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t和他的脉脉莲池#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L*h
1 楼
Oscar-Claude Monet是法国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1874年,Monet和志同道
合的画家们,Pierre-Auguste Renoir, Camille Pissarro, Edgar Degas 以及 Alfred
Sisley等等,举办了第一次独立画展。由于他的其中一幅参展作品题为《印象,日出
》,因而被当时的传统评论家们讥讽为“印象派”,暗指画作未完成,只是粗浅地描摹
出了印象。没想到Monet们很喜欢这个称呼,享誉盛名的印象派由此起源。
Monet出生于1840年。从小酷爱画画,11岁就入当地的艺术中学专攻美术。他的人物卡
通漫画(caricature)在当地小有名气,常常为他挣些数目不少的零花钱。
在Monet长达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绘画题材丰富多样,有人物,风景,建筑,
静物等等。他勤于思考和实验,擅长光与影的表现技法。每一个题材都给艺术史上留下
了风格独具的大师级作品,体现出他精深的艺术造诣,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他以夏日
莲池为主题的创作系列。
1883年,Monet定居于法国诺曼底小镇Giverny。在他占地两公顷的宅院里,Monet亲手
设计了一个大花园,包括一鉴莲池。他沉醉于园艺,事必躬亲,每天都给花园工匠写下
设计的细节和种植花木的布局。最多的时候,曾经用过七个园丁来打理花园。他在池塘
里种了法国本土的白睡莲,还千里迢迢从南非和埃及引进了其他种类和颜色的莲花,把
整个池塘点缀得多姿多彩。当时日本文化和艺术风格在法国风靡一时。Monet也独具匠
心地在莲池上架设了一虹精巧的日式木拱桥。盛夏时节,登桥凭栏,清风盈怀。放眼远
望去,郁郁葱葱;定睛凝神处,满目惊喜。在这座花园里,Monet倾尽了数十年的心血
和才情,所以他感慨道:“这座花园是我最美妙的作品。”
从1899年起,Monet的绘画生涯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他开始了以睡莲为主题的长达二
十多年的绘画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然主题相同,但是他一直都在不懈地尝试
新的技巧和风格,他的两百五十多幅睡莲,每一幅都给观者不同的感觉和体验。
他最初的画作,一般是以日式拱桥为画面的焦点,桥下是温柔淡雅的朵朵睡莲,蓝的,
白的,粉红的,都依偎在一片温温润润的绿上,一直延伸到水草深处。桥上细柳披拂,
给画面添加了几分纵向的线条。拱桥长而有节奏感的栏杆平衡了画面上的树叶,莲花,
莲叶,水草和倒影的细小笔触,消除了琐碎无序的感觉;桥的弧形也天衣无缝地溶入了
整个画面的恬静随意之中。
如同坠入情网一般,那时的Monet,每一个夏日都长时间地流连于睡莲池畔,欣赏莲花
莲叶在不同晴雨天气下,以及一天不同时刻在天光云影变幻里的不同呈现,感受池水与
莲在风的流动中,瞬间的波光潋滟花瓣颤动,并把这种稍纵即逝的美妙印象在画布上描
摹展现出来。
后来渐渐的,他直接忽略了画中的远景,整个画布就如同是莲池中精心剪裁出的一片。
只见如水晶般湛蓝的水面上,飘浮着片片莲叶,朵朵睡莲风姿绰约,娇俏可人。池面如
镜,把蓝天和垂柳的枝条尽数映入池底,如同水底揽入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令观者心潮
荡漾,不由自主地迷失在这似幻似真的画境中。
再后来,整个画布不再象早期那样色彩丰富对比鲜明,笔触也比较宽疏而随意流畅。在
远看近乎单一的色调下,点缀有星星点点分散的睡莲印象。这种风格更趋于抽象,画中
具体的睡莲水草细节都消融了,其意在于超越真实表象,更直接呈现出画者所要表达的
浪漫情绪和梦幻气息。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Monet开始了他的一生中最气势磅礴的创作 - 一个高达六英尺总长
达三百英尺的莲池壁画系列。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深受白内障和肺癌的困扰和折磨。
由于白内障的影响,他的视力对颜色的敏感度严重减退,有时甚至需要靠读颜料管上的
标注来确认颜色。这组壁画历经了他十年的生命,完成后他把它们捐献给法国政府作为
一战结束的纪念。法国政府专门在巴黎修建了橘园博物馆(Musée de l'Orangerie)
,以永久陈列这些壁画。
(请参看Khan Academy 提供的橘园博物馆壁画介绍和评点 video:
http://smarthistory.khanacademy.org/water-lilies.html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Monet笔下,莲花莲叶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
体的境界,反倒不需赘施笔墨。就像画者自己所期冀的:我的画作不需理解,只要去爱
去感受即可。面对那一池深深浅浅的湛蓝澄绿,在水光流泻的似乎无主题的意境幻象中
