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
1 楼
当然,是终于成行的奥赛博物馆。
2010年,旧金山德扬博物馆举办了大型的奥赛珍宝展,我从印象派的兴起看到了印象派
的鼎盛,却没能够继续观看到后印象派,没能从修拉、塞尚过渡到高更与梵高。这个遗
憾,是此次巴黎行的一个巨大动力。
早上八点多乘地铁到达,还是排了长队。我们后面是两个武汉阿姨,老公孩子都留在家
里,只两个女友结伴出国旅游。先在西班牙玩了一圈,英语不太灵光可也不肯跟团。两
个阿姨的孩子都不小了,十几岁,可这俩人看起来都相当焕发,叽叽喳喳地跟我们唠叨
在西班牙吃到的好东西。长队也不觉长了,分手时甚至还有些不舍,想听她们再讲讲一
路历险。
终于进入大厅,尽管有所准备,还是没想到在看画之前先见到了罗丹的《地狱之门》。
雕塑的青铜复制品在斯坦佛大学的罗丹雕塑园见了很多次,却一直不知道石膏原像收在
奥赛。《地狱之门》是罗丹最伟大的一组作品,耗时37年,直到他去世仍未完成。雕像
刻画的是但丁《神曲》中《地狱篇》的场景。《神曲》中描述地狱形似上宽下窄的漏斗
,共九层,罪人灵魂按生前所犯罪孽等候上帝审判。地狱之门位于漏斗最上的入口处,
其上铭刻:
“通过我,进入痛苦之城,
通过我,进入永世凄苦之深坑,
通过我,进入万劫不复之人群。
正义促动我那崇高的造物主;神灵的威力、最高的智慧和无上的慈爱,
这三位一体把我塑造出来。
在我之前,创造出的东西没有别的,只有万物不朽之物,
而我也同样万古不朽,与世长存,
摒弃一切希望吧,你们这些由此进入的人。”
罗丹创作的《地狱之门》高六米,宽四米,厚一米,上有180人物/形象,包括最著名的
“思想者”,“吻”,“三个影子”等(这其中也有罗丹工作室许多助手的功劳,最著
名的为他的情人卡蜜儿,但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石膏门与青铜门在观感上还是有不
小差别的,石膏更细腻,仿佛还留着雕塑家手指的印记,青铜则更厚重,更吻合“地狱
之门”的意境。
另外两组惊人的雕塑,一是法国雕塑家让-巴蒂斯·卡尔波(Jean-Baptisete Carpeaux
)1869年为巴黎歌剧院创作的群像《舞蹈》,二是雕塑家路易斯-欧内斯特·巴莱斯
(Louis-Ernest Barrias)1894年的《捕鳄鱼的人》。这两组雕像都有非常逼真的动感
。前者意在表现舞蹈的动态喜悦之情,当年初展之时却因女子裸体形象过于逼真而遭非
议和墨水瓶的攻击。后者刻画的是努比亚土著猎人用长矛刺杀鳄鱼营救母子,很有“插
画”感,因为这位巴莱斯是法兰西艺术学院的超级优等生,一路绿灯升上教授,是很传
统的雕塑流派。努比亚勇士的选材,逼真的鳄鱼鳞片和仙人掌刺针,包括受鳄鱼攻击头
向下晕倒的裸体女人,都有另类世界的叙事感。后来再查资料,才发现原来这一组雕塑
是为巴黎历史自然博物馆的人类学馆所创作的大型浮雕,难怪要选择努比亚人为对象!
奥赛的雕塑收藏远不能与卢浮宫的雕塑园相比,但比较卢浮宫的古典庄严,还是有一些
趣味的。比如法国著名的拿破仑画家,让-路易斯·欧内斯特·梅索尼(Jean-Louis-
Ernest Meissonier)的卡通雕塑,滑稽搞笑。创作者是法国画家/雕塑家艾平奈(
Prosper d'Epinay)。艾平奈的作品大多是古典主义的庄严华美,可他为什么要在1875
年创作出这么一个滑稽像来呢?从非常有限的资料里,我能查到的大致猜测为,艾平奈
是法国漫画/雕像家让-皮埃尔·当唐(Jean-Pierre Dantan)的学生,而当唐被誉为漫
画雕塑的创始人,擅于刻画著名的政治文化人物。普法战争后拿破仑三世很注重雕像等
艺术形式的政治宣传作用,资助了一批御用雕塑家,其中就包括艾平奈。他在1875年,
也就是拿破仑三世流亡英国去世后两年,沿袭当唐的传统创作了梅索尼的滑稽塑像,这
也许是巧合、致敬?或许还有着更深的政治原因?
另外有趣的是雕塑家弗朗索瓦·蓬蓬(François Pompon)的北极熊和猫头鹰。蓬
蓬曾经当过罗丹的助手,却决定摒弃表现主义的人物雕塑转而开拓新颖的动物雕塑,是
现代雕塑的先驱。他的北极熊线条简洁流畅,却在抽象中传达出熊的“动物精华”(
essence of the animal)。这个“精华”,在我个人的观感看来,是身躯和四肢的重
量(去除多余细节的肢体的圆润扎实)对比头颅的轻盈(非常精炼的耳朵、眼睛和鼻子
细节),是一种内在的动态生命力。这个巨大的大理石北极熊雕像被置于奥赛咖啡厅的
侧面,中午在咖啡馆吃饭,正好能坐在熊的对面近距离观察。这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雕
塑,初看简单,可越看越有味道,动物的好奇心(似乎在微笑的表情)、探查力,在那
么简单的一个形体里,却被表达地那么充分,这不就是极简主义的魅力吗?
蓬蓬的猫头鹰也同样传神,尤其那个好像愁眉苦脸的八字眉最为有趣。它好像在说,看
什么看,你们愚蠢的人类!
