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吴道平:在情义和忠诚之间――有关杨帆的一个故事
avatar
吴道平:在情义和忠诚之间――有关杨帆的一个故事#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D*R
1
前些时候在CND上读到转载《炎黄春秋》的文章,“项英秘书扬帆谈皖南事变”一文(
按:“扬帆”应为“杨帆”,不知是《炎黄春秋》错了,还是转载错误),回忆起有关
杨帆的一个故事。
抗战之前,国民党宣传部门负责人, CC派的重要人物张道藩在南京办了一所“国立戏
剧专科学校”。一天,学校的工作人员殷杨(故事原出处作尹杨,疑误)被捕,因为他是
潜伏的共产党。张道藩出于对青年、对人才的爱护,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声望和地位
,从当时的宪兵司令谷正伦手中将殷杨保释出来,然后派自己的亲信部下唐绍华将殷杨
送到安全的地方。
十多年过去了。 国内形势巨变。1949年,共产党在国共战争中获胜,国民党失败退出
大陆。张道藩被中共列为“第二批内战战犯”之一,随着国民政府一起逃亡去了台湾。
故事的两个主角,戏剧学校的同事唐绍华和殷杨之间,发生了戏剧性的故事。
当年送殷杨逃走的唐绍华没有来得及逃离大陆,在上海被作为国民党特务逮捕。根据当
时中共的政策,像唐这样被作为小特务逮捕的(其实他只是个拍电影的文化人),起码
要劳改十年二十年,被杀的可能都有。关在监狱里的唐绍华,彷徨不安地等待命运的判
决。
有一天,狱吏提出唐绍华,告诉他上海公安局长杨帆要见他。唐很奇怪,他这个案子需
要公安局长亲自审问吗?待到了办公室一看,坐在面前的公安局长杨帆,就是他当年送
走的殷杨。
已经是胜利者、掌握生杀大权的杨帆完全没有把唐绍华当成犯人,而是当成了一位老友
。他首先问候“道公好吗?” “道公”是对张道藩的尊称。从这一称呼就可以看出,
对当年的恩人、现在已名列“战犯” 的张道藩,杨帆还保持着的尊敬和关怀。
然后,杨帆问唐绍华自己有什么打算。唐说他希望去北京发展。这当然是非常天真的想
法,表明唐对共产党还缺乏了解。在中共统治之下,唐背着特务之名,和国民党CC派、
和“战犯”张道藩有割不断的关系,哪里还会有机会发展他所希望从事的电影事业?能
够保命就已经是万幸了。
杨帆当然知道唐的想法非常危险,就说了一番话,“你不是在拍电影方面有兴趣有才能
吗?何不带着你的影片到香港去发展、为人民赚些外汇?国家需要外汇。”这就暗示唐
赶快逃走。唐心领神会,马上表示愿意去香港。这样,唐走出监狱,手持上海公安局发
的通行证合法去了香港,后来又去了台湾。
三位主角后来的命运真令人感慨万千。
杨帆的命运众所周知。他1955年被作为内奸逮捕,坐牢二十多年,精神崩溃,双目失明
,受尽迫害,直到1983年才彻底平反。所幸还得享高寿,1998以八十七岁高龄逝世。
张道藩到台湾后,受到蒋氏父子重用,从1952年起任立法院长,一做就是十年。居官虽
高,却清廉自守,一介不取,热心发展文化事业。1968年去世,身后留下《文集》、《
画集》(张年轻时曾在英法学绘画)各一部。
唐绍华呢?因杨帆义释得以逃脱牢笼,一展戏剧长材。在港、台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
他一生创作舞台五十余种,电影剧作七十余种,执导电影五十多部。除此之外,著有《
电影艺术入门》等二十余种书。他还担任过台湾影业公司副总经理,中英文版《观光》
月刊社社长,政工干校、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是港台文化界的著名人物。他
的一切成就,离开了杨帆的义举都无从谈起。
这个故事来自台湾文学大师王鼎钧先生的巨著、他的回忆录第四卷《文学江湖》。笔者
仅根据杨帆的传记材料,对原文个别记忆有误的地方作了校正。
故事发生在六十多年前。如今回头看看,有许多可以值得思考的地方。
王先生参加过国共内战,亲身经历过红色恐怖和白色恐怖。晚年他在回忆录中冷峻地说
,“天下已乱,人人学习无情。”确实,在近代中国极端严酷的环境中,人往往被逼在
生存-死亡的分界线上挣扎,有时只有凭借残酷无情才能苟活。
但是,“情”,包括爱情、亲情、友情,毕竟是人类通过千百万年进化而保留下来的自
然本能,是人性无法分离的一部分。因此即使无尽的血海,无边的黑暗,也不能掩盖其
的光辉。王先生用了“学习”一词,就表明他并不认同“无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他讲给我们听的这个故事,就是有说服力的一例。
再看看我们故事的三位主角。
张道藩、唐绍华和杨帆,毫无疑问各自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忠实党员。但是,他们都没
有因对党的忠诚而泯灭人性、变得铁石心肠、冷酷无情。面对着生灵涂炭、尸山血海,
你死我活的国共斗争,在对党的忠诚和情义之间,三位主角都选择了情义。这对张道藩
、唐绍华来说,还不难做到,因为国民党从未要求过它的党员要在一切问题上都无情无
义,不许有丝毫的人情味。放走杨帆,无论是张道藩还是唐绍华,都不会有人身危险。
杨帆就不同了。中共的意识形态一直要求对敌人要无情,要残酷,对敌立场不允许丝毫
动摇;要将对党、党的政策、纪律、领袖的忠诚永远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为这些要六
亲不认。杨帆完全了解他所做的是违反了党的纪律,而且在此之前他在新四军工作的时
期,就已经因内奸嫌疑而被审查、受过迫害。放走恩人将承担巨大风险。在这个问题上
,他的情义、良知、道德的考虑超过了对党的忠诚。从这一行为看来,后来他受到迫害
,势所必然。
故事的三位主角都值得我们尊敬。杨帆的在承担巨大风险情况下作出的选择,则更具有
牺牲精神,更加崇高。
张道藩的义举引出了杨帆的义举;杨帆的义举给唐绍华的创作提供了可能;唐绍华的创
作又使得终身从事文化发展工作的张道藩看到了自己事业的成绩。人世间的因果链真令
人感到玄妙神奇,不可思议,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2013年二月二十五日
avatar
c*d
2
三个人都很了不起。
无论是谁,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之下还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而不
是随波逐流,都值得景仰。
avatar
m*j
3
re
赞逆水行舟的智慧和勇气

