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客】毕飞宇的重奖小说《玉米》# LeisureTime - 读书听歌看电影
wh
1 楼
我没搞清《玉米》是中篇还是长篇——先看完图书馆的《小说月报2001年精品集》上册
,找不到下册,就按目录里的篇名上网找。毕飞宇的《玉米》在书目里是中篇,网上找
到的全文排序很怪:
http://book.kanunu.org/book3/7330/index.html
读完后查资料,说《玉米》这个长篇分为《玉米》、《玉秀》、《玉秧》三篇。又看到
《玉秀》获得2002年小说月报百花奖。那么这三篇应该是分别写作、最后合成的。《玉
米》这个系列获得小说月报奖、小说选刊奖、中国小说学会奖、鲁迅文学奖;英译本《
Three Sisters》(葛浩文、林丽君译)获得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用thymeee的话说,好多
奖金……
第一次读毕飞宇的中长篇,看完每一篇的强烈感觉是没完啊,网站没录全吧?找到其他
网站都一样。玉米到玉秀的过渡还自然,玉秀篇、玉秧篇最嘎然而止,人物似乎悬在半
空没有落地。好像作者关注的不在于人,在于漫延无边、一直潽到你脚下的社会气氛,
那的确是无以结尾、欲说还休了。
毕飞宇是江苏扬州人。小说写的是三位江淮农村姐妹从七十年代一个村支书的家庭奋斗
到县城的个人生活轨迹。我最喜欢的是轻松诙谐的文笔:既有农村式的,比如玉米穿上
柳粉香以前在宣传队穿的小开领春秋衫,“最惊心动魄的还在胸脯的那一把,凸是凸,
凹是凹,比不穿衣服还显得起伏,挺在那儿,像是给全村的社员喂奶。柳粉香当年肯定
正是那样,挺拔四方,漂亮得不像样子。”又有政治口令和日常生活揉合在一起的打趣
,比如飞行员彭国梁给玉米写的求婚信几乎全是理想和誓言、决心与仇恨,只在结尾害
羞表白:你愿意和我一起手拉手,和帝修反做斗争吗?当晚玉米的亲事就在全村传开,
玉米要和飞行员一起斗帝修反了。阶级的苦大仇深不过是日常的笑料调剂——这是举重
若轻的文学技巧兼生活哲学。
可小说一点不轻。一开始你还为心高气傲却未婚先孕、从此步步下坡的柳粉香叹息,为
七个妹妹、一个弟弟的长姐玉米的自尊自强、勤奋持家而击节,我昨天还在回帖里说她
的硬气让我想起方方、严歌苓笔下的女人。可越往后看越变味。村支书乱睡女人被掰倒
,长女玉米为了维护母亲、家庭、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不声不响地斗心计、关系、权力
,嫁给五十多岁丧妻的县革委会副主任,镇压狐狸精妹妹玉秀,骗说玉秀的私生子早夭
,坚不让她看孩子一眼——读到这里心瓦凉瓦凉的。农村女人都不吃素,村支书一倒台
,女人们把玉秀玉叶诱骗绑架,指挥七八个男人强奸这俩十来岁的女孩——看到这里也
瓦凉瓦凉。这不是方方严歌苓了,是刘恒的菊豆、苏童的大红灯笼,是勾心斗角杀气毕
现的狠毒女人。为什么都是女人?
玉米、玉秀的村县生活或许离城市远(其实都一样),幺妹玉秧的师范学校却如此熟悉
。保卫科科长夜里打着手电在校园里到处搜查爱情踪影,让我想起大学的师兄师姐在保
卫科窗前的树丛里留下的宣言:“在敌人的眼皮下作战”。我们是从小习惯于这样的斗
争切口的。老师在学生中发展秘密情报员,记录同学的不当言行,定期向老师汇报——
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么?我有过。内向不起眼的玉秧成了最佳情报员,她对诗人同学的
揭发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玉秧出于暗恋跟踪诗人,结果发现“楚天一个人站在草丛里
,并没有酝酿他的诗歌,而是叉着腿,面对着一棵树,全力以赴,对着天小便。小便被
楚天滋得特别高,差不多都过了楚天的头顶了。为了让小便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楚天
借用了屁股的力量,脚尖的力量,用力地往上拱。玉秧张开嘴,她再也没有料到,孤寂
的楚天,桀傲不驯的诗人,居然偷偷地在干这样的一件事,太下流了,太卑鄙了!”—
—毕飞宇对人性的描写始终幽默冷静),对同学和班主任的恋情揭发使他俩双双“掉进
了人民的汪洋大海”,她自己也在懵懂中被保卫科长骗身。以集体的名义戕害人性,更
让人瓦凉瓦凉。
毕飞宇在《玉米》的法文版自序中说:“战争结束了,但文革作为一种方式已经液化了
、染红了、变成了中国的血液,我们的每一滴血都学会了仇恨。”每个人为了争夺和扩
张自己的生存权力,互相戒备、猜忌、敌视、嘲骂、偷窥、揭发、站队、群斗。毕飞宇
称之为文革心态的延续,我觉得文革只是个比较大的靶子;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次次黑白
敌我的斗争吧?