2010年,旧金山德扬博物馆举办了大型的奥赛珍宝展,我从印象派的兴起看到了印象派
的鼎盛,却没能够继续观看到后印象派,没能从修拉、塞尚过渡到高更与梵高。这个遗
憾,是此次巴黎行的一个巨大动力。
早上八点多乘地铁到达,还是排了长队。我们后面是两个武汉阿姨,老公孩子都留在家
里,只两个女友结伴出国旅游。先在西班牙玩了一圈,英语不太灵光可也不肯跟团。两
个阿姨的孩子都不小了,十几岁,可这俩人看起来都相当焕发,叽叽喳喳地跟我们唠叨
在西班牙吃到的好东西。长队也不觉长了,分手时甚至还有些不舍,想听她们再讲讲一
路历险。
终于进入大厅,尽管有所准备,还是没想到在看画之前先见到了罗丹的《地狱之门》。
雕塑的青铜复制品在斯坦佛大学的罗丹雕塑园见了很多次,却一直不知道石膏原像收在
奥赛。《地狱之门》是罗丹最伟大的一组作品,耗时37年,直到他去世仍未完成。雕像
刻画的是但丁《神曲》中《地狱篇》的场景。《神曲》中描述地狱形似上宽下窄的漏斗
,共九层,罪人灵魂按生前所犯罪孽等候上帝审判。地狱之门位于漏斗最上的入口处,
其上铭刻:
“通过我,进入痛苦之城,
通过我,进入永世凄苦之深坑,
通过我,进入万劫不复之人群。
正义促动我那崇高的造物主;神灵的威力、最高的智慧和无上的慈爱,
这三位一体把我塑造出来。
在我之前,创造出的东西没有别的,只有万物不朽之物,
而我也同样万古不朽,与世长存,
摒弃一切希望吧,你们这些由此进入的人。”
罗丹创作的《地狱之门》高六米,宽四米,厚一米,上有180人物/形象,包括最著名的
“思想者”,“吻”,“三个影子”等(这其中也有罗丹工作室许多助手的功劳,最著
名的为他的情人卡蜜儿,但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石膏门与青铜门在观感上还是有不
小差别的,石膏更细腻,仿佛还留着雕塑家手指的印记,青铜则更厚重,更吻合“地狱
之门”的意境。
另外两组惊人的雕塑,一是法国雕塑家让-巴蒂斯·卡尔波(Jean-Baptisete Carpeaux
)1869年为巴黎歌剧院创作的群像《舞蹈》,二是雕塑家路易斯-欧内斯特·巴莱斯
(Louis-Ernest Barrias)1894年的《捕鳄鱼的人》。这两组雕像都有非常逼真的动感
。前者意在表现舞蹈的动态喜悦之情,当年初展之时却因女子裸体形象过于逼真而遭非
议和墨水瓶的攻击。后者刻画的是努比亚土著猎人用长矛刺杀鳄鱼营救母子,很有“插
画”感,因为这位巴莱斯是法兰西艺术学院的超级优等生,一路绿灯升上教授,是很传
统的雕塑流派。努比亚勇士的选材,逼真的鳄鱼鳞片和仙人掌刺针,包括受鳄鱼攻击头
向下晕倒的裸体女人,都有另类世界的叙事感。后来再查资料,才发现原来这一组雕塑
是为巴黎历史自然博物馆的人类学馆所创作的大型浮雕,难怪要选择努比亚人为对象!
奥赛的雕塑收藏远不能与卢浮宫的雕塑园相比,但比较卢浮宫的古典庄严,还是有一些
趣味的。比如法国著名的拿破仑画家,让-路易斯·欧内斯特·梅索尼(Jean-Louis-
Ernest Meissonier)的卡通雕塑,滑稽搞笑。创作者是法国画家/雕塑家艾平奈(
Prosper d'Epinay)。艾平奈的作品大多是古典主义的庄严华美,可他为什么要在1875
年创作出这么一个滑稽像来呢?从非常有限的资料里,我能查到的大致猜测为,艾平奈
是法国漫画/雕像家让-皮埃尔·当唐(Jean-Pierre Dantan)的学生,而当唐被誉为漫
画雕塑的创始人,擅于刻画著名的政治文化人物。普法战争后拿破仑三世很注重雕像等
艺术形式的政治宣传作用,资助了一批御用雕塑家,其中就包括艾平奈。他在1875年,
也就是拿破仑三世流亡英国去世后两年,沿袭当唐的传统创作了梅索尼的滑稽塑像,这
也许是巧合、致敬?或许还有着更深的政治原因?
另外有趣的是雕塑家弗朗索瓦·蓬蓬(François Pompon)的北极熊和猫头鹰。蓬
蓬曾经当过罗丹的助手,却决定摒弃表现主义的人物雕塑转而开拓新颖的动物雕塑,是
现代雕塑的先驱。他的北极熊线条简洁流畅,却在抽象中传达出熊的“动物精华”(
essence of the animal)。这个“精华”,在我个人的观感看来,是身躯和四肢的重
量(去除多余细节的肢体的圆润扎实)对比头颅的轻盈(非常精炼的耳朵、眼睛和鼻子
细节),是一种内在的动态生命力。这个巨大的大理石北极熊雕像被置于奥赛咖啡厅的
侧面,中午在咖啡馆吃饭,正好能坐在熊的对面近距离观察。这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雕
塑,初看简单,可越看越有味道,动物的好奇心(似乎在微笑的表情)、探查力,在那
么简单的一个形体里,却被表达地那么充分,这不就是极简主义的魅力吗?
蓬蓬的猫头鹰也同样传神,尤其那个好像愁眉苦脸的八字眉最为有趣。它好像在说,看
什么看,你们愚蠢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