,静下心来,放缓呼吸,就可以感受到画者这不矫饰喧嚣,不邀宠于形的艺术灵感,欣
赏它所体现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之美。
合的画家们,Pierre-Auguste Renoir, Camille Pissarro, Edgar Degas 以及 Alfred
Sisley等等,举办了第一次独立画展。由于他的其中一幅参展作品题为《印象,日出
》,因而被当时的传统评论家们讥讽为“印象派”,暗指画作未完成,只是粗浅地描摹
出了印象。没想到Monet们很喜欢这个称呼,享誉盛名的印象派由此起源。
Monet出生于1840年。从小酷爱画画,11岁就入当地的艺术中学专攻美术。他的人物卡
通漫画(caricature)在当地小有名气,常常为他挣些数目不少的零花钱。
在Monet长达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绘画题材丰富多样,有人物,风景,建筑,
静物等等。他勤于思考和实验,擅长光与影的表现技法。每一个题材都给艺术史上留下
了风格独具的大师级作品,体现出他精深的艺术造诣,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他以夏日
莲池为主题的创作系列。
1883年,Monet定居于法国诺曼底小镇Giverny。在他占地两公顷的宅院里,Monet亲手
设计了一个大花园,包括一鉴莲池。他沉醉于园艺,事必躬亲,每天都给花园工匠写下
设计的细节和种植花木的布局。最多的时候,曾经用过七个园丁来打理花园。他在池塘
里种了法国本土的白睡莲,还千里迢迢从南非和埃及引进了其他种类和颜色的莲花,把
整个池塘点缀得多姿多彩。当时日本文化和艺术风格在法国风靡一时。Monet也独具匠
心地在莲池上架设了一虹精巧的日式木拱桥。盛夏时节,登桥凭栏,清风盈怀。放眼远
望去,郁郁葱葱;定睛凝神处,满目惊喜。在这座花园里,Monet倾尽了数十年的心血
和才情,所以他感慨道:“这座花园是我最美妙的作品。”
从1899年起,Monet的绘画生涯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他开始了以睡莲为主题的长达二
十多年的绘画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然主题相同,但是他一直都在不懈地尝试
新的技巧和风格,他的两百五十多幅睡莲,每一幅都给观者不同的感觉和体验。
他最初的画作,一般是以日式拱桥为画面的焦点,桥下是温柔淡雅的朵朵睡莲,蓝的,
白的,粉红的,都依偎在一片温温润润的绿上,一直延伸到水草深处。桥上细柳披拂,
给画面添加了几分纵向的线条。拱桥长而有节奏感的栏杆平衡了画面上的树叶,莲花,
莲叶,水草和倒影的细小笔触,消除了琐碎无序的感觉;桥的弧形也天衣无缝地溶入了
整个画面的恬静随意之中。
如同坠入情网一般,那时的Monet,每一个夏日都长时间地流连于睡莲池畔,欣赏莲花
莲叶在不同晴雨天气下,以及一天不同时刻在天光云影变幻里的不同呈现,感受池水与
莲在风的流动中,瞬间的波光潋滟花瓣颤动,并把这种稍纵即逝的美妙印象在画布上描
摹展现出来。
后来渐渐的,他直接忽略了画中的远景,整个画布就如同是莲池中精心剪裁出的一片。
只见如水晶般湛蓝的水面上,飘浮着片片莲叶,朵朵睡莲风姿绰约,娇俏可人。池面如
镜,把蓝天和垂柳的枝条尽数映入池底,如同水底揽入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令观者心潮
荡漾,不由自主地迷失在这似幻似真的画境中。
再后来,整个画布不再象早期那样色彩丰富对比鲜明,笔触也比较宽疏而随意流畅。在
远看近乎单一的色调下,点缀有星星点点分散的睡莲印象。这种风格更趋于抽象,画中
具体的睡莲水草细节都消融了,其意在于超越真实表象,更直接呈现出画者所要表达的
浪漫情绪和梦幻气息。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Monet开始了他的一生中最气势磅礴的创作 - 一个高达六英尺总长
达三百英尺的莲池壁画系列。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深受白内障和肺癌的困扰和折磨。
由于白内障的影响,他的视力对颜色的敏感度严重减退,有时甚至需要靠读颜料管上的
标注来确认颜色。这组壁画历经了他十年的生命,完成后他把它们捐献给法国政府作为
一战结束的纪念。法国政府专门在巴黎修建了橘园博物馆(Musée de l'Orangerie)
,以永久陈列这些壁画。
(请参看Khan Academy 提供的橘园博物馆壁画介绍和评点 video:
http://smarthistory.khanacademy.org/water-lilies.html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Monet笔下,莲花莲叶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
体的境界,反倒不需赘施笔墨。就像画者自己所期冀的:我的画作不需理解,只要去爱
去感受即可。面对那一池深深浅浅的湛蓝澄绿,在水光流泻的似乎无主题的意境幻象中
,静下心来,放缓呼吸,就可以感受到画者这不矫饰喧嚣,不邀宠于形的艺术灵感,欣
赏它所体现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