昨天还看到网友说中国没有一部反映近代史的深刻作品。我感觉打动人心的文学和电影
作品并不少,没有一部深挖人性的史诗性作品可能也是事实,这和中国的文学传统有关
?附一段许子东对文革文学的分析批评(以前转过他对莫言作品获诺奖的分析,他很全
局视野头头是道,就是有点咬文嚼字;这段我精简了一下):
许子东把大陆的50部文革小说分成四个包含不同意义结构的叙事类型:契合大众通俗文
学趣味的灾难故事;体现知识分子、干部忧国情怀的历史反省;先锋派小说对文革的荒
诞叙述;以及红卫兵-知青角度的文革记忆。它们有四条最基本的诠释思路与叙述线索
:文革或是一场少数坏人迫害好人的灾难故事;或是一个坏事最终变成好事的历史教训
;或是很多好人合作而成的荒谬坏事;或是一种充满错误却又不肯忏悔的青春回忆。中
国读书人在整理文革记忆时,某种程度上只是建造一种为了忘却的记忆,通过讲述灾难
故事来疗治心创。这样的文革叙述究其实是逃避文革、忘却文革。(《为了忘却的集体
记忆》,上海三联2000年版)
不知道许子东有没有分析过2000年以后的文革/近代史作品,包括毕飞宇的这篇《玉米》
。《玉米》从1971年王家添儿子开场,写到1983年王玉秧读师范,把文革心态延续到
了当代,是否突破了上述的四种套路?作为中长篇,《玉米》人物不多,铺展不大,
线条也不深重,毕飞宇还是很有江浙作家的清秀气。他后来又写了《平原》、《推拿》
两个长篇,后者得了茅盾奖,可都不是历史题材。让我们继续寻寻觅觅中国近现代的史
诗性作品……
,找不到下册,就按目录里的篇名上网找。毕飞宇的《玉米》在书目里是中篇,网上找
到的全文排序很怪:
http://book.kanunu.org/book3/7330/index.html
读完后查资料,说《玉米》这个长篇分为《玉米》、《玉秀》、《玉秧》三篇。又看到
《玉秀》获得2002年小说月报百花奖。那么这三篇应该是分别写作、最后合成的。《玉
米》这个系列获得小说月报奖、小说选刊奖、中国小说学会奖、鲁迅文学奖;英译本《
Three Sisters》(葛浩文、林丽君译)获得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用thymeee的话说,好多
奖金……
第一次读毕飞宇的中长篇,看完每一篇的强烈感觉是没完啊,网站没录全吧?找到其他
网站都一样。玉米到玉秀的过渡还自然,玉秀篇、玉秧篇最嘎然而止,人物似乎悬在半
空没有落地。好像作者关注的不在于人,在于漫延无边、一直潽到你脚下的社会气氛,
那的确是无以结尾、欲说还休了。
毕飞宇是江苏扬州人。小说写的是三位江淮农村姐妹从七十年代一个村支书的家庭奋斗
到县城的个人生活轨迹。我最喜欢的是轻松诙谐的文笔:既有农村式的,比如玉米穿上
柳粉香以前在宣传队穿的小开领春秋衫,“最惊心动魄的还在胸脯的那一把,凸是凸,
凹是凹,比不穿衣服还显得起伏,挺在那儿,像是给全村的社员喂奶。柳粉香当年肯定
正是那样,挺拔四方,漂亮得不像样子。”又有政治口令和日常生活揉合在一起的打趣
,比如飞行员彭国梁给玉米写的求婚信几乎全是理想和誓言、决心与仇恨,只在结尾害
羞表白:你愿意和我一起手拉手,和帝修反做斗争吗?当晚玉米的亲事就在全村传开,
玉米要和飞行员一起斗帝修反了。阶级的苦大仇深不过是日常的笑料调剂——这是举重
若轻的文学技巧兼生活哲学。
可小说一点不轻。一开始你还为心高气傲却未婚先孕、从此步步下坡的柳粉香叹息,为
七个妹妹、一个弟弟的长姐玉米的自尊自强、勤奋持家而击节,我昨天还在回帖里说她
的硬气让我想起方方、严歌苓笔下的女人。可越往后看越变味。村支书乱睡女人被掰倒
,长女玉米为了维护母亲、家庭、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不声不响地斗心计、关系、权力
,嫁给五十多岁丧妻的县革委会副主任,镇压狐狸精妹妹玉秀,骗说玉秀的私生子早夭
,坚不让她看孩子一眼——读到这里心瓦凉瓦凉的。农村女人都不吃素,村支书一倒台
,女人们把玉秀玉叶诱骗绑架,指挥七八个男人强奸这俩十来岁的女孩——看到这里也
瓦凉瓦凉。这不是方方严歌苓了,是刘恒的菊豆、苏童的大红灯笼,是勾心斗角杀气毕
现的狠毒女人。为什么都是女人?
