“栅”也是这种情况。
回过来说“轻易”的“易”字。这里的“易”字同“东直门”、“西直门”、
“德胜门”、“齐化门”、“大栅栏儿”的“直”、“胜”、“化”、“栅”相
同,说的时候含糊着滑过去。从时间说,读“易(yong)”字的时间很短,甚至
短得分不清是不是“易(yong)”的轻声。
从语速来说,“轻易不来”比下一句“来了会子”要稍快一点儿。
上面把“轻易不来”“翻译”成普通话的“很长时间没来”是不够确切的,
把北京味儿“翻译”没了,而且丢失了许多言外的意味。问题就出在那个“不”
字上。
“不”字的音要稍重一些,因为这个“不”字带有一些情绪在里面,即稍有
一点儿埋怨、责备的意思,但却是亲切的。言外的意思是:我很想你,可是你却
很长时间没来。重点不是埋怨和责备,而是要表达对对方的想念。在“亲切地埋
怨”,“亲切地责备”中,强调的是“我很想你”。
下一句:“来了会子”。
“了”轻声,“会”不读第四声,要读第三声,“子”轻声。
这句更妙,妙在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的背离。如果照字面去理解,就从根本
上弄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看,这句话是“来了一会儿”或“来了一段时间”
的意思,但细细琢磨却不是字面的意思,很奇怪,实际意思竟然是:“好不容易
才来了一次”。这与字面意思几乎毫不沾边,但却恰恰是这样的意思,这真是北
京话的奇妙之处。如果不是长时间浸淫于北京话的语言环境中,是很难体味出来
的。其中也有“亲切地责备”和“亲切地埋怨”, 还有欢迎的意味。意思是:
我很想你,好不容易把你盼来了,你却只坐了一会儿,就要回去。
第三句:“多呆会儿”。
“会”字同样不读第四声,而要读第三声且儿化。
既然很想你,好不容易盼你来了,所以要请你多坐一会儿。其中包含不要急
着回去的意思。这里也有“亲切地埋怨”,其言外的意思是:“很长时间都不来,
好不容易盼你来了,还不多坐一会儿?”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候也说:
“怎么也得吃了饭再走。”如果家里房间充裕,也常说:“呆两天(或呆几天)
再走”。
多坐一会儿干嘛?“咱娘儿俩说会子话”。
“娘”字儿化,“会子话”的“会”也是第三声,“子”轻声。
这里的“咱娘儿俩”包含的信息颇多。第一,“咱”字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第二,对话双方是两代人。第三,老一辈是年长的女性,晚一辈则可男可女,女
性的可能性大些。第四,晚一辈不是老一辈的直系子女。因为这几句话有客气的
意思,如果是自己的子女就不会这么客气了。但亲戚关系也不会太远,可能是侄
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等,如《正阳门下》剧中春明妈与小杏的关系。也可
能是要好朋友的子女。第五,说话对象(晚辈)一般来说,至少十几岁,也可能
是二十几岁,甚至更大些。因为至少十几岁才能懂得一些家长里短的事儿,才能
“说会子话”。但不论这位晚辈多大,必是两辈人,否则不能说“娘儿俩”。
这里“说会子话”的“会子”与上面“来了会子”的“会子”尽管字面一样,
但意思却不一样。“来了会子”的“会子”时间意味不浓,甚至可说是没有时间
意味。“说会子话”的“会子”却是就时间说的。“说会子话”不是说一会儿话,
而是说话的时间要稍长一些。当然也不会太长,不是要说一整天的话。
“说会子话”的“话”的内容一般是家长里短的事,如,晚辈父母的身体如
何,他大姨家的小三儿上学了没有,他三姑家的二丫头是不是出阁(出嫁)了,
谁谁谁的媳妇生了个小子还是丫头……等等等等。都是一些亲友间相互关切的家
长里短的事。这些话透着那么亲切、热情,渗透着北京人那种浓浓的亲情。
那晚辈带着这浓浓的亲情回去了。回去后还要向家长“学舌”(汇报),把
这浓浓的亲情带给家长。就在这样一次一次的来往中,密切了亲友间的感情。那
晚辈也在这种浓浓亲情的交往中,在这种老北京民间人情世故的熏陶下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