【在 c********d 的大作中提到】
: 三个人都很了不起。
: 无论是谁,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之下还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而不
: 是随波逐流,都值得景仰。

avatar
wh
4
留在国内的真惨,好在还活到平反。前一阵看了一篇比较钱学森和他的同学徐璋本的文
章,链接在此:
http://m.yuedu.163.com/reader/news/content.do?source_uuid=64bc1
摘录几段:
以钱学森的知识和对社会的理解,他不会不明白他所生活时代的特点,在同时代知识分
子中,钱学森的人文素养是相当全面的一位,但钱学森准确判断到了他所生活时代的极
权特征,所以除了专业以外,他的独立性完全退回内心,以一切顺应时代为基本生存方
式。
人们经常提到一九五八年钱学森的一篇文章,认为钱学森失去了科学家的良知,为人有
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提供了科学说明。我倒更愿意在人生智慧的意义上理解钱学森,他
要保存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只能选择这样的方式,否则就是以卵击石。我们可以
想到钱学森一位同学徐璋本的遭遇。
……
徐璋本一九五七年成为右派,后被投入监狱,经历二十年囚徒生活,改革开放后不久就
去世了。同样的教育背景,同样的专业特长,同样人生关键处的选择,最后结局完全不
同。根源在于他们对时代的理解和对世界的认知不同。
……
钱学森对他生活时代的判断是准确的,他的时代早就到来了;而徐璋本对人生的判断是
深刻的,他的时代没有到来,他死后方生!徐璋本是思想家,他当为真理献身,钱学森
是工程师,他要为现实服务。
……
钱学森和徐璋本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人生道路自然也就不同。巫宁坤在他的
回忆录《一滴泪》中有一个经典细节,一九五〇年,李政道送巫宁坤回中国大陆,巫宁
坤问李政道为什么不回,李政道回答不愿意让人洗脑。一九五七年李政道和杨振宁一同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巫宁坤已在农场劳改。
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之初,受尽磨难的巫宁坤立即选择离开中国,而到了一九八九年后
,当年选择离开的杨振宁却选择回中国大陆定居,这就是一个人对时代的感觉和判断。
在这一点上,钱学森和杨振宁一样,有非常好的直觉,他们选择最好的。这或许就是钱
学森他们那一代科学家的宿命,去留均在刹那间,人生也就截然不同了。
还有,多谢鱼……

【在 D****R 的大作中提到】
: 前些时候在CND上读到转载《炎黄春秋》的文章,“项英秘书扬帆谈皖南事变”一文(
: 按:“扬帆”应为“杨帆”,不知是《炎黄春秋》错了,还是转载错误),回忆起有关
: 杨帆的一个故事。
: 抗战之前,国民党宣传部门负责人, CC派的重要人物张道藩在南京办了一所“国立戏
: 剧专科学校”。一天,学校的工作人员殷杨(故事原出处作尹杨,疑误)被捕,因为他是
: 潜伏的共产党。张道藩出于对青年、对人才的爱护,利用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声望和地位
: ,从当时的宪兵司令谷正伦手中将殷杨保释出来,然后派自己的亲信部下唐绍华将殷杨
: 送到安全的地方。
: 十多年过去了。 国内形势巨变。1949年,共产党在国共战争中获胜,国民党失败退出
: 大陆。张道藩被中共列为“第二批内战战犯”之一,随着国民政府一起逃亡去了台湾。

avatar
R*k
5
Re

【在 c********d 的大作中提到】
: 三个人都很了不起。
: 无论是谁,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之下还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而不
: 是随波逐流,都值得景仰。

avatar
R*k
6
许多时候只是运气啦,也有许多人一生谨慎,最后结局却很惨的。
钱当年如果不是麦卡锡主义搞他,逼得他不得不回国,现在也就是Caltech的一个退休
老教授而已。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留在国内的真惨,好在还活到平反。前一阵看了一篇比较钱学森和他的同学徐璋本的文
: 章,链接在此:
: http://m.yuedu.163.com/reader/news/content.do?source_uuid=64bc1
: 摘录几段:
: 以钱学森的知识和对社会的理解,他不会不明白他所生活时代的特点,在同时代知识分
: 子中,钱学森的人文素养是相当全面的一位,但钱学森准确判断到了他所生活时代的极
: 权特征,所以除了专业以外,他的独立性完全退回内心,以一切顺应时代为基本生存方
: 式。
: 人们经常提到一九五八年钱学森的一篇文章,认为钱学森失去了科学家的良知,为人有
: 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提供了科学说明。我倒更愿意在人生智慧的意义上理解钱学森,他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