玉米、玉秀的村县生活或许离城市远(其实都一样),幺妹玉秧的师范学校却如此熟悉
。保卫科科长夜里打着手电在校园里到处搜查爱情踪影,让我想起大学的师兄师姐在保
卫科窗前的树丛里留下的宣言:“在敌人的眼皮下作战”。我们是从小习惯于这样的斗
争切口的。老师在学生中发展秘密情报员,记录同学的不当言行,定期向老师汇报——
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么?我有过。内向不起眼的玉秧成了最佳情报员,她对诗人同学的
揭发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玉秧出于暗恋跟踪诗人,结果发现“楚天一个人站在草丛里
,并没有酝酿他的诗歌,而是叉着腿,面对着一棵树,全力以赴,对着天小便。小便被
楚天滋得特别高,差不多都过了楚天的头顶了。为了让小便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楚天
借用了屁股的力量,脚尖的力量,用力地往上拱。玉秧张开嘴,她再也没有料到,孤寂
的楚天,桀傲不驯的诗人,居然偷偷地在干这样的一件事,太下流了,太卑鄙了!”—
—毕飞宇对人性的描写始终幽默冷静),对同学和班主任的恋情揭发使他俩双双“掉进
了人民的汪洋大海”,她自己也在懵懂中被保卫科长骗身。以集体的名义戕害人性,更
让人瓦凉瓦凉。
毕飞宇在《玉米》的法文版自序中说:“战争结束了,但文革作为一种方式已经液化了
、染红了、变成了中国的血液,我们的每一滴血都学会了仇恨。”每个人为了争夺和扩
张自己的生存权力,互相戒备、猜忌、敌视、嘲骂、偷窥、揭发、站队、群斗。毕飞宇
称之为文革心态的延续,我觉得文革只是个比较大的靶子;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次次黑白
敌我的斗争吧?
昨天还看到网友说中国没有一部反映近代史的深刻作品。我感觉打动人心的文学和电影
作品并不少,没有一部深挖人性的史诗性作品可能也是事实,这和中国的文学传统有关
?附一段许子东对文革文学的分析批评(以前转过他对莫言作品获诺奖的分析,他很全
局视野头头是道,就是有点咬文嚼字;这段我精简了一下):
许子东把大陆的50部文革小说分成四个包含不同意义结构的叙事类型:契合大众通俗文
学趣味的灾难故事;体现知识分子、干部忧国情怀的历史反省;先锋派小说对文革的荒
诞叙述;以及红卫兵-知青角度的文革记忆。它们有四条最基本的诠释思路与叙述线索
:文革或是一场少数坏人迫害好人的灾难故事;或是一个坏事最终变成好事的历史教训
;或是很多好人合作而成的荒谬坏事;或是一种充满错误却又不肯忏悔的青春回忆。中
国读书人在整理文革记忆时,某种程度上只是建造一种为了忘却的记忆,通过讲述灾难
故事来疗治心创。这样的文革叙述究其实是逃避文革、忘却文革。(《为了忘却的集体
记忆》,上海三联2000年版)
不知道许子东有没有分析过2000年以后的文革/近代史作品,包括毕飞宇的这篇《玉米》
。《玉米》从1971年王家添儿子开场,写到1983年王玉秧读师范,把文革心态延续到
了当代,是否突破了上述的四种套路?作为中长篇,《玉米》人物不多,铺展不大,
线条也不深重,毕飞宇还是很有江浙作家的清秀气。他后来又写了《平原》、《推拿》
两个长篇,后者得了茅盾奖,可都不是历史题材。让我们继续寻寻觅觅中国近现代的史
诗性作品……